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福韦酯治疗YMDD变异的乙肝肝硬化患者疗效观察

来源 :右江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ling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YMDD变异的乙肝肝硬化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39例使用拉米夫定出现YMDD变异的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对照组18例。治疗组予阿德福韦酯10 mg/d,拉米夫定100 mg/d,12周后停拉米夫定,继续使用阿德福韦酯至24周;对照组予拉米夫定100 mg/d,24周。观察比较两组的血清学和生化学应答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血清HBV-DNA水平中位数下降幅度、病毒学应答率及生化学应答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血清生化指标好转,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乙肝肝硬化在拉米夫定治疗期间发生YMDD变异后改用阿德福韦酯治疗,可以较快出现血清病毒学应答,能改善肝功能,减缓病情发展,并且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阿德福韦酯;肝炎后肝硬化;YMDD变异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4-0377-02
  中图分类号:R 575.2+9
  文献标识码:A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为晚期肝病,部分患者使用拉米夫定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在使用拉米夫定治疗一段时间后可发生乙型肝炎病毒(HBV)耐药而导致病情反弹甚至加重,阿德福韦酯能有效地抑制HBV-DNA复制,而且对拉米夫定耐药变异株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我院使用阿德福韦酯治疗YMDD变异的乙肝肝硬化取得了一定的近期疗效,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我院2005年12月至2006年12月收治乙肝肝硬化患者39例,其中男24例,
  女15例,年龄27~69岁,平均46.8岁,诊断符合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2],血清HBV-DNA水平1.03×105~5.72×107拷贝/ml,谷丙转氨酶(ALT)大于1.5倍正常上限值,血清总胆红素(TBIL)37.3~81.4 μmol/L, 白蛋白(ALB)28.2~35.5 g/L,均为使用拉米夫定治疗6个月以上出现病情反弹,证实发生YMDD变异,排除合并其他病毒感染以及6个月内曾使用拉米夫定之外的抗病毒药物或免疫调节剂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对照组18例,两组年龄、性别、病情及血清HBV-DNA水平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患者在有明显症状及肝功能失代偿时均给予保肝、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对照组继续口服拉米夫定100 mg/d治疗,治疗组口服阿德福韦酯(贺维力,葛兰素史克公司)10 mg/d,治疗24周,在开始时重叠拉米夫定治疗12周,并告知患者阿德福韦酯治疗的目的、可能发生的副作用,患者自愿接受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3.观察方法 治疗前和治疗后各监测1次肝、肾功能、血清HBV-DNA水平,治疗中每半个月到一个月查肝、肾功能,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4.疗效评定标准 病毒学应答:血清HBV-DNA<5×102拷贝/ml;生化学应答: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TBil及ALB恢复正常;联合应答:病毒学应答与生化学应答。
  5.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结果
  
  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24周,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HBV-DNA水平中位数分别由治疗前6.52 log10拷贝/ml和6.45 log10拷贝/ml降至3.28 log10拷贝/ml与5.93 log10拷贝/ml,下降幅度分别为3.24 log10拷贝/ml和0.52 log10拷贝/ml,血清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15/21(71.43%)与0/18(0%),生化学应答率分别是11/21(52.38%)与3/18(16.67%)。两组中位数下降幅度、病毒学应答率及生化学应答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两组血清主要生化指标比较,治疗前血清主要生化指标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主要生化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仅AST、ALB有改善(P<0.05),治疗组各指标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2.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耐受性均较好,未发现与阿德福韦酯相关的肾功能损害及其他副作用。
  
