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居终南读经书,让我们看到了教育期望和它的解决方式中所凸现的一个主要矛盾:读经是为了造就一个在社会生活中道德高洁品行出众的君子,然而为了实现这一点,他们又不得不离群索居。
从西岔沟下的峡谷进入眼前这片苍翠的群山时,太阳正好爬上了山顶那棵大树的枯枝,像一个硕大的果实。山路并不太过崎岖,青白色的石头台阶遥遥指向远山的南五台。
这是一条修行者的路,也是一条访道者的路。从西安往南,“终南山相属数千里未尝间断。其山为天下之祖。出异类之物,不可胜数。”在黄河和长江之间的这片群山里,从公元三世纪以前,便是修行者之地。那些追求解脱的佛教僧尼和道家的修行者们,希望在这里修得正果,或洞彻天地的智慧。
而如今,这里是女孩西西以及她的父母隐居之处,在这里,一家人开始了“与世隔绝”的读经生活。
终南山上读经人
山路上不时会有番茄酱一样的稀烂物质出现,仰首看时,才知那是熟透而无人采摘的山柿子。山泉汇成的溪流就在路边漫行,叮咚水声一直伴唱左右。劈开的山壁和青石上的偈语显示着前人的踪影。
如果还有什么能从现代社会崩溃的情感和被破坏的环境中挽回一些东西,那么,从“五四”以来,一直潜伏着的“读经”意愿,恐怕是最为便捷的途径。人们普遍相信儒家的传统价值观具有无可取代的社会约束力,而孔夫子的教导则历久弥新。“随着阅历的增长,内省的深入,越来越觉得经史上所说的是自己的心里话,与历代圣贤越来越有共鸣。这才悟到经典原来是人人心中所本有的东西,只是孔子、老子等圣人代替我们说了出来而已;就如好诗原来是我们心中本有的诗,只是由某一位诗人吟。” 贺益德深信读经将让自己的孩子变得快乐而有良心。
但在自己家里对孩子实行“读经”教育,在另外一些人看来,似乎也是一种“浪漫的幻觉”。
“该夫妇的做法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学校、家庭、社会任何一方都是不能缺位的。”一位叫“巴山夜雨”的网友评价说。他接下来的担忧,说出了这个焦虑时代所有父母们的恐惧所在:
该夫妇隐居在山上,千方百计地为女儿创造了一个人为的美好天堂,不让孩子接受到任何一点负面信息,以达到保护孩子的童真与美好,塑造所谓人格完整的现代“君子”的目的。让孩子读中国古代典籍,是可以陶冶情操,但其毕竟是农耕时代的产物,而现在的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中国古代典籍可以作为辅助教材来读,但孩子还是得以接受现代教育为主,只有这样孩子才能适应个社会。西西迟早还是要接触、融入这个社会,而这个社会上阴暗、丑恶的一面,她迟早是会看到,到时照样会在她的心灵上留下或多或少的阴影,在其行为上也会表现出并不那么完善的一面,西西毕竟是人不是神!
一个“君子”是否合时宜?是否能够在这个激烈争斗的现代社会生存下去?巴山夜雨的态度代表了大部分父母(或者可以说是中国人?)对传统经典(或者说传统文化)的矛盾态度。一方面,他们相信,在传统典籍里,有安抚人心和净化道德的作用,为人父母者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有高尚的道德水准。另一方面,他们从内心深处并不信任自己的传统文化。这种不信任有历史的原因,一百多年以来,人们习惯认为儒学要为中国的落伍和大部分弊端(直至今天仍然如此)负责,所以传统儒学“落伍了”,“不现代”。
在我国清末之前绝大多国人读的都是经典,可打开历史来看看,在我国几千的历史中,可否真的产生过十全十美人格完整的“君子”来?“巴山夜雨”便如是质疑。而危机重重的现实,也让父母们担忧,如果自己的孩子被传统文化教育成一位谦谦君子,会不会是把一只羊扔进了狼群?
