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几点思考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cld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的高中语文选修课颇像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之所以会“食之无味”,根源在于我们对语文选修课尚缺乏明确的认识。语文选修课,从目前来看,几乎没有人能说清楚——新课标都没有说清楚。新课标只从选修课的要求、内容、教学建议和评价四个方面对语文选修课作出了规定,但对选修课是怎样的一门课程只字不谈。而谈到教学建议时,也不是从正面提出要求和建议,而是从反面说的;它连用五个“不能”规定了选修课的教学:“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不能因其设置灵活而凌乱随意,漫无计划”,“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片面追求新奇深奥,脱离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不能单纯从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喜好出发决定教学内容”。一个部颁文件,不从正面严格规定课程的性质,反而从反面说你不能怎样怎样,这有点不可思议,但也足以说明对语文选修课的认识存在着困难。不仅新课标说不清楚选修课是什么,恐怕大多数语文老师也说不清楚。人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样的课是选修课,选修课应该怎样开设,它与必修课有什么区别。如果对选修课的这些基本问题都没有搞清楚,就贸然开设选修课,这是不是有点冒进?说它“弃之可惜”,是因为我们现在对选修课的开设和推进左右为难。开设语文选修课本是语文新课改的一个亮点,是新课程力求区别于旧课程的一块试验田。现在新课程推进都这么多年了,怎么能说放弃就放弃呢?那我们前一段时间这么多年的探索又该如何评价呢?语文选修课,这些年误打误撞,搞得热热闹闹,但不知诸位有什么认识和收获,恐怕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语文课该怎样上,还得怎样上。语文选修课根本上就是一笔糊涂账。因此,我不主张在高中阶段开设语文选修课。
   第一,从语文课程性质来说,没必要开设。语文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其实并无严格的界限,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必修课和选修课里都要体现和渗透。“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既是必修课的任务,也是选修课的任务。尽管“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必修课“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课“也应该体现基础性,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选择性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但对于语文课来说,这两者实在是没有严格的区别。“基础性和均衡性”既是必修课要强调的,也是选修课要强调的;而“选择性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既是选修课要强调的,也是必修课要强调的。所谓个性化学习,所谓选择性的需求,在选修课里要体现,难道在必修课里就不需要体现吗?
   就拿《荷塘月色》来说。文章众说纷纭的主题、清丽典雅的语言、情景交融的意境等内容,如果在老师的引导下,按照学生的兴趣来组织教学,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学习,并发表看法,形成感悟,难道不可以吗?依我看,这样做不仅必需,而且非常必要。这样的课,你说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按照教材的认识,《荷塘月色》一直都是放在必修课里边的,以突出其基础性,比如加强对散文文体的认识,落实有关修辞知识和学习某些描写方法,欣赏朱自清先生优美的语言艺术,探究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等等;可是要从遵循学生的选择性来说,它也很适合当作选修教材来学习,像上面所说的这些学习内容,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来组织学习。因此我们说,这样的课只能是语文课,它分不出必修课和选修课。人为地在语文教学里划分出必修课和选修课,只会是制造混乱;它不仅严重干扰了正常的语文教学秩序,而且使得语文教师无所适从。
   第二,就语文教学策略来说,无需开设。语文学科自有其独立的性质,它综合性强,关注词句和意义的纠缠。这些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学习应该以涵咏为主。所谓“涵”,就是潜入,沉浸,就是咀嚼,就是寻思,感悟;所谓“咏”,就是吟诵,朗读。说得再彻底一点,语文课就是对文章中某些语句、段落,或者是某些细节或描写,读一读,品一品。“读读品品”,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这一个特点,既体现在必修课上,也体现在选修课上。我们的教材,多年来都遵循选文式的编排传统,这个传统指引着我们,在教学时,要重视单篇课文教学,要注意抓住课文这一个“例子”来进行教学。“单篇课文教学”既可以打组合拳,就是集中几篇文章作比较式阅读,也可以单打一套拳,就是对一篇文章作深入的品读。无论是组合拳,还是单打拳,都需要关注词句和意义的纠缠,都需要“品品读读”。
   人教版按照文体内容编写选修教材,分别编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等,但它解决选修的内容取舍了吗?没有。具体教学时,老师们还得按照单篇课文组织教学。北京版教材做得更彻底一些,它所谓的选修教材,同必修教材在编写形式、教学要求、甚至课后的思考题目上,完全一样;只不过教材封面上,分别标出“史传文学·报告文学”“文化论著研读”“诗文辞赋·外国小说”“语言应用·中国特色小说”字样,以示区别而已。出现这样的情况,说明所谓选修什么内容,是学这一篇还是学那一篇,其实并不十分重要,关键是要体现学生的个性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才能体现选修课的性质和特点。说穿了,还是要关注词句和意义的纠缠,要“品品读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而这一点,恰恰也是必修课的基本要求,甚至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课文编排时,还出现了这样的混乱局面,一篇文章既可以放在初中课本中,也可以放在高中课本中。像杨绛先生的《老王》,华东师大版放在高中,而人教版和苏教版却放在初中。分为必修和选修以后,更混乱。许多的经典文章,人教版放在必修,北京版放在选修。但理科的教材编排就没有这样的问题。我们来看一看数学的选修教材是怎么编的。数学的选修分为多本,每本的内容分为几个章节,如选修一包括“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框图”等,选修二包括“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等,这样的编排形式,学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程度和兴趣做一个取舍。但语文教材就做不到这一点,语文教材的取舍,不关乎知识内容,只关乎篇目的调整,篇目或搁上,或拿下,都可以。这说明,语文教材本不存在什么选修问题。出现这么多的混乱状态,却叫我们的语文老师去弄清楚什么是必修,什么是选修,你说是不是有些难为我们的老师?
