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生态危机和由此而产生的精神危机,催生了生态存在论美学观。本文论述了这一美学观的由来及其哲学基础,并以垮掉派诗歌为例说明了这一美学观在文学中的表现,指出充分认识生态存在论美学观,有助于人们重新审视并改善与自然的审美关系。
关键词:生态美学 整体主义 主体间性 存在论哲学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现代化进程而来的生态灾难,异化了人类与自然环境那种天然的依存关系和审美状态。虽然海德格尔早已提出“充满劳绩,然而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然而当今诸如空气污染、赤潮等环境问题架空了海氏的设想。近年来的全球变暖、沙尘暴、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等,也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类当下的非美甚至冷漠的生存状态。人类应该尊重生态学的规律、方法和原则,在此基础上走向哲学之思,形成具体的可操作的规范,从而改善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型社会已经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当今生态价值取向的转变,需要学界同时从生态哲学、美学、甚至文学等学科做出回应。作为连接生态哲学和美学的概念,生态存在论美学观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一 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由来
生态存在论美学观是生态美学研究领域中相对成熟的理论形态。关于生态美学的起点,中外学者向来有不同的看法。北美的学者将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1887-1948)在1949年出版的《沙乡年鉴》作为生态美学的起点,因为利奥波德在本书中所提出的“环保美学”概念已包含了当今生态美学研究的要点,他进一步指出:“事实上,人只是生物队伍中的一员的事实,已由对历史的生态学认识所证实。很多历史事件,至今都还只从人类活动的角度去认识,而事实上,它们都是人类和土地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土地的特性,有力的决定了生活在它上面的人的特性”。欧洲学者则认为捷克学者和艺术家米洛斯拉夫·克里瓦是其首倡者。
尽管早在1978年就有生态批评家呼吁建立生态诗学体系和生态美学体系,欧美真正的生态美学研究却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生态美学产生的标志,是1982年由艾伦·卡尔森和巴里·萨德勒主编的环境美学论文集《环境美学:阐释性论文集》的出版。目前有关这一研究领域的术语主要有两类,即“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前者多见于国内,后者常见于国外。芬兰约恩苏大学的环境美学家约·瑟帕玛教授认为“环境”一词暗示了人类中心主义,其他事物都围绕人类而存在,而“生态”则明确了人类只是作为自然界生态网络系统的一部分这一重要常识,更能体现此研究领域的精神内涵。我国生态美学研究者曾繁仁教授论证了二者的关系,从内涵、学术渊源、产生的时空背景等角度阐明生态美学,尤其是中国生态美学研究的独特性。他首先承认“西方环境美学是中国生态美学发展建设的重要参考和资源”,同时指出中国生态美学产生于快速发展经济与环境资源空前紧缺的尴尬现状,“‘生态’比‘环境’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
我国对生态美学的译介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7年由鲍昌主编的《文学艺术新术语词典》收录了“文艺生态学”一词,并结合文艺学和生态观做出了解释。1992年鲍昌翻译了俄国曼科夫斯卡亚的《国外生态美学》一文,这是国内第一篇有关“生态美学”的文章。我国生态美学研究者李欣复教授于1994年发表了我国第一篇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生态美学学术论文——《论生态美学》。这两篇文章可以看作是我国生态美学研究的开始。2002年徐恒醇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生态美学论著《生态美学》。加之,20世纪后半叶我国曾两度进行过实践美学的大讨论,美学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转型,出现了诸如“后实践美学”等美学形态。生态美学是后实践美学各种美学流派中的一支。实践美学提倡“人化自然”和“人化的人”,同环境美学一样具有强烈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忽略了人与自然审美关系中的生态维度,并没有完全摆脱自启蒙主义以来的主客和身心二分主义的习气。而生态美学,尤其是生态存在论美学观是反人类中心主义的。
曾繁仁教授于2003年出版了论文集《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在这部书中,他提出了“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并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狭义的生态美学着眼于人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审美关系,提出特殊的生态美范畴。而广义的生态美学则包括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存在论美学观”。由此,生态存在论美学观产生了。
二 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在哲学上何以可能
