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传播活动中的对象感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hong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言语交流传播既强调张口说,更强调侧耳听,所谓“闭目吟诵者有,掩耳朗读者无,就是这个道理”。如何让人更好地听必然牵扯到对象的信息接收问题,而播音创作中的对象是虚拟的,有其特殊性,因此对播音创作中对象感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播音学著作中对播音创作中的对象、对象感问题已经有了很多论述。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笔者觉得关于对象感的有些问题仍有进一步研讨的空间。比如说,对象感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在播音活动中,传播对象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心中有人”中那虚拟的、想象中的“人”又到底是如何展现出来的?这虚拟的对象又有着怎样的特点?播音员又是如何与它联系起来的?对象感牵扯到了播音创作中哪些更为本质的东西呢?本文就试图对这些疑问进行一些探讨。
  这里所研究的对象感是指播音员在面对话筒,没有真实受众参与情况下而言的,播音创作中的对象感正是对现实言语交流中对象关系的模仿。
  
  播音创作中传播对象的特点
  
  这种对象感中的传播对象是虚拟的、设想的,笔者认为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是理想化。在这里,实际上有一个“理想对象”存在,它是指言语传播主体在播音创作时,在没有任何外在干扰的情况下根据主体的经验所设想出的传播客体,它始终积极主动地配合着传播主体的传播作出反馈,促使传播向着主体设想的方向前进。
  第二是制约性。在播音创作中,播音员进行的是二度创作,他只能从稿件内容和主旨出发来设想受众的需要,并且其与传播对象的交流严格受到稿件书面形式和内容的制约,在这里,播音员必须尊重和服从稿件,稿件的主导地位是显而易见的。这个虚拟的对象完全是在传播主体和稿件的双重控制之下存在着、展现着。
  第三是典型性。在播音中,播音员无法一个一个地满足个性化的信息需要,播音活动必须强调信息传递的共性、普遍性。那么,在这里他可以充分设想不同受众的不同需要,并在考虑稿件等因素制约性的基础上,把不同的需求、反映综合起来,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这样一来,这个虚拟的对象就被组建成了一个众多实际传播对象的抽象共同体、一个理想化的意义集合体。这样的对象更加集中、更加典型、更加理想化、更加鲜活、更加富于艺术色彩,也更能有助于播音员充分地、艺术化地表现稿件的深刻内涵。
  第四是个性化。从播音活动中播音员设想交流对象的规律来观察,播音员在尊重稿件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他的认知水平、思维风格、艺术修养、个性化的有声语言技巧运用习惯等因素将潜在或显在地影响创作主体的选择、判断、综合、加工过程,从而使其传播活动带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主体①的传播主客体两极分化②及其所造成的传播主客体空间距离是对象感形成的潜在条件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读课文”的现象,经过分析我们会发现在这种现象中交流的两极是缺失的。也就是说在这个特定活动中,朗读者并未关注信息接受者是否存在,“读给谁听”并不重要,“朗读者处于什么地位,具有怎样的使命”并未引起重视,也并未得到回答,在他的内心中并未建立起要进行信息传播的意识。在这里,传播的两极从根本上说也就不存在,尽管有“朗读主体”,但那不是言语传播意义上的传播主体。因为这里的“我”并没有进行自我的“传播两极分化(两极,即言语交流中的传者和受者)”,“传播主体”尚未产生,而他的产生形成是与和传播主体充分配合、为他服务、充分倾听他声音的理想客体的孕育诞生同步进行的。
  在传播中主客体缺位、被遮蔽的状态下,稿件与“自我”的关系只有两种可能性,其一,表现为“自我欣赏”,即朗读目的是为了展现自我的所谓“魅力”。极端的“自我意识”对稿件的绝对压制使稿件的原本意义无法彰显,共同导致了“自我”的膨胀,自说自话的结果。其二,稿件完全处于控制地位,“自我”的主动性、理解力、创造力、统合力处于缺失状态,只是见字出声。
  因此“主体”必须要经过分化,即必须经过建立播音的社会角色,明确信息传播者的身份这样的过程,才能保证播音员有声语言传播活动的传播本性。此时,言语传播活动的主体、客体和空间距离才得以产生、存在,但此时它们仍然是潜在的、抽象的,并未从播音员的意识中外化出来,传播的两极之间并未连接,现实的桥梁也并未搭建起来。
  
