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浩劫

来源 :奇闻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ach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旱、疫病、漫天黄沙,连人类最后的粮食玉米,也面临着被沙尘暴席卷的危险……在好莱坞大片《星际穿越》中,地球末日的景象让人心头一沉。在电影中,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绝大部分物种都已灭绝。即便人类制造出超高智能的机器人,也无力恢复生机勃勃的地球家园。 如果地球在劫难逃,那么生命何去何从……
  地球:浩劫重生
  暴烈自然
  火山爆发,冰期降临,陨星降落……来自大自然的狂暴打击让地球生命无处可藏。不过,只要生命多样性仍然存在,哪怕成为不毛之地,生命总会卷土重来。
  喀拉喀托岛是一座火山岛,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与苏门答腊两岛之间的海峡处,天气晴朗时,站在爪哇岛西海岸就可望见它的倩影。这个岛虽然不大,但这里曾经发生过自人类有史以来地球上最为壮观的火山大爆发。
  1883年8月27日,喀拉喀托火山开始喷发,剧烈的爆炸声远在560千米以外的雅加达都能听到。火山喷出的碎石、灰尘在空中翻滚,400多平方千米范围内天空一片漆黑。火山爆发还引起了地震和海啸,巨大的海啸掀起40多米高的巨浪,一直波及到2800千米外的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和4300千米外的印度第二大城市孟买。
  火山爆发产生的火山灰云滞留空中达两年之久,使世界很多地区出现了异乎寻常的现象。在塞舌尔群岛,太阳好像是雾中的夕阳,天空一片火红色。在南美洲,人们看见的太阳是蓝色的。而在巴拿马和檀香山,人们一连好几个月都能欣赏到绿色的落日。
  火山的猛烈爆发使整个喀拉喀托岛成为不毛之地,生命消失殆尽。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遭到严重破坏的海岛上,慢慢地,生命出现了,生态系统开始重建。火山岛的复苏给了科学家一个观察生态系统重建的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在大爆发后的第9个月,一支探险队来到岛上,在那里仅发现有一只蜘蛛正在织网。6年后,科学家重新上岛时,发现了蜘蛛、苍蝇、甲虫和蝴蝶,甚至还有蜥蜴,它们很可能是游到岛上来的。20多年后,岛上已经有了高达12米的树木。科学家欣喜地看到,不到100年,岛上的生态已经完全恢复,而且物种更加丰富,包括400多种管状植物,54种蝴蝶,30种鸟类,18种陆地软体动物,17种蝙蝠,9种爬行动物,即使在陡峭的山体上也能看到树木、藤类植物为争夺有限的空间而茂盛地生长着。
  那么,生命是如何回到岛上的呢?火山岛上的土地是新生的,不可能有来源于土壤中的未发芽的种子,故而岛上所有植物的种子要么是随海水漂流而来的,要么是随风飘飞而来的。
  早期植物的繁茂提供了海岛生命食物链的基础。那些偶尔经过的以水果为食的鸟类和蝙蝠留下的粪便中带来了其他地方的植物种子,它们在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气候下生根、发芽、成长、结实,反过来吸引更多的鸟类和蝙蝠前来觅食。动物来的次数越多,这种循环越快速,植物种类增加速度越快,由此吸引来更多的觅食动物。1980年,岛上经动物传播种子的植物有26种,经洋流传播的有58种,经风传播的有25种,还有16种植物是由游人或探险者带来的。到1990年,岛上已经有130种植物,43种鸟类,其中有38种定居在那里。早些年,岛上鸟的种类主要为食虫鸟和海鸟,随着植物群落的扩大和鸟类数量的增加,出现了食肉鸟类,而食肉鸟类的出现完善了食物链。
  喀拉喀托岛生态系统重建的过程告诉我们,生物多样性是维系我们世界的关键因素,只要生物多样性仍然存在,哪怕成为不毛之地,生命总会卷土重来。
  像喀拉喀托这样的大规模火山喷发,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肯定反复发生过,喀拉喀托火山爆发显然不是最大的。事实上,地球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也最为严重的灾难发生在大约2.5亿年前,这就是所谓的“二叠纪生物大灭绝”,它甚至比大家熟知的K-T界灭绝还要可怕得多,在那次大灭绝中,恐龙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
  在二叠纪的地球大陆上,随处可见各种奇异的动物,如二齿兽和蛇目龙,它们统治着地球。然而,在二叠纪结束时,地球上90%以上的物种灭绝了。造成二叠纪生物大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科学家众说不一,其中之一是超级火山爆发说。
  超级火山爆发说认为,由于超级火山爆发,形成高达1600米、绵延上千千米的“火墙”,使今天的西伯利亚数百万平方千米范围内都着了火,仿佛是从地平线的一端烧到了另一端。地壳被撕裂,熔岩如洪流般涌出,涌过了几乎整整一个大洲。火山喷发直到数百万年之后才平息,在此期间,一会儿是火山大喷发一个接一个,一会儿是较长时间的停歇,接着又是一连串猛烈的喷发。火山喷发出令人难以想象的巨量火山物质,包括熔岩、气体和尘埃等。有人认为,大规模的火山爆发正是二叠纪的“超级杀手”。首先,火山喷发将至少上万吨的尘埃送入大气层,阳光被阻挡,全球气温因此下降,并持续至少几十年,这还仅仅是开始。接着,随着云开日出,熔岩挥发出的超大量气体(其中包含大量二氧化碳)像棉絮一样将地球包裹,并且一“裹”就是数千年,二氧化碳是典型的温室气体,当时必定出现了全球大变暖。换言之,当时的地球遭受了双重打击:先是一阵子的严寒,然后是长时间的炎热。如此恶劣的气候剧变,必然会造成生物大灭绝。当然,这一灭绝过程是漫长的,有可能长达100万年。
