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中的拉里与毛姆的人生哲学

来源 :科学时代·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xiaoyan03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毛姆的《刀锋》是一部具有浓厚哲学意蕴的小说,毛姆通过拉里这个执着的真理追求者的精神探索之旅,为现代人指出一条精神出路。
  【关键词】毛姆;刀锋;拉里;精神探索;人生哲学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英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作家”。他一生著作颇丰,共写了长篇小说二十部,短篇小说一百多篇,剧本三十个,此外尚著有游记、回忆录、文艺评论多种。毛姆是一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断探索的作家。一方面,毛姆继承了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竭力逼真地摹写人物,强调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在更深层面上,毛姆的作品关注现代人的思想和感情,表达了现代主义的人生荒谬本质论。正如法国传记作家所言:“毛姆不喜欢传统,但他是用传统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喜欢。”[1]毛姆这种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现代主义主题的方式是其区别于其他作家的一个显著特征。毛姆的长篇小说《刀锋》出版于1944年,是他70岁时发表的作品,小说在写作技巧和思想艺术上都达到很高造诣。此书中文版译者周煦良先生在译序里提到“这是一部杰作,出版后不但受到广大读者欢迎,而且受到弗吉妮亚·伍尔芙夫人那个严峻的批评家的称许”。 [2](4)至今,这部小说历了年代的考验,已成为文学经典。
  《刀锋》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其文学价值,还在于它是一部具有浓厚哲学意蕴的小说,一部关于终极价值的书。毛姆将自己对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凝聚于这部作品中,书中有他自己的心路历程的影子。小说表达的主题是对人生意义和自我存在意义的追寻。物质富足而精神空虚的现代人如何摆脱存在的荒诞感和空虚感?如何获得心灵的平静与安宁?
  《刀锋》中故事的背景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小说反映了那个时代西方世界的精神空虚、文化没落和强烈虚荣的社会心理。周煦良先生在译序里说《刀锋》的可贵之处在于毛姆为我们提供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那个时期的一个人物画廊。[2](12)一战前的19世纪是个相信进步,充满乐观主义的时代。而这种对进步的“信仰”主要由两个方面促成:一是科学的进步,二是财富的积累。西方人曾一度把安全感和幸福感建立在科学进步和物质丰富基础上。而这种过分的乐观只不过是种幻想。叔本华说:“人们把科学和财富堆积得越高,相对于如此巨大的堆积物,人类难道不会越发的渺小吗?”[3](23)的确,人之越发渺小就意味着人在日益增长的科学和财富面前日益地贬低。此时对人之贬低尤甚的即是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携带着近代科技和物质进步的巨大成果,带来了残酷的毁灭,击碎了人类将不断进步的乐观梦想。自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之后,人们挣脱了宗教对人精神和肉体的禁锢而获得自由。没有了上帝主宰命运的人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及时行乐。人们疯狂地追逐着物质的充裕和名望、地位,但许多人外表生活富足,内心空虚,精神颓废,心灵不得宁静,灵魂无所皈依。人又被人性的枷锁所束缚。自由使人们又陷入深深的信仰危机和价值危机。这种自由是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毛姆一直是个重视人的精神依凭的作家。在《爱德华·巴纳尔德的堕落》中,他曾写道:“假如一个人得到整个世界,却丢失了自己的灵魂,人就变成一堆僵硬而没有意义的躯壳。”[4](102)敏感而有才华的作家毛姆看到面临精神危机中的现代人,渴望为人们找寻精神归宿,拯救人的灵魂。
