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自无心水自闲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l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萧萧》写于1929年,主要介绍一个单纯少女童养媳“萧萧”的人生经历,豆蔻年华嫁为孺子妇、情窦初开被长工“花狗”诱奸、喜得弄璋得家人收容、“继往开来”又娶“萧萧”。按照传统五四思维来看,这无疑是在批判底层人民的可恶鄙俗与新时期其麻木迂腐与无知拒变。然而,同一时代,相似模式的作品要传达的思想不可一概而论,作家有共性,更有个性。沈从文在《习作选集代序》中写过这样一段话:“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照我思索,可以理解我”,建立在作者思维上的解读才可理解作者,误读歪解无立锥之地。展现湘西世界的人性自然美才是作者的心向往处。
  “做新娘子,从母亲身边离开,且准备做他人的母亲......当然照例觉得要哭哭,于是就哭了”。“哭嫁”风俗大概在很多追求文明的婚恋出嫁人士看来是落后愚昧,捆绑束缚年轻人的旧式婚姻的表征,而“哭嫁”却有几乎与我国现记载的文明同样历史悠久。《易经》:“乘马斑如,匪寇婚媾”、“乘马斑如,泣血涟如”此乃抢劫婚的风俗;发展到后世礼教约束风俗,女子“哭嫁”亦有远离生养父母,为后事的新奇与恐惧而哭;但也有文中的“照例”做样子而哭,“哭嫁”是我国古老风俗的自然传承,自然而然,无关美丑,也正因其自然,更显现出美的底蕴。
  萧萧是个自在无忧虑的童养媳,“出嫁只是从这家转到那家”,白天照顾自己的小丈夫,“夜里睡觉,常常做这种年龄人所做的梦......吃好东西,爬树,自己变成鱼到水中各处溜”。自古以来,传统思维里,人们对童养媳制批判不止,这种买卖婚,稍大的女孩家人会因生计而将她卖出,遇到恶婆婆女孩就得受苦受累,当牛做马,受封建家庭的压迫,精神和肉体遭受摧残,清人郑板桥《恶姑》淋漓尽致的写出童养媳的苦难:“小妇年十二,辞家事翁姑......姑令杂做苦,持刀入中厨。切肉不成块,礌块登盘莆;做羹不成味,酸辣无别殊。折薪十指破,执热十指枯......今日肆詈辱,明日鞭打倶,。五日无完衣,十日无完肤......”但是在小户农民家里,这种情况并不存在,反而因为劳动力的珍贵而相濡以沫,只是和小丈夫既像姐弟又像母子而实际是夫妻的关系导致一种暧昧。在《萧萧》里,沈从文就这样描述:“萧萧嫁过了门......风雨里过日子,像一株长在园角落不为人注意的蓖麻,大枝大叶,日增茂盛”。家里有祖父祖母,公公婆婆,萧萧和家人相处和悦,比之在伯父家更快乐自然。小丈夫像个小弟弟,是萧萧得玩伴,也如知己,陪伴萧萧左右,让萧萧体验到难得的姐弟情,一切似已完满。
  花狗的出现看似打破了作品的静谧和谐,但却把读者领入另一自然美境。其一,这里的礼教不似外界严苛,人们偷吃禁果,必会身败名裂,为不越雷池,而压抑性欲。一切都自然而然,花狗“唱开了萧萧的心窍,萧萧成了妇人”。萧萧允许身体和心思的自然选择,不压抑不克制,青春的懵懂之际情欲和性欲得到满足。其二,怀孕因生儿子而免于远嫁。沉潭和远嫁确实是对妇女生命的践踏,是不可否认的鄙俗,而生儿子后家人因多了劳动力而毫无芥蒂的接受,“一家人都欢喜那儿子”,难道不是一种人性的美吗?
  十二岁嫁做童子妇,并不觉得难过,“她又不害羞,又不怕。她只是什么事也不知道,就做了人家的新媳妇啦。”对生命里的一些改变都随遇而安。在丈夫家的日子并不觉得苦,一面照顾丈夫,一面帮忙分担家务攒点私房钱,快快乐乐的茁壮成长。十五岁遭花狗引诱,“糊糊涂涂”的萧萧懵懂的顺从,怀孕后想到死,但舍不得死,“可是为什么要死,她还很高兴活下去,愿意活下去。”这都散发出淳朴、自然的气息。小丈夫是个孩子,总是萧萧忠实的伙伴,即使自己的妻子萧萧肚子中有别人的儿子,他也不肯让萧萧被发卖,这可以理解为不谙世事,尚未形成自己的思考判断能力(即伦理道德),只是孩童对一个熟悉玩伴的不舍。但是,孩子的本性是人类最自然、纯净的本质,他们正因未经世事的玷污而纯美,不能用预判和成人的眼光去推测孩童,小丈夫身上是满满的人性之美,用孩童去表现人性美是仿佛一抹清泉,带来清新自然之气。祖父平和可亲和蔼,作品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爱说笑的老顽童,经常和萧萧开玩笑,叫萧萧“小丫头”、“女学生”,丝毫没有祖父的威严庄重、高高在上的宗法架子,和孙媳妇也相处的自然和乐。但沈从文以田园牧歌式的笔调向我们介绍湘西世界的人性自然之美,并不代表沈从文认识不到大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的黑暗与可悲,他用优美清新不同流俗的语言和手法,正是意图以自然人性的田园生活反射现实,给人以温润而震撼。
  这篇文章通过对萧萧家乡的民俗、人物的安排以及文本的“循环“结尾进行分析,浅析沈从文的自然人性观。沈从文写作的轴心一直是对人性的“千呼万唤”,“他以人性的美作为支点,为我们创造了一片纯净的乐土和生活在土地上的质朴人物。”让我们发现湘西的自然人性之美。虽然自然中带着蒙昧,但人性本身是美的,因其特有的不关外界世俗的土生土长的蒙昧,使沈从文的作品更具特色,自然美、人性美得到突出。“云自无心水自闲”,这种美与外界无关!
