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香港报业网络化的发展现状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639919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港报业是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地之一,中国不少的近代报刊,就是从香港创办起来的。可以说,香港的报业是在中西文化的交汇和孕育下发展起来的。不仅仅是像South China Moming Post(《南华早报》)西文报纸在香港报界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包括像《明报》这样的中文报纸也深受西方文明和新闻事业的影响。而在日本占领时期,香港的大多数的报纸和杂志都被迫停刊。
  随着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互联网起初是以学术交流的形式在香港地区使用,而且来源于香港政府的津贴。到1994年年底,香港上网的家庭数还不到百分之一。
  香港互联网被广泛接受始于1998年年底。此时,在短短的一年内,香港的互联网站从原来的100个,迅速上升为1000多个,网络用户也占到了全港总人数的百分之二十五。到2000年年底,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的调查数据。拨号上网人数已经占到了33%。随着网络进入到香港的千家万户,无线网络覆盖面的日益扩大,面对着网络门户网站日益强烈的冲击,香港传统媒体加快了其网络化发展的步伐。
  根据《香港年鉴》公布的资料,1995年,星岛新闻网和明报新闻网开始正式运营。1996年有两份英文日报及3份中文日报出版网络版。1997年有两份英文日报及6份中文日报分别利用互联网出版。1998年有两份英文日报及6份中文日报分别利用互联网出版。1999年有两份英文日报及8份中文日报分别利用互联网出版。2000年有3份英文日报及6份中文日报和6份中英文双语日报分别上网出版。而从1995年到2000年的中旬可以称得上是香港网络报纸的勃兴阶段。而报纸的内容也仅仅是作为纸质媒体的电子版呈现而已。例如后期所呈现的及时性、互动性和多媒体的特点在这一阶段表现得不够明显。
  1998年至2000年年初高涨的互联网热潮,带动了传媒网站业务的发展,《苹果日报》和《经济日报》都成立了独立部门,专门负责网上的多媒体业务。但是,随后,香港互联网的经营形势急转直下,2000年“科网泡沫”(又称“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导致网站不可避免地刮起了减薪裁员风潮,香港传媒在网络中的发展也受到了冲击。
  2000年6月,《South China Morrling Post》旗下的“SCMP.COM”宣布裁减18名员工,并将尚未正式向外宣传的实时新闻网站关闭,此举正式拉开了香港互联网站裁员潮的序幕。2000年10月《南华早报》集团不得不将旗下的“资本网”结束。2002年2月,该集团还暂停了其电脑杂志PCHOME的出版业务。
  面对互联网发展的不景气,香港媒体网站纷纷寻找各自的方式以求拼出一条生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普及,香港报业与全世界的所有传统媒体一样,面临着如何应对报业发展的危机。而香港在这当中的角色更具典型性。由于上文提到的香港的市场饱和的状况,香港媒体除了大力开拓海外华人市场外(《苹果日报》到台湾发行,《明报》发行北美版),尤其是RSS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报业将互联网当做他们在新媒体中扩展市场的重要手段。
  同样,从长期的角度看,为独家新闻和盈利目的之间寻求平衡,也是各报业巨头们的职业初衷,但是从现在的结果来看,这条道路走得并不太顺利。香港十多个新闻网站中,有几个已针对全部或部分内容收费(有的是对海外读者收费)。根据香港中文大学齐湘教授针对香港读者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53位受访者中只有10位表示目前正付费使用网上新闻。至于未来付费使用网上新闻的可能性。有两成三的网络使用者表示有可能,其他七成七的使用者表示不太可能或非常不可能。以《南华早报》网络版为例,平均纸质订阅价在550港币。而网上电子报纸收费为370港币。齐湘教授也表示,实行收费制将使得许多网络媒体失去其固有的消费群。事实上,国内外的事实都反映出。一般性网络新闻很难诱发使用者付费的动机。而像苹果新闻网则继续以免费的形式向用户提供新闻。而明报新闻网还专门提供了及时新闻专栏。
  倘若网上新闻服务找不到可行的营收模式,这个新兴媒体的未来不禁让人忧虑。笔者认为当前香港的报网联合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报网发展依然不够成熟。在一份关于港台与内地城市和英国电子报特性评估中,中国香港的报网尤其在其搜寻功能和多媒体功能方面,与英美等国仍有着不小的差距。
  报纸网站进一步加强联合。香港报网的发展联合模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集团内部的网络和纸质媒体队伍的资源共享,以及不同媒体企业间的联合。对于前者,又被称为Odine and Off-line之间的合作,现如今,香港的主要报网都已经采取了这种模式,起初他们通过分离原有的网络和报纸的团队,随后的情况并不乐观,两支队伍不仅在资源获取上存在冲突,而且也加重了企业的成本。随后,壹媒体集团采取了让网络部在新闻本部的基础上,将网络部的发展更多的看成本部的一种延伸。尤其在2000年后,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阴云散去,壹媒体集团回到了一种“集成式”的运作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仅是在资源利用上的联合,也联通了记者编辑之间的合作。