  不过,有人认为,西伯利亚火山大爆发确实致命,但还不至于使全球90%的生物都灭绝,在二叠纪物种灭绝的背后一定还有更可怕的灾难性事件。于是,又有科学家讲述了一个二叠纪生物大灭绝的“完整版故事”:首先是西伯利亚火山大爆发,大量熔岩从地壳深处奔涌而出。此即第一个“杀手”。之后是严寒的冬季,接着是缓慢但持久的气温升高,最终全球气温上升4~5摄氏度,陆地上的一些物种耐不住炎热,逐渐走向灭亡。后来,海洋温度也升高了,海洋生物大量死亡。再后,第二个“杀手”——海底的甲烷干冰因海水变暖“脱缰”而出,大量温室气体进入大气层,全球气温再升5摄氏度,这样气温总共就比原来升高了10摄氏度,听起来不算多,却足以将绿洲变成沙漠。
  二叠纪大灭绝事件导致地球90%的物种灭绝,不过,它也使地球生态系统获得了一次彻底更新,为恐龙等爬行动物的进化铺平了道路。   海岛浩劫
  据考证,5500年前,一小队石器时代的探险家——波利尼西亚人驾着小舟从中国台湾出发驶向茫茫大海,最终发现了超过100万个岛屿。与大陆相比,这些岛屿孤悬于大海之中,与世隔绝,岛上的动植物独立地演变了成千上万年,进化出了稀奇古怪的物种,因此,当这些波利尼西亚人最初登上海岛时,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个奇异的世界:高大的棕榈树,巨大的蜥蜴,矮小的河马,丧失飞行能力的鸟……然而,自波利尼西亚人发现这些海岛以来,海岛生物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下几座海岛上发生的事情就是例证。
  复活节岛是太平洋中的一座非常小的海岛,距离南美大陆3200千米,离它最近的人类居住地也远在2300千米以外。复活节岛因岛上有近千尊神秘巨型石雕像而闻名于世。
  复活节岛一直被引为人类引起环境灾难或者说是“生态灭绝”的重要例证,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当地居民滥伐岛上森林的做法引发了曾经繁荣的古代文明的崩溃。
  公元800年至公元900年,当波利尼西亚人来到这个太平洋孤岛上时,岛上到处生长着高大茂密的棕榈树。起初,岛上的人口增长缓慢,到公元1200年左右,岛上居民热衷于建造巨大的石头雕刻人像,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到17世纪后期,人们大肆砍伐森林,从而引发战争、饥馑,最终导致环境恶化,岛上文明衰落。
  不过,有考古学家对复活节岛进行实地考察之后指出,砍伐森林不是复活节岛文明衰落的主要原因,那些随着人类一起来到岛上,繁殖能力极强的老鼠才是岛上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岛上发现的棕榈树种子的外壳上几乎都有被老鼠啃咬过的痕迹,表明这些岛上无处不在的老鼠对于棕榈树的生存确实带来了毁灭性灾难。来自太平洋其他岛屿上的证据也表明,老鼠往往是造成海岛森林破坏的重要原因。
  比复活节岛更偏僻更遥远的是夏威夷群岛,距离最近的大陆也有3200千米。大约距今1600年前到1200前,第一批探险家来到这里,岛上的唾手可得的食物令他们吃惊。由于长期与世隔绝,岛上进化出了大量的奇异动物,其中包括一种身高1米、完全不会飞的巨大的鸭子。
  在波利尼西亚人和欧洲人登陆之间,夏威夷群岛上的不少动物灭绝了,绝种的原因不仅是不会飞的鸟容易被猎杀,还有密集的人口需要大面积砍伐森林,同时人们还引进了猪、鸡和狗等家禽和家禽。鸡也许带来了疾病,致使当地鸟种加快死亡。灭绝的动物除了不会飞的巨鸭,还有朱鹭、秧鸡、猫头鹰、老鹰、海燕等。
  在波利尼西亚人来到夏威夷之前,岛上大约有1765种本地植物,其中90%是岛上独有的。当猪被人类带上岛后,猪通过排泄粪便传播番石榴的种子。如今,夏威夷和其他太平洋海岛的广大地区都被番石榴所占领。印第安八哥也以同样的方式散播了马樱丹属植物的种子。这些引进植物侵占了岛上的本地植物的生存空间,阻拦了它们的萌芽和生长。现在,夏威夷的本土物种的灭绝比例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残存下来的物种也面临灭绝威胁,夏威夷因此成为有名的“世界濒危物种之都”。
  马达加斯加岛是世界第四大海岛,位于非洲东海岸,面积62.7平方千米,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非洲相望。大约1500年前到1200年前,当波利尼西亚人抵达这里时,他们看到了一种巨大的鸟——大象鸟在看护它们巢中的足有篮球大的卵的情形。岛上还有古老的灵长类动物狐猴、色彩多变的变色龙、绝妙的兰草以及高耸的贝欧巴树等。河马则是岛上唯一的大型哺乳动物,它们大约是在第三纪的某个时期游到岛上去的,其后代体型逐渐变小(遗憾的是,大约在100年前,河马从岛上绝迹)。
  马达加斯加岛以其物种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出名,许多动植物都是岛上所独有的,拥有大约1万种特有的开花植物。岛上97%的蝴蝶和蛾类,90%的灵长类、爬行类、蛙类和75%的开花植物都是独有的。但是,自从人类上岛,所有的大型动物都灭绝了,包括12种体型最大的狐猴、微型河马、土豚和地球上最大的大象鸟和巨大陆地龟,现在岛上已经没有体重超过11千克的本土大型哺乳动物和鸟类了。
  新西兰位于太平洋南部,介于南极洲和赤道之间,它最近的邻居是澳大利亚,距离它2000多千米,这让它比其他许多岛屿遭遇外来生物入侵的时间晚得多。但是,一旦与人类遭遇,后果同样是灾难性的,而且最大的受害者是鸟类。
  当最早的波利尼西亚人上岛时,他们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由鸟类统治的世界。新西兰的斯奈尔斯群岛面积不过3.3平方千米,但一到夏季的繁殖季节,就有超过600万只海鸟在此栖息(可惜这种情景现在只在少数几座岛上可以看到了)。新西兰之所以成为“鸟的世界”,是因为岛上的鸟类在缺乏哺乳类掠食动物(新西兰史前唯一的陆上哺乳类动物是3种在地面觅食的蝙蝠)的情况下进化了成千上万年,进化出了许多独特的品种,直到欧洲殖民者到来前,岛上还有11种不会飞的大型鸟类,其中最大的是恐鸟,身高达3米。
