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香成镜头里的三十年“中国梦”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JF20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梦——刘香成30年摄影展”冒着申城有史以来的最高温,在由曾经的世博会中国馆改造而来的中华艺术宫展出。或许是考虑到许多观众可能会因为酷热而错过展览,同名的《中国梦》影集也几乎于同时由后浪出版公司整理上市,这便给了我们一个更近的观察和欣赏刘香成的机会。相对于展览,影集中的作品稍多,累计共有111幅。刘香成的这些“中国梦”作品,在创作时间上可分为两段:拍摄于1976-1983年的这部分作品,选自1983年出版的那部《毛泽东以后的中国》;剩下的30多幅作品则均创作于1996年以后。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部影集也可看作是对刘香成30多年来创作的“中国主题”作品做的一个梳理。
  第一部分摄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照片,曾被画家陈丹青评价为见证了中国的“第二次解放”(相对于布勒松用以见证中国“第一次解放”的那些照片而言)。在这部分作品中,旧时代的特征还未全然褪去:譬如第4幅中的上海外滩,第41幅中的北京军事博物馆,巨大的伟人肖像显出革命年代尚未远去的背影。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新时代已悄然而来:摄于上海豫园茶室的第18幅照片中,人们在悠然自得地饮茶聊天,这一场景我们似乎在安东尼奥尼的《中国》中似曾相识,不过在刘香成的镜头前,饮茶的人们已不再像面对安东尼奥尼时那样警惕。这幅照片的注释里也标注到:这里鼓励待业青年卖瓜子、花生和香烟。日常生活回归正常化已是时代重要的命题。同样第29幅照片中,那些在天安门广场上复习的青年,也都明白新的时代已经横亘在面前了,自己应该开始做好准备。刘香成在这些照片中,用冷静的镜头语言告诉我们,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是“多么想要赶紧夺回时间,想要弥补‘失去的几十年’”。
  另外,中国与西方的交流当然更是那个时代的重要话题,刘香成自然不会错过捕捉这方面的场景:第14幅照片里小泽征尔与中央乐团的合作瞬间,第57幅作品中拳王阿里在参观故宫时的调皮神情,无不散发出一种奇特的气息,正如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对西方人普遍表现出的好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第34幅作品中拍摄的美国设计师来华举办新中国首场时装秀的场景,在更衣室里,设计师正与模特交谈,他们的上方则悬挂着领袖的大幅画像,这样的镜头语言显得格外意味深长。
  似乎是突然,刘香成镜头的焦点就从1983年大幅跨越至1996年。在这后一阶段里,1996年以后的中国进入了一种天旋地转的发展进程。在第80幅作品中,1996年时,模特出现在中国最时尚的城市——上海的街头时,依然会引起人们强烈的好奇心,但在时隔14年的2010年,中国就已经有了不亚于世界其他地区的艺术展馆和欣赏群体。在第100幅作品中,观众在美术馆前摆资自拍,他们是艺术和时尚的围观者,却同时希望能成为14年前的那位模特,能吸引到众人的目光。同样的,在第85幅照片里,1996年的“摇滚青年”崔健右斜的脸上挂着的叛逆表情中,还藏着一些羞涩;但在第105幅照片中,新一代“叛逆者”郭敬明在镜头前却充满了自信和骄傲。两代“叛逆者”间的不同,显示的正是中国人在过去十几年间心理上经历的巨大变迁。
  这个“中国梦”里,前后两个时代是如此泾渭分明,但刘香成在其中的“叙事风格”却一以贯之。无论站在镜头前的是政治人物,还是名流明星,抑或是普通人,他们都成为诉说历史的“字符”。在这种安静的镜头语言里,岁月缓缓流淌,生活一如往常,但是时代却在悄悄变换着面庞。
  很多评论家认为,刘香成的作品(尤其是《毛以后的中国》中的作品),让外国人看到了一个革命之外的日常中国。那么对于中国人来讲,刘香成则是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生活在其中的这个国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当我们从他的镜头下,渐渐拾起回忆中早已被隐藏起来的片段时,我们是否会再度记起,自己曾经拥有过的那些梦想——这才是刘香成镜头下真正的“中国梦”:那些在巨大的社会变迁下,在日渐功利的时代面前,被我们或遗忘或怀疑或急于丢掉的梦想、目标和豪情万丈!
