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常之中见雅润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RUIZH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散文我已经说过很多的话。每每看到一篇散文,或一本散文集,我都力图有新的话语表达。但这样的情形终究越来越少了。对于当下的散文,似乎可以用五光十色来形容,这当然也可以视作散文繁荣的表象。我喜欢那种能让我震住,能在纸页上停留片刻,以至于能让笔在上面再画上一些标记以示重要的散文。可惜,这样的作品不是很多。原因在哪里?我以为关键是对散文的基本认识。
  


  我反对将散文过分地泛化。就相近的文体而言,诸如杂文、随笔、时评一类的东西,最好不要跟散文画等号。既然散文是文学的体例,同小说、诗歌、报告文学、戏剧并列存在,就应该文学的且艺术地存在。过去有人提倡大散文,本意是在内容、技法上有所开拓,结果到头来创新不足,反而弄出个以文字冗长为能事的大散文,真是让读者开了眼。有人也反对我将议论文体划出散文的提法,其直接的依据就是搬出《古文观止》,说那里边大部分都是议论文章。我说那是历史的局限,假如那些写手生到当代,充其量他们也只是个半瓶醋的杂文家。
  请原谅我对散文的不够宽容。但我并不觉得孤独。在我所结识的和未曾结识的散文家中,毕竟还有相当多的人在支持我的观点。就以上海作家林裕华新近出版的散文集《钱塘三章》为例。林裕华我们不曾相识,他的这本散文集也并非全部是写杭州的。有点机缘的是,去年他发表在《文学报》上的散文《我找到了那片风景》,因为喜欢,被我收进本人主编的《2006年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收入本集的35篇散文,按地域划分,大致可以分成写杭州和上海两部分。按题材划分,可以分成写书画、瓷器文化和记人叙事两部分。作者所以有这两方面的划分,想必与他的经历有关。这在其散文中有着详细的记载。
  当下盛行一种文化散文。何谓文化散文呢?就是作者就一人或一物进行考史般的去求证出某种结论。这样的散文大都爱引经据典,而且一写就是洋洋万言,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我对此一直持怀疑态度,即这样的文章可以存在,可以满足一部分人求知的需要。但若真的把其视为散文,作为今后散文发展的方向,我是断然不能接受的。我始终认为,散文是感性的东西,其语言应该是带有音乐节奏的,是山谷间叮咚作响的小溪。我们写散文,重要的不是看到什么,而是看到什么悟出什么。作为读者也是如此,其在欣赏作者优美的文字的同时,还能从中有所感悟。我曾说,一篇好的散文,是那种用最朴素的语言写出最佳的意境和情感来的美文。
  读林裕华的散文,我时常会有一种雅润之气。说其雅,是指其文字多富有诗意,这自然与他首先是个诗人有关。在他的多篇散文中,都以诗抒情,像“是哪一片传唱/带走我的阳光/在大塔儿巷行雨//我小心地伸手接住了/可是丁香/伸进故土的幻想//南飞而去的芬芳/是否摸回水边/在湖一隅//还在油纸伞下呦/那百年烟雨/摆弄的乡情//这般悠长,悠长/我的江南雨啊。”(《杭州的巷子》)“我怎么能够冷漠你/枯黄的落叶/你也有过碧绿的青春/无私地托起春的爱//于今,老了/掺落尘埃/生命终有尽头/春天还会再来。”(《一叶秋色随我上云溪》)说其润,是指其叙述文字具有浓浓的清香,仿佛在旅途劳累之中突然品到一杯他家乡上好的西湖龙井。如“我喜欢观潮,这一礴云天的水势,便是英雄的大无畏之精神;我也喜欢听潮,那半空舞雪的开怀一笑,引出多少金戈铁马,慷慨悲凉,有了排遣的机会,把一层秋色往潮头上轻轻一揭,人世间的什么声响你都可以一饱耳福了。”(《一江潮声出钱塘》)又如“曾几何时,一到夏日,我便回乡探母,晚饭之后即挪一张竹凳坐在巷口,母亲早早回房了,可我把望星空的眼睛因为还没有找到儿时的影子而很有自信地安静地独坐在贴近西湖的星空下。我记得,那时的云走得很急,似乎就是岁月的脚步,叫我怎么也赶不上它,所以我尽管用足了力气,终究没法把它扯住,让它停下来,和我多呆一会儿。它飘去了,它把母亲也一块带去了,现在,只剩下一个我,走在南山路的星空下。”诚然,文字的雅与润,决非是这样的寻章摘句,它体现的是通篇的整体感觉。
