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中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3—0022—01
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的局限,家庭教育的弱化,不少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高低,处事的心态平衡健康与否,将事关他们适应挑战的成败,事关前途命运的成功与否。因此,关注、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就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一、问题
1. 学习方面。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等。(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学生厌学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教育指导思想、教育方法的不合理以及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的。(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加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2. 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教师的理解与支持外,还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中学生孤僻、专横的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二、对策
1. 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展团体小组心理健康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思想意识,培养健康的心理观念,针对学生早恋、出走问题可进行辩论演讲,也可以让学生写心得日记,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状况,就可以适时引导教育。
2. 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在严格的日常教学管理中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3.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向家长传授先进的心理教育理念与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举行“家校合作座谈会”、“一切为了学生的明天”联谊活动,共同探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4. 定位学科渗透目标,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针对性。与新课程改革相配套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中,都突出地强调了在学科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健康的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对于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为此,学校应依据新课程实施的进程,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和需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教育目标,即提高学生学习效能感、提高学生学习策略、提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各教研组应依据本学科的课程标准,明确学科心育目标,从不同角度确立本学科总的心育目标,在总目标的引导下,任课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及学情,明确每一节课的学科渗透目标,即心育渗透点。因此就目标而言是至上而下:学校目标——学科目标——学段目标——课时目标。
关爱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是每个学校都应加强并重视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以健康的心态享受阳光的生活,才能让每一个生命都健康和谐的发展,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 编辑:郭裕嘉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3—0022—01
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的局限,家庭教育的弱化,不少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高低,处事的心态平衡健康与否,将事关他们适应挑战的成败,事关前途命运的成功与否。因此,关注、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就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一、问题
1. 学习方面。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等。(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学生厌学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教育指导思想、教育方法的不合理以及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的。(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加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2. 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教师的理解与支持外,还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中学生孤僻、专横的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二、对策
1. 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展团体小组心理健康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思想意识,培养健康的心理观念,针对学生早恋、出走问题可进行辩论演讲,也可以让学生写心得日记,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状况,就可以适时引导教育。
2. 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在严格的日常教学管理中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3.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向家长传授先进的心理教育理念与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举行“家校合作座谈会”、“一切为了学生的明天”联谊活动,共同探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4. 定位学科渗透目标,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针对性。与新课程改革相配套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中,都突出地强调了在学科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健康的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对于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为此,学校应依据新课程实施的进程,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和需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教育目标,即提高学生学习效能感、提高学生学习策略、提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各教研组应依据本学科的课程标准,明确学科心育目标,从不同角度确立本学科总的心育目标,在总目标的引导下,任课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及学情,明确每一节课的学科渗透目标,即心育渗透点。因此就目标而言是至上而下:学校目标——学科目标——学段目标——课时目标。
关爱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是每个学校都应加强并重视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以健康的心态享受阳光的生活,才能让每一个生命都健康和谐的发展,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