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与教育

来源 :东方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1世纪即将揭幕之际,教育问题更加引人关注。在此,我想坦率地就最近各种教育改革议论的动向阐述己见,进行若干具体的提议。
  最近,专家指出:“每个孩子都有可能出现旷课现象。”前阵,日本文部省在1999年度学校基本调查报告中指出:小学、中学旷课的学生人数已逾13万。这是史无前例的最多人数。在每290位小学生、40位中学生中就有1人,一个班级就有一位学生为此苦恼。
  学生因被欺负而自杀等悲剧层出不穷。最近,滥用毒品也有蔓延的趋势,令人担忧。
  最近几年,频频发生十四五岁少年的杀人事件。进入今年,又发生17岁青少年杀害家庭主妇、劫持高速公共汽车、用金属球棒杀人等事件,震撼全日本。
  发生这些事件的原因,正有待教育界人士与深谙青少年心理的专家们分析解决。恕我直言,大人在面对如此事态时,不正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吗?
  作为祈愿未来主人翁能健全成长的众人之一,我曾于16年前在创价学会全国教师大会上发表了题为《教育的目标——我的感想》倡言。
  我指出教育改革不应以政治为主导,应以人为主,就其理念、目标,具体提出为“整体性”“创造性”和“国际性”。
  当时的教育状况也令人担忧:失足青少年激增,校内暴力事件、旷课现象频发等。不仅让直接相关的家长、教师忧心,更令许多有心人士慨叹不已。
  15年后的今天,虽经有关人士不断努力,但令人遗憾的是,事态不仅没有改善,反而变得司空见惯,还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尤其最近特别严重的是所谓“班级崩溃”的现象,即学生不听教师话,班级陷入无法控制的状态。过去,这现象在中学比较多见,但近几年,甚至出现在小学的低年级。
  问题严重的地方,竟出现在从幼儿园升小学的阶段。儿童们没有群体观念,班级机能陷于瘫痪。
  据调查显示,本应全面负责照顾孩子的教师,竟有1/3的人曾想放弃担任班主任的工作。
  如此下去,学校有可能丧失期固有的机能。
  近来,除了旷课、欺负弱小、班级秩序崩溃等问题外,更让教师们操心的是学习能力下降这问题。
  正如很多学生讨厌算术、数学或理科那样,学生厌倦学习的现象,实令人焦虑。各种调查表明,日本青少年的学习能力有普遍下降的趋势。各媒体纷纷指出:受此影响,甚至导致部分大学生不能理解授课内容,不得不依靠补习学校教师进行补课。
  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前人的智能传给后人,通过学习人类共有财产,酝酿为创造力的源泉。把孩子们这种“厌倦学习”的现象视为教育的失败,会是过于偏激吗?
