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新基建赋能实体经济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863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银行的智能银行网点应用了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营业厅的前台由智能机器人坐镇。图/视觉中国

  2020年是新基建大年,除了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各地的相关布局也紧锣密鼓展开。新基建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统筹安排的新经济运行必需的基本建设,着眼于高新科技在经济新发展阶段的战略性布局。
  4月20日,国家发改委明确了新基建的范围,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
  新基建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其根本在“新科技”。在新基建所含的七大类别建设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尤为引人关注,再加上被国家发改委新近纳入新基建范畴的区块链,这三大技术构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体系的基石,同时也是被重点应用在金融领域的技术。
  只有将科技与金融业务融合,解决长期制约金融发展的痼疾,推动普惠金融,精准支持实体经济,才能将金融新基建的能量持续释放,本文将通过实践案例,解答金融新基建的价值。

解决金融行业几大难题


  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金融科技的加码下,金融服务向线上化、实时化、便捷化、智能化升级,逐步融入实体经济场景的各个角落。这意味着借助新基建有望解决传统金融的诸多难题,更全面、更丰富、更高效、更精准地服务实体经济。
  金融新基建助力金融资源无缝融入实体经济场景,解决部分脱离实体经济的难题。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然而近年来,随着制造业成本持续上升,投资回报率下降,金融资源没有充分流向实体领域,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掣肘。如何才能将金融资源精准注入实体经济中?这在传统金融业中,由于金融和实体两张皮的情况,较难解决,而金融新基建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困局。
  借助金融科技可以搭建面向供应链、贸易、电商等各类实体场景平台,链接金融机构、生产制造企业、商贸物流网络等实体经济各交易环节,让金融服务与实体交易无缝融合对接,将传统的供应链金融、贸易融资置于新型的智慧金融平台,从而确保金融资源可以更好地深入实体经济的业务场景,精准把控资金走向,确保资金真正支持产业上下游中小企业的发展,助力实体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
  区块链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的信任难。
  区块链因其不可篡改性、可追溯性、数据安全性、可信任性,能将相互之间不信任的节点连接在一起,实现信任机制的传递。因此,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保证链上企业信息的真实性;通过区块链进行多方信息共享,可以打破由于传统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中小企业信用自证难问题,让政府、金融机构、合作伙伴更好认清中小企业信用。通过信用体系的建设,更多诚信经营的优质企业可以脱颖而出,获得更好的金融服务。
  通过整合多方大数据,打破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的数据孤岛,构建智能生态圈。
  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贷款意愿低,关键还是因为缺乏足够的数据,难以对其进行全面的风险识别和评判。而金融新基建通过大数据技术搭建社会信用体系,整合政府、企業、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数据,进行海量非结构化数据的储存和分析,拓宽数据来源和分析基础,覆盖更多数据维度。经过清洗、挖掘和分析治理之后的数据可以更全面地反映企业的信用水平,不仅来源广、治理好,还可以对各方数据进行交叉比对,这是传统金融手段无法做到的,这大幅度降低了征信成本,最终可构建低成本社会征信体系。
  通过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解决线下操作效率低,降低金融运营成本,更好的推进普惠金融服务。
  人工智能是在大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机器学习过程,实现在多领域优化或代替人为操作的功能。长期以来,金融机构由于服务长尾客户的成本压力大,投入产出比不高,流程长、效率低,难以为中小企提供定制产品和服务。而借助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可以实现远程开户、无接触信贷、智能审批、智能客服等,越来越多的金融服务可以实现机器人智能服务,减少客户等待的时间,减少金融机构的人工成本,提升社会平均效率,从而服务更多的长尾客户。