其他文献
一个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金融高材生,在金融危机导致的萧条背景下,得以有难得的闲暇,遂在网络上码几段自己写的小说,不料受到网友疯狂的点击和关注,这便是《量子江湖》这部奇书诞生的最初。  在网络上连载的文章结集成书之后,书的宣传语写着这是一本“爱因斯坦唯一能看懂的武侠小说”。虽然其中难免有出版社作宣传噱头的成分,但从中也足以让人一眼窥见这部作品的与众不同之处。能与世界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扯上关系的武侠小说
期刊
儒家的对立面——法家的创始人韩非子在《韩非子·五蠹》中说得很明白:“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一语道破了“武侠”与“儒家”同出一源的事实。  “武侠”作为一种伦理,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甚至成为一种独特的集体潜意识,一种基于道德的人格崇拜,一种追求人格完美的民族情结。武侠世界构筑了传统道德上的乌托邦。作为中国人的道德乐园,武侠文化保持了强大持久的生命力。  而我国的传统文化一直以“入世”和“出世”思
期刊
在去年《人民文学》杂志的年度评选中,徐皓峰的作品《师父》荣获“短篇小说金奖”。坚持用纯文学的手法写作,是徐皓峰的一大特色,所以这篇《师父》在展示侠义精神的同时,也兼具行云流水般熟练的文学功底,受到文学类杂志的青睐,也就不足为奇了。  与绝大多数喜欢和关注武侠文学的人一样,徐皓峰最早接触的也是金庸、古龙那一批港台武侠大家的作品,但真正给他最深触动的,却是民国作家宫白羽的小说《太极杨舍命偷拳》。作者对
期刊
岁末年初又一年,冬去春来,四季的轮回如此精准,一年之计在于春,万物复苏的时节也是各类新书粉墨登场的良辰吉时。近期,作为市场主力的文学版块因为有不少著名作家携带新作回归,而给冬眠之后的书市注入了许多新鲜的血液,但是较以往有所不同,这些新作大多为作家的转型或非主流之作,因而更具吸引力和话题性,我们不妨来回味一番。  《第七日》之后,余华又恢复了大家熟悉的蛰伏状态,不过这次的冬眠没有让喜爱他的读者等待太
期刊
跟徐皓峰约长篇,他笑眯眯地答应了。但他拍电影的瘾头更大,只好等。按捺住急迫的心情,隔一段时间问问他电影的进度,知道他已顺利开机,拍摄地点不远,就在怀柔,那去探探班吧,给他鼓鼓劲,目的是希望他顺顺利利快点拍完,好给咱们写长篇啊。  于是拣了一个上午,买了一堆水果,和同事开车去了怀柔。那时已是北方的十二月份,天寒地冻的,还差三十多分钟车程时忽然起了大雾,能见度不到五米,我们的车在高速路上如蜗牛一般缓缓
期刊
金马奖50岁了。  第50届金马奖盛会刚刚结束,讨论热潮尚在持续,关于蔡琴的歌声,张曼玉与章子怡的心结,林青霞的灿烂华丽,《一代宗师》的落寞,以及大爆冷门的最佳电影——来自新加坡年轻导演陈哲艺,只花了一千五百万新台币拍摄的《爸妈不在家》,特别一语惊醒中人的是评审团主席李安给予台湾电影的批评:“气太虚,筋骨太弱”。李安的意思,就是台湾电影文化涵养不够。  但纪录片撑起了一片天。获最佳纪录片的《看见台
期刊
江湖很神、很奇、很远,武侠小说里的江湖更神、更奇、更远。曾经,金庸、梁羽生、古龙、温瑞安等大师给予了我们丰富的武侠世界。不过,由于大师们新作很少,曾经风靡大江南北的武侠热,似乎已经趋于平淡,归于沉寂。  金庸、梁羽生等大师的作品,或侠义或情真,或率真或高深,或神奇或诡异,风格虽然各不相同,却影响了一大批“江湖”迷,让很多人也曾梦想成为“高手”、“侠客”、“大师”,匡扶正义,打抱不平。与此同时,摆脱
期刊
“青豆书坊”这个名字透露着一种小清新的气息,正如青豆书坊总编辑苏元所说,在出版社、出版公司层出不穷、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希望这个公司能够充满新鲜感和活力,“像青豆一样绿油油的,蓬勃生长”。和所有出版人一样,苏元也有着自己的文化理想,但她并不追求很大很张扬的成就,“我给公司的定位就是小一点,在一个小小的书坊里,精心耕种好这一亩三分地,这样就行。”  人文社科类:立足于大众普及  苏元原先供职于中央编
期刊
人们常常感到奇怪,为何湘西凤凰这样一座小城,居然能在20世纪产生沈从文、黄永玉这样一对叔侄、两代艺术家?在20世纪中国文坛,他们各自以自己的睿智文才和丹青妙手弹奏出华美的艺术乐章。  沈从文先生已经悄然作古,赫然十二卷《沈从文文集》早已问世。而年近九十的黄永玉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佳作迭出,令人屡新耳目。作为黄永玉家乡的出版人,深感有责任为先生记录下他一生艺术创造的历程与履迹。  早在上个世纪八
期刊
如果要问近年来对香港文学最影响的一件事情,也许就是也斯的离世。目前香港文坛对他的离世充满悲恸,但还未评价这件事对香港文坛的影响。终其一生,也斯在他的诗歌、散文甚至小说里,描划出香港的不同地方景致,还有对香港文学的点滴记录。透过也斯,香港文学渐渐浮现出今日我们所熟知的城市面貌。在也斯的最后岁月中,有出版社将他写香港的诗和散文辑成《也斯的香港》一书,作家舒非在序言中说也斯真的“爱香港”,也说得很贴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