  19世纪,欧洲殖民者来到岛上,给恐鸟带来厄运。恐鸟肉对于欧洲人来说是美味佳肴。由于恐鸟不知道躲藏,人很容易捕捉,经常一下子就能捕杀十几只,恐鸟肉一时成了这些欧洲移民的重要的肉食来源。随着移民的到来,大面积地烧荒、垦荒,恐鸟的生存地遭到了彻底破坏,恐鸟因此被大量饿死。同时,移民为了保护庄稼大量捕杀恐鸟。与欧洲人一起来到岛上的家犬和老鼠也成了恐鸟的天敌,它们同样给了恐鸟以致命打击。就这样,恐鸟以及其他20种鸟类灭绝了。
  如今,新西兰的森林中经常是死一般的沉寂,因为本土动物几乎已经消失殆尽。发生在海岛上的故事证明,人类所到之处,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破坏,人类应该就是物种灭绝的罪魁祸首。
  科学家发现,生物多样性并非均匀地分布在陆地和海洋中,而是集中在少数一些珊瑚礁、热带雨林、海岛等散存于各大陆及其周边的生物栖息地。如果对这些特殊的地区加以保护,我们就有可能保护地球上很大部分面临威胁的动植物。在这些特殊地区中,最珍贵的是25个“生态热点”。生态热点的面积只占到地球总面积的1.4%,但却栖息居着地球已知物种的60%。   五次物种大灭绝事件
  奥陶纪-志留纪之交的生物大灭绝
  在距今大约4.4亿年的奥陶纪末期,发生了地球史上第三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次物种灭绝是由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在大约4.4亿年前,现在的撒哈拉所在的陆地位于南极,当陆地汇集在极点附近时,容易造成厚厚的积冰,奥陶纪正是这种情形。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气环流变冷,整个地球的温度下降, 冰川锁住了水,海平面也降低了,原先丰富的沿海生物圈被破坏,导致了85%的物种灭绝。
  晚泥盆纪弗拉斯期-法门期之交的生物大灭绝
  在距今大约3.65亿年的泥盆纪后期,发生了地球史上第四大的物种灭绝事件,有70%的物种消失。海洋中的物种比淡水中的物种受到更大的影响,珊瑚虫、腕足动物、菊石、海百合等许多无脊椎动物损失惨重。而在陆地上,正在不断衍生出新种的植物以及刚刚出现的两栖动物所受到的影响小得多。这次灭绝的起因尚不清楚,从暖水海洋中物种不成比例地消失来看,当时应该是发生了气候变化,全球变冷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同时还有迹象显示,当时比较浅的水域里的氧气含量也下降了。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生物大灭绝
  这次大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大约2.5亿年的二叠纪末期。据统计,这次灭绝事件导致生物科数减少了52%,物种数减少了90%以上,受影响最大的是海洋生物,有96%的海洋物种灭绝了,使得占领海洋近3亿年的主要生物从此衰败并消失,其中就有三叶虫。在陆地上,有超过3/4的脊椎动物消失了,蜥蜴类、两栖类、兽孔目爬行类也急剧衰落。这次事件被认为是地球史上最大也最严重的一次物种灭绝事件。这次大灭绝也使地球生态系统获得了一次彻底更新,为恐龙等爬行类动物的进化铺平了道路。造成这次大灭绝的原因有多种解释,包括海平面波动、海水盐度变化、火山活动及气候变化等。
  三叠纪-侏罗纪之交的生物大灭绝
  这次大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大约2.08亿年的三叠纪末期。不少科学家认为这次灭绝的程度相对来说比较小,估计有25%的物种灭绝,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在这次灭绝事件中,牙形石类全部灭绝,菊石、海绵动物、头足类动物、腕足动物、昆虫以及陆生脊椎动物中的多个门类都走到了进化的终点。虽然这次大灭绝的损失相对较小,但它却腾出了许多“生态位”,为很多新的物种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恐龙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了它们统治陆地的征程。这次灾难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标志,只发现海平面下降之后又上升,而且出现了大面积缺氧的海水。
  白垩纪-第三纪之交的生物大灭绝
  在距今大约6500万年的白垩纪末期,发生了地球史上第二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大约有75%~80%的物种灭绝。在五次大灭绝中,这一次大灭绝事件最为著名,因为长达1.4亿年之久的恐龙时代在此终结。除恐龙灭绝之外,曾在前四次大灭绝中都幸免于难的菊石最终也灭绝了。恐龙及其同类的消失为哺乳动物及人类的最后登场提供了契机。造成这一灾难的原因有各种解释,科学界普遍接受的一种解释是小行星撞击。在白垩纪末期,发生了一次或多次陨星雨,造成全球生态系统崩溃。撞击使大量的气体和灰尘进入大气层,以至于阳光不能穿透,全球温度急剧下降,这种黑云遮蔽地球达数年之久,植物不能从阳光中获得能量,海洋中的藻类和陆地上的森林逐渐死亡,食物链的基础环节遭到破坏,大批动物因饥饿而死,其中就包括恐龙。
  第六次物种大灭绝迫在眉睫
  人类是生物进化史最后阶段出现的物种,没有凶悍的爪子和锋利的牙齿,但却拥有最强大的武器:智慧。为了获取更多的生存资源,人类使早于自身亿万年出现的物种濒临绝境。地球上已经发生过五次生物大灭绝,那么,人类充满激情和破坏性的挑战与征服,是否将导致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一切是否都将复归于海洋、湮灭于海洋?