多场景赋能实体经济


  在国家密集布局新基建的背景下,金融科技需要与社会实体经济的多领域、多场景深度结合,解决社会经济长期以来存在的信用体系建设缺乏、中小企业融资难、贸易融资难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诸多难题,才能推动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下面,通过几个不同区域的新基建项目,解读金融新基建如何助力实体经济。
  搭建智慧信用平台,助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当前,有地方政府开始搭建“信用+大数据”监管综合评价模型,借助金融科技,完成智慧信用模型构建、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计算及可视化展示等目标,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校验评价结果,推送至其他政府部门业务系统,支撑各部门运用评价结果,开展信用分级分类监管。
  搭建智慧融资平台,整合多方政务数据,运用智能技术构建中小企业画像,秒级匹配融资。
  目前,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后的某些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可做到分秒放贷。在技术流程上,首先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税务、工商、水电煤等政务数据资源,同时运用区块链3D零知识技术,既可对交易参与方的数据隐私进行加密保护,又可在不暴露数据隐私的情况下实现数据共享,成功地将企业运营踪迹数据化,让中小企业在融资时可以通过多方数据交叉验证,变信用自证为他证,增强融资交易中的公平性和真实性,提高了对风险的精准判断。
  再运用人工智能,对公共数据及仓储物流、财务业绩、产品结构等经营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对中小企业进行多维度画像,梳理关系网络、搭建标签体系、量化信用评级。以此为基础,构建起智能匹配引擎,形成“千企千面”的产品体验。   在整个贷款流程上,此类平台综合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通过贷前智能进件、贷中智能审批、贷后智能管理将信贷的全流程都线上化。在贷前进行智能初筛,同时通过OCR、图像识别技术实现丰富数据留痕;在贷中通过智能插件技术及丰富的数据接口实现一键授权数据采集;在贷后通过关联图谱、多源信息比对及数字水印等技术核验信息真实性,实现风控预筛。全部智能化、线上化运营后,欺诈风险得到缓释,贷款时效甚至可以达到分秒级放贷。
  搭建智慧贸易平台,助力贸易流程线上化和无感监管。
  在以往的贸易流程中,企业由于信用缺失而面临通关慢、贷款难,同时监管机构也面临监管成本高的困扰。目前,有的地区口岸将区块链跨境贸易网络和核心企业、监管机构的核心系统对接,通过源头数据上链的方式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通过区块链内在的技术属性保证可追溯性和互链,从而实现了审单前的数据上链以及交叉验证,审单中的风险识别,并在审单后继续开展事后稽查与企业信用评分。
  这不仅将企业的物流通关信息及时传递给金融机构,形成它们的风控抓手,同时还帮助海关监管实现无感监管,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借助它,企业可以实现通关材料线上化、通关流程一体化,实时掌握通关信息和审核进度,更好地匹配资金和生产,优化周转。
  搭建智慧区域经济平台,贯通贸易全流程,助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正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战略举措,如何打破区域在政策、信息、物流、资金等方面的各自为政,成为各方关注的问题。粤港澳大湾区正在推进的港口物流及贸易便利化区块链平台从三个方面充分利用了金融科技:首先,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连接海关、港口、承运人、货主、货代、金融机构等相关各方的智慧港口物流平台。其次,平台整合“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实现数字化集成共享。未来,该平台将逐步实现“监管精准化、物流集约化、运行智能化、流程可视化、金融普惠化”的长期愿景,大幅提升大湾区贸易通关整体效率与营商环境。

