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要正确对待“小道消息”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q_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是个小社会,群体内的成员相互作用和影响,共享着特定的目标和期望。但当一个人(或一部分人)的目标和期望达不到或出现偏差时,就会有一些消息(猜测或谣言)在私下里传播,这就是“小道消息”。“小道消息”大面积地迅速传播,对学校效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也会以讹传讹,混淆视听。因为“小道消息”是私下里的个人行为,囿于个人的检验手段、判断能力和道德品质的欠缺,小道消息很难充分保证其客观性和全面性,因而就会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甚至无中生有的错误。因此,很多校长对“小道消息”可以说是深恶痛绝。
  为了有效避免“小道消息”的传播,不少校长可谓煞费苦心,有的采取消极的办法,让大家忙碌起来,这样就没有时间和精力来传播了,甚至还规定教师上班时间不能串办公室;有的采取常规的办法,一旦听到“小道消息”就亲自盘问和追究,直到查出谁是第一发布者;有的采取积极的办法,更大范围内更快捷地发布正式信息,但由于缺少开诚布公的沟通,有“信息过滤”嫌疑,“小道消息”却是在学校里很难销声匿迹。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找到问题的根源。从理论上说,“小道消息”的产生在于信息的不对称,学校管理层不能快速充分地传播人们所需要的全部信息,从而造成“小道消息”的传播;从客观上说,团体、小组或小集团是小道消息和谣言的源头,也就是说只要人们聚集在一起,就总要说话,不会去多说那些已经公开发布了的大家普遍知悉了的消息的,而是去传播那些未加确定的消息,发布者的想象力在发布时得到呈现,而听者的好奇心也得到了满足。因此,对于“小道消息”,应做到具体分析、正确处理。“小道消息”的特点之一是传播渗入了个人感情色彩,常常偏离事实。但是,经验告诉我们,某些“小道消息”反映了教职工的需要、意见、情绪、态度和思想倾向,对改进学校工作也是一种有价值的信息。所以对“小道消息”的态度应是引多于禁,重视而不鄙弃,区别对待。其次,要创造良好的学校管理气氛,使具有积极意义的“小道消息”成为强化管理的动力,如合理化建议、对不正之风的揭露和师生需求信息,等等。
  “小道消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怕,又神奇。一个有心计的领导人往往通过心腹掌握着大量的“小道消息”,同时也有意识地通过“小道消息”的渠道把自己的意思渗透出去,以加强对组织的引导和控制。上海原北郊学校校长郑杰就曾坦诚地表露自己的心声。有着多年管理经验的他调查发现,在学校中传播的“小道消息”的真实性达到了75%。假如没有“小道消息”,他可能根本没有办法完全掌控学校的局面。因为任何一位教职工都不会将他们最真实的工作状态摆在校长的面前,哪怕是一位非常有心的校长,仅凭他不多的几次“巡视”,也根本不会看到所谓的真相,而中层干部又未必会将真实情况如数汇报。但“群众的眼睛又是雪亮”的,郑杰校长正是利用这些在教职工中快速、广泛传播的“小道消息”,才在一些事件未及恶化之前,果断而从容地做出决策。同时,他还巧妙地利用“小道消息”为实现正式政策或程序铺设一条迂回的渠道。譬如他在做出一项正式的重大的决策之前,会先非正式地发出一些与其意愿相反的消息,有意助长人们去传播,而他就可以接收到一些反馈,帮助其探明教师的心理底线,从而为自己以后的正确决策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成功的铺垫。
  由此可见,“小道消息”和其他的万事万物一样,都是有两面性的,任何一种高压和不正当的压制,只能让“小道消息”潜滋暗长,让学校管理误入歧途。因此,作为一名明智的校长,对于“小道消息”就应进行正确的引导,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小道消息”所可能有的效用,以更好地为学校管理服务。
  (作者单位:山东胶南市滨海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