  林裕华的散文所以让人读着有雅润之格,恣意油性,这与他注重写情有直接关系。乡情、友情、亲情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但当下却有一股潮流,认为写这样的散文过于落套,俗常,只有写文化思考,历史考证的东西才深邃,才精英,对此我实在不能苟同。试想,散文离开了情,就是离开了我——离开了我的情感,没有情感的散文还有存在的意义吗?我过去一直认为,小说是我说的世界,散文则是说我的世界。所谓散文不能虚构,在很大程度上强调的就是我的亲历。读林裕华的散文,最能让人与之共鸣的就是情感的表达。如若对故乡,对父母,对友人没有真正的情感,他怎么会能发现那么多足以打动人的细节呢?如《西湖夏夜遇琴音》中对拉二胡残疾朋友的关注,《为我打字的来沪务工女孩》中对心地善良女孩的期冀等篇什,都有极佳的描写。特别是最后一篇写父母的《如庐》,可以说将亲情写到极致。作者通篇没有一句说教,也没有以往情不自禁的抒情,而是通过对如庐的描写以及发生在如庐里的几个与父母有关的故事,将扶危济困、乐德好施、心地善良的父母形象跃然纸上,让人看罢久久不能忘记。甚至有些至理名言,对于今天的年轻人仍有现实意义。可以说,这样的怀旧散文在近年还是不多见的。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散文热固然可喜,但并非要人人都写散文,每个人都要大量地写散文。散文毕竟是从心田流动出来的,那种像工业机器一样制作出来的东西,我想终究不会有生命力的。也正因为如此,我对林裕华的散文开始关注。
其他文献
·有一种精神叫军魂·    昂扬的斗志,激动人心的生活,热血沸腾的英雄形象总是存在于军队当中的。军队,在多数人眼中,充满着神秘的色彩。然而正是因为大量文艺作品的涌现,让军队和军旅生活进入了更多百姓的视线。  1933年6月30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以南昌起义的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同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批准了这一决定。从此,每年8月1日成为我们这支人民军队的
期刊
我国著名作家梁信,系电影《红色娘子军》编剧。近日,影坛争拍古代军事巨片《赤壁大战》甚烈:好莱坞华裔导演吴宇森邀陈汗、郭筝、盛和煜等担纲编剧,携8000万美元投拍《赤壁》;而上影集团早在之前就宣布投资2.5亿元人民币拍摄史诗性影片《赤壁大战》。这一切,某种程度上竟源于梁信48年前的古代军事影片创作计划。   早在1959年拍摄《红色娘子军》的过程中,梁信便与血气方刚的谢晋导演商议,要把历史上闻名的战
期刊
建筑设计师山姆失去心爱的妻子玛吉后,为了减少因对妻子的刻骨思念而引起的悲痛,他带着儿子乔纳移居到西雅图——一个一年中有九个月是阴雨连绵的城市。而在远离西雅图(相隔26个州)的城市巴尔的摩,即将成为新娘的安妮正沉浸在婚前的兴奋和紧张的情绪中。未婚夫各方面都无可挑剔,然而离她心里所期望的那种带着魔力的,命运般的爱情,似乎还太远了。  圣诞节之夜,城市的空中充满了节日温馨祝福的气氛。电波中播放着欢乐的《
期刊