  孩子们“厌倦学习”的主因是过于偏重填鸭式教育,以及过激的升学考试战争。
  在现今的情况下,缩短上课时间,只会使部分学生把增加的自修时间花费在更多的补习班上,另一部分则会花在电视、游戏机等上,根本不能达到学习指导纲要的目的。
  我同样担心,像旷课等孩子们的苦恼是刻不容缓急需解决的,但我认为这些问题根深蒂固,单改变学校的教育制度,是不能立刻解决问题的。
  孩子们旷课或逃避学习的现象,其病理背景不单局限于学校,亦存在于社会及家庭等方面。而其根本原因则在于全社会本有的教育能力的衰退。
  所谓人,从广义上来看是要靠教育造就成人,但在目前的我国,教育机能已陷入不健全状态,其弊病集中反映在社会中最脆弱、最敏感的青少年身上。谚语有云,“孩子是社会的镜子”,我们在商讨教育问题时,必须注意到这万古常新的法则。
  这样说,可能会被指责为把所有问题都转向本质论,是一种还原主义。但是我认为,大人应时常以孩子这面“镜子”来纠正自我。如果没有这种自我反省的目光,所有出于好意的改革,都会变为治标不治本的片面补救。
  正如接连发生的涉及保险金谋杀案所象征的一样,丧失目的观、价值观的社会,必然招致拜金主义等的猖狂横行。成人的这些丑态,又怎会不影响孩子的心灵呢?在一个前辈未能以身作则的社会,很难期望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
  虽然很多传媒只顾报道诱人瞩目、哗众取宠的新闻,但事实上有不少人对这种社会现状仍不屑一顾,过着作家山田太一氏所希望的“以身作则示范孩子”的生活。
  虽然他们本着自己的宗旨,自豪而努力地过着每一天,可是,现实却变得越来越困难。最近,时常听见人们以怀旧的心情渲染明治时期的日本人骨气,这正显示了现今日本社会的缺陷。
  在最近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动向中,不时呼吁要求修改战后教育的支柱——“教育基本法”,相信也是起因于这背景。
  首相的私人咨询机关“教育改革国民会议”7月份的报告指出,“大部分人认为有必要修改教育基本法”,提出“在前文及第一项目中,过分强调个人或普遍意义的人类,缺乏尊重国家、乡里、传统、文化、家庭、自然等精神”。
  虽然不是“国民会议”的报告,但为弥补这些欠缺的部分,有人主张应加入“教育敕语”中的“孝敬父母、兄弟友爱、夫妇和睦、信赖朋友、恭谦持己、博爱及众……”等语句,颇有复古的倾向。
  附带言之,“教育基本法”的第一项“教育目的”,强调“教育应以完善人格的目标,培养能建设和平国家及社会、能热爱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价值、勤劳、尽责、富有自主精神、身心健全的国民”。
  此条文立足于尊重个人,以“完善人格”为目标,于古今内外对谁而言都应是名正言顺的。但是,“普遍理念”的正当性,应不断从不同风俗习惯的立场加以验证。就这点来说,若回顾制定“教育基本”的经纬时,不难发现日本教育界的想法似乎过于天真。
  人,是一“个体”的同时,也是“人伦”中的一个因素。“个体”要成为真正的“个体”,即为了“完善人格”,只能在“人伦”关系中实现。为形成“人伦”,必须抑制幼稚的利己主义,只有这样,才能成长、成熟。可见,我们过于低估了要实践这理所当然的事情是多么困难的现实。
  一言以蔽之,人因过分强调个性或自由,导致“个人”变质为“私人”。对人的利己主义,我们通常太没防备、缺乏警戒。
  不管是战前的富国强兵政策,还是战后的经济大国主义,以迎头赶上欧美先进国为目标而急起直追的近代日本政策,及从明治时期来一直以达成此目标为其教育方针的教育政策,也都明显地陷入僵局。在社会从工业化转变为信息化时代的同时,教育方针也不得不加以修正。
  值此,我要呼吁,在思索21世纪教育之际,把“为社会的教育体系”转换成“为教育的社会体系”,才是当务之急。
  “为教育的社会”思考模式,源于哥伦比亚大学宗教系主任罗伯·撒曼(Robert Thurman)博士。
  我曾与博士晤谈数次,每每对他的渊博见识感铭肺腑。博士在接受美国SGI(国际创价学会)机关报采访时,对教育在社会应起如何作用的提问,作了如下的回答:
  “你这提问错了,应该问‘社会对教育应如何发挥作用’才对。我认为,教育是人生命的目的。”
  不愧为真知灼见。博士说,这构思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类最初的教师”之一的释迦牟尼的影响。与康德的人格哲学相似,释迦主张自由的人格,不应成为达成其它目的的手段,因其自身就是目的。
  与此相反,日本乃至20世纪的整个世界,往往把使人获得“完善人格”,即使人活得有价值的教育,从属于其它目的,或贬之为达成目的的手段。
