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无遗憾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rong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哲学》第六、七、八辑上刊出《吴虞日记选刊》以后,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一直期待着《吴虞日记》全文的早日整理出版。日前,终于见到了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吴虞日记》(上册),十分高兴。书前有荣孟源同志序言一篇,指出“吴虞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反孔健将,”他对封建旧道德所进行的激烈批判,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研究课题。同时,他又指出:“吴虞不是积极的革命派,不曾参加过任何一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终身教书,只图明哲保身。他称赞孟德斯鸠等人的民主思想,更称赞老庄的无为和佛教的出世。……二十年代后又着重于佛经,思想错综复杂。……他反对封建的节孝,却又以封建节孝来要求他人,思想自相矛盾”。“吴虞是二十世纪前几十年间,我国一种类型的知识分子代表,他的思想变化,很值得研究。”荣孟源同志的分析是全面的、实事求是的、恰如其分的。这也可说是我迫切想看到《日记》全文的原因吧!
  因为,过去一般只看到《吴虞文录》等公开出版的著作,如《文录》那是吴虞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文章的汇集,人们只能了解他是一位“四川省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这一面。然而通过《日记》我们却可以看到吴虞思想中的另一面。即以他的反对封建节孝来说,他不仅撰写了许多文章予以激烈抨击,在实际行动方面,对其父亲的专制淫威也是坚决反抗的,甚至公开咒骂其父为“老魔”。但是,反过来,他对自己的女儿们的行为,却又以封建节孝来要求之。当其女儿们的行为,稍有不合其意者,他即呵之以“不知大家风范”,斥之为“是无父无母之人矣”。如此等等,只有通过《日记》,我们才能对吴虞的一生思想行为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因此,《吴虞日记》的整理出版,是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份极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应当感谢整理者和出版者辛勤劳绩。
  但是,细读之后,又不得不对整理者的整理原则和态度提出疑问和批评。整理者在“说明”第一条中说:“整理出版,系根据手稿照录。但对其中与研究近代史或吴虞评价无关者,如生活琐事的记述,日常读书前后各日大致相同者,酌予删节”。对这一条整理原则,我认为值得商榷。从原则上讲,对于历史上重要人物的各种手稿,凡能找到的,并准备整理出版的,应当尽量全部照录。即如这部《吴虞日记》手稿而言,珍藏于中国革命博物馆中,不要说一般人不可能看到全文,即使是专家学者想查阅一下全文,也绝非易事。现在既然整理出版,嘉惠学林,为什么不全部照录,而要“酌予删节”呢?对于研究者来讲,由于研究的问题不同,往往从所谓“生活琐事的记述”中,正好找到了他所需要的材料,从他“日常读书前后各日大致相同者”的记述中,发现其思想变化的契机。很明显,如果把他在几日,甚至几个月内连续读某书或某类书的记述,删节成只留下一日记载着读某书或某类书,那末在对他的思想倾向、变化作定量、定性分析时,一定会得出很不一样的结论的。整理者在《日记》一九一五年十二月初一条下出了一条注:“《高僧传二集》和《首楞严经》二书,吴虞在几个月内几乎每日必读,以下皆删去”。(见228页)这一交代,尚不失向读者负责的态度,然而遗憾的是,全书关于删节的交代,仅此一条,此外再有那些删节,读者就不得而知了。
  以《中国哲学》上发表的《日记选刊》与之比较一番之后,原来所谓“酌予删节”云云,竟不妨说是大砍大删呢!《日记》上册录吴虞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二一年日记,现整理本字数约四十五万字,《中国哲学》第六、七两辑刊登的同一时期的《日记选刊》约为六万字。可是就在这六万字的选刊中,被整理本删去者即达六千多字。由于没有看到过原手稿,究竟被删去多少无法知道,但就上述删节比例看,已相当可观。尤其是被删去的内容,已远超出整理者在《说明》所列举的范围。如一九一三年四月二十八日条中有这样一段话:“晨送楷儿至华西女校,念父女之情慨然久之”。整理本将“念父女之情慨然久之”一句删掉,也许这在整理者看来是“生活琐事”,没有意义,但在我看来,这正是吴虞某种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很有意义。十分明显,删去了表达感情的话,单留下了记事的一句话,这到真使人看了索然无味。又如,一九一四年八月十五日《选刊》中摘录了吴虞记述由于女仆梅喜卧病,致使家中诸事荒废一事,并且万分感慨地发表议论道:“大抵女(指他的女儿们)之优于婢者,享用服食不同而已,至于经理诸事有实益,则吴楷等固远逊梅喜。人岂可但以贵贱亲疏计,而不问其实在之损益哉!”这件事和这段议论在整理本中全部被删去。就事情来说,确可归之于“生活琐事”,但由此而引出的这番议论难道也是“生活琐事”吗?没有这样的“生活琐事”又怎能引来吴虞这一番感慨和议论呢?象这样的文字当删节不当删节?以此请教于整理者和各位读者!
