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展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课外活动,越来越受到本学科教师的重视,如何加强学生课外活动,让其在课外活动中进一步巩固知识,增强学科兴趣,提高学科知识能力,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见解,以供大家参考:
一、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与课内教学相配合
数学的课内教学一般着重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计算能力,演绎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如果说课内是基础,那么课外教学就应该在课内教学的基础上注重以上几种能力的提高的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类比的能力,特别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外活动与课内紧密衔接,才能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综合开发。比如,我们在学习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时,在掌握了它的性质的基础上,学生通过细心地观察也不难发现,一次函数就是我们熟悉的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组的解也就是两条直线的公共部分(即交点)。基于此求两条直线交点可解方程组,反过来解方程组也可以用图象法。把这一部分内容作为课外活动内容,既能使课内知识得到补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活动形式要求丰富多彩,要富有有趣味性
数学课外活动既不能把学生陷身于题海之中,也不能搞成单一的竞赛活动,以下形式的活动形式值得尝试。
1、课外阅读活动
让学生阅读和课内相关知识的读物,既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及时地对课内知识进行补充,丰富学生的知识,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起。比如,学习圆周长时,用到圆周率╥,圆周率是怎么来的?圆周率为什么是无理数?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有关圆周率知识的读物,学生必定会产生很大的兴趣,在阅读的同时还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数学思想和教学发展史。
2、课外实际操作活动
课外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让学生用拼图的方法推导勾股定理;让学生地面测量旗杆的高度;用同样长的铁丝弯制成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和圆,哪个图形面积大,从中得出什么规律等,学生自己动手,往往出于好奇心理,在实践中,既验证了书本的理论,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经验交流
疑难问题讨论。数学同其它学科一样,同样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在数学的课外活动中多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使学习的方法得到交流,互相取长补短。
4、数学活动还要从校内走出校外
让学生多接触科学家和科技发展史,如访问科学家、听辅导报告,阅读报刊的文章,以便获得新的信息,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增长数学方面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数学竞赛,增强学生的兴趣,活跃学习空气,拓宽思路,从中受到激励鼓舞;同时还可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在学习完统计后,就可让学生深入农村进行抽样调查这一地区产量情况,绘出频率分布图等。经常进行实践活动能为学生将业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三、活动内容的选择
内容的选择尤其重要,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内容选择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
不同学生在兴趣、志向、能力、性格、心理品质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因此在小组活动内容上,除了有共同的内容或研究课题外,同时对不同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标准,不同的要求或不同的内容。比如对九年级部分优秀的学生可分别指导他们去读高中课程,对一些学生还可以指导他们撰写小论文,以增强他们在数学方面的自觉求知的欲望和能力。
2、内容选择要有探索性
在低年级中,小组活动的讲授应强调启发式,逐步引导学生自学,鼓励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在回答问题中以表扬为主,增强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高年级活动内容就要注意探索性,比如,变老师的讲演式为学生的讨论式;变学生验证性做题为探讨式钻研;变老师出题为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变老师判卷为学生小论文答辩、评议和交流。因而辅导老师的任务将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设疑,在设疑中更广泛的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学习技巧。如在初中没有接触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但学过二次函数之后,就可设置这样的疑问:能否用二次函数的图象去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呢?这样的问题可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学生会从自己探讨结果中发现自己的力量,从而增强了自信心和求知欲。
3、内容选择要有开放性
数学学科有时与其它学科是相联系的,特别是物理、化学,因此在选择内容时,可把周边学科的内容引进教学活动中,比如物理中求平均速度问题“某一路程,分为上下坡均为S的两段,已知汽车上坡速度为V1,下坡速度为V2,那么汽车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这样的问题就可以把数学同物理联系在一起。此外在计算工具上也可以开放,学生在进行比较繁琐的计算时,可以使用计算器、电脑等作为计算工具,教给他们使用计算器的方法,这样不仅使活动顺利进行,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广泛地掌握运用先进的计算工具,为今后的人生打下基础。
4、内容选择要注意系统性
根据青少年不同阶段的年龄特征,从内容既要加以区别,又要互相衔接,使数学活动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形成一个系统。七年级学生在课内学习了多项式、方程等内容,那么在课外就可提高一步,让学生接触恒等变形和简单的不定方程等。八年级是培养逻辑思维的时期,因此在课内除了代数外,又增添了不少平面几何,因此在课外就可增加代数证明题。为提高学生论辨能力,还可以接触反证法。八年级、九年级引入一次函数,使学生逐步理解数与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于是可以把平面几何、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作为重点。有了科学的知识系统,学生的能力就会一点一滴,由低到高逐渐发展起来,这是符合青少年智能发展的规律。
“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在现代教育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不承认课外活动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如何搞好数学课外活动中,还需我们数学教师不懈努力和进一步探究。