  尤其是作为国家近代化手段而发展起来的学校教育,从属于政治、军事、经济、意识形态等国家目标,被贬为专门为此等效力的“培养人材”手段。
  当然,这种教育制度完全培养不出丰富多彩的人格,只能铸造同一模式、特定类型的人物形象。
  把教育视为一种手段,也就等于把人视为一种手段。
  20世纪的战争与暴力无止无休,而最为遗憾的是出现了空前未有的大屠杀时期。究其原因,一方面可归咎于科技使武器的杀伤力增大,而另一方面,更是由于近代文明的颠倒价值所致。我们没有把价值基准搁置于人,没有正确地掌握教育这人的本源活动。
  与此相关,我对最近围绕“IT(信息技术)革命”的动向也难掩不安。
  的确,正如在九州、冲绳举行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通过的冲绳宪章中所强调的:“IT是构成21世纪最强力量之一”,“IT革命”确实形成21世纪的巨大潮流,日本也不能落后。
  正因如此,例如提到学力下降的问题时,大学有关人士经常指出,假如对显著低落的理科学力置之不理,定将会给日本的经济或技术方面带来不良影响,使日本落伍于迈进“IT革命”的世界行例。
  这当然也令人担心。在此姑且不提全球化的是与非,21世纪全球化潮流势不可挡。在闭关自守的锁国时代还可得过且过,现在的日本不能不投身于这股潮流之中。
  我感到忧虑的是,这种呼吁提高学力的目的,不仍是故态依然地重蹈“为社会的教育”之覆辙吗?
  IT革命,只要具有颠覆近代文明基盘的威力,对人类社会就必定会有其明与暗的影响。
  眼观现状,虽不如过去的“未来论”那么轰动,但也是极乐观地在大事宣传“明”的部分。
  在金融界率先进行IT革命的美国,于“金钱资本主义”、“赌博资本主义”好像在独领风骚,但其“暗”的部分毋容置疑地确实在扩散着。大张旗鼓宣传的IT革命带给人类社会的若只是拜金主义风潮,那意义又何在?
  我建议,应重新思考“完善人格”的含义。
  “完善人格”,在教育基本法中被视为“教育目的”,为什么如此难以落实?难道不能把它变成内容充实的普遍理念?显然,个中蕴含着一切教育改革的“原点”,再三强调也不为过。
  为此,我尝试把“完善人格”更替为“幸福”,那又如何?
  身为卓越教育家的创价学会初任会长牧口常三郎,一直大力主张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孩子的幸福”。
  当今牧口教育学越来越受到世界的注目,但在战前的军国主义下,当所有教育机关在忙着培养“皇国少年”、“军国少年”时,牧口先生独自抗拒时代歪风,呼吁只有“孩子的幸福”才最为重要,批评教育诏书“只会教示人类生活道德的最低基准”。换而言之,牧口会长独具慧眼、有先见之明,他在当时就坚定指出不应是“为社会的教育”,而应该是“为教育的社会”。
  顺便一提,以教育为核心,把“享乐”误解为“幸福”,我认为是战后日本社会的最大错误。这种张冠李戴的误解,使“自由”堕落为“放纵”、“为所欲为”,视“和平”为“怯懦”、“安逸”,把“人权”沦陷为“独善”,使“民主主义”坠入“众愚主义”。
  结果,不单达不成“完善人格”,反而培养出大批心态幼稚、无视他人意见、桀骜不驯的“大少爷”。
  人只有通过与他人的“联结”,才能活得像人,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充实、幸福。这正是佛法“缘起观”所讲述的人生观、幸福观的核心。
  人与人、人与自然、宇宙等等,难免发生激烈的冲突、矛盾、对立、纠缠。只要坚韧不拔地加以克服,使之升华为应有的“联结”关系,那么,自己的个性与人格也将同增光泽。
  一旦切断这种“联结”,人的灵魂只能毫无目的地徘徊在孤独的黑暗中,精神医学用语称之为“沟通不健全”。总而言之,这问题就是形成现代人际关系淡薄的病根。
  就此,围绕“少年法”时下众说纷纭。激增的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其凶恶化,只是此病根的冰山一角,光凭现在的议论无法解决问题。我们要一边倾听孩子们在黑暗中渴求救愈的心声,一边耐心地恢复与他们的沟通,这才是成人的责任和义务。
  有则轶事:人们评价苏格拉底对青年的感化力像“电鳐”。对此,他说,正因为自己的身体通着电流,所以才能使他人感到触电发麻。
  在思考教育力量之际,这既是万古不变,也是不能改变的王道。总之,能打动人心的只有人心。
  创价学会教育部的宗旨是“教师是最重要的教育环境”。最后,我经阅览他们的报告,得知他们通过十多年的辛勤,已积累了逾万份的教育实践记录,令人深感欣慰。
  把教育列为最优先的国民课题,进一步加深讨论,当然很重要。但应注意,在进行教育改革时,切忌因过于追求所谓的“特效药”而缺乏长期展望,落得“治标不治本”的结果。
