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古不化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走向哪里
  每一个成功的画者都有自己学习古代先辈的方法,这些方法通常被展示在画者的个人风格中某些与先辈的相通处。这一点,稍有审美经验的观者都有经历。那么,如何审视这样的相通处?基于何种角度审视也成为当下绘画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的重要课题。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今天的国画理论者和实践者大多对传统笔墨抱有悲观的态度,这是我长久以来不能够认同的,这种态度与西方绘画的潮流不无关系,但中国绘画为什么要与西方绘画建立联系呢?仿佛自近代史发端,其中原委自有史学家阐述。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古时期就出现过的对“凹凸花”的评定已经阐述得非常清晰,“得其肉”的评价不能算低,但终究不是最理想的“得其神”。既然不能借鉴,那么中国画(迫不得已使用中国画这一名称)自身能不能再解构呢?也不能!中国滋养绘画的理论基础在漫长的历史中呈现融合而非独立的态势,这一点从禅宗的萌芽就注定了。画法、笔法、墨法等等,都显示出:无论名如何变,都是法的相。剥离了法,徒有皮相又怎么能够成立呢?
  二、南北宗
  和上海一位朋友聊起了畫派,他问:你觉得是南宗好还是北宗好?我说:你说,是密宗好还是禅宗好?此后的几天,我又看回董其昌,依此观,董其昌终落了野狐禅。是的,南北宗的观点很站不住脚,不如分成院体和士体,其实这样分别也是站不住脚,不如分成“文胜于质”和“质胜于文”。这样,我们可以清晰地将绘画进行比较,甚至可以把时代风貌分分类。由此,对宋人山水“气质具盛”的感悟更加分明。
  三、六法
  我更认同钱钟书先生的观点:“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一是,确实按照旧论“是也”有画蛇添足甚至是不通顺的嫌疑。古人那么注重文句的韵律,这么多重复,不可能不做调整。二是,解释内容也十分顺畅合理,前奥后明,合情合理。
  四、笔墨究竟
  关于笔墨的画论不胜枚举,更是今天的学术热门,笔墨两个字已经成为中国画的代名词,这显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也提供了笔墨成为符号的可能。这将是将中国画推向万劫不复的开始。始作符号者其无后乎!符号意味着没有实际意义,这会让中国画成为过度解读的布偶,你说它怎样它就怎样,换句话说,你说笔墨是零,那中国画是什么?这不就是绘画版的虚无主义吗?然而中国人从来不会担心走向虚无主义,因为我们的存在是建立在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上的。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分析阴道彩超联合阴道镜诊断早期宫颈癌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60例早期宫颈癌病变的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阴道镜诊断早期宫颈癌病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自我身心健康有了更多、更高的需要,护理服务从医院走入社区,走向家庭。而家庭健康护理的主要服务形式---家庭访视则是社区护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