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提出直接受益于当代生态哲学学科的发展。实践美学之后,人们认识到,传统的认识论的思维方式是美学发展、转型的主要瓶颈之一。因此,突破认识论,为美学寻求新的哲学基础成为美学转型的前提。就生态哲学而言,自从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9世纪60年代定义“生态学”这一概念以来,历经发展,最终确立了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思想。就哲学学科而言,胡塞尔现象学中的主体间性和海德格尔提出的“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以及“诗意的栖居”等存在论哲学观兴起,为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提出和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
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是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立论之基,是生态美学区别于环境美学和实践美学以及其他后实践美学流派的最重要的特点,因为此前的美学形态突出的是人类作为审美主体,而自然界作为审美对象的主题,仍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近年来频发的生态灾难使人们不得不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去构建新的生态哲学。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
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的生态学基础和哲学基础是相通的。作为生态哲学的核心思想,生态整体主义顾及了马克思所提出的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对自然施加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自然的制约,从而产生互动的观点。这一观点暗示了生态整体主义的主体间性倾向。生态整体主义的基本前提是去中心化,强调整体及整体内部的联系,不把个别的某一部分看作中心。主体间性作为现象学重要的策略性概念,可以用来标识多个先验自我或多个世间自我之间所具有的交互形式。主体间性哲学消除了主客二元对立,满足了生态整体主义对去中心化的要求。生态存在论美学观首先要去除的就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它涉及人与社会、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这种审美关系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体之间是和谐平等的。
如果说生态整体主义是生态存在论美学的科学原则,主体间性是其策略性概念,那么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则是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直接的哲学基础。生态存在论美学观是“一种人与自然和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崭新的”美学观。动态的平衡以及和谐,要求消除主客二分的哲学起点。海德格尔认为:“此在”存在的“实际性”这个概念本身就含有这样的意思:某个“在世界之内的”存在者在世界之中,或说这个存在者在世;就是说:它能够领会到自己在它的“天命”中已经同那些在它自己的世界之内同它照面的存在者的存在缚在一起了。生态存在论美学观中,人类作为自然存在物,当他意识到自身的存在时,就已经同自然界联系在一起了。
人类作为“此在”同自然建立审美关系,否认了那种将自然作为客体,当作征服和索取对象的想法的合理性,自然不再只是单纯的工具,也参与到了“天地神人”的四方游戏中。四方游戏说重视整体以及构成整体的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这与生态整体主义和主体间性不谋而合。
生态存在论审美观另一重要的理论来源,便是海德格尔存在论哲学的“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提到:“一切劳作和活动,建造和照料,都是‘文化’。而文化始终只是并且永远就是一种栖居的结果。这种栖居却是诗意的”。现代化进程中工具理性的肆虐,扭曲了人类天然的善念,异化了他们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处于违背人性的“技术地栖居”状态。他说过:“欧洲的技术——工业的统治区域已经覆盖整个地球。而地球又已然作为行星而被算入宇宙的空间之中,这个宇宙空间被订造为人类有规划的行动空间。诗歌的大地和天空已经消失了。谁人胆敢说何去何从呢?大地和天空、人和神的无限关系被摧毁了”。人必须节制欲望,摆脱工具理性对思维的控制,从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同自然的关系,以获得审美愉悦,实现“诗意地栖居”。
三 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文学体现
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提出和发展发生在上世纪末期和本世纪初期,然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如华兹华斯,美国的梭罗、惠特曼等人的作品已经包含了这一思想。不同于早先其他作家的作品中自然界只是故事的陪衬和背景,他们的作品赋予自然界以独立的人格,尊重自然界的存在。
20世纪中叶,除直接涉及生态美学的作品如瑞秋·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外,生态美学的思想也体现在垮掉派诗歌等文学作品中。垮掉派诗歌的出现远早于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因此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在文学,尤其是垮掉派诗歌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二者的思想内涵——二者都抵制工业文明对环境和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环所应有的精神状态的破坏和异化。垮掉派诗歌最为著名的诗人艾伦·金斯伯格在他的《轻佻的人》、《绿色瓦伦丁布鲁斯》、《绿色的汽车》等作品中,或讽刺工业文明对生态的破坏,或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将自然界提升到与人类同等的地位,从而发现美。