  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应随时代变化,不断摸索。但是,不可否认,改革的方向时常受到当时政治思潮的左右,或是采取只顾眼前的措施。就是在战前,这样的弊害也曾成为问题。
  牧口会长在《他价教育学体系》中指出:“如同修理旧房屋,只是采取所谓修修补补的应急措施,结果是留下像今天这样虎头蛇尾的教育制度。学校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进入校门的青少年前途茫然,一片困惑。”
  教育是培育下一代的远大事业,绝不应受当时政治权力的左右,要有自主性。这也是牧口会长及户田第二任会长奋不顾身对抗推崇战争的“国家主义教育”的信念。
  我认为,不该因过分指责学校教育面临的问题,而推行可能会破坏其基础的全盘缩减政策。正确的改革,应该注重探讨怎样才能使学校教育恢复“教授正确智育”的本来面貌。
  要真正改变学校教育,我认为必须进行“内在的改革”。
  我提议的制度是,改变目前中央主导的统一指导系统,扩大各校的自主范围,校长选举制度更加民主、透明,扩大基于前项选出的校长权限,嘉奖教员创新精神。
  以往的改革,是从上而下、附带各种制约的号令,使第一线的教员不得不竭尽全力去应付,难以期待能出现什么创新立意。
  教育之本是为了孩子,而不是“国家的专有物”。国家深入仔细地干涉包括检定教科书和学习指导要领的制度,既不能培养学校和教师的自律性,也不能培育孩子的个性和创造力。
  今后,政府该做的应仅止于制订统一基准的大纲,尊重第一线的自主运作。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学校的教育能力,教师们应该在现场不断摸索,相互积极努力地谋求上进。
  最近的教育改革议论中,有人提出实施“教师文凭”的更新制度,以此管理教师的个人资质。但我认为,要真正提高学校的教育能力,须是学校全体团结一致共同挑战。
  例如,举办“开放课堂”,跨越学科及学校的架构,所有教师都定期公开自己的授课来进行校内研修,或通过积极与邻近学校交流来增进教育研修。
  就像在一般的企业,以终身雇用和年资序列为主轴的日本式制度已行不通,如果没有良性的相互竞争,人的团体则难以有所进展。
  为了提升学校教育的品质,必须超越教师间的不同立场,相互“刺激”和“启发”,共同切磋琢磨,加强彼此的联系,努力提高学校的教育能力。
  另外,对家长或社区的有关人士,定期设定学校开放日,同一社区的高中、初中、小学教师之间积极交换意见,这将大大地有助于加深社区的合作关系。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时使用美托洛尔进行辅助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共76例,根据随机分配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8例),对照组的治疗药物为利多卡因,观察组联合使用美托洛尔,将两组30天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功能指标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30天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辅
期刊
[摘要]目的:探析护理干预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43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作为研究对象,按护理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15例)和研究组(28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综合护理,对比两组各症状积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各症状积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对照组优,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JDO.05),具可比性。  1.2方法  
期刊