  细菌擅长消耗氮、磷和碳之类的化学元素,为生命体提供氧气,让氧气可以在大气中循环流通。细菌也可以处理动物的尸体和植物的残枝断叶,使营养成分重新进入生态系统,从而保证了良性循环。然而,如此互相依存的关系是十分脆弱的,地球上曾出现过不止12次的物种灭绝,其中,有五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三次最为严重。
  生命将在1000年内消亡
  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4.4亿年前的奥陶纪时期。在这次物种灭绝中,大约有75%的物种消失殆尽。灭绝原因是地球本身的发展所致,地壳构造运动和气候反应使许多物种神秘消失,地球生命种类多样性的第一个阶段也自此结束。
  两亿年之后的二叠纪时期,出现了最严重的物种灭绝,54%的动植物和96%的海洋生物消失了,昆虫、三叶虫和珊瑚虫转瞬无影无踪。不过,这次灭绝也决定了新的生物物种多样性的产生——恐龙时代随即而来。
  然而,虽然恐龙主宰地球动物王国长达1.4亿年之久,但面对宇宙的力量,它们同样束手无策,还是无法逃出物种灭绝的宿命。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恐龙遭受了灭顶之灾。不过,鳄鱼却侥幸躲过了这场可怕的灾难。现在,它们的世界和千万年前有着天壤之别,但是它们无与伦比的适应能力仍在现在的自然环境里发挥着重要作用——巨大的鳞片像金属盔甲一样保护着它们;感觉器官和生理结构依然保持着原始状态。其实,最早的鳄鱼是一种陆地肉食动物。和现代鳄鱼相比,它们的腿更长,更适合在陆地捕食,但体型相对要小。后来,它们逐渐适应了水陆两栖生活,并在最初基本体形的基础上进行了良性转变,这使它们成了适应现代环境的捕猎高手。
  6500多万年过去了,地球上似乎还没有出现新的物种大灭绝。在较为温和的气候条件下,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就富足地表现出来了,人类作为一个较强大的物种,行走在这个世界上。
  人类没有强劲的爪子,没有锋利的牙齿,是在物种之旅的最后阶段出现的,是地球漫长生物进化史上的一瞬。尽管如此,这一物种的出现却永远地改变了地球面貌,因为人类拥有更危险的武器:智慧。
  对人类来说,最重要的是直接获取生存资源。人类一诞生,便开始了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活动,而猎杀动物捕食动物也成为人类的挑战项目之一。动物美味可口、容易捕捉,它们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为了追求生活的舒适,人类开始定居,当然,原始人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已经破坏了生态平衡。随着人类逐渐拓展居住区域,钢筋混凝土充斥世界各地,适应环境超强的能力使人类最终成为地球的统治者。如今,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留下了人类的足迹。   人类充满激情的破坏,足以使地球爆发第六次物种大灭绝。而这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速度之快,与前五次物种灭绝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人类的野蛮行为引起了全球生态问题。科学家推测,在接下来的100年中,一半的地球生命将会面临灭顶之灾,以先前数百万年的灭亡时间来衡量,它的速度令人惊异。被普遍接受的估算结果是,每年会有大约2.7万个物种消失。这个数字意味着,在1000年内,会有2700万个物种灭绝。换句话说,在1000年内,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命都会消失。在地质学的角度看1000年只是一个瞬间而已。任何一个科学家对这样的推断都不会怀疑。比如恐龙的灭绝,从地质学的观点来看,那是一瞬间就完成的,而按照普通的时间概念来解释,那是成千上万年,甚至是100万年,才彻底完成的消失过程。
  先人并不具有改变地球气候,从而引起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能力。数亿年前发生的物种灭绝,是由诸如巨大陨石撞击地球一类的事情引起的。但现在,没有陨石撞击地球,物种也在灭绝,因为人类膨胀的占有欲超出了地球的容量。
  丛林在远方
  生活在不发达国家的贫困人们,无力去担心自身行为所导致的环境问题。为了养家糊口,他们奔波挣扎,一小块能够收获庄稼的土地简直就是无价之宝。为了获得耕地,他们不惜焚烧或砍伐。
  这些获取最基本生活需求的贫困人口带来的压力,直接影响了生态系统。地球已被过度开发,人类破坏了地球半数以上的原始森林,60%的温带混交林已经消失,30%的针叶林遭到砍伐,45%的雨林如今已成为荒地,70%的热带森林被砍伐或焚烧,人类因此永远失去了那些极其珍贵的动植物物种。
  自远古时期,人类就已经能够从热带植物中萃取某些物质制成药物。某个物种灭绝时,原本可以为人类提供治疗不治之症药物的物质也随之消失。动植物守护着我们情愿耗费巨资去获取的秘密。可是,在我们消灭物种以寻找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的药物时,却轻视了我们的祖先曾经获得、现在依然保存在丛林居民头脑中的简单、易分的方法。生活在热带丛林的土著人认为自己是掌握着丛林自然药典的百科全书。他们对数千个物种的秘密了如指掌,但是他们没有用文字将这些知识传承下来,而是通过口头代代相传。当丛林遭到砍伐以后,土著人也随之消失。于是,关于丛林药物的祖传信息就此永远失传。