  根据《说明》所说删节原则和上引那条注,我原以为只删掉一些重复出现的书目名单而已。谁知一比较才知是连同读书摘录的内容也一起删掉的。例如,一九二一年七月以后,吴虞几乎每日读《李莼客(慈铭)日记》(此书在近代学术界中,影响颇大),整理者在这里,不仅把有些日记中“读《李莼客日记》”等字样删去,而且把吴虞大段摘录李慈铭日记中论学的文字,几乎全部砍掉。仅粗粗地与《选刊》所摘录者相对校,即删去这类文字有四千字之多。窃思之,整理者也许以为这都是抄别人的文字,对研究吴虞没有用处,殊不知,正是从这些读书摘录中,才可看出吴虞学术上的好恶取舍等倾向。就拿我们今天自己做读书摘要来说,摘抄什么,不摘抄什么,不也都是有好恶取舍和某种目的的吗?当日在《中国哲学》上刊登《选刊》时,是着眼于“与学术思想有关的内容”,显然这些材料是与学术思想有关的。
  此外,还有一些删节是令人莫名其妙的。如,一九一五年十二月十九日条下记有:“作诗三首,与董蜀兰”,《选刊》上录有三首诗全文,可以看到吴虞的某些思想,然而整理本全部删除。一九一六年一月二十六日条下有:“看《高僧传二集》,以所集联语送山腴书之:轻贱世俗,高立独步(仲长统《昌言》);爱好名言,清净自居(《首楞严经》)”。这副联语十分明白地表露出吴虞的心情、祟尚、品格。可是也被整理本删除,并且连该日的日期都没有出现。又,同年二月二十日条下有:“余近效廖季平丈,和光同尘,不显分清浊,庶少结怨于社会也。”也是一条多么重要的内心思想的表白材料,可是也不知根据什么原则连同日期一起被删节掉了。如果没有《选刊》可以对比,还以为吴虞这几天没有写日记呢!(象这样连日期一并删去的,仅以《选刊》所选部分校之,就有六条之多。除上述两条外,其余为:一九一六年七月七日,一九一九年一月十三日,二月十七日,和一九二一年八月十三日。)再如,一九一六年五月六日条下,记载有吴虞接到桂伯华之妹为他开列的初学佛学书目,也是研究近代佛学及吴虞好尚的重要资料,而整理本也将书目全部删掉。
  以上只是就《中国哲学》上《选刊》的,约原手稿十分之一的部分,与整理本进行比较,就发现如此多的问题。(以上所举也只是校比中发现的一部分条目,尚有许多不可能一一列举。)由于本人无缘得睹原手稿,究竟删节掉多少,也就不敢妄加推测了。然据整理者介绍,吴虞日记手稿,共六十册,约一百多万字,准备分上下两册出版。而从现在出版的上册看,约四十五万字,下册还没见到,估计字数当与上册不会差得太多,那末,两册总字数不会超过一百万字。这也就是说,整理本至少删去了几万字,甚或几十万字。我想,既然一百万字都印了,还在乎这几万字,抑或几十万字,而非得删去?对此,百思不得其解。
  目前,象整理出版《吴虞日记》这样珍贵的材料,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正因为如此,整理时更应当从长远需要着眼,以高水平、质量要求。况且只要求全文照录,不加删节,也不是过分的要求,不是做不到的。我想,读者应当尊重和感谢整理者、出版者的辛劳,整理者、出版者也应当对读者希望得到一个完备、权威版本的心情有所理解。近年来,近代人物的日记出版了不少,如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郭嵩焘日记》、《达化斋日记》(杨昌济著)、《宋教仁日记》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忘山庐日记》(孙宝著)等,他们均遵循了对原稿不作增删的正确原则。写到这里,我不禁要问:何日也能见到无删节的吴虞日记呢?但愿是不久的将来。
  最后,附带对出版日记之类的书,提一个技术性的意见,供出版社考虑。每读日记类书时,最感头痛的是,看到某日条下记有一有用材料,而要搞清它是那年那月的某日,则往往需要来回翻上好多页才能查清。因此,建议出版日记类书,最好在每页的天头上都印上某年某月字样(有的日记日前有月份的,则只需印上某年即可),这将给读者带来极大的方便。
  
  一九八五年三月
其他文献
辛茜娅·奥齐克是当前日益走红的美国女作家。她一九二八年生于纽约,青年时就读于纽约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以后就在几个大学里教文学,业余时间则从事文学创作。她的第一部小说《信任》是个长篇,一九六六年出版。一九七一年出版短篇集《异教徒教士及其他故事》,一九七六年出版《流血及三个中篇小说集》,其他还写了不少诗、散文和评论文章,也翻译过不少外国作品。她不但是个作家,而且还是个社会活动家,经常作旅行演说,要求
