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庆余:寂寞时光感悟者

来源 :今日中国·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ugui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庆余,1976年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市;200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中国人物画创作与理论方向博士学位;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青联委员。作品与论文发表于《美术》、《艺术百家》、《国画家》、《中国艺术学》、《中国文化报》《光明日报》等多种报刊杂志,并出版有《新工笔文献——郑庆余卷》
  年初,在去山东青州办画展的路上和郑庆余聊天。车窗外,凛冽的北风掠过齐鲁大地,如同一幅时空转瞬的画。谈到郑庆余的画作中的时光感受,他像打开话匣子。
  郑庆余说,感悟时光是他的一种绘画状态。毛笔在纸上一遍遍地勾勒轻染,凝神之间时光倏然而逝。对于观者,一幅工笔画最终呈现的或许只是其本身;而对于他,则是一个时间过程,一个将自我心灵徐徐释放呈现的充满美感的过程。
  10多年前,郑庆余记得进校读硕士第一阶段课程就是跟导师于友善学线描人物写生,面对一位年轻女模特。他使出了浑身解数,尽己所能进行刻画,但老师看后指出:其他不说,单看女青年双眼皮就没有深入观察,结构、位置都不准确,两层眼皮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没有准确交代,而这些在读本科之前都应该解决。当时郑庆余深受刺激。也就是这一次,使郑庆余知道严谨与深入的重要,从而逐步养成了对对象追根求源的习惯,只有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准确。
  10年前,江苏虞城画坛首次父子国画展览——郑棣青、郑庆余父子中国画展。整个画展共展出了郑氏父子近年来所作的近50余幅精品佳作。父亲棣青的花鸟画稚淡而醇厚,充分展现了传统国画的意境,作品频频入选国家级美展。儿子庆余刚刚获得国画硕士学位,作品已经屡次在全国美展获奖,又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新人新作展》。
  郑庆余说能和父亲一起举办画展,是自己从小的梦想。
  转瞬多年过去了。
  感悟时光亦是近年来郑庆余追寻的绘画主题。时间,可以说是一个神秘的存在。现在人们依然无法明确地加以解释。但是每一个人却又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它那均匀而又恒久的流逝。
  郑庆余是一个偏于安静的人,喜欢独处。每当看光阴滑过指尖,这些对于时间流逝的种种美感体悟便会触动他的心弦,一个个鲜活灵魂对于生命宇宙的独特关怀常常使他凝想出神。在郑庆余看来,一朵盛开的鲜花固然美丽,但当它枯萎之后却能给人带来更加深刻,更加沉郁的美感体验,也更具广阔的想象空间,因为花开花落只是瞬间,枯萎却凝聚着时间的印记。
  对于感悟的偏好,使郑庆余绘画的起点不再源于某种图像触动或者写生,而更多来自自身的某种体悟与经验。因此,一幅作品的最初图像往往是模糊的、不确定的,需要通过某种契机逐步将之清晰化、实体化。他经常将之比喻成一场解谜的探险。所以,郑庆余重视草图的创作,因为它是体验与感悟这一过程的载体,也是探寻“自我”、忠实表达内心的过程。
  在郑庆余看来,一幅绘画在创作过程中是作者逐步将自我感受注入画面的过程。而绘画一旦完成,就具有了相对独立的生命。它所富有的意义与传达的内涵并不是凝固的,会随着时间以及观者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希望观者看到之后,画面的整体与观者产生一种新的共鸣和体验。真正用心创作的、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应该是这样来与观众进行对话的。作为绘画者,郑庆余创作一幅作品必然有着某种缘起,也会努力赋予画面以意义,但是他并不愿意自己去阐述具体的创作思维,因为这些阐述容易引导观者进入一种定向思维而使绘画丧失很多意趣。试想,如果达芬奇详尽叙述过《蒙娜丽莎》的绘制原因与过程,那么画中人的微笑还会那么神秘,那么动人心魄吗?因此,他所向往的绘画,它的感染力应当是具有延展性的,而不是制约性的,能够引导观者思维向外发散,产生丰富的不尽相同的共鸣。
  在画展上观庆余的作品,使人们不难感受到那种始终如一的作者意念或思想的存在,这种意念与思想也恰恰是艺术家基于现实的一种距离与表征的反思,一种看似超然的,然而却又与当下文化语境密切相关的一种“自我放逐”。这种自我放逐所呈现出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品质,一种对中心化价值体系的距离的保持与反思。
  郑庆余画风冷逸,其空间构成的恍惚具有超现实的意味,在对司空见惯的形象精微刻画之外,多了一份对人生价值和终极意义的思考。他的绘画语言很显然受到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却很自然成了他风格中的有机成分。
