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EVA的内涵
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是一个从股东角度评价公司业绩的指标,不仅衡量了企业为股东创造的价值,也衡量了管理者的业绩。EVA评价方法能促使管理者站在股东的立场,更多地考虑股东的利益,使得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委托代理制度下的代理问题能够得到更好地解决,从而减少由管理者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给股东带来的损失。根据2010年1月22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修订后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经济增加值是指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资本成本后的余额,其具体公式为: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税后净营业利润-调整后资本×平均资本成本率,其中: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润+(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非经常性收益调整项×50%)×(1-25%);调整后资本=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负债合计-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平均在建工程;资本成本率原则上定为5.5%,而对于承担国家政策性任务较重且资产通用性较差的企业,资本成本率定为4.1%;对于资产负债率在75%以上的工业企业和资产负债率在80%以上的非工业企业,资本成本率上浮0.5个百分点;资本成本率确定以后,三年保持不变。
从国资委发布的经济增加值的公式可以看出,如果一个企业想获得投资的超额收益,其取得的收入不仅要补偿生产经营中的各种成本费用,还要补偿投资者投入的全部资本成本,包括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与传统的财务指标相比,EVA不仅考虑了债务资本成本,还考虑了投资者投入的股权成本,它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反映企业的资产运作效率,目的在于增强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国资委对国有企业下达的经济增加值的指标主要有对税后净营业利润和资本成本基数两个项目进行调整,这些调整从股东的角度出发去除了各种会计信息的歪曲,更加有利于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EVA评价体系的优点与局限性分析
(一)EVA评价系统的优点 主要包括:
(1)全面考虑了企业的资金成本。EVA从企业股东的角度,衡量了企业经济收益与资金成本之间的差额。与基于利润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相比,EVA最大的优点在于它全面考虑了企业的资金成本,除了考虑了企业的债务成本外还考虑了企业的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在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目标导向的基础上,比会计利润指标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资产的运作效率,有利于提高企业资本的使用效率,充分体现了国资委鼓励企业创造价值的目标。
(2)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是将研发费用中的研究费用和开发阶段的非资本化费用作为当期发生的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一会计处理必然会对企业当年的利润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国有企业的管理者极有可能为了改善短期的经营业绩而减少企业的研发投入,这样将损害企业的长期利益。国资委新发布的经济增加值指标(EVA)从企业长远利益出发,基于企业经营业绩的提高和企业的未来发展,将研发费用加回到企业利润中;同时,研究开发费用也是净利润的税前抵扣项,具有一定的抵税功效,这些都能达到鼓励管理者开展研发活动,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能避免高管人员的短期行为。EVA指标中要求扣除非经常性收益,这将对避免高管人员的短期行为起到一定的作用。非经常性损益是指企业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或者说虽与经营业务相关,但不具有持续性的,会影响到企业当期的盈利能力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在过去,非经常性收益是经常被管理者用来进行利润操纵和盈余管理的项目,当企业当年的盈余过低,达不到预定的指标或者利润亏损时,管理层就可能通过出售固定资产等非经常性的业务而获得非经常性收益,从而弥补盈余的不足,粉饰财务报表。经济增加值指标中扣除了非经常性收益项目,使得该操纵利润的方法不再生效,能一定程度上避免高管人员为了当期的利润而变卖长期资产等非经常性业务,避免这种只顾眼前利益,损坏企业长期利益的行为。
(二)EVA评价体系的局限性 主要表现在:
(1)资本成本率。在经济增加值指标中,资本成本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构成因素,那么资本成本率的确定会通过其对资本成本的影响而对经济增加值产生影响。因此,资本成本率的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经济增加值的准确性。定义上,资本成本率是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WACC),是企业要求的最低回报率,公式上是企业的债务成本率和权益资本成本率的加权平均。一般而言,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确定权益资本成本率,该模型认为权益资本成本率是无风险收益率加上一定的风险溢价。即权益资本成本率与该企业的风险有关,企业风险越大,权益资本成本率越大,从而其资本成本越高。而国资委规定资本成本率原则上定为5.5%,对于承担国家政策性任务较重且资产通用性较差的企业,资本成本率定为4.1%;对于资产负债率在75%以上的工业企业和资产负债率在80%以上的非工业企业,资本成本率上浮0.5个百分点;资本成本率确定以后,三年保持不变。这种硬性规定不建立在市场基础之上,根本不可能正确反应企业的风险,也不能正确反应资产成本,导致经济增加值的不准确。这会造成EVA考核不公平。低风险企业的EVA会因为统一的高资本成本被低估,而高风险企业的EVA会因为统一的低资本成本被高估。
(2)资产采购成本问题。在国有企业中,有新企业也有老企业,对于老企业的资产造价相对比较低,那么其资产占用额也相对较低,相应每年的折旧额也比较低。这样就出现了在收入等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老企业的净利润比较高,而资产成本较低且逐年递减,从而导致其经济增加值较高。这样就造成新旧企业的经济增加值不具有可比性。对于资本采购成本的问题,EVA指标本身存在着不鼓励企业进行长期投资的导向。对于任何新的长期投资,其期初的账面价值较高,随着折旧的发生,其账面价值逐年递减。这将造成长期投资初期资本成本较高,后期资本成本逐渐降低。这种不平衡的情况会对经济增加值产生很大的影响,致使任期较短的管理者可能排斥那些创造价值的大型投资项目。
(3)由财务数据导致的局限性。EVA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会计利润,但它的基础仍然是财务报表,企业的管理者仍然可以用以往的盈余管理的手段粉饰利润,到达增加经济增加值的目的。EVA关注的数据都是来自于历史的财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对企业的现金流量和非财务指标依然没有重视,所以其仍然没有克服指标滞后性的问题,对于产品创新、员工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等非财务指标也没有考虑到。因此,EVA仍然没有摆脱片面反映经营业绩的缺陷。
(4)EVA为绝对额指标。EVA是一个绝对额指标,衡量的是投入与产出的差额,对于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不具有可比性。当两个企业的EVA数值相同时,并不能说明它们创造的经济价值是相同的,更不能说明其企业绩效、经济效益是相同的。因此,经济增加值仅能表示一个企业的是否创造了经济价值,并不能与其他企业进行准确的对比。
(5)EVA具有结果导向性。EVA指标只是一个数值,管理者通过它仅能知道该会计期间企业是否创造了经济增加值,但EVA指标并不能告诉管理者经济增加值产生的原因或者经济增加值低下的具体原因。国资委发布的EVA指标很难与杜邦分析法联系起来,管理者不能通过EVA的结果来发现经营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三、EVA业绩评价体系完善建议
(一)资本成本的确定 对于债务成本可以采用全部有息债务的加权平均成本来确定,对于权益成本可以根据同行业同规模的企业的相应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作为确定权益资本成本的基础,然后根据各个企业的风险的实际情况在规定范围内进行调整。这样能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更接近企业的实际资本成本。
(二)资产采购成本的确定 对于新旧企业采购资产成本价格不同的问题可以根据国家历年规定的通货膨胀率,把新老企业资产成本拉到同一基准线上进行比较,老企业的资产的生产能力可以按照新企业生产效率的一定比值进行折算。使新老企业能在同一水平上进行EVA的计算,更有利于企业之间的比较。也可以采用更简单的方法,对新企业进行一定的EVA额的补贴。
(三)财务数据的局限性 与以往财务数据的缺陷一样,这是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在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与现金流量表、平衡计分卡等方法结合起来一起对企业的经营业绩情况进行评价,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财务数据的局限性对业绩评价的影响。
总之,经济增加值指标的引入对国有企业业绩评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同以往其他指标一样,有其正面作用也有负面影响,因此在实践中实施该指标时,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使经济增加值评价体系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何春香:《经济增加值指标在企业业绩评价中的应用》,《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第11期。