   再举一个例子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庄子的《庖丁解牛》如果是放在必修课里,应该怎样教?放在选修课里,又应该怎样上?我的理解是,该怎样上就怎样上。字词句该疏通讲解就要疏通讲解,重要语句该品读还得品读,文章的思想内涵,也就是庄子的思想认识,该组织学生研讨也必须组织学生研讨;至于方式方法,就因师生的差异而灵活设置了,难道有一个必须遵循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式方法吗?我看没有。关键是,只要是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以学生的人文发展为前提,能帮助学生读懂文本,深入品读文本,进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锻炼思维能力,提高人生认识,丰富语文修养,就是好的;至于该文是放在必修课还是放在选修课里,很重要吗?
   第三,从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无法真正做到选修。限于目前的客观条件,在高中开设选修课,不现实。众所周知,受高考指挥棒的制约,哪个学校敢轻易地视高考成绩而不顾?因此,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开设选修课无疑是一句空话。学生需要什么?需要分数!从师资力量来看,也没有哪一所学校能顺利地开出满足学生需要的选修课。我们的中学老师(这里边指大多数,不包括个别拔尖人才),不是大学里边“术业有专攻”的专家。课程性质决定了我们的中学老师,应该什么都要懂一点。我们培养人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高校输送合格的人才,做的是最基础的工作。这种工作性质本身决定了我们很难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因此,许多有经验的老师都说,中学语文老师应该是“杂家”。是的,中学语文老师就是“杂家”。“杂家”关注基础,“专家”注重专业,二者有天壤之别。我看,就不要为难我们中学老师了,他们本来就很累,压力也很大,况且工资也不高,又何必将一个分不清楚也说不清楚的课程,来搅扰我们中学老师的正常工作呢?
   高中新课程自2004年推行以来,已经七个年头了,诸位可曾见过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课?就我所见,没有!借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先生在北京市一次会议上的发言说,“起码我没有看到”。在已经实施新课程的省区,选修课程不仅没有显示出它应有的亮点,而且逐渐成为一块啃过的鸡肋,吐了不行,含在嘴里,又嚼不出什么味道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不按语文教学规律办事,人为地开设选修课程,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昏昏”。这样的结果,怕也是当初都没有想到的吧?
  
   何郁,语文教研员,现居北京。责任编校:晓 苏
其他文献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有重要指示.“两学”的“学”,是指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一做”是指做合格党员.关于“党规”的学习,我们尤其要留心《中国
所谓畅想,《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敞开思路,毫无拘束地联想和想象。鲁迅先生赞叹说:“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要钻入蚁穴。”孩子们确实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可是令人遗憾的是随着受教育时间的增长,孩子们的想象力却退化失色了。《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语文
论述张韶先生教学方法的必要性是:从普及和普遍情形看,笔者认为从事社会(区别于学院)二胡教学工作的老师们需要了解二胡应该怎么教(即便是学院的老师,也并不是人人都深入了解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期刊
近来,一系列的“×二代”新词在报刊和网络上迅速蹿红,林林总总的“二代”,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类型:rn一是富贵型,如“富二代”“官二代”“权二代”.“富二代”一词出现得相
一网民说:“一觉醒来,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上网时却被网友告知,我们已经进入‘被’时代了.”这也许是许多网民在今年上半年的共同感受.自从去年李国福自杀事
课堂教学是传播知识的主渠道,优化课堂教学评价语,对于革新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具有重要意义。   事实上,没有民主的教育,就不可能有教育的民主;没有教育的民主,也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案例1:请按老师给你的句式说。   《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教学,已近尾声。教师要求学生用“我喜欢……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   一男生侃侃而谈:“‘莫说相
期刊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增加,很多学校的教室里都配备了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音画进课堂变得方便而简单,于是语文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语文课变得时髦了,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