  讨论
  
  慢性乙肝使用拉米夫定治疗期间,在药物选择压力下发生YMDD变异,则与耐药突变相关,HBV耐药突变可致病情反弹,极少数患者甚至还会出现病情恶化,应引起临床重视[3]。长期使用拉米夫定治疗导致YMDD变异的肝硬化患者,应重新给予有效抗病毒治疗。临床研究表明阿德福韦酯不仅对野生HBV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而且对拉米夫定YDMM变异株也有显著抑制作用[4],本观察中治疗组使用阿德福韦酯治疗24周后,血清HBV-DNA水平中位数下降幅度,病毒学应答率及生化学应答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血清生化指标好转,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因此我们认为,乙肝肝硬化在拉米夫定治疗期间如发生YMDD变异,改用阿德福韦酯10 mg/d治疗,可以较快出现血清病毒学应答,能改善肝功能,减缓病情发展,并且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茅益民,曾民德.抗乙肝病毒性肝炎新药——阿德福韦酯[J].中国肝脏病杂志,2004,12:61-63.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S].中华传染病杂志,2000,19:56-62.
  [3]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专家组.2004年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12:425-428.
  [4]沈 龙,彭 晋.阿德福韦和拉米夫定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比较[J].临床荟萃,2006,4:235-237.
  (收稿日期:2007-03-17 修回日期:2007-07-02)
  (编辑:梁明佩)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观察3,6-二羟黄酮对HL-60细胞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台盼蓝拒染观察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流式细胞术、Hoechst 33258/PI荧光双染和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药物对细胞周期的影响以及凋亡情况。结果 3,6-二羟黄酮对HL-60细胞具有明显地细胞毒作用,呈一定的时效性;流式细胞术、荧光双染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发现了典型的凋亡细胞,且随药物浓度的增加,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加;然而统
期刊
【关键词】 肝内胆管细胞癌;计算机X线断层摄像术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2-0206-03中图分类号:R 814.427.358 文献标识码:B    为讨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特点,笔者收集我院2003年9月~2007年6月间经病理证实胆管细胞癌7例,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男4例、女3例,年龄最大81岁最小20岁,平均56.5岁,病
期刊
[关键词] 小儿严重烧伤;手术整形;体液复苏  文章编号:1003--1383(2005)06--0643--02  中图分类号:R 644  文献标识码:B  小儿严重烧伤包括重度烧伤和特重度烧伤,重度烧伤是指Ⅱ度以上烧伤总面积达15%或Ⅲ度面积5%~10%,特重度烧伤是指Ⅱ度以上烧伤面积在25%以上或Ⅲ度面积10%以上。小儿严重烧伤在小儿烧伤中所占的比率并不大,但死亡率及致残率较高。1996
期刊
[关键词] 大面积脑梗死:并发症  文章编号:1003—1383(2005)06--0644--02  中图分类号:R 743.33  文献标识码:B  大面积脑梗死起病急,病情重,常伴有意识障碍,临床上病死率较高,幸存者常留下较严重的后遗症,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危害,增加社会、家庭的负担。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4年6月共收治大面积脑梗死患者45例,为探讨其防治措施,现分析如下。
期刊
[关键词] 结核性;尿路梗阻;肾穿刺造影  文章编号:1003一1383(2005)06—0636—03  中图分类号:R 527.104.454  文献标识码:B  泌尿系结核性脓肾期肾穿刺造影X线表现,常显示肾小盏破坏并与肾实质内多发结核性脓腔相连通,轮廓不整,边缘毛糙。肾大盏狭窄和扩张并存,部分输尿管呈典型串珠状改变,部分输尿管呈非串珠状狭窄和扩张、输尿管僵硬、蠕动丧失、车轨征。本文就20
期刊
[关键词] 梅毒;下疳;快速血浆反应试验;梅素微粒凝集试验;吉海反应  文章编号:1003--1383(2005)06--0631--02  中图分类号:R 759.1  文献标识码:B  梅毒系由梅素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性病,在我国基本已绝迹,近年又死灰复燃。1998年8月~2004年8月我科诊治277例梅毒患者,现将临床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期刊
[关键词] 脑干梗死;病情观察;康复锻炼  文章编号:1003--1383(2005)06--0687--02  中图分类号:R 743.047  文献标识码:B  脑于是中枢神经的重要结构,脑干梗死后临床表现多样,部分危重者可影响生命中枢而危及生命。临床治疗中护理人员除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外,熟知观察病情变化及熟练护理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将我科2001~2004年收住50例脑干梗死临床护理报告
期刊
[关键词] 肿瘤;导管插入术;中心静脉;化学疗法;护理  文章编号:1003--1383(2005)06--0682--02  中图分类号:R 730.5047  文献标识码:B  经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的置管方法,它具有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保护病人外周静脉等优点,目前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
期刊
[关键词] 危重高热;亚低温;监护  文章编号:1003--1383(2005)06--0678--02  中图分类号:R 441.3047  文献标识码:B  低温治疗在医学界的使用已有相当长时间的历史,早在50年代,深低温<18℃治疗就应用于心胸手术,主要用于保护脑及重要器官,但深低温所引起的室颤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限制了低温治疗的发展。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90例患者按临床诊断分为4组,急性心肌梗塞(AMI)组1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23 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19 例,对照组30例,分别检测CRP水平,并将CHD组患者按CAG病变不同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26 例,双支以上病变组34 例,比较各组间CRP的差异。结果 CHD各组的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