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不等于”

来源 :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rw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有了自然界不等于就有了意识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在人和人的意识产生之前,自然界就早已存在了。所以,并不是有了自然界就有了人的意识。
  2有了人脑不等于就有了意识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人脑有着极为复杂的结构和非常特殊的生理活动,这种结构和活动决定了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只是意识的物质基础。因此,并不表明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其原因,一是意识的内容不是来源于人脑,而是来自于客观存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其根源在于客观存在。二是人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人脑,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才有了意识。人如果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是像“狼孩”、“豹孩”、“熊孩”、“虎孩”一样,长期脱离人的社会实践,没有参加过任何社会活动,因而即使客观存在作用于他们的头脑,也不会形成人的意识。人只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才能通过人脑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出来。人参与的实践活动越多越丰富、人的意识现象也就越多越丰富。所以,不能说有了人脑就有了人的意识。
  3意识的能动作用不等于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
  4意识的能动作用不等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意识对客观事物的能动作用有两个表现。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意识不仅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次,意识的能动反作用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即意识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实践活动中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所以,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与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都属于意识的能动作用,都包含于意识的能动作用之中都只是意识能动作用的一个方面、一个表现。因而,它们是不能与意识的能动作用相等的。
  5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如实的反映与歪曲的反映之分。人们面对同一客观事物,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头脑中形成的反映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差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实反映和歪曲反映的差别。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意识是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的反映;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意识是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反映。因此,我们不能够将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简单地等同为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6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意识已经反映了所有的客观事物
  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早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但是,由于客观世界无限、客观事物无限,而单个人的生命有限、精力有限(对整个人类来讲是无限的),尤其是受历史条件、时代背景的限制,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特别是正确的反映总是有限的。哪怕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在不断地扩展和加深。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尽管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随着人们实践的发展和认识能力的提高,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将会迅速增加,但是我们仍然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穷尽反映。所以,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说意识能够反映或意识已经反映了所有的客观事物。
  7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
  8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每个人的意识都是正确的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面对同一客观事物,不同的人的反映就会不完全一致,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别。引起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相同的原因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去找。客观方面的原因,最根本的是指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大背景的制约,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的制约。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们各自所处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和知识构成不同等。由于这些客观条件和主观方面原因的影响,导致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完全一样。既然人们的意识不完全一样,自然就会有意识的时间之差异、深浅之不同、正误之区分。所以,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也不等于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
  上述关于意识概念的八个不等于有助于我们全面而深刻地领会意识这一概念,特别是在帮助刚刚学习哲学的同学化解众多的疑惑方面,能够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其他文献
【摘要】中职语文教师应把握职业教育的特征,结合学生实际,调整教法,充分发挥语文的教育功能和熏陶价值。应当努力挖掘教材的内涵,做语文知识的传导者;密切联系专业学习,做学生职业生活的指导者;大力培植创新精神,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者;紧密结合审美教育,做学生灵魂情感的塑造着。  【关键词】语文;教师角色;职业教育  韩愈言:师者,授业、传道、解惑者也。唐时韩愈对教师角色的定义,在现代化的今天依然有其价值
期刊
【摘要】随着计算机教育的普及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计算机等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应用能力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对《WEB技术基础》专业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采用分层导学模式,将学习对象、授课内容、课后作业、教学评价等内容进行分层,从而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状况,选择合适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提升学习效果、促进能力发展。  【关键词】专业课程;最近发展区;分层导学;差异化教学  
期刊
俗话说:“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学校里的“自主”管理会作为全体同学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带头人。只有让学生真正享受到民主、平等、自由的权利,才能唤起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义务感,学校集体才能成为学生自我教育、尝试成功的精神乐园。在发挥自主管理会干部作用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自主管理”,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许多事情我总是尽量鼓励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做。当然,首先必须培养一支精明能干
期刊
【摘要】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而在很多课堂中,我们往往用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用精心设计的实验环节代替了学
期刊
【摘要】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一员,为社会培养中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而当前中职教育存在观念落后、实训教学资源少、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问题,分层教学难以顺利开展下去。本文首先简单分析中职学校的教学现状,然后简述中职学校分层教学的类型,详细阐述提高分层教学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中职学校;分层教学;现状;教学方式;人才培养  中职学校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技术和技能,能够自主学习
期刊
众所周知,物理学科难学、难教,尤其人门更难,物理抽象、概括的特点与初中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尚未形成的生理、心理特点不相适应,学生理解掌握物理知识比较困难,学习过程中分化现象严重,相当一部分学生掉队,达不到应有的要求,一次又一次学习上的挫折和失败,造成了“精神创伤”,形成了心理上的沉重负担,从而失去学习物理的信心,甘当“差生”、造成”英才”升学深造,“庸才”推向社会的现象,背离了党的教育方针,这是当
期刊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教师要在新理念下,更新教育观念,重构教学行为,以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皮亚杰认为:学习是通过认识形成认识结构的,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就是这种认识结构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过程。只有那种引起结构不平衡状态的信息输入,才能促进心理的发展。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完全
期刊
【摘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那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该如何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呢?笔者认为,欲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可以从三个环节得以实现: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兴趣;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气氛;组织交流与合作,养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期刊
【摘要】新课改实施以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为学生提供开放自由的空间,解放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的效果。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尽快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呢?本文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培养;初中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新课改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实施自主学习的关键。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
期刊
【摘要】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而数学却常被人感觉是枯燥无味的代名词,不少学生对学习数学没有兴趣,学不好也不想学。本文通过“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求知,让学生自己去培养兴趣,让每一位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三方面的讨探,创设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在对数学美的追求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并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和欢乐,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提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