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提高农民信用组织化

来源 :银行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odeshan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相脱钩,由人民银行负责行业管理和改革发展。当时改革的目标是由官办体制恢复到民办体制,改造成由农民入股、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的社区性合作金融组织。这期间,我针对农村金融进行了一些调研,并发现以下几点问题。
  合作金融不能没有合作经济支撑孤立存在。当时农村合作金融改革是孤立的,并没有与合作经济相联系,依然是千家万户找市场。这样就形成了农民分散进入市场,没能发挥合作的作用,很难抵抗市场风险。这是理论问题,也是当时改革的现实问题。
  股权分散难以形成民主管理体制与机制。合作制的特点是社员民主管理,当时农村信用社转换体制和机制的主要方式是增资入股,四平地区50多万农户,股权分散,农户之间没有相关利益机制,当选的代表并不能代表其他农民的利益,这就造成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虚设,难以发挥理事会和监事会的民主管理和监督作用。
  缺乏化解金融的风险制度和机制创新。以前农村信用社风险比较严重,一是规模小,服务能力不足;二是支付风险严重;三是两呆贷款占比高。农村信用社化解风险的办法是建立贷款包赔制,进行责任追究,但最后造成的结果却是信用社的惧贷。
  通过调研发现,农村信用社需要从发展社区合作经济入手,发挥金融工具作用,引导农户建立合作社经济组织,才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唯一道路。当时我考虑是发动农民成立合作社。那时农村信用社实行的是二级法人体制,即县、乡法人体制。如果一个乡的每个村成立一个农民合作社,由合作社向农村信用社入股,就解决了股权分散问题,同时通过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避免农民分散进入市场,这样就可提高抗风险能力,并运用保险工具转移自然风险,从而化解金融风险。
  
  引导农民建立合作社的历程
  
  我从1998年开始深入农村发动农民建立合作社,到现在先后进行了联购分销、消费积累、股权信贷、资金互助等组织和制度创新,现在在开展以担保为纽带的联合增信组织和制度创新。
  引导农民建立合作社要从算账开始,1个人购买农资是零售价,100个人购买农资就是批发价,1000个人购买农资就是出厂价格,这个道理讲给谁都会明白的,如果把大家组织起来联购分销,都得到实惠了,所以农民很高兴,同意办合作社。当时办合作社有以下三点困惑。
  第一是村干部对合作社组织形式不理解,不支持合作社。第二是工商登记没有农民合作社注册方面的法律法规,不能注册登记。第三是宣传和组织合作社培训经常被人误解。进行合作社宣传、培训,容易被人误解为传销。所以这个阶段是很困难的。
  2001年的时候,我们到四平地区太平镇宣传发动合作社,经过培训之后有8户农民愿意发起成立合作社。这8家农户养了516头猪,合作的方式是联合起来到厂家买饲料降低生产成本,他们以前是靠商业赊销解决饲料的,现在联合起来也没有钱,怎么与厂家谈呢?合作社的做法是向农村信用社入股,再以农户联保的方式贷款,这样就解决了购买饲料的资金问题,可以与厂家议价了。社员入股后,写一个贷款申请的报告,包括猪舍的面积、自有资金占的比例、贷款用途和计划、以及风险控制措施。但是到信用社,信用社说没有钱,农户来回跑了七、八趟,贷款是真难啊。后来,联社领导知道了这个情况,亲自到合作社调研,逐户了解,与申请的报告情况完全一致,这样通过联社调剂资金解决了第一笔联合贷款。第一次贷款,8户入股3200元,总共贷了1.4万元。之后合作社到厂家联购,为说动企业让利,得把合作社前景给企业描绘出来,企业也看好“合作社+信用社”这种组合模式,认为双方合作能够共赢,就一次让利每袋饲料100元,较市场降低30元。合作社按照120元卖给农民,去掉2块钱的运费,去掉4元的合作社管理费,合作社将14元按交易量返还社员向信用社入股,这种方式社员称做消费积累,不断的消费就能不断的积累,这种方式滚动得非常的快,逐渐从不认识到认识,包括合作社从购买饲料到防疫、到销售生猪这个体系逐步完成,所以逐渐由这8户变成15户、25户、30多户,其他地方合作社也都参与联合采购。但市场发展大了之后就出现问题,因为大家都是享受联合采购,触动了经销商的利益,经销商联合向厂家施压,厂家没有办法不得不终止了与合作社合作。
  2003年合作社就发展到上百万的规模,当时吉林省政府进行总结,提出了股权信贷——农信互助共赢的新方式。2003年正好是非典的时候,信用社采取一分钱不贷,造成非常大的困难。2004年之后,信用社又开始恢复投放,双方合作并不顺利,生产是连续的,但信用社要经常“考察”,贷款发放速度与农民预期的生产难以协调,还上款也要“考察”再贷,结果可想而知还款意愿下降,没有还款的农户继续投资抓住了市场商机,而讲信用按时还款的农户反到因为考察错过商机,造成了亏损(市场价格下降)。信用共同体一旦被打乱,各种问题就不断出现,抗风险能力就下降,违约风险进一步加剧。
  通过这件事,使我充分意识到,靠外来的金融服务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是一厢情愿,受体制、管理模式和人员变动影响太大,对市场的判断等往往很难相互适应。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构建农民自己的信用合作组织就到了迫切的时候。
  
