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社会利益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bin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部门法之间的本质区别常从法所维护的种类和性质来界定,法所体现的意志背后就是利益,法被认为是利益分配的工具。经济法作为社会本位法,即社会利益维护之法,其所保护的是社会利益。因此,要想更透彻地掌握经济法的本质,必须对社会利益有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国家利益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关键词:社会利益;国家利益
  中图分类号:D9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02-0278-01
  作者简介:张熙子(1994-),女,湖南张家界人,安徽大学法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法学。
  在法学中,我们习惯讲利益依据其性质分成私益和公益两种,私益即私人利益,公益则为公共利益。各国立法基本上都没有对公共利益进行精确的定义,而只是采取了抽象概括的方式来规定。究其原因,乃是不得已而采取的方式。因为公共利益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一个与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等相类似的框架性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可见,公共利益是内涵更广泛的概念,它既包括国家利益也包括社会利益。
  对于社会利益的含义,学界一直存在争议。边沁认为:“共同体的利益(即社会利益)是组织共同体的若干成员的利益总和。”可见,在边沁看来,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单纯相加,并没有独立存在的社会共同体。庞德认为社会利益是最重要的利益,是包含在文明社会中并基于维护文明社会的正常秩序和活动而提出的各种具有普遍性的主张、需要和愿望。社会利益的主体是公众,即公共社会。社会利益表现的权利形式上,其主体可以是公民个人、法人或国家。大多数人都偏向这样一种界定:社会利益是相对于国家利益而言的,某一时期某一特定区域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
  社会利益的主体被界定为不特定多数人,其本质上是一种群体利益。作为一种群体利益,社会利益具有三个重要特征:
  第一、相对性。社会利益是一种相对于特定社会成员利益而言的相对利益。也就是说,社会利益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部分人,只有在具体情境下,结合需要对比的对象,才能作出合理的认定。第二、区域性。首先,有些需要法律特别保护的群体,可能只会在特定区域内才会存在;其次,在不同的区域内,按照既定标准确立的某一群体所代表的利益能否构成社会利益也有所不同;第三、历史性。社会利益是群体分化的产物,而群体分化总在特定历史阶段才会发生,故某一群体所代表的利益,也只有特定阶段才构成社会利益。
  但是,在一些研究以及实践中,社会利益的概念往往与国家利益相混淆,在使用中往往不加区分。可事实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是并行的两种不同的利益,是公共利益的两个方面。从法理上说,经济法同时注重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两个方面,可见社会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所以,要想全面认知社会主义,必须还要对国家利益以及其与国家利益的区别与联系。
  由于国家具有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它比其他主体更适合代表社会公共利益,现实中,国家多是以社会利益为由实施相关活动,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因此,社会利益与国家和国家利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法学角度来说,经济法是调整市场规制关系和宏观调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在赋予政府经济管理权以救治“市场失灵”问题的同时,也约束政府的经济管理行为以防止出现新的“政府失灵”。经济法赋予政府权力,而政府又是国家权力的掌控者,其行为代表的是国家的意志所以,政府在执法时不可避免的维护国家利益。从立法上说,法是统治者阶级利益的体现,经济法在制定过程中就笼罩着国家利益的色彩。所以,经济法在坚持社会本位论注重社会利益时,势必也会保护国家的利益。
  具体看二者的不同:
  一、主体不同。国家利益的主体指国家,理论上也指全体国民。所有国民实际上也是特定多数人。而社会利益相对于国家利益而言,所维护的是某一时期某一特定区域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是整个社会的利益。
  二、衡量标准不一致。理论上,国家利益的主体是国民,而国民是特定的,虽然因数量众多无法一一表达意志,但可以进行投票。所以对国家利益最好的衡量方式是拿到立法机关进行表决。至于社会利益,因为利益主体不特定,就无法让这些主体一一来表达意志,也没有办法进行投票,故在社会利益衡量上,只能坚持客观标准,即看结果是否让大多数主体获利。
  三、产生机制不同。国家利益的产生机制就是政治权利的运作机制,国家利益强调统一性,通常以法律、法规、命令的形式来表达;社会利益的产生机制既可以是政治权力的运作机制,也可以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交往机制。而且社会利益可以具有地域性和阶层性,不必也无需强求一律,它既可以借助法律、法规、命令等形式来表达,也可以通过舆论或习俗等形式进行表达或传播。
  [参考文献]