在《绿色瓦伦丁布鲁斯》中,他写道:“我到森林去寻找一件礼品/预知将来表达最美好的思绪……在一棵藤蔓上我发现了一枚野生的叶片/形状像心青青葱葱如同我的心境。”《释迦牟尼从山上走下》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悟折射了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即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嚎叫》一诗中,诗人更是直斥美国的工业——军事一体化重压下人们的非美的生存状态。垮掉派诗歌的另一位著名诗人加里·斯奈德寄身佛禅的世界,以自然景物入诗。如《松树冠》就是淡化了审美主体的存在,而以组成生态系统的各个部分为描写对象:“蓝色的夜晚/霜雾,天空/被明月照亮/松树冠/弯弯的雪蓝,融入/天空、霜、星光/皮靴戛然/兔的足迹,鹿的足迹。/我们知道什么。”自然景物自动入诗,最后作者以“我们知道什么”作结。这首诗否定了人类中心主义,突破了传统以人类为审美主体的美学观,类似“无我”之境,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了然一体,生动地体现了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主体间性思想。
四 小结
生态存在论美学观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美学形态。美国后现代理论家大卫·雷·格里芬指出:“我的出发点是:中国,可以通过了解西方世界所做的错事,避免现代化带来的破坏性的影响”。在环境问题频现的今天,考察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由来、哲学基础和文学体现,有助于人类同自然建立更好的审美关系。
注:项目级别: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名称:生态美学视域中的美国“垮掉派”诗歌研究,项目编号:ZXH2010E001。
参考文献:
[1] [德]马丁·海德格尔,孙周兴译:《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 [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 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 王诺:《欧美生态批评》,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
[5] [德]马丁·海德格尔,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版。
[6] [美]艾伦·金斯伯格,文楚安译:《嚎叫》,四川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7] 耿纪永:《“道非道”:美国垮掉派诗人与佛禅》,《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8] [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简介:王玉芒,男,1983—,山东济宁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生态美学 整体主义 主体间性 存在论哲学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现代化进程而来的生态灾难,异化了人类与自然环境那种天然的依存关系和审美状态。虽然海德格尔早已提出“充满劳绩,然而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然而当今诸如空气污染、赤潮等环境问题架空了海氏的设想。近年来的全球变暖、沙尘暴、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等,也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类当下的非美甚至冷漠的生存状态。人类应该尊重生态学的规律、方法和原则,在此基础上走向哲学之思,形成具体的可操作的规范,从而改善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型社会已经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当今生态价值取向的转变,需要学界同时从生态哲学、美学、甚至文学等学科做出回应。作为连接生态哲学和美学的概念,生态存在论美学观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一 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由来
生态存在论美学观是生态美学研究领域中相对成熟的理论形态。关于生态美学的起点,中外学者向来有不同的看法。北美的学者将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1887-1948)在1949年出版的《沙乡年鉴》作为生态美学的起点,因为利奥波德在本书中所提出的“环保美学”概念已包含了当今生态美学研究的要点,他进一步指出:“事实上,人只是生物队伍中的一员的事实,已由对历史的生态学认识所证实。很多历史事件,至今都还只从人类活动的角度去认识,而事实上,它们都是人类和土地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土地的特性,有力的决定了生活在它上面的人的特性”。欧洲学者则认为捷克学者和艺术家米洛斯拉夫·克里瓦是其首倡者。
尽管早在1978年就有生态批评家呼吁建立生态诗学体系和生态美学体系,欧美真正的生态美学研究却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生态美学产生的标志,是1982年由艾伦·卡尔森和巴里·萨德勒主编的环境美学论文集《环境美学:阐释性论文集》的出版。目前有关这一研究领域的术语主要有两类,即“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前者多见于国内,后者常见于国外。芬兰约恩苏大学的环境美学家约·瑟帕玛教授认为“环境”一词暗示了人类中心主义,其他事物都围绕人类而存在,而“生态”则明确了人类只是作为自然界生态网络系统的一部分这一重要常识,更能体现此研究领域的精神内涵。我国生态美学研究者曾繁仁教授论证了二者的关系,从内涵、学术渊源、产生的时空背景等角度阐明生态美学,尤其是中国生态美学研究的独特性。他首先承认“西方环境美学是中国生态美学发展建设的重要参考和资源”,同时指出中国生态美学产生于快速发展经济与环境资源空前紧缺的尴尬现状,“‘生态’比‘环境’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