  构建真正属于农民自己的合作金融
  
  2004年我到一家合作社,发现这家合作社成员有钱帮助没钱的,然后打一个小白条,上面写着利率,虽然笔数不多,但我马上发现了它的价值。于是就和这些农民一起研究,并根据群众实际情况起草了一个合作方案,并将名字定为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方式是资金互助,组织形式是合作制。合作社还要有一个字号,就是百信——老百姓自己的信用组织,老百姓自己信得过的组织。这种资金互助组织是从一个村开始的,最后要形成联合组织发展,所以它也应该是以信用合作组织作为单位参与市场活动。这个组织制度一出现,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样大家一起推动,包括实践的诉求。
  
  对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几点认识
  
  提高农民信用组织化。这是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核心,只有发展农民信用合作组织,才能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和农村金融体系。
  要建立大型银行(财政)支持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制度。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也明确允许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向金融机构融入资金。现在是要把落实工作做好,建立大型银行批发经营与农村资金互助社零售服务相结合体制,才能构建功能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
  建立农村信用合作组织体系。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到允许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我认为这给农民开展信用合作吃了定心丸,农村小型信用组织将会遍地开花。但目前面临的问题是,谁来引导、谁来服务、谁来帮助规范这些信用组织。如果说这些问题解决不了,我想就不利于监管部门对农民信用组织的认可。所以推动建立农村小型信用组织协会,是节约监管资源和更好服务农村信用合作组织的一个必然要求。
  (作者系农村小型信用组织协会发起人)
其他文献
2008年下半年以来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并迅速恶化,已经成为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我们看到目前金融危机对我国产生的影响还在不断加大,在经济放缓、实体经济明显下滑,外部持续冲击下,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最终都将反映到银行业上来。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又是属于规模小、历史包袱沉重,抗风险能力较弱,遇到的风险将更加严重。一是信用风险。二是违规行为。三是市场风险。四是中间业务,农村中小
对于2010-2011年的中国期刊产业来说,其发展概况是:纸质形态规模微长、经营趋稳、逆差堪忧,电子形态投入加速、“链”位前移、拓展乐观;其特征和趋势是:在媒介融合中显露出了
在新的时期,学前英语教育随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家长和社会感受到了学前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学前英语教学也是十分重要的课程。在现阶段,如何开设好学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推动农村金融,但同时农村金融也逃脱不了农村经济这种弱势经济的负拉动作用。广义上来讲,农村金融应该是农村资金融通、信用的整合,指的是在农村的金融机构和不在农村的金融机构所从事的农村资金融通和信用。  关于农村金融如何支持农村经济,特别是“三农”经济的发展问题,十几年来一直是经营者、监管当局、国家宏观调控当局所强调的,但从市场总体发展趋势来看,效果并不是很
生育期女性发生急性盆腔痛很难诊断,患者常表现出一系列非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如恶心、呕吐、白细胞增多等.生育期女性盆腔痛可涉及产科、妇科、泌尿、生殖和血管等病因,如何选
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面临不同的问题和风险,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要,建立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动态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创业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创业企业的存
唐代大诗人崔颢,他到过我们嵊州,留有《舟行入剡》一诗。他在这诗歌的开头四句中告诉我们,他是从“东阳”乘船来到我们“剡乡”嵊州的,看他一路船行,多么惬意,道:“鸣棹下东阳,回舟入剡乡。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今天的人们读着这样的诗会不可思议:从东阳到我们剡乡怎么可以乘船?而且一路船行啊,是“行不尽”的青山,乃“去何长”的绿水,这是多么美的水上航行啊!于是,我自然想到了我们现在的似乎是“截断巫山云雨
本文根据相关企业财务投资理论,结合社会实践经验,探讨企业投资决策最终取决于每一新增加投资的边际报酬率,纳税筹划的存在必然影响着这一报酬率,从而影响到企业愿意进行的投
期刊
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性早已被实务界所认同,国际权威的内部控制标准制定机构、美国COSO委员会发布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与我国财政部等五部委发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