  科学家们认为,热带丛林是保持全球生物多样性的最大宝库。今天,它们覆盖的面积却不断减少,仅占地球表面的6%。就是这6%,却是人类已知的半数物种的家园。显然,保持生物多样性的成败完全取决于这里的热带丛林,这关系到数千个物种的将来,其中有许多物种尚不为人知。丛林消失的后果是严重的,它不仅影响了陆地的生物多样性,还影响着地球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支柱。因为丛林带来赤道降雨,它们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地球的降水、气候和大气。1999年,地球上一共有60亿人,预计到2025年,人口将突破80亿。地球还是原来的大小,但是因为人口的增长,人类对空间、能量和食物的需求将不断增长。占统治地位物种的需要在膨胀,生物物种多样性将面临更大的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将面临更大的毁灭。城市化、农业耕种和财富掠夺让生态系统将面临再一次的灭顶之灾。最为典型的例子是1998年夏天中国长江流域出现的严重洪灾。人们认为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可实际情况是,当时出现的降水并不是最为严重的,真正症结是长江流域的森林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然而,当人们对此有所察觉的时候,长江流域85%的原始森林都已被破坏了,没有了可以涵水的树木,洪水自然就会泛滥。在世界各地,人们每天都要砍掉1500万棵树木,其中将近一半是百年老树。它们都被年轻的树木所取代,而后者根本不能发挥同样的作用。
  珊瑚在高温中走向没落
  珊瑚是大自然最精美的工艺品,除了惊人的美丽之外,它们还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有超过1/4的水下生物都是依靠珊瑚生存的。珊瑚还可以用来制造对抗艾滋病的药物。
  珊瑚的历史是悠久的,世界上最大的珊瑚堡礁还阻挡了海水对澳大利亚东北部的冲击。数以万计的珊瑚虫用它们的钙质骨骼形成了一道34.87万平方公里的自然屏障。这一景观让人叹为观止,人们甚至在空中也可以看到广袤无垠的蓝色大海中这条美丽的白线。珊瑚堡礁形成于2500万年以前,它是地球最具多样性的生态系统的家园。它那错综复杂的迷宫所提供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缝隙都形成了一个生态环境,数千个独特物种都在那里生活。澳大利亚大堡礁由2500个珊瑚礁形成,几千年来,珊瑚礁组成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自然群落。这是一个色彩纷繁、形态多样、极具欺骗性的世界,植物看上去像是动物,而动物又很容易被误当作植物。它们相互依靠,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依赖它们的邻居而生存。从和珊瑚虫共生的微小单细胞藻类,到占据食物链顶端的海底哺乳动物和强大的海洋捕食者,在400多种不同的珊瑚那数不清的洞穴和裂缝之中,生命以各自独特的形式繁衍生息。但是,就在几年前,这种生物连续性突然被改变了。原先看似无法改变的世界,其远古基础现在已经崩溃。
  大堡礁的珊瑚已经变白,有些外部因素导致珊瑚虫死亡,阻止珊瑚礁生长、更新。如果珊瑚虫没有更新,整个生态系统将会瘫痪。这个生态系统所有的生物多样性都建立在珊瑚礁最为精致微小的生物体——珊瑚虫的基础之上。这些小小的建筑师担负着大堡礁的建造和修缮任务,为此,它们一年产生一亿多吨碳酸钙,这种生成物可以用来修复“水上闸门”不可避免的磨损和撕裂,它们产生的石灰石足以建造17座吉萨金字塔。为了建造令人惊叹的石灰质甲壳,珊瑚虫需要虫黄藻,一种生活在珊瑚虫内部的单细胞藻类,珊瑚虫以它们为食。它们对珊瑚虫的生长至关重要,但也有一个问题:它们对温度的变化特别敏感,而污染物恰恰会造成环境温度的改变。由污染气体导致的全球大气变暖使得海水温度上升。水温上升杀死了虫黄藻,进而造成珊瑚虫死亡。如果没有了珊瑚虫,澳大利亚东北海岸就会失去抵抗海浪无情冲击的自然屏障。所以,这种曾分布广泛的生物短时间内就变成了稀有珍品。由于温室效应、海洋污染和过度捕捞,印度洋、太平洋以及加勒比海的珊瑚区如今也成了零星的点缀。如果以现在的速度发展,不超过50年,它们就可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全球大气变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气候在逐渐升温,冰川在消退,南北两极的冰雪在融化,人类活动在导致全球的巨变,其影响力与导致史前物种大灭绝的因素极为相似。
  人类将是生物链上的昙花一现?
  15年前,人类发现青蛙和蟾蜍之类的两栖动物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减少,有些地区已经消失。这两种动物生活在离城市较远的地方,却在经受一次世界性的灾难。不过,最初人们找不出这种灭绝现象的原因。现在,科学家已经渐渐明白了其中的原委:臭氧层的减少和污染性气体的增加引起了气候的变化,化肥又改变了土壤的有机成分,这是全球两栖动物受害的两大主因。
  石油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好处,可石油的开采与提取,严重危害了物种的生存。石油深藏在大自然未受破坏的处女地之中,据估计,在石油工业的常规操作中,每年有300万到400万吨原油发生泄漏。阿拉斯加是北极动植物最后的原始避难所之一,而石油公司的介入将永远毁掉它那脆弱的生态平衡。
  人类正在改变生态系统,改变地貌,以超过自然需要一万多倍的速度消灭物种,各种生物不仅受到了人类活动的直接影响,还受到了人类在全世界范围内排放的污染物的毒害。
  自1983年开始,瓦尔德斯半岛就成了体型巨大的南右鲸的避难所。巨大的南右鲸在这里休息、繁殖,它们的数目逐渐上升。然而,海鸥却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环境。海鸥和其他一些海鸟,如贼鸥和海燕,都是伟大的机会主义者。在南部海岸,它们充分利用所有现存的纯天然食物资源,以鱼、投入海中的尸体和软体动物为食。在繁殖季节,它们则以多种海鸟的雏鸟和卵为食。
  这些有限的资源反过来限制了海洋机会主义者的数量,但旅游业在瓦尔德斯半岛的兴起改变了这种现状。游客的日益增多使瓦尔德斯半岛附近的小镇和村庄迅速发展起来。酒店、旅馆、饭店和工艺品店铺鳞次栉比,但是没有人控制管理它们产生的垃圾,大型垃圾场与新的居民点相生相伴。这些垃圾场成了海鸥和贼鸥源源不断的食物来源,它们的数量增加让人担忧。可怕的是,数量众多的海鸥开始攻击鲸鱼,啄食它们的背部,而鲸鱼被迫改变了习性。如今,海鸥成了瓦尔德斯半岛受保护鲸鱼的最大威胁,迫使人类寻找新的解决途径。