我国对生态美学的译介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7年由鲍昌主编的《文学艺术新术语词典》收录了“文艺生态学”一词,并结合文艺学和生态观做出了解释。1992年鲍昌翻译了俄国曼科夫斯卡亚的《国外生态美学》一文,这是国内第一篇有关“生态美学”的文章。我国生态美学研究者李欣复教授于1994年发表了我国第一篇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生态美学学术论文——《论生态美学》。这两篇文章可以看作是我国生态美学研究的开始。2002年徐恒醇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生态美学论著《生态美学》。加之,20世纪后半叶我国曾两度进行过实践美学的大讨论,美学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转型,出现了诸如“后实践美学”等美学形态。生态美学是后实践美学各种美学流派中的一支。实践美学提倡“人化自然”和“人化的人”,同环境美学一样具有强烈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忽略了人与自然审美关系中的生态维度,并没有完全摆脱自启蒙主义以来的主客和身心二分主义的习气。而生态美学,尤其是生态存在论美学观是反人类中心主义的。
曾繁仁教授于2003年出版了论文集《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在这部书中,他提出了“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并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狭义的生态美学着眼于人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审美关系,提出特殊的生态美范畴。而广义的生态美学则包括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存在论美学观”。由此,生态存在论美学观产生了。
二 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在哲学上何以可能
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提出直接受益于当代生态哲学学科的发展。实践美学之后,人们认识到,传统的认识论的思维方式是美学发展、转型的主要瓶颈之一。因此,突破认识论,为美学寻求新的哲学基础成为美学转型的前提。就生态哲学而言,自从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9世纪60年代定义“生态学”这一概念以来,历经发展,最终确立了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思想。就哲学学科而言,胡塞尔现象学中的主体间性和海德格尔提出的“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以及“诗意的栖居”等存在论哲学观兴起,为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提出和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
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是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立论之基,是生态美学区别于环境美学和实践美学以及其他后实践美学流派的最重要的特点,因为此前的美学形态突出的是人类作为审美主体,而自然界作为审美对象的主题,仍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近年来频发的生态灾难使人们不得不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去构建新的生态哲学。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
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的生态学基础和哲学基础是相通的。作为生态哲学的核心思想,生态整体主义顾及了马克思所提出的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对自然施加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自然的制约,从而产生互动的观点。这一观点暗示了生态整体主义的主体间性倾向。生态整体主义的基本前提是去中心化,强调整体及整体内部的联系,不把个别的某一部分看作中心。主体间性作为现象学重要的策略性概念,可以用来标识多个先验自我或多个世间自我之间所具有的交互形式。主体间性哲学消除了主客二元对立,满足了生态整体主义对去中心化的要求。生态存在论美学观首先要去除的就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它涉及人与社会、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这种审美关系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体之间是和谐平等的。
如果说生态整体主义是生态存在论美学的科学原则,主体间性是其策略性概念,那么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则是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直接的哲学基础。生态存在论美学观是“一种人与自然和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崭新的”美学观。动态的平衡以及和谐,要求消除主客二分的哲学起点。海德格尔认为:“此在”存在的“实际性”这个概念本身就含有这样的意思:某个“在世界之内的”存在者在世界之中,或说这个存在者在世;就是说:它能够领会到自己在它的“天命”中已经同那些在它自己的世界之内同它照面的存在者的存在缚在一起了。生态存在论美学观中,人类作为自然存在物,当他意识到自身的存在时,就已经同自然界联系在一起了。
