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里的刺(三则)

来源 :广州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gs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帧老照片
  时光无法倒流,它只能被追溯。
  当然,身体的追溯会更艰难一些,因为身体是有生命极限的,从日渐丰腴到日渐干瘪,看似拖沓,但其实它只承载时光的某一段落及其倒影,这就难免令人心生沮丧。不过,即使身体无从亲历,也总有无法抹杀的人事拥挤在漫漫时光中,我们需要做的,是打开时光过滤器进行筛选,让鲜活的、饱满的身体与已经过往的特定瞬间发生应激反应,直至感觉酸痛或形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疤痕。
  回溯到1967年。这一年,我还沉浸在母亲的子宫里,被温暖的羊水环抱,远未孕育成人形。如果允许比喻,那么我毫无疑问就是上苍安插在母亲身体里的一粒种子,静静等待着春天来临。作为异物,我的存在给予母亲整整十个月的妊娠反应和幸福感——这一年,我能感知的非常有限,却充满意义。
  也是在这一年,摄影师马克·吕布的身体里长了一根刺。从医学常识角度来讲,身体最可能长的刺叫骨刺,骨刺的存在对于正常的身体而言,不啻是一场灾难,为疼痛提供了确切的证据。而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没有任何医疗诊断证明马克·吕布得了骨质增生,他的陈述仅仅提到一帧题名《枪炮与鲜花》的照片——这二者之间是否暗含着某种关联?
  时间已经过去很久远,只能追溯了。追溯的结果是我发现属于马克·吕布的1967年竟然只有两种颜色,黑与白,而背景则是华盛顿反战大游行。在他的镜头中,白色的光线聚焦在黑色的底版上,黑白之间一个名叫简·罗斯的17岁女孩正以手中一朵柔弱的鲜花对峙着国民警卫队一排坚硬的钢枪。
  我的身体一阵痉挛,这是视觉反映到身体上的应激反应——画面中,一触即发的人物关系不可重复,如鲜花的,一如鲜花;似钢铁的,恰似钢铁。
  我知道,所有的隐喻都是有所指向的——现在,我来告诉你照片背后的故事,就在马克·吕布将枪炮与鲜花定格下来不久,鲜花就被打翻了,并进而带起一场雪崩——那个名叫简·罗斯的17岁女孩死了,刚刚还是鲜活的身体骤然横陈在华盛顿街头,美丽而冰凉。
  忽然之间,我产生一个莫名的疑问:那仅仅是一具简·罗斯的身体吗?
  时光真是一个残忍的看客,它没有给出答案,但是马克·吕布一定受到了深深的触动,因为他就是在那一天感觉到身体里长了一根刺的,而且这根刺还日渐演变为他身体的一部分。
  我常常想,如果把身体想象为一个容器,那么它不仅要装下心肝肺,是否还要装下一根刺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马克·吕布身体里的那根刺日日夜夜折磨着他,最终刺穿了他的皮肤,然后又一路刺中了一众路人、旁观者形态各异的身体,包括我的。
  身体的感知是最直接的,无论幸福还是痛苦,都可以顺着时光的流向不断传递、流转,并由此产生持久的共鸣。
  直至反馈到心灵,濡湿现在,可能还包括未来。
  这是必然的。
  一根鱼刺
  我感觉到了疼痛。
  痛感有着确切的方位,排除肌肉牵引神经造成的歧义,明白无误地指向咽喉。
  咽喉是一个极具伸缩性的部位,一日三餐,不管是坚硬的酥软的,还是苦辣的酸甜的,都要统统通过它的验证才能进入肠胃。
  如果说,味蕾的快感来自于牙齿对食物的咀嚼与研磨,那么毫无疑问,身体的快感一定来自于食物顺畅通过咽喉之后的分解与变质。