其他文献
摘要:云南省作为特岗教师计划实行的首创者,为全国实施特岗教师计划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本文以2011—2016年这五年间中国知网所能检索到的最新有关特岗教师的研究文献为基础,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充分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云南省特岗教师研究状况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评价。  关键词:特岗教师;现状;评述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73
期刊
摘要:相对湿度对钢琴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过于潮湿或湿度过大对钢琴有着破坏性影响,过于干燥对钢琴也有着破坏性影响,相对湿度在一定范围内才保证钢琴的正常工作保证钢琴击弦机的正常运转。使钢琴有良好的运动状态和饱满的音色,避免由于过大的温度和湿度给钢琴带来故障问题。  关键词:钢琴;相对温湿度;状态影响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63-0
期刊
摘要:近几年来,网络文化伴随着网络传媒的发展步伐,徐徐渐进,网络小说也脱颖而出成为一种新的娱乐性文学,并且受到广大读者群体的追捧。作为网络小说的典型代表,穿越小说的描写更是浓墨重彩,本文主要对穿越小说的发展历程,剧情分析,接受群体及审美特性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和阐述。从人性的客观角度解释了网络穿越小说“火”起来的必然性。  关键词:网络;审美;小说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从新准则下利润表的理念变化、计量变化、列报变化以及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变化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在分析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利润表时,要在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三个方面加以关注。  关键词:新准则;资产负债表;利润表  中图分类号:F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
期刊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意识的加深,健身已然成为大家日常的一部分。瑜伽是风靡东方的健身项目,普拉提则是风靡西方的运动项目,近年来,瑜伽和普拉提在中国的健身领域发展越来越好,随之而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大多数人不清楚瑜伽与普拉提的区别而随性选择,本文主要从文化起源、练习中最为重要的冥想、呼吸、体式等方面比较分析二者的不同,帮助大家更好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项目。  关键词:瑜伽;普拉提;比
期刊
摘要:人都有自己恐惧的东西,功成名就的曹老爷对死亡怀有深深地恐惧,这种恐惧对年迈的他来说构成了一种巨大的精神压力,致使他完全沦为了死亡之神的奴役。而留洋归来、满腔抱负的二少爷一直怀疑自我的价值,他在一次次努力的确认自我,却一次次以失败告终,以一种毫不畏惧的姿态拥抱死神。父子俩对待死亡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姿态。  关键词: 死亡恐惧;奴役; 自我确认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民族性格、文化心理与人物形象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民族性格与文化心理影响着人物形象的方方面面,人物形象又鲜明地折射着民族性格与文化心理。内蒙古新世纪小说中女性形象所反映的民族性格与文化心理是本论文考查的重点。  关键词:民族性格;文化心理;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008-01  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
期刊
摘要:汪曾祺认为他写散文,是搂草大兔子,捎带脚。而近些年来,汪曾祺散文获得广大读者的喜爱,掀起一阵汪曾祺“文学热”。汪曾祺也说过:“生活不安定是一个原因。喧闹熙攘的生活使大家的心情变得很浮躁,很疲劳,活得很累,他们需要休息,需要一点清凉,需要一点宁静,或许就像我以前说过的那样,需要滋润。”[1]本文主要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探究汪曾祺“滋润”的散文风格,而主要是探究故乡特定的地理基因滋养下的散文风格。
期刊
摘要:1926年发表的《太阳照常升起》是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0)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书中描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青年的精神状态。杰克、勃莱特等人在酗酒狂欢中寻求精神慰藉,但狂欢过后终归现实的矛盾,使他们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笔者认为,在万千繁华喧嚣之身中有一根被忽略的生命线——罗伯特·科恩。  关键词:主体意识;犹太人;罗伯特·科恩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李佩甫笔下的《城与灯》,书写了都市与乡村隔阂中的悲哀与辛酸。文章重新思考和感悟到了在城市化辉煌的发展中,人所经历的蜕变背后,带来的悲伤和无奈,对这部作品中展现的人伦事理有了一种更深一层的思考。从乡村变迁与城市发展的角度,反思浮躁的社会中,人对这浮躁社会失去了抵抗与辨别的能力,失去了人最基础的道德与本性。  关键词:都市与乡村;道德本性;社会;城与灯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