人类作为“此在”同自然建立审美关系,否认了那种将自然作为客体,当作征服和索取对象的想法的合理性,自然不再只是单纯的工具,也参与到了“天地神人”的四方游戏中。四方游戏说重视整体以及构成整体的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这与生态整体主义和主体间性不谋而合。
生态存在论审美观另一重要的理论来源,便是海德格尔存在论哲学的“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提到:“一切劳作和活动,建造和照料,都是‘文化’。而文化始终只是并且永远就是一种栖居的结果。这种栖居却是诗意的”。现代化进程中工具理性的肆虐,扭曲了人类天然的善念,异化了他们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处于违背人性的“技术地栖居”状态。他说过:“欧洲的技术——工业的统治区域已经覆盖整个地球。而地球又已然作为行星而被算入宇宙的空间之中,这个宇宙空间被订造为人类有规划的行动空间。诗歌的大地和天空已经消失了。谁人胆敢说何去何从呢?大地和天空、人和神的无限关系被摧毁了”。人必须节制欲望,摆脱工具理性对思维的控制,从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同自然的关系,以获得审美愉悦,实现“诗意地栖居”。
三 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文学体现
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提出和发展发生在上世纪末期和本世纪初期,然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如华兹华斯,美国的梭罗、惠特曼等人的作品已经包含了这一思想。不同于早先其他作家的作品中自然界只是故事的陪衬和背景,他们的作品赋予自然界以独立的人格,尊重自然界的存在。
20世纪中叶,除直接涉及生态美学的作品如瑞秋·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外,生态美学的思想也体现在垮掉派诗歌等文学作品中。垮掉派诗歌的出现远早于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因此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在文学,尤其是垮掉派诗歌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二者的思想内涵——二者都抵制工业文明对环境和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环所应有的精神状态的破坏和异化。垮掉派诗歌最为著名的诗人艾伦·金斯伯格在他的《轻佻的人》、《绿色瓦伦丁布鲁斯》、《绿色的汽车》等作品中,或讽刺工业文明对生态的破坏,或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将自然界提升到与人类同等的地位,从而发现美。在《绿色瓦伦丁布鲁斯》中,他写道:“我到森林去寻找一件礼品/预知将来表达最美好的思绪……在一棵藤蔓上我发现了一枚野生的叶片/形状像心青青葱葱如同我的心境。”《释迦牟尼从山上走下》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悟折射了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即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嚎叫》一诗中,诗人更是直斥美国的工业——军事一体化重压下人们的非美的生存状态。垮掉派诗歌的另一位著名诗人加里·斯奈德寄身佛禅的世界,以自然景物入诗。如《松树冠》就是淡化了审美主体的存在,而以组成生态系统的各个部分为描写对象:“蓝色的夜晚/霜雾,天空/被明月照亮/松树冠/弯弯的雪蓝,融入/天空、霜、星光/皮靴戛然/兔的足迹,鹿的足迹。/我们知道什么。”自然景物自动入诗,最后作者以“我们知道什么”作结。这首诗否定了人类中心主义,突破了传统以人类为审美主体的美学观,类似“无我”之境,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了然一体,生动地体现了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主体间性思想。
四 小结
生态存在论美学观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美学形态。美国后现代理论家大卫·雷·格里芬指出:“我的出发点是:中国,可以通过了解西方世界所做的错事,避免现代化带来的破坏性的影响”。在环境问题频现的今天,考察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由来、哲学基础和文学体现,有助于人类同自然建立更好的审美关系。
注:项目级别: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名称:生态美学视域中的美国“垮掉派”诗歌研究,项目编号:ZXH2010E001。
参考文献:
[1] [德]马丁·海德格尔,孙周兴译:《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 [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 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 王诺:《欧美生态批评》,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
[5] [德]马丁·海德格尔,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版。
[6] [美]艾伦·金斯伯格,文楚安译:《嚎叫》,四川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7] 耿纪永:《“道非道”:美国垮掉派诗人与佛禅》,《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8] [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简介:王玉芒,男,1983—,山东济宁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