  当一个物种为了自己的统治对其他物种进行灭绝性杀戮的时候,生命就会经历一种倒退。人类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上,在接下来的五到十年中,人类所做的事情,将会决定百年之后地球的命运。如果人类选择为所欲为,选择不负责任的态度,那么到那个时候,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受到严重的破坏,人类最终会自食恶果。首先,如果不采取补救措施,热带雨林就会更少,大型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将会毁之殆尽,而那些能在人类居住地找到食物的各种生物将会越来越多,比如狐狸、老鼠、蟑螂等。可以说,人们只是其他生物的保管员,它们不是人们的,而是不断延续下去的后代子孙的。如果想确保子孙后代都能够在非洲看到大象和犀牛,在南美洲看到保护完好的雨林,人类不能无动于衷。幸运的是,悲剧是能够避免的。
  每年仲春,西班牙东南部的丰特·德彼德拉环礁湖上都会上演一出奇特的狩猎活动。黎明时分,一队排列得井然有序的人沿着湖岸行走着。这是欧洲大红鹳繁殖的季节,数千只幼鸟来到了这里。几天之内,这些小家伙就将学会飞翔,开始飞往北非的漫长旅行。环境保护局和生物工作站的工作人员赶在迁徙之前,来捕捉和研究新生小红鹳,并给它们套脚环。丰特·德彼德拉环礁湖上生活着1.2万多对大红鹳,是欧洲最大的大红鹳繁殖群。科学家们得益于这种捕捉措施,对这种动物的研究日益加深。这个季节性的环礁湖原先一直被视为荒地,如今它的价值终于彰显出来。
  在这片不纯净的水域里,生长着大量的单细胞海藻和微小的甲壳类动物。在繁殖季节里,数以千计的大红鹳就以这些动植物为食。这个环礁湖过去被看做疾病的源头,很多人建议把湖水抽干。热爱大自然的志愿者们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成功改变了公众的观念。现在,这里已变成了完整的自然保护区,变成了欧洲大红鹳的栖居之所。
  新的希望之风已经从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徐徐吹起。在美国黄石公园,生态平衡得到了完好的体现。1872年,黄石国家公园建立时,里面还有狼,它是自然界中唯一能够捕食美洲野牛的动物,而美洲野牛却是濒危物种。为了保护美洲野牛,在公园建成之后的头十年里,黄石公园的护园人杀死了大批的狼。
  拯救一个物种,消灭另一个物种,所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公园里所有的生物都很萎靡。后来,经过研究,狼终于又回到公园里,如今这里生活着120多只狡猾的捕猎者。它们扮演着超级掠食者的角色,使得公园里所有的动物都受到了积极的影响,北美麋鹿、驼鹿、叉角羚和野牛等食草动物的健康状况都有所改观。像大灰熊这样的大型掠食动物也能从狼的口中分得一杯羹,因此数量有所增加。而食草动物则不断减少,这使得曾经承受巨大压力的植物群落恢复了生机。每年,公园面貌都会有所改善,生态链趋向平衡。
  人类发现了物种的生态机制,并且懂得利用这种机制。1982年,摩纳哥水族馆为了给水族生物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培植了一种海藻。这种海藻有独特的生存能力,很适合在鱼池里养殖,但人类并未预料到这种生物旺盛的繁殖能力所带来的后果。两年后,在水族馆玻璃窗的内侧就出现了这种海藻,它们也许是在水族馆进行清洗时顺着排水管来到这里的。
  1984年,这种海藻只占据了很小的区域。六年后,它们已经向水族馆以外的水域延伸了五公里。整片法国沿海地区都可以看到这种海藻的踪迹。到2000年的夏天,这种海藻侵占了澳大利亚的大面积海产水域,在加利福尼亚的沿岸地区也发现了它的身影。现在它在地中海占据了7000公顷的海域,生长速度惊人。
  这种生态形式是人类目前还无法掌控的,这同时也说明,人类的某些行为会不自觉地影响世界的整体生态环境。面对人类造成的第六次物种灭绝,地球依然能够幸免于难。毋庸置疑的是,生命将会重新回归地球。但是,除非人类可以避开这场灾难,否则现在拥有的众多物种也将会和恐龙、袋虎和龙鱼一样,成为地球漫长发展历程中的昙花一现。   消失动物的纪念碑
  科学家指出,在没有人的干预情况下,过去的物种大约可以生存100万年,物种灭绝的速度大约是每年在每100万个物种中有1种消失。自人类出现以来,特别是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的活动使物种灭绝的速度增加了1000甚至10000倍。显然,我们正处在某一地质史上突发性的物种大灭绝中。要说明这个问题,也许再没有比已经消失了的动物更好的例子了。
  渡渡鸟
  在牛津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中,陈列着一只渡渡鸟的残缺的标本——一个风干的鸟头。这是最后一只渡渡鸟死后两年被人捐献出来的。在伦敦自然博物馆中,还有渡渡鸟的一只鸟脚。
  在15世纪以前,斯里兰卡岛上的渡渡鸟数量还很多,但自从欧洲殖民者相继在这里定居之后,他们不仅带来了偷食渡渡鸟的卵和雏鸟的猪、狗、猴、鼠等,而且还大肆砍伐森林,并对肉味细嫩鲜美的渡渡鸟大开杀戒。1681年,最后一只渡渡鸟被残忍地杀害,从此地球上再也见不到渡渡鸟了。
  渡渡鸟灭绝后,岛上的一种名叫卡尔瓦利亚的热带树种也面临灭绝的危险。卡尔瓦利亚树每年落下像李子的果实,里面包着种子,但种子藏在外壳十分坚硬的果实内,幼芽自身不能破壳而出,只有渡渡鸟才是它的天然盟友——渡渡鸟最喜欢吃这种树的种子,但并不将它完全消化,而是使其外壳变薄,然后排出体外,经过这番折腾,卡尔瓦利亚树的种子才能发芽生长。渡渡鸟灭绝了,卡尔瓦利亚树自然濒临灭绝。
  北美旅鸽
  1914年9月1日,最后一只名叫“玛莎”的雌性旅鸽在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动物园以俘虏的身份死去。
  旅鸽的数量曾经占到美国陆地鸟类数量的40%,最多时达50亿只,它们在空中飞翔时的壮观景象简直可以用遮天蔽日来形容。但是,一当欧洲人踏上北美大陆,他们就开始了对旅鸽的杀戮,目的只为食取其肉,鸽肉是当时市场上的便宜货,仅密执安州一季就捕获了750万只旅鸽。在狂捕滥杀下,旅鸽很快被逼到了灭绝的边缘。当最后一只旅鸽死去的时候,美国人为这种曾多得不可胜数的鸟儿竟在人类的捕杀下灭绝而感到震惊,他们为旅鸽树起纪念碑,碑文充满自责与忏悔:“旅鸽,作为一个物种因人类的贪婪和自私,灭绝了。”
  袋狼