一、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与课内教学相配合
数学的课内教学一般着重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计算能力,演绎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如果说课内是基础,那么课外教学就应该在课内教学的基础上注重以上几种能力的提高的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类比的能力,特别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外活动与课内紧密衔接,才能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综合开发。比如,我们在学习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时,在掌握了它的性质的基础上,学生通过细心地观察也不难发现,一次函数就是我们熟悉的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组的解也就是两条直线的公共部分(即交点)。基于此求两条直线交点可解方程组,反过来解方程组也可以用图象法。把这一部分内容作为课外活动内容,既能使课内知识得到补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活动形式要求丰富多彩,要富有有趣味性
数学课外活动既不能把学生陷身于题海之中,也不能搞成单一的竞赛活动,以下形式的活动形式值得尝试。
1、课外阅读活动
让学生阅读和课内相关知识的读物,既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及时地对课内知识进行补充,丰富学生的知识,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起。比如,学习圆周长时,用到圆周率╥,圆周率是怎么来的?圆周率为什么是无理数?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有关圆周率知识的读物,学生必定会产生很大的兴趣,在阅读的同时还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数学思想和教学发展史。
2、课外实际操作活动
课外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让学生用拼图的方法推导勾股定理;让学生地面测量旗杆的高度;用同样长的铁丝弯制成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和圆,哪个图形面积大,从中得出什么规律等,学生自己动手,往往出于好奇心理,在实践中,既验证了书本的理论,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经验交流
疑难问题讨论。数学同其它学科一样,同样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在数学的课外活动中多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使学习的方法得到交流,互相取长补短。
4、数学活动还要从校内走出校外
让学生多接触科学家和科技发展史,如访问科学家、听辅导报告,阅读报刊的文章,以便获得新的信息,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增长数学方面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数学竞赛,增强学生的兴趣,活跃学习空气,拓宽思路,从中受到激励鼓舞;同时还可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在学习完统计后,就可让学生深入农村进行抽样调查这一地区产量情况,绘出频率分布图等。经常进行实践活动能为学生将业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三、活动内容的选择
内容的选择尤其重要,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内容选择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
不同学生在兴趣、志向、能力、性格、心理品质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因此在小组活动内容上,除了有共同的内容或研究课题外,同时对不同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标准,不同的要求或不同的内容。比如对九年级部分优秀的学生可分别指导他们去读高中课程,对一些学生还可以指导他们撰写小论文,以增强他们在数学方面的自觉求知的欲望和能力。
2、内容选择要有探索性
在低年级中,小组活动的讲授应强调启发式,逐步引导学生自学,鼓励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在回答问题中以表扬为主,增强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高年级活动内容就要注意探索性,比如,变老师的讲演式为学生的讨论式;变学生验证性做题为探讨式钻研;变老师出题为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变老师判卷为学生小论文答辩、评议和交流。因而辅导老师的任务将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设疑,在设疑中更广泛的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学习技巧。如在初中没有接触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但学过二次函数之后,就可设置这样的疑问:能否用二次函数的图象去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呢?这样的问题可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学生会从自己探讨结果中发现自己的力量,从而增强了自信心和求知欲。
3、内容选择要有开放性
数学学科有时与其它学科是相联系的,特别是物理、化学,因此在选择内容时,可把周边学科的内容引进教学活动中,比如物理中求平均速度问题“某一路程,分为上下坡均为S的两段,已知汽车上坡速度为V1,下坡速度为V2,那么汽车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这样的问题就可以把数学同物理联系在一起。此外在计算工具上也可以开放,学生在进行比较繁琐的计算时,可以使用计算器、电脑等作为计算工具,教给他们使用计算器的方法,这样不仅使活动顺利进行,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广泛地掌握运用先进的计算工具,为今后的人生打下基础。
4、内容选择要注意系统性
根据青少年不同阶段的年龄特征,从内容既要加以区别,又要互相衔接,使数学活动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形成一个系统。七年级学生在课内学习了多项式、方程等内容,那么在课外就可提高一步,让学生接触恒等变形和简单的不定方程等。八年级是培养逻辑思维的时期,因此在课内除了代数外,又增添了不少平面几何,因此在课外就可增加代数证明题。为提高学生论辨能力,还可以接触反证法。八年级、九年级引入一次函数,使学生逐步理解数与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于是可以把平面几何、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作为重点。有了科学的知识系统,学生的能力就会一点一滴,由低到高逐渐发展起来,这是符合青少年智能发展的规律。
“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在现代教育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不承认课外活动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如何搞好数学课外活动中,还需我们数学教师不懈努力和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