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明祖&贾婷:父亲用40载教会女儿什么是“职业精神”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124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贾婷从小生活在解放军画报社这个摄影气息浓厚的军队大院里,父亲贾明祖21岁调入报社担任军事摄影记者,直到2010年底60岁退休。在所热爱的军事摄影岗位上工作了近40年,贾明祖是一名资深军事摄影记者,历任解放军画报记者、编辑部副主任、副社长、社长。
  小时候,贾婷对于父亲的职业一直很困惑,父亲身穿军装却从不扛枪而是扛着照相机。一年到头,出差是家常便饭,而每次出差一定要背上沉甸甸的摄影包,摄影包里摆满了相机、镜头和各种胶卷。

  虽然贾明祖忙,但还是不忘在一点一滴的生活中培养贾婷对摄影的兴趣和鉴赏力。每次有记者同事上门和贾明祖探讨照片,他总会有意无意把贾婷叫到身边,听取她对照片的看法和意见。因此,这种“耳濡目染”促成了贾婷对摄影由衷的喜爱。在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下,贾婷走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步——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摄影,正式走入摄影之门。毕业后,贾婷在北京青年报社摄影部做了一名摄影记者,并通过不断的努力获得了不少成绩。

与贾明祖、贾婷对谈:

谈谈你对摄影记者的理解?


  贾婷:对于摄影记者的最初理解,源于一次在学校图书馆看到著名战地摄影师卡帕的作品,我被如此真实、惨烈的战争画面迷住了,对照片背后的战地摄影记者肃然起敬。我逐渐理解作为一名军事摄影记者的父亲,他的工作有多么艰巨!军事摄影记者在战时,既是摄影记者又是战士。这种双重身份,让他们时刻面临危险并随时准备去战斗。父亲从不告诉我自己的工作有多么危险,直到有一次,我无意中看到他出差回家后悲伤的样子,后来才知道,1981年在扣林山前线和爸爸一起在“猫耳洞”并肩作战的战友不幸踩地雷牺牲了。父亲在日后的军事采访中,经历过几次车祸,在军事出访中还遭遇了12级台风,并是当时唯一一个站在军舰船头迎着风浪拍摄的摄影记者。

对于摄影的喜爱和选择是因从小对爸爸工作耳濡目染,对摄影自然感兴趣了,还是父亲对此有一定的指導和安排?


  贾婷:学习摄影是因从小受父亲的熏陶,但当时只是一种兴趣,在小学摄影比赛中获过第三名。高中时原准备报考普通文科学校,最后一年决定报考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在摄影专业知识方面,我当时了解的并不多,就去翻阅了父亲大量的摄影理论书籍和报刊文章,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会耐心讲解。在他的鼓励和支持下,我更加坚定了学习摄影的信心,最终走上新闻摄影的职业道路。
  我父亲是位军事摄影家记者,出差是家常便饭,而且作为记者守时是很重要的。记得小时候,一次父亲马上要外出采访,细心的妈妈为他准备水果耽误了出发时间,父亲因此大发脾气。父亲这种记者的职业精神和“忘我”的工作热情在日后深深影响了我,让我逐渐懂得自己的职业担负着沉甸甸的责任。

孩子选择做一名新闻记者,父亲对此持什么样的态度和看法?


  贾明祖:在建国50周年大阅兵训练场上,女儿在北京电影学院上学,我带着她一同采访。八月的北京,骄阳似火。我趴在滚烫的机场水泥地上拍摄受阅官兵的风采。一转脸,看见女儿在我身旁趴着,紧张地瞄着相机。顿时,我觉得她搞摄影有戏。在后来10余年新闻采访中,她那种敢于向前冲、能坚守、能吃苦的精神得到了体现。

是否有过“生活工作在父亲的光环下”这种感觉?


  贾婷:作为女儿,我没有生活在父亲的光环下的感觉,我觉得认真地对待地摄影工作,尽最大的努力拍好照片是最重要的。父亲对于我来说也是良师益友,他把丰富的摄影经历和经验分享给我,在专业上给我很多启发与指导。同为新闻摄影人,我们的共同之处是就对于国家和新闻事业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作为摄影二代,对于一些照片的表现方式,我们的理解存在一定差异,由于去学校工作,接触很多摄影门类,在拍摄时,我也融入更多的创新想法。

在拍摄方面,有没有印象深刻的事情?

