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腔北调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20090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最初接触到大批量的北方人是在北京求学时期,不管是何省的北方人,他们有一个优势是我等南方佬望尘莫及的,那就是说话的优势,即使是来自东北腹地的同学,只要轻轻把舌头一卷,再把行腔轻轻一扳,说出来的就是大差不差的普通话,而我们几个来自南方的同学,即使你努力地把舌头搞得痉挛了,也不一定能说出普通话来,这个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让我感到深深的苦恼。
  有一次寒假后返校,我把从家里带来的桔子拿出来给大家品尝,一个同学脸上露出一种狡黠的笑容说,“你请我吃橛子?”我说,“怎么啦,你不喜欢吃橛子?”那个同学突然生气地大叫起来,“你才爱吃橛子呢,什么橛子不橛子的?是桔子,不叫橛子!”那位东北同学的叫声震聋发聩,使我一下面红耳赤起来,虽然我不是故意把桔子叫成橛子的我也并不知道在那位同学的老家橛子的意思与排泄物紧密相连,但是我对自己的语音从此有了痛楚的感觉。
  后来我就一直努力摹仿几个北京同学说话,开始时舌头部位有点难过,惭惭地就习惯了,不卷舌头反而不会说话。记得有一位上海同学,我们在一起时他说上海话,我说苏州话,都是南蛮噘舌,倒也相安无事,但每逢有北京同学加入谈话,我们在说完一通普通话后便忍不住相互批评起来,他嫌我乱卷舌头,我嫌他说话嘶啦嘶啦的,互相都觉得对方说话别扭,又都认为自己的普通话说得比对方好,结果就让那位京同学作裁判,我记得他用充满同情的目光看着我们沉吟了一会儿说、“你们说得还行,不过听上去一个舌头长了点,一个舌头好像又短了一截。”
  我大概是属于舌头短了一截的种类,就这样短着舌头说了四年的普通话,后来到了南京工作,我已经想不起来刚到南京时是怎样说话的,据我的相交十余年的几个朋友回忆,我当初是说着—口带京腔的普通话的,光听我说话没人猜得出我是南方人。朋友们这么说,大概不是恭维。假如不是恭维,其中多少又揭露了我的现状,那些话的潜台词是:你以为你现在说的是普通话,其实那普通话已经很不标准了。
  大概是人乡随俗,我到南京没几年就学会了南京话,当南京话说得可以乱真时,我的一口普通话就坐着火车返回北京了。有一次一个多年不见的同学打电话到我家,听见我的声音竟然大吃一掠,说,“你的舌头怎么了?”我也惊谔,反问道,“我的舌头怎么啦?”他说,“怎么又往前跑啦?又像南蛮噘舌之人!”这个电话让我百感交集,我想这对于我大概是个无法置换的悲哀,我的舌头在经历了多年风雨后,又回到了它原来的位置,说话时忍不住地往前跑,懒得再卷着吸着,它按惯性在我嘴里运动,我知道我现在说着一口无规无矩的南京腔加苏州腔的普通话。
  或许这不是我一人的悲哀,人们在漂泊的生活中常常适时适地变换语言,人永远都比鹦鹉高明聪明,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南腔北调的缘故。
  (选自《收获》微信公众号)
其他文献
2002年10月底,《北京娱乐信报》的社长崔恩卿到北大讲座。讲座开始前,学生们在讲台上放了两瓶“娃哈哈”纯净水。不过,在讲座开始几分钟后,“娃哈哈”纯净水被老师悄悄地撤下,换上了两瓶“农夫山泉”。如果不了解8年前,报业改革先锋《北京青年报》总编崔恩卿因为对“娃哈哈”的负面报道而“蒙冤”折戟的这段历史,年轻的学生们显然很难解读老师这个细微的很有心计的安排。  从本次零点调查的数据来看,当年拥宗和倒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