  1936年9月,最后一只袋狼在澳大利亚霍巴特动物园死去。袋狼是一种起源于澳大利亚南部塔斯马尼亚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肉食性有袋动物,奔跑起来像狼,和袋鼠一样有育儿袋。
  袋狼曾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大陆及附近岛屿上。欧洲移民定居澳大利亚后,这块大陆上的大多数袋狼很快就灭绝了,仅在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上尚有分布。但是,随着人类移民塔斯马尼亚岛,那里的袋狼的生存也出现了危机。人类带上岛的羊被狗伤害了,但他们却以为是袋狼所为,1888年,当地政府甚至悬赏捕杀袋狼。在那之后的20年中,共有2000多只袋狼被捕杀了。
  塞舌尔象龟
  1756年,法国人占领毛里求斯的塞舌尔群岛。1766年,一只象龟被作为吉祥物送到驻扎在毛里求斯的法军司令部。为纪念探险家马里恩,这只象龟被取名为马里恩象龟。1810年,马里恩象龟被英国人从法国人手中夺取,那时,它已是毛里求斯唯一存活的象龟。18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一个英国士兵手枪走火,马里恩象龟因此丧生。
  印度洋上的塞舌尔群岛曾经是塞舌尔象龟的领地,至少有6种象龟在这里生存过。象龟是草食动物,白天它们各自寻找草木,到晚上才聚集在一起。在一篇写于1708年的航海日记里有这样的记载:在塞舌尔群岛的一个岛屿上,许多象龟晚上聚集在一起,一个紧挨一个,就像是地上的铺路石。足见当时岛上的象龟之多。当初期的航海者来到塞舌尔群岛后,他们发现象龟在不吃食的情况下可以存活几个月,于是象龟就成了他们的新鲜肉源。当时一艘船大约可装走1000~6000只象龟。到1800年,塞舌尔群岛上的象龟灭绝了。
  新西兰椋鸟
  新西兰的毛利人大多信奉原始的多神教,还相信灵魂不灭而供奉祖先的精灵。他们每逢重大活动就要举行仪式,而新西兰椋鸟作为他们心目中的神物被用来祭祀神灵。
  1835年,传教士给新西兰带来了基督教,同时又让欧洲人知道了新西兰椋鸟的存在。欧洲人的到来使新西兰椋鸟遭到大肆猎杀。
  20世纪初,英国女王访问新西兰,女王将当地人送的新西兰椋鸟的羽毛插在帽子上,一时间里当地人和欧洲人纷纷效尤。
  1907年12月28日,最后一只新西兰椋鸟在森林中孤独地死去。有人在它的尸骨旁立了一个纸牌,上面写着:“再见,新西兰。”
  斑驴
  1860年,一头饲养在伦敦动物园的斑驴因不堪忍受长期的禁锢,奋然撞墙而死,举世震惊。
  斑驴是一种马科动物,最初被人发现时还以为是一种斑马。现代马科动物不超过10种,包括家马、野马、几种野驴、几种斑马及斑驴。斑驴最初是在南非被发现的,人们把这种类似斑马、机敏倔强、对一切入侵者怀着强烈敌意的奇异动物驯化成看家护院的工具。
  直到1840年,南非野外还有很多种群兴旺的斑驴,但仅仅过了30年,随着自然资源的大面积开发,斑驴逐渐走向灭绝。世界上最后一头斑驴是饲养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动物园的一头雌驴,它孤苦伶仃地活到1883年,然后无可挽回地走向灭绝。
  欧洲野马
  1876年,欧洲野马的野生群在乌克兰灭绝。1880年,最后一匹人类饲养的欧洲野马死在俄罗斯的莫斯科动物园。然而,在国际生物界悲观地认为野马在世界上已经绝迹的时候,1879年,俄国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在中国新疆天山东西部与蒙古戈壁的最西端之间的准噶尔、宰山附近意外获取了野马标本。
  “诺亚方舟”计划
  气候剧变、海平面上升、核战争爆发、瘟疫大流行……面对可能到来的世界末日,科学家未雨绸缪,打造地球生命的“诺亚方舟”。
  世界末日似乎只是好莱坞灾难大片描述的场景,但是严谨的科学家宁肯未雨绸缪,寻求应对末日来临的对策。   挪威筹建“种子银行”
  在作物学家的要求下,挪威政府将于2007年建立一家“种子银行”,地址是距离北极1000千米的一座岛屿上的永久冻土深处。按照设计,这座预计耗资300万美元的“种子银行”将保存近200万颗种子,包含世界上所有已知的作物种类。挪威政府称,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基因储存库。挪威建“种子银行”的目的是,如果有朝一日世界末日(比如核战争或是恐怖袭击)真的来临,使用它所储备的作物种子可以保证人类的食物供应。
  据说,这家“种子银行”的安全性堪比美国肯塔基州的国家黄金储藏地纳克斯堡,其外围是厚达1米的水泥墙,配备有防爆破门和密封储藏室。要想保存种子的活性,储藏室中的温度必须保持在零摄氏度以下。按照计划,工作人员在每年冬天将置换一次仓库中的空气,即使因某些原因做不到这一点,储藏室外的永久冻土也能保证室内的种子存活。而“种子银行”的厚壁、密封储藏室和防爆破门则可以保证,即使遭遇全球气候急剧变暖,在几十年中所储备的种子也不会接触到热空气。
  英国建造“冷冻诺亚方舟”
  一个被称之为“冷冻诺亚方舟”的拯救濒危动物计划不久前在英国开始实施。按照计划,在这个“冷冻诺亚方舟”里并不收养任何活的动物,而是在零下80摄氏度下保存依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开列的濒危动物名单而收集的濒危动物的DNA样本。
  “方舟”将收集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的DNA样本,首先收集的是那些已经灭绝的和未来5年内可能灭绝的动物的样本,接下来是未来几十年内可能灭绝的动物的样本。该计划的目的是永久保存这些动物的遗传材料,一旦灭绝,可以让它们有机会重新在地球上繁衍生息。
  第一批进入“方舟”的“乘客”主要有以下一些动物:北非弯角剑羚,它们面临着沙漠扩大、过度捕猎和战争的威胁;索岛哀鸽,墨西哥海域的一个小岛上的一种独特的鸽子;山鸡,实际上是加勒比海蒙特塞拉特岛和多米尼加的一种快被人类吃光的蛙类;邦盖红鱼,印度尼西亚邦盖岛珊瑚礁中的一种3~5厘米长的小鱼;黄海马,被作为中药、宠物、纪念品而遭受过度捕捉;英国蟋蟀,正在失去赖以栖身的草地;波利尼西亚树蜗。
  美国拟建“月球方舟”
  一个由美国科学界知名学者组成的“拯救文明联盟”提出一个构想:在月球上设立太空站,专门存放足够数量的地球物种的DNA样本。