[中图分类号]R9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18(2017)01-180-01  概念:心绞痛是指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而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  护理评估:  1、評估诱发因素,了解疼痛的部位、性质及持续时间,观察抗心绞痛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警惕心肌梗塞的发生。  2、检测生命体征。  3、检测心电图变化,评估有无心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护理安全管理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影响。  方法:选取86例在我院进行医疗护理的老年精神病患者,所有患者均为需要住院护理的老年精神病患者,按照是否采用护理安全管理方法分为实验组43例和参照组43例。观察患者在护理期间治愈率、明显好转率及患者护理满意度。护理人员在临床用药前应反复确认药物品种和类别,确保给药剂量以及给药途径正确。应指导病患多食用一些富含维生素、高热量、低脂、低糖等符合健
期刊
[摘要]类癌是一种生长缓慢的少见低度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神经外胚层的胺前体摄取和脱羧细胞,可发生于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系统及胸腺、皮肤等部位,最常见于消化道,占消化道肿瘤0.4-0.8%,由于临床缺乏特异的症状和体征,不易早期发现。直肠是胃肠道类癌的第3好发部位,占胃肠道类癌的10-20%。本文对我科收治的2例直肠类癌病例,综合其临床资料、治疗,现报道如下。  [中图分类号]R574.63 
期刊
北京大学的朱苏力教授曾在五年前出版过一本很好的书,名叫《法治及本土资源》。我起这个题目,虽有模仿的痕迹,但目的是方便于强调村民自治与乡村传统文化资源之间的密切联系:在本土资源严重流失的情况下,不可能有真正的村民自治;或者,要实现村民自治就必须着力引导及培育乡村的传统文化资源,包括民间权威、家族网络、熟人社会的共同体意识。    一、村民自治的实质    《三国志·魏志·毛()传》中有“自治”一
期刊
对于目前中国农村蓬勃开展的村民自治,知识分子中大约有两种典型的反应:一种是满腔热忱地予以关注,对它的前景满怀期望;一种是不以为然地嗤之以鼻,对它的现状满腹抱怨。由此,他们对村民自治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评价:有人说好得很,有人说糟得很。尽管说好得很未见得就完全正确,说糟得很也未见得完全错误,毕竟今日不同于说农民运动好得很是革命派,说农民运动糟得很就是反动派的那个年代,但是,有两种倾向特别值得我们这些一向
期刊
[摘要]慢性胃炎是胃粘膜的慢性炎症,生活习惯对慢性胃炎的康复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介绍慢性胃炎的生活指导知识,以期提高患者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促进疾病康复。  [关键词]慢性胃炎;生活指导;护理  [中图分类号]R58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18(2017)01-287-01  慢性胃炎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不良生
期刊
想起农民,心中不免浮现淡淡的乡愁。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民的生存状况怎么样?在中国迈向民主化的过程中,农民的政治心态又怎么样?这两个事关中国发展的大话题,不由得让人思绪良多。然而,一想到20年来中国农村政治经济改革正在改变中国,心中又不免升腾起冉冉曙光。  发端于包产到户的农村经济改革也有20多年了,目前的农民经济生活状况又怎样?情况并不令人乐观。这里,我不想罗列数据,只想从农村的一般生产状
期刊
在人们用民主的价值观和标准看待今天的乡村基层民主时,有叫好和叫糟的两种声音。因有法律的逐步落实,再加上新闻媒体的炒作,现在叫糟的声音少了很多。但叫好的人一味地拿现实中的先进地区的做法来说好,似乎也并不能征服人。毕竟在现实中,存在着乡政府和村党支部大量有悖民主程序的做法:拟定不符合《村委会组织法》规定的候选人资格条件,以便将不合组织意图的人选挤出候选人之列;通过村党支部或村干部为合乎组织意图的候选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