  贾明祖:记得在“和平使者一2007”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反恐军事演习的拍摄,是我退休前的一次重要采访。解放军画报社领导考虑到我岁数大,征求我的意见。我立即表示参加,作为一位从业近40年的老军事摄影记者,从战场到演习场,从边海防到抗洪救灾第一线,什么苦都吃过,这点苦不算什么。

  在演习中,我身穿迷彩服,肩背20多斤的摄影包,拿着相机爬上爬下,争先恐后“抢”新闻。在采访现场,经常会有一些年轻的记者和参演官兵不解地问我:“您年纪这么大,还要来受这种苦,图什么?”我总会笑眯眯地回答:“我就是想多拍几张好片子,这是我终身的追求和最大的乐趣。”
  我一直认为,为拍好照片吃再多的苦都是值得的!我要用镜头为当代军人立传,展现军队官兵的风采,这就是做为军事新闻记者的职责!
  贾婷:在父亲的影响下,我虽然是一名女记者,但只要一有采访,对新聞的那种热情和冲动还是促使我排除万难、努力工作。2008年4月,我作为北京市委宣传部派出的北京奥运会境外火炬接力报道团的成员参与火炬在境外传递的6站报道(包括阿拉木图、圣彼得堡、巴黎、布宜诺斯艾利斯、长野、河内)。在整个6站火炬境外传递的过程中,令我最难忘的是巴黎站惊心动魄的拍摄经历。2008年法国当地时间4月7日中午12点30分,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在著名的埃菲尔铁塔下开始环球第5站的传递活动。中国火炬手金晶在第三棒的传递中遭到藏独分子的疯狂冲击。虽然当时现场十分混乱,我还是冲进人群拍摄到金晶英勇保卫火炬的珍贵画面。同时,在新闻现场,我一边排除困难跟随金晶传递并想方设法用手中的相机记录新闻事件的真实瞬间,一边在金晶身旁用自己的方式鼓励她克服困难坚持下去。此时,拍摄真实画面的欲望战胜了胆怯,新闻记者的职责也让我没有丝毫的犹豫来顾及自身的安危。

  事后,金晶保卫火炬照片广为流传,向全世界展示了火炬传递遇到的真实情况,并展示了中国残疾火炬手不畏艰险保卫火炬勇敢精神。

两人是否在同一地点拍摄过同一题材?


  贾婷:我们父女俩确实有在同一地点拍摄同一题材的经历。在国庆60周年大阅兵采访中,我们有幸同在天安门广场进行采访拍摄。但由于所在位置不同、服务的媒体不同,我们两人照片的关注点也有一定差异。父亲拍摄士兵手持钢枪表情坚毅的特写让人过目不忘,照片以小见大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威武之师的风貌。而我除了关注阅兵式,作为北京市属媒体的记者,拍摄了很多人民群众参与阅兵式的镜头,以及人们载歌载舞的欢庆场面。
  在新闻采访中,我们都严守新闻摄影的准则,主要使用抓拍的手法,抓取新闻事件中最真实、打动人心的瞬间。但也因为经历和视角的不同,让我们拍摄下了不尽相同的画面。

你在父亲的摄影经历中,学到了什么经验?


  贾婷:父亲和我都经历了胶片时代过渡到数码时代,我们的照相机都是单位配备的,记者没有什么太多的选择,但是摄影器材小型化、影像数字化,使得我们节省了很多人力物力,能更好聚焦新闻事件拍摄,并把新闻图片快速地进行传播。科技的进步,数码相机的使用,给我们两代新闻摄影记者的工作方式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父亲热爱部队生活,用自己的手中相机拍摄了上万张军事题材摄影作品。无论是年轻还是年老时,他只要身穿军装手拿照相机就会精神百倍,每每来到拍摄现场,总要想尽办法克服万难拍出点“绝”片才罢休。当历尽艰险拍到一两张满意的照片时,他就会心满意足地“美”半天,并认为付出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我在儿时并不理解摄影的“魔力”,可是当我真正成为一名新闻摄影记者后,终于明白这种费劲千辛万苦只求经典一瞬的精神就是“职业精神”!做为“摄二代”,我想,自己应该继承和发扬像父亲那样老一辈摄影记者吃苦耐劳、勇于奋进的精神。对于新闻摄影工作来说,每年都是新的开始,只有不懈怠、不怕吃苦,才会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借此次专访,如果和对方说一句心里话,想说什么?