  咽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可是,咽喉只是一个通道,它无法对食物的质地把关,如果眼睛、手控制的筷子、牙齿纷纷放弃对食物作出判断,不可知就只能让咽喉独自承担了——虽然有一些不可知它往往承担不了。
  忍着疼痛,我站到浴室镜前,拧亮镜前灯,大张嘴巴。我第一次发现自己的脸如此不堪,肌肉收缩,神情紧张,面目扭曲。而张开到极限的嘴巴,光照的部分是明亮的,反射出唾液的光芒;更多的部分则是阴暗的,任凭我上下左右调整角度,依然看不清楚,就像一个黑洞,处处透着诡异。
  嘴巴深处就是咽喉所在,我不知道它现在处于红肿、发炎、溃烂的哪一个阶段,只能完全凭感觉——它带给我的直接身体刺激,然后用药、忍受、等待。
  造成这一现状的,仅仅是一根鱼刺。它本来与我毫无关联,可是偏偏我要吃鱼肉,又偏偏在夹起的一块鱼肉当中没有发现它的存在,于是,一连串的“偏偏”终于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卡住咽喉。卡住咽喉的鱼刺一定是在显示自己柔软而锐利的存在,却由此让我饱受痛苦,并费尽了周折:我先是采取咳嗽法,希望借助肺腑空气振动原理把它咳出来,但剧烈的咳嗽除了让我脸红脖子粗之外,卡住咽喉的鱼刺纹丝未动;继而采取呕吐法,食指与中指并拢,探向咽喉深处,刚刚进食的菜肴接二连三涌上来,却丝毫没有动摇鱼刺的根基;第三招是喝醋,听说醋可以软化鱼刺,可是我喝下整整一瓶山西老陈醋,整个人从里到外都发酸了,鱼刺还是牢牢牵连着咽喉处的肌肉;第四招是咽饭团,把碗里的米饭捏成元宵大小,然后干咽,希望饭团在下咽的过程中把鱼刺带下去。干咽饭团已经让人憋屈得泪腺贲张,再带动扎在肌肉里的鱼刺,实在折磨人。关键时刻还是厨师有办法,他拿来一小块发面,让我囫囵咽下去。嘿,还别说,当我强忍着刺痛咽下面团,鱼刺竟然也随之被粘连了下去。
  那一刻,我浑身有说不出的轻松。
  可是,轻松感并没有停留多久,一根鱼刺,尖锐的物件,它所造成的伤害很快就显现出来——先是两个点,红点,有微微刺痛感;随后慢慢充血、扩散,形成胀痛,再后来封锁整个咽喉,及至连口水都无法安然通过。
  非常不幸的是,饥饿感又适时冒出来,它起自肠胃,然后通过感应系统把信息发散向身体各部。当进食信息被咽喉阻挡住去路,只好折回肠胃,不断积累之下,发出渐趋密集、空洞的咕噜声,与火烧火燎的咽喉相呼应。
  我忽然发现,我的生活原本好像一张窗户纸,手感光滑,质地柔软,却不期然被这一根鱼刺一捅一个窟窿,让我不得不腾出更多的时间来面对它、解决它——在一根突如其来的鱼刺面前,我第一次感觉到自己浑身都是缺陷。   我相信,以后的日子身体受到的伤害会愈加明显,愈加频繁,而身体的自愈能力也会愈加衰弱,这是不可逆的,我所能做的,是当疼痛来临的时候,让身体及时喊出声。
  这是我无意间获取的一个由饮食而来的经验,它被一根鱼刺无限放大了。
  一只蚊子
  眼睛不仅要适应光明,还要适应黑暗。
  关上床头灯,围绕着身体而存在的种种日常生活渐渐陷入半昏迷状态,用不了多久,眼睛就会无力地阖上,让位于绵长的睡眠。一个隐秘的人,一个隐秘的夜晚,即便有故事发生,也被昏暗的时光悄悄遮掩了。
  那一刻,再无异样眼神的审视与管束,身体终于可以摆脱白日里道貌岸然的姿态,它感受到的只有床垫生活化的衬托,很绵软,很体贴。长久以来,穿着衣物的身体很重,脱去衣物的身体很轻,这令我油然产生一种快感,无所顾忌的快感,无所牵挂的快感——面对一具裸体,你完全可以收起羞涩之心、羞耻之心,无论它是否拥有光滑的皮肤、饱满的肱二头肌甚或坚实的胸膛——这才是自己真实的身体,天然之体,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未加修饰。我爱它,一如爱上身体上那些青春的、沧桑的印记,这些印记平时都被各种质地的衣物包裹着,但始终存在,积累着属于我一个人的秘密以及命运。
  坦然面对自己的身体无需勇气,只需要一双眼睛,一个机会。
