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预防:阿司匹林为何无效

来源 :家庭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shunzhaop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健康教育的普及,人们对脑血管病的危害性日益重视。当年龄超过40岁,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基础疾病,或者有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时,很多人担心是否会突发中风。咨询神经内科医生,一般会建议口服阿司匹林进行预防。确实,阿司匹林是目前世界公认在发病前预防和发病后治疗有效的药物,但是部分人在服用阿司匹林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中风,或者在治疗过程中病情仍不断进展,这是怎么回事?
  首先要考虑阿司匹林的剂量是否够。对中国人而言,研究显示50~175毫克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预防中风而副作用很少。市面上普通阿司匹林一般是25毫克/片,很多人一日一次、一次一片的服用方法,达不到有效的抗栓剂量。要咨询专业医师,根据个体情况确定剂量。目前常用拜阿司匹林,100毫克/片,一日一次,一次一片,固定时间每日坚持服用即可。
  其次要考虑是否有“阿司匹林抵抗”。它通常指阿司匹林未能引起预期的生物学效应(如抑制血小板聚集、使出血时间延长等),或未能预防动脉硬化血栓事件的现象,前者称为“生化阿司匹林抵抗”,后者称为“临床阿司匹林抵抗”。这种现象的发生与血小板本身和血小板以外的因素均相关,前者如个体血小板基因多态性,后者如精神压力大、吸烟、高胆固醇血症以及口服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如布洛芬)等。无论是哪种原因导致的“阿司匹林抵抗”,最后都会带来恶果。
  我们可以通过血小板聚集试验、血小板功能检测等来初筛生化阿司匹林抵抗;通过加大阿司匹林剂量或换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来避免临床阿司匹林抵抗。目前市面上有六大类的抗血小板药物,常用的还有氯吡格雷、西洛他唑、双密达莫等。因为加大阿司匹林剂量会导致出血、溃疡等副作用发生率增加,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中风利弊尚无结论,所以目前比较推荐换用其他种类的抗血小板药物。
  有血管病高危因素正口服阿司匹林的人群,一旦出现一过性的肢体麻木、乏力,或持续头晕不能缓解等症状,要考虑到是否有阿司匹林未尽其效的原因,尽早去专科门诊就医,及时调整药物。千万不要认为中风的药物预防仅仅就是口服阿司匹林。
其他文献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肺部感染性疾患的研究不断深入,治疗也取得一定进展。(一)病原菌的变迁与机会感染1.病原菌的变迁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所致的正常菌群紊乱,
王拥军: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卒中单元主任;北京市脑血管病抢救治疗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问:许多老年人对脑中风缺乏常识,有的人会在病症袭来时因茫然而束手无策,或采取措施不当加重病情,您的权威指点也许会让这样的病人豁然开朗。  王拥军:关于脑中风,很多人在认识上其实存在一些误区,首先就是拿它不当回事,尤其是小中风。  所谓小中风就是一过性的小发作,一般1—2分钟,最多10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