  [1]华国庆主编.经济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2]陈乃馨.经济法理论论纲—以剩余价值论权化为中心[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摘 要:电信服务合同是联系电信用户、电信运营商双方的法律桥梁,在手机用户被不明扣费问题渐趋激化的现今环境下,电信服务合同纠纷中的隐藏问题日益突显。本文通过审视电信服务合同纠纷中的“潜在性”问题,探知其中弊病,深挖问题根源,从而进一步从立法、司法、行政三方面寻求治理之策。  关键词:不明扣费;电信服务合同纠纷;权益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2.2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
摘要:《刑法》第12条规定了刑法适用中的“从旧兼从轻”原则,该条款所体现出来的“有利于嫌疑人”的精神为有限度地“有利于嫌疑人”。从旧兼从轻原则是对每一个具体法条的选择,在对某个行为进行刑法评价是一个完整的法律选择的过程。在选择的过程中,应当完整地适用该条文,而不能将不同效力阶段的法条的要素进行糅合,进行选择性地适用。  关键词:从旧兼从轻;刑法稳定性;有利于嫌疑人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
摘 要:网络违法犯罪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强调违法犯罪发生的特殊环境和手段——网络,是一般网络行政违法和网络犯罪的统称。网络在现实社会之外营造了一个虚拟社会,虚拟社会反映现实社会但不局限于现实社会。网络违法犯罪的危害性于传统违法犯罪而言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网络违法犯罪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违法犯罪的主体上、方法上、违法犯罪过程之中以及之后的社会危害性上,已经到来非治不可的地步。综合治理,虽然还存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显现。污染源主要表现为生活和农业生产垃圾以及外源污染;针对农村环境问题表现为立法及公众关注少,环境执法难以及地方政府在污染防治等方面投入不足。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需要立法给予更多的关注,加强环境执法,增加在污染防治方面的投入以及提高公民的环保法律意识。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污染防治;法律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2.6;F205;X321文献标识码:A
摘要:知情权是一个内容极其广泛和复杂的概念,其既具有私权利的属性,又具有公权力的特征,是一项具有综合性质的人权。在司法实践中,被害人的知情权广泛贯穿于立案、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的各个阶段,但是由于我国立法失衡和相关救济措施的欠缺,直接导致其知情权无法被完全落实。本文在对知情权的基本价值作出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目前我国被害人知情权在行使中的主要障碍及完善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若干完善建议。  关键词
摘 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政治课程,实践教学意义重大。在高职这门课的实践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高职;实践教学;必要性;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7)32-0237-03  作者简介:张静,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基础部思政教研室,专职教师,研究方向:思想
摘要: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调查报告现实,截止到2012年,我国微博用户突破3亿,其影响力极其巨大,整个社会都进入微博时代,与此同时,相关性的违法现象、纠纷逐步延伸到微博领域,案件层出不穷,使得整个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观念增强,整个社会对网络背景下的著作保护格外重视。  关键词:微博著作权;报纸期刊;微博平台  中图分类号:D92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
摘要: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横扫全球,而资产证券化这一传导工具促使危机的破坏规模不断扩大。从法律层面上而言,美国在次贷抵押贷款审查、投资银行审查以及金融衍生品审查等诸多方面均存在缺位。为应对危机,美国建立了以《多德·弗兰克》法案为核心的全面、严格的金融监管体系,重新审视自由放任的市场以及市场中政府应扮演的角色。  关键词:次贷危机;资产证券化;法律问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D971.2文献标识
摘要:死刑替代措施就是在不适用死刑的情况下采取的、用来代替死刑的刑罚方法。我国《刑法修正案(九)》第44条第3款第3项对于贪污犯罪的规定:犯第一款罪,有第三项规定情形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在其死刑缓期执行二年期满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后,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此规定中以终身监禁代替了原来的死刑,这体现了我国在消减死刑进程中的一次历史性的跨越。根据《刑法修正案(九
摘要:“子女本位”主义和子女最大利益原则指明了非婚生子女保护立法的趋势,但我国存在非婚生子女保护的法律缺漏,平等地位的原则性规定无法掩盖非婚生子女保护缺失引起的社会问题。境外亲子关系立法的制度构建可资参考,非婚生子女准正制度和认领制度提供亲子关系确定的制度路径,尊重当事人意愿和适度法律强制的立法模式可以作为我国非婚生子女保护法律缺漏的填补。  关键词:非婚生子女;法律缺漏;准正制度;认领制度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