而对于后者来说,香港媒体在网站运营的合作者选择上,不仅仅拘泥于本地媒体,甚至和其他大型的门户或者类似于Yahoo.com这样的较成熟媒体联合,依靠像后者的强大平台支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传统媒体的网络化也不应该被单一地看做是报纸的延伸,也绝非是报纸的附属品和替代物,它们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扶持的关系。报纸创办的网站和报纸一样是一个必须推向市场的产品,应当根据受众的不同,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改变网站的配角地位,形成传统媒体和网络间真正的媒体互动。这不仅是香港传统媒体应该恪守的准则,也同样适用于向网络媒体靠近的其他传统媒体。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意向活动。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驱使人们克服困难的强大动力。此动力越强,人的外部行动就越坚决,克服困难的决心就越大。这种心理动力如果建立在强烈的求知欲上,就会激发出巨大的学习热情,形成刻苦钻研的精神。因此,它是推动学生学习最实际、最有效的动力,直接影响学习效果。那么,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  一、展示英语美感
摘 要: 英语协作模式的運用有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指导了学生在彼此合作中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发挥同伴、小组、师生等学习力量资源,引导学生在讨论交流和对话沟通中总结反思,便于学生查漏补缺,生成敏锐的思维感知和较强的表达运用能力。  关键词: 初中英语 协作 讨论 表达  英语课堂是基于师生探究语言表达的对话聚会,彰显语言交际性和开放性特征,使得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学习过程中找到学习的资源和方法。在
摘 要: 近年来,科学技术与网络技术发展迅速,逐渐影响人们各行各业的工作,网络技术应用于英语教学主要表现在将多媒体辅助教具融入英语日常教学中,以便更好地实现英语教学的实践改革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主要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角度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具与初中英语教学深入融合的教学方法,旨在找到促进学生学习水平提高的措施。  关键词: 多媒体辅助教具 初中英语教学 融合  随着社
摘 要:我国在培育和发展公平、公正、透明、规范的中介服务市场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一些地方的中介服务领域仍存在着收费高、服务差、耗时长及腐败问题。目前,当务之急是需要加快在省级层面建设统一的网上中介服务超市、推进中介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提升中介机构综合服務能力以及完善以信用为核心的监管体系。  关键词: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中介服务机构;中介服务超市;改革  近年,我国围绕“放管服”改革,在持续推进行政
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近年来英语教学有自身的发展变化,教材的改版、教学内容的变化给广大一线英语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挑战自我”的要求。以我多年的教学经历,我认为“万变不离其宗”,故在此班门弄斧。  在英语教学中,尽管有小学英语学习为基础,初中英语仍然是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在把好词汇关、丰富词汇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培养几方面的能力。  1.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外语课是实践课,
摘 要: 语法是语言学习的重点,英语语法是英语教学的关键,是语言的基本规律,但英语语法又是最枯燥乏味的部分,传统的语法教学演绎、归纳成为教学的主要方法,与课改不相吻合。那么,优化语法课堂结构,打造精彩的语法课堂值得探讨。  关键词: 初中英语 语法教学 精彩课堂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程标准的实施,英语语法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变,改变灌输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将听说读写译巧妙结
2015年11月2日至11月7日,我参加了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的“小学数学骨干、教研组长培训班”,在此期间,我听了多场专家报告并进行了2天的实践考查。通过培训,过去一些教研教学过程中遇到而未能解决的疑案大部分都得到了有效解决,同时一些新的观点、新的方法也给了我新的启示。  一、老师喜欢与不喜欢教研活动的原因  通过这次学习,我亲身感受到上海教研活动的浓厚、扎实氛围。上海的老师都乐于参加教研活动
摘 要: 纵观当前常州市初中英语中考试卷,除去听力和口语,阅读所占比重是45.6%,阅读理解考试在初中教学中非常重要,所以通过有效的教学途径,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尤为必要。  关键词: 初中英语 阅读策略 阅读技巧  阅读理解作为考查学生直接运用英语能力的主要题型,在目前中考英语试卷之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纵观当前我市初中英语中考试卷,除去听力和口语,笔试部分90分,英语阅读范畴的比重是45.6%,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