去年十月,我和江奇涛在云南前线相遇,他不无自信地说要写别人还没写过的东西。听了他的构思,我觉得很有意思。可是,直到最近读了《雷场上的相思树》,我才明白,当时我只看出题材内容上的新颖,想象力是多么贫弱!直到读了作品,我才真正感觉到这篇作品所具有的那种超越军事题材文学创作自身的意义,这是当今文坛上不可多得的优秀篇什之一。  作品中的几位主要人物,本来都是地方大学的学生,如果不是在一年前大学毕业时入伍进
最近读到徐朔方著的《元曲选家臧懋循》(戏剧家传论丛书),甚饶兴趣。书中概述臧氏的生平与曲论,《元曲选》的编印与历史贡献,随着提出臧氏系“士大夫兼出版家”。另有《臧懋循年表》与《元代杂剧现存版本一览表》,可供读者参考。  虽是一部六十五页的小书,我读后获益不少。最重要的有三点:(一)本书对于臧氏曲论的叙述,甚为简要精确,而且有特见地在戏剧史方面把昆曲勃兴的时代推后至少数十年,以为在臧懋循及其同乡(三
视力极度衰退,有些情况是以前没有料到的。比如参加什么集会,在入场和散会的时候,常恐得罪了朋友,怪我对人没有礼貌,见了面理也不理。又如邮递员送来了印刷品一大堆,我连看清楚书名刊名都相当困难,可是寄赠这些印刷品的朋友或单位都希望我仔细阅览是可想而知的,其时的负疚心情也很不好受。重配眼镜吧,眼科大夫和眼镜铺的验光技师都说不必了,没有更适合的眼镜片了。放大镜也无济于事,除了自己买的两个,还有好心的朋友赠送
前几天刚看完高尔基的《我怎样学习和写作》的校样,他在《我怎样学习》这篇文字的结尾处写道:“热爱书籍吧——这是知识的泉源,只有知识才有救人的力量,只有它才能使得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强有力的、真诚的、有理智的人”。这几句话写得是多么好啊!  回想起来,我从童年时起就喜欢看书,因此家里的人都说我是个书呆子。还记得小时候,我的叔父戈公振送了一盒积木给我,他在盒盖里面写着这样两句话:“房子是一块砖头一块砖头造成
评《章太炎选集》注释本    在近代文献中间,章太炎的著,作最难读,向有天书之称。鲁迅便说过,他初见木刻本《书》,便点不断,也读不懂。前几年,我曾想系统读读《章氏丛书》,但就是因为感到断句难,训解难,读后似懂非懂。因此,只好掩卷叹息:要直接从原著了解太炎先生的风貌,在我等后生也许是种奢望了。自那时起,我就期望有好的校点注释本出现。去年十月,得到上海人民出版社为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而刊行的《章太炎选
中华书局版“元明史料笔记丛刊”之一,明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点校本卷二“郑所南”条(86—87页)引王达善撰《郑所南先生传》,谈及宋末太学生郑所南善画兰,宋亡于元以后:    贵要者求其兰,尤靳弗与,番人孺子颇契其意者,则反与弗计。然亦不画士人,询之,则曰:“一片中国地,为夷狄所得(旁注“一云士为番人夺去”),吾忍画耶!”    按:郑所南(思肖)为富有民族气节的宋代遗民,宋亡后,坐必南向,画兰必
杨炼,这位目前可能是最富于思考力的青年诗人,给他的第一本诗集命名为“礼魂”。“礼魂”是屈原《九歌》终曲的标题,这首终曲的最后一句是:“长无绝兮终古”,意为对神的祀典终古不废。杨炼借用“礼魂”为题则直接关连到他对诗的见解。这个标题既暗示他的诗与屈原的诗在文化传统上的内在继承关系,又暗示他的诗是关于思想的,或者本身就是一个思想的存在。因为“魂”在中文中也可作精神解,而在哲学层次上,精神与思想是同一的。
今年六月十八日,是瞿秋白同志在福建长汀英勇牺牲五十周年纪念。由丁景唐、陈铁健、王关兴和王铁仙四人合著的《瞿秋白研究文选》就是为这一纪念而出版的。  瞿秋白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极其丰厚,我们应当珍惜它,学习它,发掘研究、继承发扬它。现在出版的这部《文选》,内容是广泛而丰实的。它涉及政治、思想、文学艺术、新闻出版、革命友谊、史料考证等各个方面。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系统地了解到瞿秋白的革命实践活动和他对新
黄苗子的《货郎集》百华琳琅,是一本带乡土味儿的书    货郎担的特征是货色驳杂而平民化,价格低廉而人家不可或无。黄苗子的《货郎集》盖以此取名,实亦副之。全书凡分山川、乡土、藻绘、人文四篇,每篇为一组,各收散文若干章。各组内容,性质固然有异,其神髓则一,全迸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无论民习风俗、乡情野趣,作者皆罗致笔端,絮絮谈来,令人忘倦。对中国文化的强烈爱好,使他重视民族的和民间的艺术;因为正是这种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