  郑庆余认为,当代中国的艺术创作还缺乏足够的反思意识,在过度聚焦,甚至放大艺术消费的社会语境下,资本市场的大力介入,致使某些艺术作品无形之中成为资本市场的附庸,甚至某些艺术批评话语也一度沦落为各种画展与艺术资本运作的“捧哏”或“祭辞”,从而也直接导致了整体批评立场的缺失,话语指向的偏颇,甚至于价值体系的错位。而与当下反思缺位所相对的是,郑庆余的新工笔艺术恰恰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与现实世界的一种审慎的态度,一种具有独立品质与境界的距离。距离既能保持相对独立的品质,相对独立的反思空间,同时,也能使艺术家本身保持一种具有相对自由的精神与思想空间。
  今年,郑庆余创作了《百年孤寂之水月》,这幅画不仅包含着人生起落中喜悦与悲伤的无奈,世事交替间繁华与落寞的感伤,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时光流动之美的钟爱。
  白石老人曾云:“夫画道者,本寂寞之道。”
  郑庆佘甘为寂寞的时光感悟者。
其他文献
人类使用疫苗的历史相当悠久,第一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是牛痘。通过疫苗,人类消灭了天花,有效控制了麻疹、风疹、腮腺炎、白喉、破伤风、黄热病、流感、乙肝等传染病。随着青霉素为代表的一系列抗生素的问世,人类生命最主要的威胁从传染病逐渐变成了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和癌症。那么,是否也可以靠疫苗来提高免疫力、预防或治疗癌症呢?医学家们对此梦寐以求。  癌症免疫疗法  癌症免疫疗法听起来像是一种新式疗法,但其实它产生于
近年来,由于大型施工企业承建的项目逐渐复杂化、跨地域等问题,而施工企业又长期处于野微利冶且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要改变原有的项目管理模式。在
超级飓风KathA.Svitil著马丽珠译用不着担心:这只不过是一种假说。但是如果某颗小行星再次撞击地球的话,我们就有可能发现所有飓风之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大约在6500万年以前,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或
为深入推进信息化条件下预备役部队军事训练转变,2011年,四川某陆军预备役高射炮兵师组织了信息化条件下防空作战单元合成训练试点。以作战任务为牵引,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提
积极推进装备军民一体化联保联训,是深化军民融合式发展,提高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的有效方式。沿海军分区必须立足现行的装备保障体制、编制和机制,研究保法、创新训法,构建军
闪光X射线照相技术是研究动载荷及其效应的重要测试手段,特别适用于研究物质在爆炸作用下的瞬变过程,本文介绍了闪光Ⅰ号加速器应用于X射线爆轰照相的基本状况,以及用于观察
“闽南语挂号中,客语在急诊,原住民语住加护病房”,坊间流行的这句话是在形容台湾本土语言逐渐消失的情形。台湾原住民语言是累积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的智慧财产,对于这份“财产”的现状,语言学家表示忧心,“再不赶快抢救,依目前世界上的语言每月约有1~2种消失的速度,大概不出50年的光景,也将会消失殆尽。”  语言一旦消亡无法挽回  “语言消失以后有没有被复育成功的例子?”台湾布农族原住民、博士颜国昌曾经这样
征兵工作中的不正之风是颇受关注的敏感话题,是影响征兵工作健康开展的干扰因素。狠抓廉洁征兵工作,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中央军委关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充分
6月7日,广东出台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工作的指导意见。原则上农民工积满60分便可申请入户,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以随迁。(《广州日报》6月8日)
[摘 要]在信息化的背景下,高校后勤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还能提高管理工作的实效性,為广大师生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但目前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管理方案、管理制度和人才队伍等方面。为弥补这些不足,高校有必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创新思想观念,制订信息化管理方案,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并加强人才队伍培训,提供相应的人才保障。  [关键词]信息化;后勤管理;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