(编辑 杜 昌)
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是一个从股东角度评价公司业绩的指标,不仅衡量了企业为股东创造的价值,也衡量了管理者的业绩。EVA评价方法能促使管理者站在股东的立场,更多地考虑股东的利益,使得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委托代理制度下的代理问题能够得到更好地解决,从而减少由管理者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给股东带来的损失。根据2010年1月22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修订后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经济增加值是指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资本成本后的余额,其具体公式为: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税后净营业利润-调整后资本×平均资本成本率,其中: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润+(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非经常性收益调整项×50%)×(1-25%);调整后资本=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负债合计-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平均在建工程;资本成本率原则上定为5.5%,而对于承担国家政策性任务较重且资产通用性较差的企业,资本成本率定为4.1%;对于资产负债率在75%以上的工业企业和资产负债率在80%以上的非工业企业,资本成本率上浮0.5个百分点;资本成本率确定以后,三年保持不变。
从国资委发布的经济增加值的公式可以看出,如果一个企业想获得投资的超额收益,其取得的收入不仅要补偿生产经营中的各种成本费用,还要补偿投资者投入的全部资本成本,包括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与传统的财务指标相比,EVA不仅考虑了债务资本成本,还考虑了投资者投入的股权成本,它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反映企业的资产运作效率,目的在于增强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国资委对国有企业下达的经济增加值的指标主要有对税后净营业利润和资本成本基数两个项目进行调整,这些调整从股东的角度出发去除了各种会计信息的歪曲,更加有利于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EVA评价体系的优点与局限性分析
(一)EVA评价系统的优点 主要包括:
(1)全面考虑了企业的资金成本。EVA从企业股东的角度,衡量了企业经济收益与资金成本之间的差额。与基于利润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相比,EVA最大的优点在于它全面考虑了企业的资金成本,除了考虑了企业的债务成本外还考虑了企业的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在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目标导向的基础上,比会计利润指标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资产的运作效率,有利于提高企业资本的使用效率,充分体现了国资委鼓励企业创造价值的目标。
(2)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是将研发费用中的研究费用和开发阶段的非资本化费用作为当期发生的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一会计处理必然会对企业当年的利润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国有企业的管理者极有可能为了改善短期的经营业绩而减少企业的研发投入,这样将损害企业的长期利益。国资委新发布的经济增加值指标(EVA)从企业长远利益出发,基于企业经营业绩的提高和企业的未来发展,将研发费用加回到企业利润中;同时,研究开发费用也是净利润的税前抵扣项,具有一定的抵税功效,这些都能达到鼓励管理者开展研发活动,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能避免高管人员的短期行为。EVA指标中要求扣除非经常性收益,这将对避免高管人员的短期行为起到一定的作用。非经常性损益是指企业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或者说虽与经营业务相关,但不具有持续性的,会影响到企业当期的盈利能力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在过去,非经常性收益是经常被管理者用来进行利润操纵和盈余管理的项目,当企业当年的盈余过低,达不到预定的指标或者利润亏损时,管理层就可能通过出售固定资产等非经常性的业务而获得非经常性收益,从而弥补盈余的不足,粉饰财务报表。经济增加值指标中扣除了非经常性收益项目,使得该操纵利润的方法不再生效,能一定程度上避免高管人员为了当期的利润而变卖长期资产等非经常性业务,避免这种只顾眼前利益,损坏企业长期利益的行为。
(二)EVA评价体系的局限性 主要表现在:
(1)资本成本率。在经济增加值指标中,资本成本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构成因素,那么资本成本率的确定会通过其对资本成本的影响而对经济增加值产生影响。因此,资本成本率的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经济增加值的准确性。定义上,资本成本率是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WACC),是企业要求的最低回报率,公式上是企业的债务成本率和权益资本成本率的加权平均。一般而言,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确定权益资本成本率,该模型认为权益资本成本率是无风险收益率加上一定的风险溢价。即权益资本成本率与该企业的风险有关,企业风险越大,权益资本成本率越大,从而其资本成本越高。而国资委规定资本成本率原则上定为5.5%,对于承担国家政策性任务较重且资产通用性较差的企业,资本成本率定为4.1%;对于资产负债率在75%以上的工业企业和资产负债率在80%以上的非工业企业,资本成本率上浮0.5个百分点;资本成本率确定以后,三年保持不变。这种硬性规定不建立在市场基础之上,根本不可能正确反应企业的风险,也不能正确反应资产成本,导致经济增加值的不准确。这会造成EVA考核不公平。低风险企业的EVA会因为统一的高资本成本被低估,而高风险企业的EVA会因为统一的低资本成本被高估。
(2)资产采购成本问题。在国有企业中,有新企业也有老企业,对于老企业的资产造价相对比较低,那么其资产占用额也相对较低,相应每年的折旧额也比较低。这样就出现了在收入等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老企业的净利润比较高,而资产成本较低且逐年递减,从而导致其经济增加值较高。这样就造成新旧企业的经济增加值不具有可比性。对于资本采购成本的问题,EVA指标本身存在着不鼓励企业进行长期投资的导向。对于任何新的长期投资,其期初的账面价值较高,随着折旧的发生,其账面价值逐年递减。这将造成长期投资初期资本成本较高,后期资本成本逐渐降低。这种不平衡的情况会对经济增加值产生很大的影响,致使任期较短的管理者可能排斥那些创造价值的大型投资项目。
(3)由财务数据导致的局限性。EVA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会计利润,但它的基础仍然是财务报表,企业的管理者仍然可以用以往的盈余管理的手段粉饰利润,到达增加经济增加值的目的。EVA关注的数据都是来自于历史的财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对企业的现金流量和非财务指标依然没有重视,所以其仍然没有克服指标滞后性的问题,对于产品创新、员工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等非财务指标也没有考虑到。因此,EVA仍然没有摆脱片面反映经营业绩的缺陷。
(4)EVA为绝对额指标。EVA是一个绝对额指标,衡量的是投入与产出的差额,对于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不具有可比性。当两个企业的EVA数值相同时,并不能说明它们创造的经济价值是相同的,更不能说明其企业绩效、经济效益是相同的。因此,经济增加值仅能表示一个企业的是否创造了经济价值,并不能与其他企业进行准确的对比。
(5)EVA具有结果导向性。EVA指标只是一个数值,管理者通过它仅能知道该会计期间企业是否创造了经济增加值,但EVA指标并不能告诉管理者经济增加值产生的原因或者经济增加值低下的具体原因。国资委发布的EVA指标很难与杜邦分析法联系起来,管理者不能通过EVA的结果来发现经营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三、EVA业绩评价体系完善建议
(一)资本成本的确定 对于债务成本可以采用全部有息债务的加权平均成本来确定,对于权益成本可以根据同行业同规模的企业的相应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作为确定权益资本成本的基础,然后根据各个企业的风险的实际情况在规定范围内进行调整。这样能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更接近企业的实际资本成本。
(二)资产采购成本的确定 对于新旧企业采购资产成本价格不同的问题可以根据国家历年规定的通货膨胀率,把新老企业资产成本拉到同一基准线上进行比较,老企业的资产的生产能力可以按照新企业生产效率的一定比值进行折算。使新老企业能在同一水平上进行EVA的计算,更有利于企业之间的比较。也可以采用更简单的方法,对新企业进行一定的EVA额的补贴。
(三)财务数据的局限性 与以往财务数据的缺陷一样,这是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在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与现金流量表、平衡计分卡等方法结合起来一起对企业的经营业绩情况进行评价,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财务数据的局限性对业绩评价的影响。
总之,经济增加值指标的引入对国有企业业绩评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同以往其他指标一样,有其正面作用也有负面影响,因此在实践中实施该指标时,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使经济增加值评价体系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何春香:《经济增加值指标在企业业绩评价中的应用》,《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第11期。
(编辑 杜 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