  对象感的实际展现
  
  以上环节只是为对象感的实际凸显准备了潜在条件,那么如何才能使传播主客体浮出水面,站出来言说呢?笔者认为这里有三个关键的阶段:
  第一阶段,实际交流得以产生的基础阶段——搭桥阶段。在这一阶段,抽象的言语传播主、客体意识开始变得具体实在,也就是说,分化出来的主体开始以一个信息传播者的身份理解稿件、审视稿件、掌控稿件,分析哪些是受众最想知道的,哪些是他们已经知道的,哪些应当作重点强调,哪些只需轻轻带过即可。
  第二阶段,具体设想传播技巧阶段。在播音创作中,必须要让受众感受到传播的存在,必须要把这种虚拟的传授关系给广大受众交代清楚。
  第三阶段,对象感的实际诞生阶段,即播音员根据设想的诸项潜在因素把交流付诸实施的阶段。此阶段正是通过具体的传播技巧,传播的双方被连接了起来,随着从主体到客体的传播指向性的显现,客体浮出了水面,对象感得以建构起来,它呼之而出了。
  
  注释:
  ①主体,是指播音员在播音创作之前尚未进行传播主客体分化的笼统主体,它是由各种社会角色集合而成的。
  ②主体的传播两极分化,首先指播音员在进行对象感设想之前必须进行的传播主体的角色定位,即主体必须建立播音员有声语言信息传播者的职业角色,明确自己的身份,这与实际的语言传播交流相似。其次是指对传播客体、传播对象的设想活动。
  (作者单位: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加工制造业是我国的重要基础性产业,而数控加工又是制造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职数控车加工中级工编程与操作实训课程为例,重点就如何提高中职层次数控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书”成了我心中智慧的象征,而那蕴藏的“智慧”是需要我们去发现和挖掘的。于是,“教书”的经历就成了我“挖金”、守望智慧的经历。  读出心平气和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一次说课比赛,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是其中的评委之一。赛场外通过短暂的交谈,她的谦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以后,我开始读她的书,体会她的“激情与思想”,特别是她的“海星角色”,让我获益良多。她把自己比作海底的一
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中,工程技术类专业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其中,机械基础是基础性的课程。机械基础教学所发挥的功能是对学生的机械技术能力进行培养,为学生相关课程的学习
创新是一种永恒的生命力。对于电视来说,尤为如此。受众审美习惯在不断变化,他们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感知能力。不创新,就会造成审美疲劳。电视创新主要体现在节目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节目创新是基础,是核心,是灵魂,是关键,也是电视创新的突破口。    创新栏目层次发展,从需求到创造    栏目创新是为了满足栏目发展需要而进行的。起始阶段的创新是被动的,从受众需求出发,然后发展到主动的创新,通过创新为
“电视口播新闻”是指电视新闻播音员(或记者)在镜头前对观众播报新闻稿的新闻播出形式,是电视新闻最早采用的一种播出形式。口播是电视新闻播音员与电视观众交流的基本形式,也是电视新闻播音员的基本功。下面谈谈电视口播新闻的传播技巧。    一、电视口播新闻的语言表达技巧    播新闻是播意思,不是简单地播句子。播音的过程,是把稿件中的文字符号,用心过脑地转化为头脑中的各种概念,按照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过程
随着教育部对中职教育的越来越重视,中职教育引起了广泛地社会关注。从中职英语基础模块第一册(外研社版)中的英语教学展开论述,针对性地阐释了情感教学模式在中职英语教学中
我国的广播剧发展较晚,尽管19世纪30年代在电台有广播剧出现,然而不论是上海、南京的“播音话剧”、“无线电戏剧”,还是北京、哈尔滨的“播音剧”,其剧作结构、表演方法都还是话剧。新中国成立后,除中央台外,50年代末60年代初地方电台才开始制作广播剧。而在70年代到80年代广播剧走出了一个辉煌的历程。随后电视的普及对广播剧的冲击较大并使其走入低谷。自1996年中宣部将广播剧列入“五个一工程”评奖以来,
创办于2001年7月的《百家讲坛》,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如今已成为央视的名牌节目。在打造了众多文化名人的同时,其收视率也屡创新高。作为一种现象,《百家讲坛》的热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马瑞芳在《百家讲坛这张魔鬼的床》一书中曾经写道:“西方神话有张魔鬼的床,人被捉到床上,长的截短,短的拉长。《百家讲坛》对主讲人来说也是张‘魔鬼的床’,而床的尺寸就是传统文化、服务大众、深入浅
探讨在中职英语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结合美容美发专业的学科特点,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质性操作进行分析、归纳,改善英语课堂教学的低效和评价的不合理。 This 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