  《刀锋》中的主角拉里?达雷尔是以英国的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为原型而写的,当然拉里也反映了毛姆的人生哲学。一战后美国经济空前繁荣,人们都处于发财致富的时代浪潮中,拉里是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青年飞行员,复原后,被当作英雄,有漂亮的未婚妻伊沙贝尔,有亲友为他提供的远大前程的工作,美好生活正在敞开怀抱等待他,而他却选择逃避这“美好生活”,他的“游手好闲”令周围所有人不解。原来战争中他的战友为救拉里而牺牲,朋友之死使他受到强烈的震撼,死亡使拉里对生命有了独特体验,他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他开始追问生命的意义,人存在的意义。这种情形即海德格尔所言的“向死而生”(Being-towards-death)。“向死而生”的含意是:人们在平日里很容易隐身于公共意识之中,而忘了自己存在的价值。由于面对死亡而珍惜自己的生命,进而活出自己的价值。这时的人才是“本真的存在者”。此时的拉里本真自我的觉醒让他意识到人之存在的荒诞性后,他就不再是原来的那个拉里了。死亡让拉里从原来那个乐观上进的青年而变得忧郁、迷惘。“除非我对一些事情有了一定看法,否则我将永远得不到平静。”“你想到一个一小时之前还是有说有笑,充满生气的人,直挺挺躺在那里,就是这样残酷,这样没有意义,你没法子不问自己,人生究竟是为了什么,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还仅仅是盲目命运造成的一出糊里糊涂的悲剧。”[2](55)一心只想了悟人生的拉里告别故土,开始他的精神探索之旅。为此拉里遍游世界,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博览群书,在读《奥德修斯》的原文时,在读斯宾诺莎和笛卡尔等的一些著作时,拉里焦灼不安的灵魂得到抚慰。他开始感受到充实的精神生活是那样令人兴奋。“就像乘一架飞机降落在巍峨群山中的一片高原上。四周万籁俱寂,而且空气非常清新,像佳酿一样沁人心脾,自己感觉像个百万富翁。”[2](80)“它是没有止境的,它是极端幸福的生活。你是那样快乐,它使你对世界上的任何权利和荣誉都视若敝履。”[2](86)但拉里最终的旨归不是西方的科学、文学、哲学和艺术,不是他从波兰矿工考斯第扣口中探听的神秘主义,也不是恩夏姆神父要把他当迷途的羔羊圈回去的天主教。经过十年的探索游历,最后在印度找到了令他了悟人生的吠陀经哲学,寻得了灵魂的宁静,然后回到美国,遣散家财,隐没于人海之中。小说题记也是摘自印度的吠陀经哲学著作《奥义书》里的一句话:一把刀的锋刃很难越过,因为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毛姆正是试图通过主人公拉里探求人生哲理的故事,追问人性的价值。拉里经过艰辛漫长的探索终于穿越了人生这道刀锋,找到了生活的意义,领悟了人生最大的满足只能通过精神生活来实现,以无我和无求的态度走上一条自我完善的道路。   当拉里找到终极真理时,体会到那种超然物外的欢乐,感觉到自己与“绝对”合而为一的巨大幸福的状态,那种满足与愉悦的精神状态不就是真正的幸福吗?瞬间的幸福却是刻骨铭心的。后来拉里回忆道:“那片刻陶醉时抓住我的浓郁的宁静,欢乐和安泰仍旧留在我心里,那种第一次使我眼花缭乱的宇宙美丽境界,现在仍旧同样鲜明生动。”[2](322)其实这种幸福感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描述的那种人在自我实现时的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即人类由人性萎缩走向人性丰满的过程中所能达到的颠峰状态。自我实现是人性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时人体会到作为人的存在价值。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在马斯洛看来,被称为高峰体验的这种神秘体验可能是瞬间产生的,是转瞬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或是欣喜若狂,如醉如痴,欢乐至极的感觉。在这短暂的时刻里,人们沉浸在一片纯净而完善的幸福之中,摆脱了一切怀疑、恐惧、压抑、紧张和怯懦;人的自我意识消失,不再感到与世界有任何距离,而是与世界融为一体。[5]
  毛姆的行文冷峻而直率,客观而褒贬自现。他通过《刀锋》中形形色色的角色的命运和拉里的人生境界作对比,说明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尘世的满足都是短暂的,而追求自我完善的精神生活才能获得持久的快乐和幸福。[6]毛姆一生喜欢游历,足迹踏遍世界各地,深谙东西方文化。他以哲人的睿智洞察到西方社会中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可以在东方文明中找到治愈良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工具理性走向极端化,追求高效率使手段成为目的,而人则异化为达到目的手段;西方文明所崇尚的主流价值观成为窒息人生命和个性的枷锁;而东方文化和宗教中通过求诸内心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追求自我完善等思想所关注的是人本身存在的价值,强调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是拉里为何能在印度领悟人生的真谛。毛姆塑造的拉里体现了人之精神纬度。追求人格的完善和人性的至高境界也是 毛姆为现代人探索的一条精神出路。
  参考文献:
  [1]波伊尔 天堂之魔—毛姆传 [M]中国文联出版社,1987(5).
