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的『琴』外之音

来源 :民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l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们喜欢用“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来形容歌声给人留下的感觉。而波兰音乐家肖邦的琴声,快两百年了,还在世界各地回荡。何以如此?是因为他琴外有音。
  他琴外的第一音是他的老师爱尔斯涅向他发出的,要求他的琴声做到“为了人民,通过人民”。这就促使肖邦乐于参加农民的丰收节,一听到农民的演唱他就会兴奋得着迷。
  肖邦琴外的第二音是他的朋友、波兰诗人维特维茨基在信中对他说的,要他记住:“民族性,民族性,最后还是民族性。”
  就是“人民”和“民族”四个大字刻在了肖邦的脑海里,构成了肖邦琴声的特色和优美。“琴”外之音入耳入脑以后,肖邦便有力量来对付“琴”外的杂音。有一次,一位富豪举行盛大的宴会,邀请肖邦参加。宴会快结束时,那位脑满肠肥的绅士指指肖邦,指指钢琴,让肖邦演奏一曲作为餐后的“水果”。肖邦恍然大悟,原来这富豪是要拿音乐做广告,拉生意。他感到这是对音乐的玷污,便以讥讽的口气说:“原来先生请我来吃饭是有代价的。不过,我吃得很少。”说着,他从衣袋里取出一叠钞票往桌上一甩:“给你,这是我的饭费!”说完,昂首阔步地走了出去。
  如今有些人把类似肖邦的这般做法,当作“民粹主义”来批判,把爱民族当作“狭隘的民族主义”来嘲笑。其实,这是“乱扣帽子”。民粹主义内涵里有一条,叫作“农民瞧不起工人”。请问:今天进城十年、二十年的农民工还摘不掉前面的“农”字,是民粹吗?至于有人把“仇富”视为民粹,那倒是在理的。不过,这里有两点需要讲清楚:第一,当下是“嫌贫”强势,还是“仇富”强势?第二,是仇富引发嫌贫,还是嫌贫引发仇富?因果不容颠倒!春节到了,农民工还领不到当年的工资,让农民工拿什么回家?
  什么是“民族主义”?日本的安倍不承认日本人过去跑到亚洲好多国家杀人放火是侵略,这才是货真价实的狭隘民族主义。热爱生我们、养我们的中华民族岂能算得上民族主义!热爱自己的民族不是把本民族的缺陷当宝贝。肖邦正因热爱波兰才批评波兰政府“封建”的。也正因为批评了封建,他才被赶出波兰,跑到法国的。这难道是是非不分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吗?肖邦留下遗言在法国去世后,把他从波兰带来的、放在身边十年的一杯波兰黄土撒在灵柩上,还要求把他的心脏取出来送回波兰。魂归故里,这是何等崇高的爱国精神!
  今天我们在海外的几百万莘莘学子,学成后争先恐后做“海归”,几千万华侨、华人身在远洋,心向祖国,为祖国的建设出大力,流大汗,个个都是远比肖邦幸运的“中国的肖邦”。
  (作者系民进中央原副主席)
其他文献
又下雨了,刚刚收起的雨伞又得撑开,去接住那些飘零的花瓣。待急雨变得温和,便犹豫着步入公园。樱花早已被打谢了,一地粉绒。连翘、海棠,都被雨滴砸落了,歪在一旁。真没有什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