  很多个夜晚,我都这样释放着自己——直到一只蚊子闯入。
  与蚊子共处一室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因为这个世界是我与蚊子之类共有的——即便不是我,也会是另外一个人;即便不是这只蚊子,也会是另外一只蚊子。
  这只蚊子将夜色轻轻掀开一条缝。
  我的不设防的身体在它眼中无疑是肥美的、多汁的,是一顿美味大餐,这唤醒了它体内不可遏止的冲动。应该说,每一次经历对于它都是完全不同的体验,既新鲜又刺激,它享受着新鲜刺激所带来的血压升高、情绪紊乱、心律失常,以至于常常忽略危险的存在。
  而我感到了痒,睡眠之痒,把我一次次拉回到日常生活之中,那些已经遭到压制的紧张、烦躁、郁闷等等不良情绪重新被勾起——这实在不是我所希望的。
  蚊子不会洞悉我的感受,它是一个不甚高明的潜伏者,尤其可恶的是,它在饕餮之时还要把毒液注入到我身体之中,让健康的身体产生种种病态反应,生怕我察觉不到似的。这让我有一种被戏弄的沮丧感。
  好吧,好吧,既然觉睡不成了,那就让我跟你做场游戏——我尽力安慰着自己。其实,对付一只饱餐后的蚊子是件很容易的事,它的身体已经膨胀了好几倍,拖累了飞行速度。结局可想而知,它死了,我的手掌上沾满自己的鲜血。
  虽然一场好梦被打搅,但我并不记恨蚊子,这也许就是它的生活或者叫命运,谁都没有对错。
  接下来的时间,我再无睡意,人躺在黑暗中,眼睛睁得很大,但什么也看不清楚;大脑似乎已经清醒,又似乎仍处于睡眠阶段——我问自己:这只蚊子叮咬我是一种提醒吗?它究竟在提醒我什么呢?
  整个人恍恍惚惚。
  一直以来,我都生活在现实中,从未迷失在真实里。可是,这只蚊子却启示我,现实中的真实是非常残忍、非常不人道的,会让人痒、让人痛苦,而且让人无从回避,躲进黑暗之中也不行。
  经历多次被蚊子叮咬之后,我终于长了记性,睡眠时虽然依旧赤身裸体,但会盖上薄薄一层被单,以免身体暴露在外,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即使是被一只蚊子叮咬,身体也会疼痛,会流泪、流血——如果是其他呢?
  责任编辑 刘志敏
  周东坡:祖籍江苏无锡,生于河北张家口,长于西安,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写作,现供职于某杂志社,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绿风》《延河》《福建文学》《散文百家》《海燕》等,荣获多项奖项,入选多种选本,并与人合编三卷本《中国当代散文检阅》一书,系陕西省作协会员,西安市民主促进会文化支部副主任。
其他文献
……门外 山深水寒 日落向远方海岸  一茎黄花摇曳峭峻孤风  你尋求当下悟入的契机——  石碐上似有蠛蠓小虫孑孓而行  一双斑斓菜蝶 迴旋于茸茸青草  忽而纵身跃起  飞往亭亭松柏 在它们的树梢  正轻悄振落松针与果实  撒向 枯枝朽叶的大地心怀  ……万物法身尽现  “而你看到了什么?”  追随妄情之见抑或收敛凌利机锋  时间的漩涡中  若乾坤窄  则日月星辰随之黯淡  若平怀而泯然自尽  则收
期刊
今日 和童年的某日多么相似  隔着窗棂 对望青山  溪流倒映枫叶的火红  祖母说 许有凤凰与白虎  而我许自己更诞妄的念想  漫長的午后滞于瞬间  不需要沉下心来  一如此刻的幽远  林中高树 倒映在天青的笔洗  今日 更应有无所畏惧的恬淡
期刊
……幽长,穿过隧道  我们大概就会忘记城市的干涸与失色  往温泉浴场,或  山顶的博物馆  去填补既在哪里,又找寻别处的一颗心  看勒杜鹃,天竺葵与菖蒲美妙结合  攀附,蔓延,终又沉浸于海滩的温润  在宽檐草帽下,光阴隐匿  啜饮它秘制的甘露  日常的乏味瞬间遁远……  此时适合谛观:古希腊男子头像  神思的表情飞出,与你我碰撞  漫游于金光闪耀的饰物  各色琉璃的瓶盏  一尊庄严俱足的木乃伊棺椁