另外一个事实便是,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可能不像现代人想象的那么完善。《论语》中记载孔子的教育,是“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礼记》记载,古礼六岁入小学,开始“洒扫应对”等生活教育和礼仪教育,注重人格的培养和礼仪的规范,然后是礼、乐、射、御、书、数等文事武功的“六艺”,到十八岁入大学,才实施立身处世的成人教育,“学而优则仕”。汉魏以后也并无儿童家庭教育的范本,大都是《女诫》、《颜氏家训》这类成人伦理思想教育。宋元以后,《二十四孝图说》、《阴骘文》等普遍流行的家庭教育指南,渗入了佛、道因果报应的观念,大体也是成人教育的范畴。所谓的“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也能算是辅助性读物。
举世皆浊谁能独清?
鼓吹儿童读经,反映着人们对成人社会的普遍失望。他们相信“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儿童天性未被污染前,先入为主,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根本智慧和定力,晓以因果道德、伦理亲情,培养儿童的善心、信心和优秀品质。否则幼时不教,长大了习气已成,难以修正。事实上,儿童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犹如一张白纸,投射着成人社会的种种。
教育是真得普及了,一般国民的知识水准是真的提高了。但是知识的普及,使得一切学问的真正精神垮了,尤其是中国文化和东西文化的精义所在,几乎是完全陷入贫病不堪救药的境地。不但如此,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虽然接受西方文化的薰陶而换旧更新,可是我们教育的“暗盘”思想,依然落在二千多年来的一贯观念之中,只不过把以往“读书作官”、“光耀门楣”的思想,稍微变了一点方向,转向于求学就可以赚钱发财的观念而已。
南怀瑾在《亦新亦旧的一代》里如是评价现代的新八股学风。他问道:几家父母潜意识中,在子女的升学大事上不受这个观念的作祟?又有几家子弟选读学校、选修科系的心理,不为这个观念所左右?
若悉心反省教育的现状,就能明白如今父母们陷于迷惘境地的前因和后果,以及身陷社会潮流的身不由己。以读经为主的家塾教育,如果孩子们只是记诵了一些古代经典,周围人却全都汲汲于功利,读经是否就真的成了只是读经而已?
丘先生夫妇比很多父母走得更远。他选择了隐居终南山,可以教女儿读经,“自己也可以放下,修身养性”。他和终南山众多的隐士们,与其说隐居意味着放弃社会,还不如说它意味着放弃贪欲。 隐士们首先通过改造自己,进而寻求改造社会,他们中的很多人来终南山是为了冷却自己的热情。神通和长生之术并不值得羡慕──从古到今修成的人寥若星辰。现代人从隐士们那里可以学习的是冷却自己过多的热情,或者说过多的欲望。因为想要更多的东西,人们最终忘记了生活的真相,忘记了自然,清风、明月和鲜花。
在丘先生的茅蓬,西西的姑姑和我们一起去不远处的茶寮。她是一个居士,戴着一副眼镜唱诵经文,手里常拿一本线装的山居诗。一路上西西像雀鸟一样跳跃奔跑,丝毫不见疲惫。在茶寮所在的平台上,西西指点眼前的一棵棵树,“这棵是橡树,这棵是松树,这棵是柏树。”回到茅棚后,恰逢几个路过的僧尼,丘先生请他们进来歇脚、喝茶。西西拿着放大镜和姑姑给门口的藏獒看伤。茅棚里共有四只藏獒,每到夜晚它们就会被放出去看家护院。没有它们,种下的菜还没吃到嘴里,就会被野猪祸害干净。
“道就在自然中。”丘先生希望终南山的烟霞和古老经典的氤氲可以滋养女儿西西和自己的心性。在他的计划里,没有现代学校的位置。西西长大之后,“希望她出去游学,真正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据说,在做出这样的选择后,身边的朋友一度对他有过不解和担忧。但在看到了活泼而懂礼的西西后,有些人甚至想要把自己的子女也送来和西西一块读经学习。
隐居终南读经书,让我们看到了教育期望和它的解决方式中所凸现的一个主要矛盾:读经是为了造就一个在社会生活中道德高洁品行出众的君子,然而为了实现这一点,他们又不得不离群索居。对于那些遵循终南山“隐士传统”的隐居者来说,这是必由之路。一个七岁的女孩,能否续接上这个精神传统?
