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磁共振成像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上腹部脂肪体积与身体质量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磁共振成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16583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采用磁共振成像脂肪定量技术测量上腹部(L2、L3水平)脂肪体积,探讨其与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相关性。

材料与方法

纳入56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计算BMI及行上腹部MRI检查。利用MRI脂肪定量技术测量L2、L3椎体水平腹腔内脏脂肪及皮下脂肪的体积,并分析其与BMI的相关性。

结果

56例患者的BMI为(26.90±3.18) kg/m2。L2椎体水平腹腔内脏及皮下脂肪体积分别为(556.0±165.6) cm3和(448.9±166.7) cm3;L3椎体水平分别为(513.6±163.6) cm3和(517.6±173.5) cm3。20~40岁组和>40岁组在L2、L3椎体水平的腹腔内脏脂肪及皮下脂肪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28 kg/cm2组的L2、L3椎体水平的腹腔内脏及皮下脂肪体积均高于BMI<24 kg/cm2组(P<0.01);在L2、L3椎体水平腹腔内脏脂肪体积方面,BMI越大,腹腔内脏脂肪体积越高。腹腔内脏脂肪体积与皮下脂肪体积正相关(r=0.347~0.410;P<0.01)。BMI与L2、L3椎体水平腹腔内脏及皮下脂肪体积皆增大,呈中等偏强正相关(r=0.568~0.706;P<0.01)。

结论

磁共振成像脂肪定量技术测量的上腹部(L2、L3椎体水平)脂肪体积与BMI具有正相关。

其他文献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是一种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的病理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肝脏中的脂肪沉积超过了健康人群的允许范围。然而目前还没有治疗NAFLD的推荐药物。小檗碱能够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氧化应激、调节肠道菌群等途径治疗NAFLD,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简要综述了NAFLD的发病机制,并着重探讨了小檗碱治疗NAFLD的机制进展情况,为小檗碱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为在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下增加血液病患者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识,增强其自我防控能力,本文就新型冠状病毒特点、新冠肺炎患者实验室检查特点等进行阐述,以指导血液病患者科学防疫、规范就医、合理随访等,降低感染风险,缓解血液病患者的焦虑情绪,为其在疫情期间获得更好的预后提供参考。
孕产妇健康教育在提高自然分娩率、母乳喂养率、孕产妇及家属的满意度,减少孕期及产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健康教育主体能力、健康教育方式和内容方面仍存在问题。可从提升医务人员健康教育的能力、完善健康教育形式及内容等方面着手,提高孕产妇的健康教育体验感,让孕产妇及家属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配合,从而进一步提高孕产妇健康教育质量。
高效逆转录抗病毒治疗延长了HIV感染者的预期寿命,但终身治疗的副作用如血脂异常、血糖调节异常和体脂分布异常,也增加了HIV感染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运动锻炼是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发展的干预措施,也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文旨在综述HIV感染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及运动锻炼对HIV感染者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医务人员的干预提供证据。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全球大流行,迫切需要有效的治疗和预防策略。近年来研究表明,补充维生素D是降低COVID-19感染风险的有效措施,本文对维生素D在降低COVID-19感染风险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该病的防治提供新的参考。
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儿童期最常见的颅外实体瘤,具有后期易复发、远处转移、产生耐药性等特点,特别是高危NB患儿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低于50%。抗GD2单克隆抗体(抗GD2 mAbs)作为治疗高危NB微小残留病灶的一种特异性最强免疫靶向疗法,当与IL-2或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结合时,其活性增强。本文就抗GD2抗体联合细胞因子(IL-2,GM-CSF)在高危NB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高危NB的治疗提供相关参考。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临床上较为少见。主要表现为肝豆状核变性、肝硬化、锥体外系症状、角膜色素环及较少见的肾功能损害、骨骼损害等[1]。以多浆膜腔积液和溶血危象为特征的HLD在临床上十分罕见,极易误诊且病情凶险,早期诊断及治疗对该病的预后至关重要。本文报道1例以多浆膜腔积液和溶血危象为特征的HLD患儿的临床诊治经过,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其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以提高儿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目的探讨polatuzumab vedotin(pola)治疗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江苏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例多次接受治疗的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为57岁男性,2016年5月诊断为DLBCL,从2016年6月起接受包括抗CD20单抗联合化疗、仅化疗以及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等在内的四线治疗,但治
气管切开是抢救危重患者的常见手术,临床实际工作中气道湿化管理不合理规范会加重患者病情,严重影响疾病预后。本文拟从气道切开患者气道湿化方式及湿化液的选择、湿化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中气管切开患者的气道湿化管理提供依据。
通过检索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WML)及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相关研究和两者内在关联性的文献,从引起WML的病因、WML导致认知障碍及WML引发VCI可能的内在机制等方面,逐渐深入讨论WML与VCI的内在关联性与中枢机制,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MRI技术以其独特优势在临床认知研究中作用重大,提高V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