期刊
待我们抵达东山之麓  荒芜的夜色  已覆蓋了一切  看不见——  “伽蓝之内,花果蔚茂,  芳草蔓合,嘉木被庭。”  随山势缓慢倾斜而上  桥梁状的水路,蓦然横亘  山风扑面,峻冷,无声  时间静止……  唯有内心莫名的事物暗暗涌动  我们不再谈论,诗的秩序,  艺术梦想;也不再谈论乡愁  智慧之人曾对此秘而不宣  仿佛它们是黑暗中,参天巨树的根系
期刊
吴佳骏  黎 明  公鸡一声“咳”,将胸腔内赭红的鲜血,溅上天幕。一张皱纹纵深的脸,从血的背景中爬上山坡。锅——盆——碗;铁锄——弯刀——犁铧碰撞的声音,惹怒了正在沉睡中的茅屋:冒出了青烟。  生活开始之时,一只垂死挣扎的猫,从一扇破旧的门板缝里爬过。  三次进城  第一次进城,爷爷牵着我,开始认识生活,我就迷路了。跟我一起迷路的,还有一篮子鸡蛋。那时,我便知道了,我的世界只有一个村庄。就像一只鸡
期刊
我叫王国省,人们都喜欢亲切地叫我“阿国”。 2003年初,我到广州寻梦时,兜里只有10块钱;2006年,我经过不懈努力,成为一家大型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2009年,我成立自己的人力资源公司。如今,我的公司员工已有五千余人。创业之余,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我笔耕不辍,目前已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黄埔区作家协会主席,出版了五部文学专著《野性的沉默》《灿烂的忧伤》《优雅的沦落》《一地清凉》《
期刊
前几年,我一个大学同学范宜坤,外号“饭袋”,组织了一次同学聚会。范宜坤在一所中学里混得不错,已当上了副校长。那次聚会,“饭袋”带了他一个朋友来,是他中学里一位退休老师,姓廖,一个老头,七十多岁,干瘦,面色苍黄,微笑少语。后来不知怎么,那位廖老师听说我是个作家,并且看过我写的一本小说,他便主动来跟我聊天。谈论起那本小说,用了些让我受宠若惊的赞美之词。他还问我要了住处的地址,说有空要来拜访我。  几天
期刊
一觉醒来,已经到了广东。  躺在狭窄的硬卧铺上,望着睡眼惺忪头发蓬乱的乘客拿着毛巾牙刷去洗漱,听着列车播音员睡意浓浓慵懒的播音,知道已出两湖,进了两广的地域。抬头望向窗外,那不同于湖北湖南的风景,果然如画卷一样,正被前行的列车徐徐拉开,又像早藏于列车中的风俗画,正吐展而出。  翻开一些史籍,常见某某封了或者任了湖广总督的记载,心想这两湖和两广,多少年前归一个官儿管,也算是一家吧,也没什么太大的不同
期刊
|雨 雪 之 间|  下雨的那天我想走  可想远行的心却无法带动脚步  旷野之林在一阵风花雪月之后开始  用幻想的华盖孕育蓝色极光  盼雪的冬天和想雨的春带我行走四季  其实我知道今天不可能下雪  因为我和春姑娘的第一个儿子才刚刚诞生  就在三月的淡紫色苜蓿花的产床上  黑土壤里睁开的眼睛一个变成太阳一个变成月亮  而我也必须正视夏天  一江满族汉族饮过的春水突然淹没整个家园  天热的时候我焦急的
期刊
看上去玄奘瘦了,大唐的繁华、长安的安逸都没留住他,他还是执意向西出发,几年间顶着厉风、暴雨或者烈日,每天不断重复同一个动作:走——走过兰州,走过瓜州,走过玉门关,走过伊吾,走过高昌国,再走,就经过屈支、凌山、碎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飒秣建国……然后他抵达了蓝毗尼。  那一年是公元635年,他刚过而立之年不久,生命正饱满丰盛,目光如炬,内心如洗,健步如飞。  大概是夏季吧,天空像一口大锅当头扣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