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人文精神透视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ugui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意识的变化,明代的先民们在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方面尤其在农业、手工业等方面,凸显出一种浓郁的人文精神,在力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长的实践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其他文献
<正> 对于洛克的“两种性质”学说,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评价。一种观点认为:洛克是个不彻底的唯物论者,因为他把“第二性质”,即物体表现在我们感觉中的种种质的特征(声、色、味等)看作纯属主观性的东西,否定了“第二性质”的客观性。在认识论上,这
<正> 一鼓吹曲与黃門鼓吹 漢代樂章分為四品:一曰大予樂,二曰雅頌樂,三曰黄門鼓吹樂,四曰短簫鐃歌樂。第一第二兩品是雅樂,由太樂署掌管,第三第四兩品是俗樂,由黄門樂署掌管。“樂府詩集”(卷十六)鼓吹曲辭題解說:“崔豹古今註曰:‘漢樂有黄門鼓吹,天子所以宴樂羣臣也。短簫鐃歌,鼓吹之一章爾。亦以賜有功諸侯。’然則黄門鼓吹、短簫鐃歌与横吹曲,得通名鼓吹,但所用異爾。”這解說是對的。漢代的短簫
艺术作品作为物理客体和审美客体,二者之间的关系类似于文本物质层面与文本意义之间的关系,但这一关系与符号物质载体与符号意义之间的关系不可类比.当代符号学应该吸收实证
声训,仅仅是指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某一词语所代表的客观事物最初的命名立意之义的一种训诂方式或训诂条例.声训产生与初步发展于周、秦时代,大盛于两汉、魏晋,唐代以后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