  科学家之所以提出要在月球上建“诺亚方舟”,是因为他们认为世界各地已建或筹建的各种“基因银行”都存在很大的缺陷,一旦面临核战争、小行星撞击、气候剧变、海平面上升等致命的末日式危险,保存在各“基因银行”里的样本都是不安全的。因此,他们提出在月球上设站,贮放地球一切生命的DNA备份,以及人类所有知识的纲要,这样,即使地球遭遇毁灭性打击,月球上的“基因银行”仍有可能幸免于难,成为繁衍地球生命的“方舟”。
  科学家建议,月球上的“基因银行”可以作为永久性月球基地计划的一部分,派人类进行管理,一旦地球上发生大灾难,幸存的人类就可以利用月球上储存的人类精子和卵子样本,通过试管受精手术繁育出更多的人类,重建灾难后的地球。月球“仓库管理人”的角色,好比圣经里的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再加上建“诺亚方舟”保存物种免于洪水大劫的诺亚。
其他文献
1908年6月的一个安静的早晨,7时刚过,一颗令人目眩的火球划过西伯利亚的天空。几分钟后,一场规模巨大的爆炸令8000万棵树轰然倒塌,让远至60千米外的人也应声跌倒。那是一场“外星人空中大战”的结果,其中“一艘飞船在空中被毁”,“另一艘调转方向后消失于太空”。  这是79岁的俄罗斯物理学家(已退休)维克多·祖拉夫廖夫以颤抖的声音对记者讲述的一种相当不正统的、关于那一天在西伯利亚通古斯地区发生的事情
雨后初霁的法国区街景  如何用嗅觉开启一座城市的体验?  当我站在新奥尔良历史收藏馆入口处的几个气味模拟器前面时,这个问题就自然而然地浮现了。这里收藏有河水、烧焦木头、烟草甚至马粪的味道,每一种都关联着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和地理,只需俯身凑近模拟器,拨动上面小小的黑色开关就能闻到。其中我觉得最好闻的一种是河水,很难形容河水具体是什么味道,但是亲自闻到就会感觉:啊,这就是河水!这里的“河水”指的是密西
1944年9月8日6时,还在睡梦中的伦敦人被远郊的一声巨响惊醒,1吨多的炸弹从天而降,在泰晤士河边爆炸。携带着重磅炸弹的并不是德国的轰炸机,而是一枚V-2导弹,这是希特勒第一次将他的终极致命武器用于实战。  为了弄清楚V-2导弹的原理,找到这个项目背后的科学家,在“二战”的最后几个月,盟军的精锐特工与突击队员潜入德国,一场战争背后的人才争夺战激烈地展开了。他们的任务就是搜寻希特勒所谓的“神奇武器”
何兆武(1921—2021)历史学家、翻译家  5月28日,历史学家、翻译家何兆武去世,享年99岁。“人生一世,不过就是把名字写在水上。”他曾借用英国诗人济慈的墓志铭对朋友说。  这位历史学家去世的消息很快登上了微博热搜。他的学生、现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感到惊讶,何先生从来是一位害怕热闹、喜欢清静的学者,他完全没想到何先生的去世会在学界之外这么引人瞩目。  1921年,何兆武生于北京。1939年考
梦是人生中最神秘的一种体验,也是最有趣的一种。这种生理活动有其特定的功能:重新排列白天所积累的信息流。但除此之外,我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梦的事呢?这里有八件关于做梦的趣事,我希望,您会对您晚上干的事情感到惊讶。  古时候的梦  在古罗马时代,有些梦的内容会被提交到参议院进行分析和解释。这些梦被认为是一种神谕。很多军事将领会根据解梦和预言的结果,来修正自己的活动。  做梦的时长  平均而言,一个人做梦的
罗布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湖泊。由于形状宛如人耳,罗布泊被誉为“地球之耳”,又被称作“死亡之海”,或罗布淖尔。经过地质工程者的改造,这里变成了“希望之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此湖迅速干涸,后成为探险乐园,吸引众多人前去探险,同时也给众人留下太多悬疑。  干涸之谜  关于罗布泊的干涸时间,始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谜。作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地带,这里曾是一片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
美国新泽西州一对夫妇乔丹与赖安在观看家庭录像时偶然发现,他们早在16年前就已经见过了。据这对夫妻介绍,他们是2004年通过相亲认识并结婚。几年前,二人在观看家庭录像时惊奇发现,早在1988年,他們在宾夕法尼亚州就已见过对方。该视频记录的是乔丹在芝麻游乐园玩耍的场景,而此刻,赖安则走进了镜头,虽然只是一瞬间。后来,双方家人见面也证实该夫妻均在当时去过芝麻游乐园。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1492年以前,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原住民,因此,其音乐文化成为当时美洲音乐文化的主流。1492年以后,教会音乐由耶稣会教士传给美洲土著居民,殖民当局镇压土著音乐,当地的节奏、旋律与欧洲的节奏、旋律逐渐混合而成新的、有特色的拉丁美洲音乐形式。因此,至今,仍可在拉丁美洲的音乐中寻探出许多印第安因素。五花八门的土著乐器  印第安人的音乐很多是和生活密切相关,与宗教、劳动、舞蹈相结合,他
圖/ 受访者提供  “会不会有像余欢水这么惨的人?我们看到新闻上有人比他还惨,命运有的时候比这个剧呈现的还扯。余欢水代表着一个被命运捉弄的符号。”演完《我是余欢水》,郭京飞再次感受到了人物的命运感。  剧一开场,余欢水的台词是:“外卖送货很快就能实现,智能手机也能实时定位,这是大趋势,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那是2009年,iPhone出到3GS,饿了么成立不到一年,美团外卖则在4年后才加
每一种动物,自有其天才的一面。而动物的天才本领,既是来自遗传,又是由长期锻炼与顺应环境所塑造。动物在特定的生存领域中,积累了很多聪明的本事,简直就是“天下圣手”,它们化纷繁为独创,令复杂成绝妙,真实中现伟大。因种种神妙之举,这样那样的动物,被誉为“专科天才”,实在一点儿也不过誉。“精密”数学家:蚂蚁、蜜蜂、蜘蛛  世界上,没有任何动物比蚂蚁更勤奋。蚂蚁终日奔忙,虽辛劳,但很少做无用功,比如当蚂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