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性、自主性、主客观相统一性教育。按照美术发展的基本规律,进一步把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鉴赏的氛围,促进学生鉴赏与审美能力的提高。
一、培养正确观察方法,提高美术鉴赏的效果
正确的观察方法是鉴赏美术作品的前提,也是形成敏锐洞察力的有效方法,只有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在鉴赏活动中做到有序、有法,从而提高观察效果。例如:在鉴赏中国古代陶塑作品《说唱俑》时,就用多媒体把陶俑作品最具冲击力的形态呈现出来,留给学生一段时间进行观察后,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感受。有的学生说:“陶俑手舞足蹈,十分有趣”;有的说:“动作表情夸张,很有幽默感。”归纳学生的感受,概括地说这是从整体形象上初步认识到这是一件正在表演滑稽戏的汉代雕塑作品。然后再要求学生对陶俑的材质、形象、动作等形态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学生从观察中了解到:从材质上看,说唱俑是泥土烧制的本色陶俑;形象上“身材矮胖,头戴方巾,上身坦裸,两肩高耸等”;动态上“坐于圆榻上,左臂抱一小鼓,右手握一鼓槌,左足翘举,张口嬉笑,肆意调谑。”在对细节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学生发现,陶俑身材短小,似乎与常人比例不符。《说唱俑》中其握槌击鼓、亦说亦唱的表演,正是汉代俳优俑的典型特征。
二、创设鉴赏作品的情境,从中品味美术魅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美术作品是情感的结晶。那些优秀的美术作品,在总体形式与结构的背后都蕴含着作者的丰富情感。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蕴美。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审美直觉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学生的直觉,形成一定的连锁反应,调动了学生生活中的体验,激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从而要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受到鉴赏作品的熏陶,接受审美思维的启示,展开想象的翅膀,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实现“通感”,教师应该利用一切的可能,或者采用电教法、描述法、情境教学法等手段来进行。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理论特别强调“虚静”,它主张鉴赏艺术时既要虚廓心灵,又要凝神体验。因此,在欣赏时不妨给学生播放一段音乐,或者创设某种艺术氛围,这样就让学生的欣赏自然而然地进入审美状态中。美术鉴赏要挣脱功利观念和外界的干扰,在鉴赏氛围中步入“神”与“物”创设的一种艺术氛围中,就能让学生的自然态度转向审美的状态,摆脱实用的功利观念和外界的干扰,在浓烈的鉴赏氛围中进入审美的艺术境界中。
三、关注鉴赏过程中体验,提高美术鉴赏的效果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个体的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学生在美术鉴赏的学习过程中应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作品,去发现美的东西,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去体验美。在教学活动当中应为学生提供实际体验的机会,引导学生充分去感受。例如:在教学“文艺复兴美术”时,为了引导学生弄懂“文艺复兴”这个概念,就在导入环节中进行设计:当上课铃响以后,请同学们关闭门窗,全体同学端正坐好,闭上眼睛不许说话,脸部不许有表情。平日里生机勃勃的美术课堂突然变得一片寂静,大概过了一分钟宣布游戏结束,全班同学如释重负,这时趁机引导学生描述刚才在游戏中的感受,得到的尽是“压抑”“恐怖”。老师这才告诉学生,刚过一分钟你们就吃不消了,而欧洲人曾经在比这残酷百倍的环境中整整煎熬了一千年!接着引导学生回顾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再剖析文艺复兴实际上就是各个领域在中世纪千年压抑后的一次全面爆发。这样学生对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都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体验,在之后的作品鉴赏学习中,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四、了解中西文化差异,辩证赏析中西艺术作品
中国画讲究写意,西方人专注写实;中国人多用直觉去感悟艺术,西方人多以科学去理论艺术。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形式各不相同。如明代徐渭的作品《墨葡萄图》,这是一幅水墨淋漓的写意花卉画。在这里徐渭并不是要逼真的再现一个自然物,而是把自然物作为抒发内心情感的形式。在这幅画左上角的题诗点明了主题: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明珠被抛,怀才不遇的万般愁绪跃然纸上,晶莹的葡萄中没有甜蜜的汁,只有苦涩的泪,这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从中可以窥见徐渭一生的坎坷历程。如果是写实的葡萄,你认为还能把他的内心世界表达得那么淋漓尽致吗?欧洲人在中世纪由于受封建集权和宗教神权的压抑太久,于是打起了复兴希腊罗马文化的大旗,这是一个味道的历史变革,高调宣扬人文主义,提倡个性解放乃至个人主义,在艺术上宣传作品的世俗性。
总之,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美术教师就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善于挖掘学科中的人文因素,努力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和维持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地与教师一起遨游于璀璨的艺术海洋里,共同感受、探讨和鉴赏,使美术鉴赏课成为学生与教师共同感受美、领悟美的殿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州中学)
