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关健在于创新型的教师和充满科学与创造艺术的课堂教学。因此,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就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战略重點。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造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想创造。
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想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我在讲长、正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时,先出示两个图形(单位:分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有的同学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还有的同学用1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我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想方法、开动脑筋的同时,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中国土地的面积还能用这样的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也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产生疑问,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萌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探求的开始正是创造意识唤起之时,创新正是从这里起步。
二、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敢创造
我认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是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师生之间的接触、碰撞和融通。在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本身的情感对整个教学工作的情感活动起重要的能动作用。这种作用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识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
教学中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设问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如我讲《圆的周长》一课时,我首先请同学们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提出“圆形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僻蹊径,想出了“绳测”的方法。这时一次设疑,将一个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提出“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实践证明了“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创造的欲望。学生们认真实验操作、观察、思考,终于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
三、注重启发讨论,不急于认同
改革教育方法,首先要转变教师自身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我们的教师就不应是一单纯的传授者,而是一个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切实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要善于提出问题或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对于问题的解决,要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谈自己的理解、认识和判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满足一定的标准答案,而是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相关依据,发展他们收集资料、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急于认同,得出结论,而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一定要让学生“再想想看”,找到更多的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法,多一种思路多一种答案。为此,我们要给予更多的鼓励,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创造思维习惯”,一般知识的掌握,教学目的实现,要体现在思维的过程中转化。
四、注重联想和想象,培养创造思维
创新精神源于学生兴趣之上的奇思妙想,甚至异想天开。“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不急于认同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能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和分析,产生联想、想象、改变视野,从更多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而产生新的看法和思维,从而获得新的收获和成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竭力鼓励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开展创造思维活动,让学生通过奇思妙想体验学习的乐趣,为他们成为创新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注重自主学习
自主性是主体性的基础,创造性是自主性的最高形式。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首先要学生能够自己作主,有选择、有支配能力。没有自主性就不会有独创性。所以教学活动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人的主体性在活动中生成和发展。自主性的培养有赖于学生的自主活动。所以,教学活动都应贯彻“主体参与”的教学原则,给学生更多实际锻炼的机会。计划让学生先定,书本让学生先读,问题让学生先议,规律让学生先找,习题让学生先做,小结让学生先说……要鼓励学生敢想,更要推动他们敢干,把创意和构思付诸行动,这样学生才可能更多地体验到独创的乐趣,学生的创造思维才具有价值。
总之,开创创新教育,需要我们转变观念,也需要我们改变作用。我们要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设计未来,去选择、去竟争、去锻炼、去体验、去创造,去做他们想做而应该做的事情。而教师,就是一个沉稳的指导者,灵活的组织者,积极的判断者和进步的推动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充满快乐。
一、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造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想创造。
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想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我在讲长、正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时,先出示两个图形(单位:分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有的同学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还有的同学用1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我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想方法、开动脑筋的同时,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中国土地的面积还能用这样的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也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产生疑问,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萌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探求的开始正是创造意识唤起之时,创新正是从这里起步。
二、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敢创造
我认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是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师生之间的接触、碰撞和融通。在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本身的情感对整个教学工作的情感活动起重要的能动作用。这种作用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识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
教学中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设问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如我讲《圆的周长》一课时,我首先请同学们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提出“圆形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僻蹊径,想出了“绳测”的方法。这时一次设疑,将一个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提出“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实践证明了“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创造的欲望。学生们认真实验操作、观察、思考,终于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
三、注重启发讨论,不急于认同
改革教育方法,首先要转变教师自身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我们的教师就不应是一单纯的传授者,而是一个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切实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要善于提出问题或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对于问题的解决,要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谈自己的理解、认识和判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满足一定的标准答案,而是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相关依据,发展他们收集资料、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急于认同,得出结论,而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一定要让学生“再想想看”,找到更多的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法,多一种思路多一种答案。为此,我们要给予更多的鼓励,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创造思维习惯”,一般知识的掌握,教学目的实现,要体现在思维的过程中转化。
四、注重联想和想象,培养创造思维
创新精神源于学生兴趣之上的奇思妙想,甚至异想天开。“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不急于认同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能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和分析,产生联想、想象、改变视野,从更多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而产生新的看法和思维,从而获得新的收获和成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竭力鼓励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开展创造思维活动,让学生通过奇思妙想体验学习的乐趣,为他们成为创新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注重自主学习
自主性是主体性的基础,创造性是自主性的最高形式。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首先要学生能够自己作主,有选择、有支配能力。没有自主性就不会有独创性。所以教学活动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人的主体性在活动中生成和发展。自主性的培养有赖于学生的自主活动。所以,教学活动都应贯彻“主体参与”的教学原则,给学生更多实际锻炼的机会。计划让学生先定,书本让学生先读,问题让学生先议,规律让学生先找,习题让学生先做,小结让学生先说……要鼓励学生敢想,更要推动他们敢干,把创意和构思付诸行动,这样学生才可能更多地体验到独创的乐趣,学生的创造思维才具有价值。
总之,开创创新教育,需要我们转变观念,也需要我们改变作用。我们要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设计未来,去选择、去竟争、去锻炼、去体验、去创造,去做他们想做而应该做的事情。而教师,就是一个沉稳的指导者,灵活的组织者,积极的判断者和进步的推动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充满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