[资讯] 城市读经潮
大凡社会剧烈变化时期,也多是思想激荡之际。随着教条意识形态信仰的瓦解和民族复兴意识下人们对民族认同的追求,儒家思想复振了。随着国学热潮涌起,1994年后城市读经潮逐渐在大陆出现。
1995年赵朴初等九位文化名宿提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后来有了“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中心”,它编纂了《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丛书》。另外,深圳行政学院教师蒋庆,在2003年也编了一套《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据统计,截至2003年底,全国有60多个城市、500多万少年儿童读经,而到2004年这一数字则高达1000万。时至2005年,儿童读经更成全国性的热潮。见之报端的有:重庆市江北区喜乐溪小学开设“国学课”,《论语》、《大学》、《三字经》为必修课。河北唐山扶轮小学,2005年10月起开展诵读《弟子规》活动。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儿童读经也渐成时尚。上海教委投资1000万,计划在2005年-2007年三年中,每年举办传统戏曲、书画、诗文等十个培训项目,共办100个班,使六千人次学生受训,并于2005年3月13日正式启动。上海图书馆也开办了“中华传统经文小儿诵读班”,教授7岁至15岁中小学生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上海同济初级中学自2005年秋季开始,规定六至九年级学生,每周一节选修课,读《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书。
(张凌整理)
[资讯]读经大争论
2004年5月,蒋庆主持编辑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在北京首发,这套书节选了四书五经等古代典籍的部分内容,涉及经学、理学和心学,共约15万字。他认为必须倡导少儿读儒家经典,以拯救当前"礼崩乐坏"的道德现状,
旅美华人学者薛涌批评说,“一场以‘文化保守主义’为旗帜的愚民运动似乎正在开始”。7月22日,《南方周末》刊出薛涌、朱国华、秋风和刘海波的四篇观点各异的文章,争论迅速蔓延到网络并升温。
9月5日,由许嘉璐、季羡林、杨振宁、任继愈、王蒙五位发起、多位名流签名的《甲申文化宣言》在京发布,呼吁重新评估和重建文化传统。
9月28日,曲阜市市长颂读祭文之后,孔、孟、颜、曾后人及教师、海外华人、境外人士等代表团分别向孔子敬献花篮,拜祭“万世师表”。此前曲阜祭孔都由民间承办,当地政府介入则为建国后第一次。
有媒体认为,2004年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高调抬头,且在学界、民间以及官方均有所显现,引发的争论沸沸扬扬。
(杜兴整理)
从西岔沟下的峡谷进入眼前这片苍翠的群山时,太阳正好爬上了山顶那棵大树的枯枝,像一个硕大的果实。山路并不太过崎岖,青白色的石头台阶遥遥指向远山的南五台。
这是一条修行者的路,也是一条访道者的路。从西安往南,“终南山相属数千里未尝间断。其山为天下之祖。出异类之物,不可胜数。”在黄河和长江之间的这片群山里,从公元三世纪以前,便是修行者之地。那些追求解脱的佛教僧尼和道家的修行者们,希望在这里修得正果,或洞彻天地的智慧。
而如今,这里是女孩西西以及她的父母隐居之处,在这里,一家人开始了“与世隔绝”的读经生活。
终南山上读经人
山路上不时会有番茄酱一样的稀烂物质出现,仰首看时,才知那是熟透而无人采摘的山柿子。山泉汇成的溪流就在路边漫行,叮咚水声一直伴唱左右。劈开的山壁和青石上的偈语显示着前人的踪影。

如果还有什么能从现代社会崩溃的情感和被破坏的环境中挽回一些东西,那么,从“五四”以来,一直潜伏着的“读经”意愿,恐怕是最为便捷的途径。人们普遍相信儒家的传统价值观具有无可取代的社会约束力,而孔夫子的教导则历久弥新。“随着阅历的增长,内省的深入,越来越觉得经史上所说的是自己的心里话,与历代圣贤越来越有共鸣。这才悟到经典原来是人人心中所本有的东西,只是孔子、老子等圣人代替我们说了出来而已;就如好诗原来是我们心中本有的诗,只是由某一位诗人吟。” 贺益德深信读经将让自己的孩子变得快乐而有良心。
但在自己家里对孩子实行“读经”教育,在另外一些人看来,似乎也是一种“浪漫的幻觉”。
“该夫妇的做法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学校、家庭、社会任何一方都是不能缺位的。”一位叫“巴山夜雨”的网友评价说。他接下来的担忧,说出了这个焦虑时代所有父母们的恐惧所在:
该夫妇隐居在山上,千方百计地为女儿创造了一个人为的美好天堂,不让孩子接受到任何一点负面信息,以达到保护孩子的童真与美好,塑造所谓人格完整的现代“君子”的目的。让孩子读中国古代典籍,是可以陶冶情操,但其毕竟是农耕时代的产物,而现在的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中国古代典籍可以作为辅助教材来读,但孩子还是得以接受现代教育为主,只有这样孩子才能适应个社会。西西迟早还是要接触、融入这个社会,而这个社会上阴暗、丑恶的一面,她迟早是会看到,到时照样会在她的心灵上留下或多或少的阴影,在其行为上也会表现出并不那么完善的一面,西西毕竟是人不是神!