  [2]毛姆刀锋 [M] 周煦良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4)(12)(80)(86)(322).
  [3]叔本华 作为意志和表象世界 [M] 石冲白译 商务印书馆,1987(23).
  [4]毛姆 毛姆短篇小说集[M] 冯亦代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102).
  [5]汤丰林 高峰体验及其价值[J],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 1998,1.
  [6]周光发 探索人生 追求真理——从《人性的枷锁》和《刀锋》看毛姆小说的哲理性[J],台州师学报1999,5.
  [7]马斯洛 人性能达之境界[M],林方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8]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译,三联书店,1999.
其他文献
上好一堂课,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要合理处理师生关系,掌握整个教学环节,在课前、课中、课后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也要有努力学习的态度,积极配合教师.师生要相互配
【摘 要】文章首先介绍水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详细分析水环境监测全程质量控制措施,使用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措施,提高环境监测水平。  【关键词】环境保护;监测;样品;质量控制  1 水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1 设备及人员配置不合理  (1)仪器设备。现阶段,在执行化学分析时一般都是使用专用的化学分析设备与仪器,实验的成败往往都会与设备仪器的管理、使用相关联,所以仪器设备
中山市牛角初级中学坐落于中山市北部的阜沙镇牛角革命老区。学校创建于1985年,占地面积约0.33万平方米;1999年9月易地新建,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经过近20年的发展,学校已成为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变配电所在实际设计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确定10kV变配电所的优化设计方案,希望对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10kV;变配电所;设计  1.变配电所的分类  (1)变电所:10kV及以下交流电源在经过电力变压器转换后对用电设备提供电能。  (2)配电所:所内只具有开闭和分配电能功能的高压配电装置,母线上无主变压器。  (3)露天变电所:在露天场所设施变压
【摘 要】混凝土是现代建筑工程中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随着混凝土在现代建筑工程中的应极大的提高了现代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性能,从而使得现代建筑工程的水平得到了实质性提升。然而在现代的建筑工程中,却通常会产生混凝土离析问题,当混凝土产生离析时,不仅给混凝土的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而且还会造成巨大的工程成本浪费。而为了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性能,必须要针对混凝土离析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因此在现代的建筑工程中加
【摘 要】通过对西安市民办本科高校的体育场馆资源的调查研究,得出高校体育场馆建设是高校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重要的物质保障,是落实“健康第一”教学指导思想的具体措施,是学校基本教学条件建设的重要部分。  【关键词】体育场馆;资源;调查  1.研究对象  西安市6所民办本科高校。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进行研究。  3.西安市民办高校体育场馆调查分析  3.1体育场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不免要接触到大量的统计信息。然而,在这些统计数据中,如果抛开人为操作的因素,仅从数据本身而言,即仅从“统计学意义”的角度看,由于受统计推理的偶然性等因素影响,难免会造成统计失真,即人们常说的统计陷阱。显然,这种失真却是客观的、可控的和难免的,也是可接受的。本文仅从“非统计学意义”的角度,分析统计信息失真的主要成因与治理对策,以期对改变统计失真发挥积极作用。  1.统计失真的成因 
【摘 要】本文以2014年上海三个二本高校的文科类毕业生为调研对象,从毕业生就业岗位满意度、学校就业指导满意度和学校人才培养满意度等维度进行调研,探索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现状,以期为高校就业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前言  2013年在全国大学生人数将近700万就业岗位却相对减少的严峻就业形势下,媒体将这一就业寒潮称“史上就业最难季”,2014年全国应届毕业生首
【摘 要】新时期以来,张洁是我国第一个在其作品中彰显女性意识的作家,并且也是当代文学史上唯一一位两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是最具有女性意识和才情的女作家。张洁用其独特的眼光和细腻的文字写出了知识女性对自身主体价值的不断追求的过程。张洁小说中的女性意识的演变经历了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本文主要从张洁小说中女性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即构建真爱理想的年代、迷茫的年代、无字的年代等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关
一位我所仰慕的艺术家、建筑师--亨德瓦塞尔(hunderwasser)。作为后现代主义先驱式人物和绿党元老奥地利当代艺术大师亨德瓦塞尔(hunderwasser)从20世纪50年代既开始致力于通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