一、培养正确观察方法,提高美术鉴赏的效果
正确的观察方法是鉴赏美术作品的前提,也是形成敏锐洞察力的有效方法,只有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在鉴赏活动中做到有序、有法,从而提高观察效果。例如:在鉴赏中国古代陶塑作品《说唱俑》时,就用多媒体把陶俑作品最具冲击力的形态呈现出来,留给学生一段时间进行观察后,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感受。有的学生说:“陶俑手舞足蹈,十分有趣”;有的说:“动作表情夸张,很有幽默感。”归纳学生的感受,概括地说这是从整体形象上初步认识到这是一件正在表演滑稽戏的汉代雕塑作品。然后再要求学生对陶俑的材质、形象、动作等形态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学生从观察中了解到:从材质上看,说唱俑是泥土烧制的本色陶俑;形象上“身材矮胖,头戴方巾,上身坦裸,两肩高耸等”;动态上“坐于圆榻上,左臂抱一小鼓,右手握一鼓槌,左足翘举,张口嬉笑,肆意调谑。”在对细节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学生发现,陶俑身材短小,似乎与常人比例不符。《说唱俑》中其握槌击鼓、亦说亦唱的表演,正是汉代俳优俑的典型特征。
二、创设鉴赏作品的情境,从中品味美术魅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美术作品是情感的结晶。那些优秀的美术作品,在总体形式与结构的背后都蕴含着作者的丰富情感。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蕴美。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审美直觉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学生的直觉,形成一定的连锁反应,调动了学生生活中的体验,激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从而要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受到鉴赏作品的熏陶,接受审美思维的启示,展开想象的翅膀,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实现“通感”,教师应该利用一切的可能,或者采用电教法、描述法、情境教学法等手段来进行。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理论特别强调“虚静”,它主张鉴赏艺术时既要虚廓心灵,又要凝神体验。因此,在欣赏时不妨给学生播放一段音乐,或者创设某种艺术氛围,这样就让学生的欣赏自然而然地进入审美状态中。美术鉴赏要挣脱功利观念和外界的干扰,在鉴赏氛围中步入“神”与“物”创设的一种艺术氛围中,就能让学生的自然态度转向审美的状态,摆脱实用的功利观念和外界的干扰,在浓烈的鉴赏氛围中进入审美的艺术境界中。
三、关注鉴赏过程中体验,提高美术鉴赏的效果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个体的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学生在美术鉴赏的学习过程中应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作品,去发现美的东西,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去体验美。在教学活动当中应为学生提供实际体验的机会,引导学生充分去感受。例如:在教学“文艺复兴美术”时,为了引导学生弄懂“文艺复兴”这个概念,就在导入环节中进行设计:当上课铃响以后,请同学们关闭门窗,全体同学端正坐好,闭上眼睛不许说话,脸部不许有表情。平日里生机勃勃的美术课堂突然变得一片寂静,大概过了一分钟宣布游戏结束,全班同学如释重负,这时趁机引导学生描述刚才在游戏中的感受,得到的尽是“压抑”“恐怖”。老师这才告诉学生,刚过一分钟你们就吃不消了,而欧洲人曾经在比这残酷百倍的环境中整整煎熬了一千年!接着引导学生回顾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再剖析文艺复兴实际上就是各个领域在中世纪千年压抑后的一次全面爆发。这样学生对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都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体验,在之后的作品鉴赏学习中,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四、了解中西文化差异,辩证赏析中西艺术作品
中国画讲究写意,西方人专注写实;中国人多用直觉去感悟艺术,西方人多以科学去理论艺术。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形式各不相同。如明代徐渭的作品《墨葡萄图》,这是一幅水墨淋漓的写意花卉画。在这里徐渭并不是要逼真的再现一个自然物,而是把自然物作为抒发内心情感的形式。在这幅画左上角的题诗点明了主题: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明珠被抛,怀才不遇的万般愁绪跃然纸上,晶莹的葡萄中没有甜蜜的汁,只有苦涩的泪,这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从中可以窥见徐渭一生的坎坷历程。如果是写实的葡萄,你认为还能把他的内心世界表达得那么淋漓尽致吗?欧洲人在中世纪由于受封建集权和宗教神权的压抑太久,于是打起了复兴希腊罗马文化的大旗,这是一个味道的历史变革,高调宣扬人文主义,提倡个性解放乃至个人主义,在艺术上宣传作品的世俗性。
总之,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美术教师就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善于挖掘学科中的人文因素,努力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和维持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地与教师一起遨游于璀璨的艺术海洋里,共同感受、探讨和鉴赏,使美术鉴赏课成为学生与教师共同感受美、领悟美的殿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