一个“君子”是否合时宜?是否能够在这个激烈争斗的现代社会生存下去?巴山夜雨的态度代表了大部分父母(或者可以说是中国人?)对传统经典(或者说传统文化)的矛盾态度。一方面,他们相信,在传统典籍里,有安抚人心和净化道德的作用,为人父母者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有高尚的道德水准。另一方面,他们从内心深处并不信任自己的传统文化。这种不信任有历史的原因,一百多年以来,人们习惯认为儒学要为中国的落伍和大部分弊端(直至今天仍然如此)负责,所以传统儒学“落伍了”,“不现代”。
在我国清末之前绝大多国人读的都是经典,可打开历史来看看,在我国几千的历史中,可否真的产生过十全十美人格完整的“君子”来?“巴山夜雨”便如是质疑。而危机重重的现实,也让父母们担忧,如果自己的孩子被传统文化教育成一位谦谦君子,会不会是把一只羊扔进了狼群?
另外一个事实便是,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可能不像现代人想象的那么完善。《论语》中记载孔子的教育,是“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礼记》记载,古礼六岁入小学,开始“洒扫应对”等生活教育和礼仪教育,注重人格的培养和礼仪的规范,然后是礼、乐、射、御、书、数等文事武功的“六艺”,到十八岁入大学,才实施立身处世的成人教育,“学而优则仕”。汉魏以后也并无儿童家庭教育的范本,大都是《女诫》、《颜氏家训》这类成人伦理思想教育。宋元以后,《二十四孝图说》、《阴骘文》等普遍流行的家庭教育指南,渗入了佛、道因果报应的观念,大体也是成人教育的范畴。所谓的“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也能算是辅助性读物。
举世皆浊谁能独清?
鼓吹儿童读经,反映着人们对成人社会的普遍失望。他们相信“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儿童天性未被污染前,先入为主,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根本智慧和定力,晓以因果道德、伦理亲情,培养儿童的善心、信心和优秀品质。否则幼时不教,长大了习气已成,难以修正。事实上,儿童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犹如一张白纸,投射着成人社会的种种。
教育是真得普及了,一般国民的知识水准是真的提高了。但是知识的普及,使得一切学问的真正精神垮了,尤其是中国文化和东西文化的精义所在,几乎是完全陷入贫病不堪救药的境地。不但如此,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虽然接受西方文化的薰陶而换旧更新,可是我们教育的“暗盘”思想,依然落在二千多年来的一贯观念之中,只不过把以往“读书作官”、“光耀门楣”的思想,稍微变了一点方向,转向于求学就可以赚钱发财的观念而已。
南怀瑾在《亦新亦旧的一代》里如是评价现代的新八股学风。他问道:几家父母潜意识中,在子女的升学大事上不受这个观念的作祟?又有几家子弟选读学校、选修科系的心理,不为这个观念所左右?
若悉心反省教育的现状,就能明白如今父母们陷于迷惘境地的前因和后果,以及身陷社会潮流的身不由己。以读经为主的家塾教育,如果孩子们只是记诵了一些古代经典,周围人却全都汲汲于功利,读经是否就真的成了只是读经而已?