  贾明祖:希望贾婷以一颗平常心,多去寻觅普通人中的普通事,努力去表现好有思想、有摄影语言力度的每一幅照片、每一组专题,为国家和人民脚踏实地的做点小事,人生才能充实,事业才有收获。
  贾婷:希望我的父亲在退休后,继续享受摄影给他人生带来的快乐!拍出更多思想精深、技艺精湛的好照片!
其他文献
记忆以及颜色,  在岁月里遗失。  按今天的习俗,  我披红戴彩。  用沉默来接受,  被打捞和修复。  期待某次相遇,  原来是重逢。2月5日  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一位老人观看兵马俑造型彩灯。当日,为庆祝中国农历新年,一组兵马俑造型彩灯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国家博物馆门前展出,吸引行人驻足观看。  新华社记者郭磊 摄  点评:一见如故。妆化得多浓也能认出你。1月7日  在澳大利亚堪培拉的国家动物园
期刊
01小道具合集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一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把女性那种半遮半露的朦胧美描述得淋漓尽致。其实这种表现人物的方法在人像摄影中也很常见——在拍摄人物时加入前景虚化,为画面营造一种唯美的梦幻感。  说到“前景虚化”这件事,摄影江湖上有一些被代代相传的“小道具”,据说物美价廉却能对照片拍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期实验室通过实际拍摄来体验一下这些传说中的好帮手到底灵不灵。准
期刊
01分隔(division) Kumi Oguro  每当女性进入到一个由男性占优势的行业,性别就是一个特别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近年来,在摄影院校和社会上的摄影培训课程中,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女性学生;在不同的摄影类别中,我们也能看到越来越多的职业女性摄影师身影。特别是在广告摄影和新闻摄影这些原本性别比例非常失调的领域,女性摄影师的数量多了起来,受歡迎程度也在提高。  那么,问题来了,女性和男性摄影
期刊
ICP联合英国GOST出版机构创立“第一本摄影书”摄影奖  GOST是一家位于英国伦敦的出版机构,今年,他们联合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创立了一个摄影奖项,叫作“第一本摄影书”奖。首届征稿期到9月2日。这个奖项面向所有未出版过摄影书的攝影师,参赛者提交35~100张照片,获奖照片将由GOST和ICP联合进行编辑、设计、出版发行,并在ICP举办展览。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总监马克·鲁贝尔(Ma
期刊
蔡司推出Otus 100mm F1.4镜头  4月25日,蔡司正式发布0tus系列第4只最大光圈为F1.4的数码单反相机用定焦镜头Otus 100mm F1.4。前3只分别为Otus 28mm F1.4、Otus 55mm F1.4和Otus85mm F1.4。新推出的这只镜头同样采用全金属镜筒、手动对焦设计,有尼康、佳能卡口两种款式。它的光学结构14片11组,滤镜口径86毫米,最近对焦距离1米,
期刊
《允许变老——来自农场动物保护区的老年动物肖像》  作者:伊萨·莱什科(Isa Leshko)  出版社:芝加哥大学出版社,美国,2019  伊萨.莱什科是一位出生于1971年的美国女摄影师,这本书是她在美国多个农场动物保护区拍摄的老年动物肖像合集。大部分动物或者宠物摄影,多以它们的幼年和壮年时为拍摄时段,让读者感受它们的可爱迷人,但是莱什科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年老的动物们,去探讨成长甚至死亡的含义。
期刊
01于勒埃及尔(Jules Itier)拍摄的澳门风景,银版摄影法照片  在谈及摄影史与中国的关系时,我们往往以中国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相关论述为源头,认为墨子是摄影光学理论的开创者。墨家学派曾总结出“墨经光学八条”等规律性的科学认知,其中“小孔成像”就是摄影的基本原理之一。  在以后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古代科学家继续对小孔成像等光学原理作进一步的观察、实验和研究。比如北宋时,沈括曾在他的著作《梦溪笔
期刊
艺术是与人类历史相伴最久的文化载体,当人们还没有完全学会避寒和温饱的技能时,就开始了对艺术的探索。而正是生命的延续和代代相传,才让各种艺术形式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在人类的艺术史中,不乏以家庭为单位“香火传承”的例子:中世纪晚期意大利文艺复兴先驱雕塑家皮萨诺父子、15世纪意大利威尼斯画派德高望重的画家贝利尼父子,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荷尔拜因父子,还有我国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期刊
2019年2月14日,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宣布推出第二款全画幅无反相机EOS RP。这款相机是佳能EOS家族中最轻量、小巧的全画幅数码相机,尺寸仅为132.5×85.0×70.0毫米(宽×高×厚),重量仅为440克(不包括电池、存储卡)。  相机采用2820万有效像素CMOS图像感应器、DIGIC 8数字影像处理器以及全像素双核CMOS AF自动对焦技术,加入了对焦包围拍摄等实用新功能和多种场景拍
期刊
三峡本土摄影师陈池春、陈健、陈文父子三人自1970年以来,近半世纪将镜头对准长江三峡,以朴实、凝练的影像语言真实地还原了三峡真貌、记录了三峡蓄水变迁,其摄影作品成为三峡文艺创作重要的篇章和三峡社会历史文化研究难以复制的视觉档案。  父亲陈池春出生于长江三峡的腹心之地——重庆巫山县,1970年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先后从事文化、外事、旅游等工作,并从那个时候开始将他的镜头瞄准长江三峡。在儿子们眼中,父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