是啊,有时候,过程才是最感人的。过程最具体,最有细节,最生动,最能体现人本的精神。不管是烈日或是风雨,我的老乡老杨,就像一块石头一样,怀着对人生精美、精致、简洁的念头,流动在属于他的风景中。    在石头中体验坚固与稳重,体验沉静与超脱,使得陇南的奇石收藏人、我的老乡杨继承年过六旬而保持青春心态,白龙江、白水江这些陇南的大江大河以及深山峡谷变成了他晚近时期寻觅奇石的乐园。  我们俩一起在白龙江边拣
期刊
这半年,真够风雨了。还没从“痛失晓旭”的悲痛中回过神来,又迎来了侯耀文突然去世的噩耗。说是噩耗一点不过,前几天还凑热闹嘻嘻哈哈看王朔的破口大骂揭侯家的伤疤,我们大伙正怀着一颗没有什么恶意成分的好奇心等着观看侯家兄弟如何反击,激动地议论着兄弟二人也许借了王朔臭嘴和“私生弟弟”的臭名再火一把,甚至带着不怀任何恶意的俗事观念猜测着这一切也许都是一场策划时,侯耀文就这么匆匆地走了。他走的那天很多人得到了一
期刊
听说过股票指数、大盘指数、上证指数还有空气质量指数。没有想到现如今又出了幸福指数,且据英国《幸福星球指数》说,中国人民的幸福程度在全世界排名第31位,比日本、韩国、新加坡的排名都要靠前。  按照通常的惯性思维模式,来自西方强国的任何一种排名都是充满了可信度的。既然我们的幸福程度已经有数据显示要好过日本、韩国,以及新加坡,那么好吧,我们何必再去羡慕和向往这三个小国的美好生活。还是回过头来好好端详一下
期刊
管理城市是管理社会的一部分。管理社会不但要有出发点,也要有落脚点,也就是说要有底线,要有坐标。  有些城市管理者的差距,不是头脑里的智慧不够,而是心头上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不真、不深。  管理的底线要充分考虑贫困阶层的利益,管理的坐标要设定在底层群众的生存线上。“穷人”的生活有保障了,民心稳定了,构建和谐社会将是水到渠成之事。    某地一位新上任的市长,雄心勃勃,真心要干一番事业。  俗话说“新官上
期刊
平生记住的第一个地名是瑞丽。  童年时,父亲在讲述我的往事的时候,总是要说到瑞丽这个地名。在我最初的记忆里,瑞丽并不是一个地名,而是一些鲜丽的东西,比如,一个有鲜艳图案和花体英文字的铁皮饼干筒;比如,一床暗红色的有阿拉伯花纹的提花毛毯;比如,妈妈给我洗澡的那个铝质的大盆,还有一个我曾经戴过的花环。在父亲的讲述中,我的脑袋里还显影一样地出现了我家房后面茂密的芭蕉树,还有缠在我身上的那一股菠萝的蜜香味
期刊
诗的净土    3月中旬,古道热肠的周明给我打来电话,说月底他要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操办一本新书的首发式,作者是陕西一所民办大学的校长,希望我届时能去捧场。到了26日下午,他又突然打电话通知我,29日陕南的洋县举办梨花节,邀请他和阎纲、雷抒雁参加,正好与那新书首发式冲突了,他的几个陕西乡党都无法重返故里,只得请我去“救场”。周明在京城的作家圈里有“文坛基辛格”之称,尽管早就从岗位上退休,但仍身兼多个“
期刊
近些年,一些地区立足自身的历史文化,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特点与发展需要,纷纷发展地方学,如温州学、扬州学、徽学等,使得我国地方学蓬勃兴起,发展态势迅猛,呈现百花竞艳的局面。鄂尔多斯学,这支祖国北疆的地方学后起之秀,因特色独具而日益受到瞩目。  入夏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大地上迎接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的各项工作也开展得如火如荼。鄂尔多斯市作为自治区“金三角”之一,更是迎庆的西部主会场。在鄂尔多斯采访的日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