丘先生夫妇比很多父母走得更远。他选择了隐居终南山,可以教女儿读经,“自己也可以放下,修身养性”。他和终南山众多的隐士们,与其说隐居意味着放弃社会,还不如说它意味着放弃贪欲。 隐士们首先通过改造自己,进而寻求改造社会,他们中的很多人来终南山是为了冷却自己的热情。神通和长生之术并不值得羡慕──从古到今修成的人寥若星辰。现代人从隐士们那里可以学习的是冷却自己过多的热情,或者说过多的欲望。因为想要更多的东西,人们最终忘记了生活的真相,忘记了自然,清风、明月和鲜花。
在丘先生的茅蓬,西西的姑姑和我们一起去不远处的茶寮。她是一个居士,戴着一副眼镜唱诵经文,手里常拿一本线装的山居诗。一路上西西像雀鸟一样跳跃奔跑,丝毫不见疲惫。在茶寮所在的平台上,西西指点眼前的一棵棵树,“这棵是橡树,这棵是松树,这棵是柏树。”回到茅棚后,恰逢几个路过的僧尼,丘先生请他们进来歇脚、喝茶。西西拿着放大镜和姑姑给门口的藏獒看伤。茅棚里共有四只藏獒,每到夜晚它们就会被放出去看家护院。没有它们,种下的菜还没吃到嘴里,就会被野猪祸害干净。
“道就在自然中。”丘先生希望终南山的烟霞和古老经典的氤氲可以滋养女儿西西和自己的心性。在他的计划里,没有现代学校的位置。西西长大之后,“希望她出去游学,真正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据说,在做出这样的选择后,身边的朋友一度对他有过不解和担忧。但在看到了活泼而懂礼的西西后,有些人甚至想要把自己的子女也送来和西西一块读经学习。
隐居终南读经书,让我们看到了教育期望和它的解决方式中所凸现的一个主要矛盾:读经是为了造就一个在社会生活中道德高洁品行出众的君子,然而为了实现这一点,他们又不得不离群索居。对于那些遵循终南山“隐士传统”的隐居者来说,这是必由之路。一个七岁的女孩,能否续接上这个精神传统?
[资讯] 城市读经潮
大凡社会剧烈变化时期,也多是思想激荡之际。随着教条意识形态信仰的瓦解和民族复兴意识下人们对民族认同的追求,儒家思想复振了。随着国学热潮涌起,1994年后城市读经潮逐渐在大陆出现。
1995年赵朴初等九位文化名宿提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后来有了“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中心”,它编纂了《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丛书》。另外,深圳行政学院教师蒋庆,在2003年也编了一套《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据统计,截至2003年底,全国有60多个城市、500多万少年儿童读经,而到2004年这一数字则高达1000万。时至2005年,儿童读经更成全国性的热潮。见之报端的有:重庆市江北区喜乐溪小学开设“国学课”,《论语》、《大学》、《三字经》为必修课。河北唐山扶轮小学,2005年10月起开展诵读《弟子规》活动。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儿童读经也渐成时尚。上海教委投资1000万,计划在2005年-2007年三年中,每年举办传统戏曲、书画、诗文等十个培训项目,共办100个班,使六千人次学生受训,并于2005年3月13日正式启动。上海图书馆也开办了“中华传统经文小儿诵读班”,教授7岁至15岁中小学生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上海同济初级中学自2005年秋季开始,规定六至九年级学生,每周一节选修课,读《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书。
(张凌整理)
[资讯]读经大争论
2004年5月,蒋庆主持编辑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在北京首发,这套书节选了四书五经等古代典籍的部分内容,涉及经学、理学和心学,共约15万字。他认为必须倡导少儿读儒家经典,以拯救当前"礼崩乐坏"的道德现状,
旅美华人学者薛涌批评说,“一场以‘文化保守主义’为旗帜的愚民运动似乎正在开始”。7月22日,《南方周末》刊出薛涌、朱国华、秋风和刘海波的四篇观点各异的文章,争论迅速蔓延到网络并升温。
9月5日,由许嘉璐、季羡林、杨振宁、任继愈、王蒙五位发起、多位名流签名的《甲申文化宣言》在京发布,呼吁重新评估和重建文化传统。
9月28日,曲阜市市长颂读祭文之后,孔、孟、颜、曾后人及教师、海外华人、境外人士等代表团分别向孔子敬献花篮,拜祭“万世师表”。此前曲阜祭孔都由民间承办,当地政府介入则为建国后第一次。
有媒体认为,2004年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高调抬头,且在学界、民间以及官方均有所显现,引发的争论沸沸扬扬。
(杜兴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