开启广阔市场蓝海


  新基建布局主要蕴含三大方面的机遇:
  一是由政府推动的公共智慧平台的建设。2020年以来,已有25个省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及新基建,其中8个地区明确规划了年内计划新建5G基站数量,合计超过30万个。四川、重庆、山西、河北等省市已发布了年度重点项目清单,总投资接近40万亿元。深圳市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2020-2025年)》中提到,将超前部署信息基础设施,主要建设五张通信网络、四类算力设施、三大数字技术设施。
  二是新基建将带动科技行业的高速增长。在新基建带动下,企业争相投入巨资进行科技研发,这不仅为新基建带来充沛的资金和技术,同样会带动科技产业的高速发展。
  以5G、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在中短期内创造大量投资机会、提升发展动能,而且能加速智能经济的落地和智能社会的到来。根据中研普华《2020-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全景調研与投资战略研究咨询报告》显示,2025年人工智能市场规模预测将达到2385亿元。中国作为区块链新兴市场,预计2023年市场支出规模将达到20亿美元,2018年我国区块链总支出为1.6亿美元。
  三是新基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蕴藏着巨大的市场。科技的重要价值是与传统产业结合,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以金融科技为例,2019年报显示六家国有大行科技投入总和超700亿元,其中,中行、农行、工行、建行四家大行投入资金已超100亿元。而据奥维咨询估计,中国金融机构2018年总计投入1522亿元人民币用于科技开支,这一数字将以21.4%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2023年将达到4008亿元人民币。
  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抓手来推动经济发展。在当前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当口,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等“六稳”不能再通过简单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而是需要发挥科技的力量,以政府新基建带动科技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从而推动中国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其中金融科技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编辑:袁满)
其他文献
2020年4月24日,在日本東京的一家银行分行,戴着口罩的银行职员隔着柜台的防护膜交谈。图/新华  截至北京时间7月29日,疫情已肆虐了半年多,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超过了1685万例,累计死亡病例超过66万例。 81个国家的确诊病例超过万例, 其中美国累计确诊病例超过445万例,累计死亡病例超过15万例,同时,新增确诊病例仍以每天5万-7万人次的趋势在增加。  疫情之下,全球多个国家的经济都出
期刊
随着头部平台的相继爆雷,P2P行业最终走向了覆灭。债权理财背后的信用风险,需要雄厚的资本作为缓冲垫;在理财领域,草根创业、互联网的轻模式打法走不通。  与P2P一起走向覆灭的,还有高息现金贷。2019年下半年起,借大数据整顿之手,很多为现金贷提供“卖水”服务的数据服务商被查,断了“粮草”,此前屡禁不止的高利贷总算得到根本性缓解。  作为大众心中互联网金融的两大典型代表,P2P和高息现金贷的覆灭,给
期刊
随着现代信息与数字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已进入一个以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的全新数字时代,数字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全球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变革,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促进国家数字化进程。金融科技(FinTech)作为时代的产物,是金融业适应信息时代所发生的深刻变革,在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中,以人工智能、区块连、云计算、大数据四大核心技术体系为主的金融科技正在驱动金融服务业重构与蜕变,对金融业的发展创新产生着深度影响
期刊
图/IC  7月20日,阿里巴巴旗下蚂蚁金服宣布IPO计划,将会在上交所科创板和港交所主板寻求同步发行上市,业界估值为2000亿美元。2000亿美元的估值是招商银行市值的1.5倍,超过汇丰银行和富国银行的市值。尽管在各项金融科技公司排名中蚂蚁金服都名列榜首,但蚂蚁金服并没有把自己定位为金融科技公司。科技向左  实际上,2017年以后蚂蚁金服便不再主动宣称自己是金融科技公司。6月22日,蚂蚁金服正式
期刊
图/IC  “金融科技”一词在中国属于老词新用,但新用的历史至多不过10年,它最初的叫法是“互联网金融”,那时学者们争论的是到底是金融互联网还是互联网金融,其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将互联网当作金融展业的渠道,后者更强调大数据分析。  2013年横空出世的“余额宝”,其精准的客户画像,让货币基金“这棵老树生出了新芽”。只有碾压式的优势,才会有绝对的话语权。至此,大数据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不再有争议,这也是业
期刊
一段时间以来,监管层和投资者对于牛市的心态颇为复杂,怕牛市不来,又怕牛太疯。中国经济显然需要健康的牛市。无论从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加大直接融资的必要性,还是从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助推创新型经济蓬勃发展的紧迫性,以及增加多种投资渠道,提升居民财富效应,加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出发,各方共同培养一个可持续的牛市,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一招。不过很多事情功夫在其外,就牛市谈牛市进行发力,往往欲速则不
期刊
五年多之前,在2014年11月召开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此后,互联网保险创业成为风潮,在政策、技术、资本三重红利的推动下,大批互联网保险或保险科技创业者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互联网保险迎来蓬勃发展的阶段。  截至目前,互联网保险已经历了三次发展浪潮,在三次浪潮中分别形成了比价模式、网络互助模式和新媒体模式。五年间,互联网保险经历了第一波泡沫化繁荣、政策收紧和整治乱象后
期刊
网络直播成了保险等很多行业的新赛道。图/IC  “数字化技术正在改变保险产品和服务的交付方式,未来甚至改变其本质乃至保险业。”麦肯锡在“2020中国保险特刊”中如是研判。  让数字化进程提速的,是一场“突袭”的新冠疫情。2020年已经过半,疫情依然没有消散,而是以一种散发式的常态化形态,羁留人间。  麦肯锡指出,2020年新冠疫情的暴发,为保险业带来三个变化:客户行为加速线上化、产品形态创新性、运
期刊
2020年4月21日,四川华蓥市税务部门和银行的工作人员,在小微企业的生产现场了解复工复产和资金需求情况。图/中新  “你们再下沉,我的客户得走一半……”  “兄弟,你的市场我都没能迈进一条腿……”  这是某地农商行副行长与一位国有大行高管之间的“隔空对话”,虽然夹杂着调侃与夸张,但确是近年来普惠金融下沉市场的竞争缩影。  普惠金融下沉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首贷户”的增长。银保监会在最新发布的《商业
期刊
《AI联结的社会:人工智能网络化时代的伦理与法律》  (日)福田雅树等著 宋爱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即出  围绕人工智能主题,我读过很多作品。一些书名看起来很学术的,读起来却非常科普。也许是人工智能话题炙热的缘故,除了科普作家,某些学有专长的著名专家也加入其中,但对人工智能却是一知半解,有关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也是鱼龙混杂。我手里的这本书是否也是其中之一呢?  我抱着尝试的心态读下去。这一读,便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