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非专业摄影类课程的教学现状研究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mu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顺应时代发展,我国许多高校在不同专业开设了与自身专业相关的摄影类课程,本文旨在研究这些非专业摄影类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非专业摄影;摄影教学;摄影教学模式
  新媒体时代,人们青睐于用图片和影像呈现和接收信息,摄影在多个应用领域出现,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必备技能。为响应这一需求,当前我国高校中除自成一体独立办学的摄影专业外,许多其他专业都开设了如新闻摄影、广告摄影、医学摄影等摄影类的必修或选修课程,这类课程被称为非专业摄影类课程,对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有积极的意义。但从目前的教学反馈来看,高校非专业摄影类课程在師资力量、硬件投入、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1 授课教师师资匮乏且缺乏专业水准
  我国高校受办学性质和办学条件的制约,专职的摄影教师比较少,教学队伍以学校聘请的兼职教师为主,外聘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有些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和相关专业学科背景,无法将摄影与具体的专业知识有效结合。部分院校有自己的专职摄影教师,但这些教师大多是有一定摄影基础的某专业教师,他们对摄影理论缺乏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更缺乏实践创作经验,授课往往是照本宣科。
  2 教学配套的硬件设施不足
  开设摄影类课程,对学校的硬件投入要求比较高。数码相机、镜头、闪光灯等配件需按一定的人数比配备。此外,拍摄过程中使用的摄影棚以及后期需要的计算机和图像处理软件、图片输出和打印设备也必不可少。作为隶属于某一专业的辅助性课程,学校往往不重视非专业摄影类课程的教学,不会给予足够的经费支持。设备短缺,学生缺乏实践操作的场地和器具,只能纸上谈兵。
  3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许多高校的非专业摄影类课程课时少,与专业内其他课程衔接不合理,学生无法进行系统学习,此外,不同专业的摄影类课程应该与自身专业结合,有针对性地授课。比如,新闻摄影的授课教师除了讲授摄影的基础知识外,还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拍摄方法拍摄不同的新闻主题。但事实上,有的教师因为自身的原因,或在课上只讲授专业知识,鲜少涉及摄影,或只讲授摄影知识,将原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摄影课程全部变成纯粹的摄影技术课程。
  4 缺少教学实践和统一的教学评价标准
  摄影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课时少,器材短缺等原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有实践的机会。有些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会安排学生在校园内拍摄,但这与真正的专业实践还是相去甚远。对学生学情的评定也是一个问题,摄影课程属于形象思维范畴,学生的成绩评定分为理论考试和作品创作两个方面。理论考试的评价以分数为准,而对作品创作的评价则更依赖于教师的主观喜好,这种过于主观的评价方法显然不利于摄影类课程的发展。
  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需要各高校转变办学观念,认识到新媒体时代摄影的重要性。学校要重视非专业摄影类课程的开设,将相关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设置合理的教学时长和教学内容,做好各课程之间的衔接。学校可以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比如,不同的专业共享设备器材,实现设备的高效及合理利用。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教具设备和影棚、数码暗房等教学实验室的建设。有条件的高校可以与校外企业合作,建设摄影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其次,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重点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要提高非专业摄影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关键在于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技能。一方面,学校可以对现有的教学队伍进行技能培训,比如,聘请有经验、有名望的新闻摄影记者来校开设讲座,或组织学校的青年教师到大型的摄影机构或摄影工作室挂职锻炼,通过实践实训提升摄影技能。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聘请专业的摄影师,经过教学上岗培训后,到学校任教。
  除此之外,针对摄影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总结出一套创新型的教学模式也很有必要。近几年,对分课堂兴起,教师可以借鉴对分课堂的教学理念,同时结合摄影课程本身的特点,把“对分课堂”中的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个环节与问题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及微课有机结合,形成独有的“对分+”模式。这种复合式教学方法,不仅限于“对分课堂”中的讨论模式,而是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灵活采用问题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及微课等方法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对分+”模式中,问题教学法是针对点状的知识点,任务驱动法针对块状的知识点,录制微课可以为一些在课堂上学习效果不佳、接受速度较慢的学生提供课下查漏补缺的机会。在非专业摄影类课程中进行这种适度分阶段和类型的对分,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可,也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提高高校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成效,是当前高校教育面临的一个新问题。通过总结非专业摄影类课程的现状,提出改进建议,不仅能够改善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还能为其他实践类课程提供借鉴和指导,并不断调整和完善高校实践课程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芶雁.高校非摄影专业中的摄影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6(11).
  [2] 张腾.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摄影课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3(29).
  [3] 傅强.独立学院摄影教学的现状与改革初探[J].科教导刊,2013(2).
  作者简介:平悦(1984—),女,湖北荆州人,讲师,研究方向:数字出版,新闻摄影。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小鼠脾脏在肠源性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对脾切除或假脾切除的139只小鼠进行了以下观察:①小肠粘膜的病理变化;②组织的细菌培养和荧光标记菌的检测;③血浆内毒素、肠粘膜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是不断变化、不断发展、高潮迭起的过程.这种思维高潮,能使学生的意识处于异常觉醒和高度兴奋状态,能大大调动学生的激情和增强成
文化比较的中西跨度往往是相关研究者的研究方向,但这类研究一般缺少时间的维度。本文的出发点是从表现主义绘画在德国的文化演变反观我国的文明渊源,并从中探索我国文化中关
先秦儒家从"人禽之辩"、"义利之辩"和"王霸之辩"的讨论中,展现了其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行为准则和政治目标.先秦儒家提倡以德为主,以法为辅,但其政治权力分配中的扬臣抑君思
目的:观察粉防己碱-胶原复合膜对大鼠单纯切割伤和放射切割复合伤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 大鼠双侧同体对照,用药后不同时间测定创面愈合率和肉芽组织中蛋白、DNA、羟脯氢酸的含量。
摘 要:梅山花瑶服饰刺绣纹样作为传统服饰非常重要的内容,很好地将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结合在一起,经过时间的积淀形成了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并且被广泛应用到服饰当中。本文主要对梅山花瑶服饰刺绣纹样的种类和艺术形式规律进行分析,并对具体的应用展开深入研究,以此更好地将梅山花瑶服饰刺绣纹样应用到服饰中。  关键词:梅山花瑶;服饰刺绣纹样;研究  0 概述  随着梅山花瑶服饰刺绣纹样的不断发展,人们对
信任是使思想政治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必要条件 ,目前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信任度降低的现象 ,使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严重困难。腐败与社会不正之风盛行 ,思想政治工作自身存在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Ⅰ、Ⅱ型受体(TGFR1,TGFR2)对白血病预后的意义,方法 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TGF-β1及TGFR1,TGFR2在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表达情况,。并用ELISA法测定白血病患者血清及骨髓TGF-β1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