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历史教学与网络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q123w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增强学生的现代科学技术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校开设了两个网络信息实验班。两个网络信息实验班的教室与普通教室有很大的不同,它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开放式多功能网络教室,里面设有液晶投影仪、实物展台、DVD、音响设备等,教室的功能将由纯网络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功能网络教室转化。
  教室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布局,每个小组六人,围成一圈,每人一台电脑。笔者同时进行四个普通班和两个网络信息实验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心得和体会。
  一、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创造了条件
  由于今天的学生不可能随“时光隧道”回到已逝去的年代中去亲身感受或体验历史,因而造成了学生对历史学科不感兴趣、对历史知识感到难以理解与掌握的状况;从“空间”而言,指的是地理“空间”,也就是历史地理,而初一学生又往往缺乏空间概念,这就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困难。互联网具有非常丰富的资源。
  它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和其他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信息容量大、传递速度快、能使学生穿越时空的界限,走进“历史的丛林”中进行真情体验。历史上许许多多的重大事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欣赏相关的影视作品,如《火烧圆明园》《甲午风云》《鸦片战争》等,亲身去感受那些风雨如晦的岁月,以激励斗志、陶冶情操。
  通过这些方式进行内心情感体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历史学科有了兴趣,才能去品味历史、把握历史。计算机网络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因为它创设的是愉快、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不是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体验学习的成功与乐趣。
  二、网络为探究学习创造了条件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历史教学要“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我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即历史知识和历史经验,可以丰富思想,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增强人们以古揽今,鉴往知来,认识现实的智慧和能力。
  然而,现今历史教育的成效如何呢?据2001年2月27日《人民日报》报道:通过对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若干重点城市14~28岁的“中国青少年历史知识現状调查”表明: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历史知识呈现“两高一低”的情况:即高兴趣度、高重视度、低认知度现象较为普遍。调查问卷以初中历史课本为基本知识范围,但仅有1.5%的青少年及格。究其原因,与长期以来课堂上教师灌,学生背,戏称“背多分”的局面不能说没有关系。
  “学而不思则罔”,没有思维就无所收获。历史教育要真正做到给人以智慧和启迪,使学生成为有情操、会思考的人,就必须有效地改变以往历史教学中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以及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历史知识是综合的,多样的。
  从时间上看,上下五千年,贯穿古代、近代、现代;从空间上看,纵横五洲四海,涉及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从内容上看,包罗万象,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科技文化、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各个领域。历史的多姿多彩,为学生提供了极其宽广的探究天地和思维空间。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主张:“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历史探究性学习不是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器,把现在的知识及认识成果放在学生面前,而是把学生当作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人,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的是如何得出历史结论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本身。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需要以相应的学习内容为载体。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以教材为依据,要求学生自己组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分小组、分专题进行。
  三、利用网络良好的交互性,进行讨论交流,以协作的方式学习历史
  历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很多学生不敢当面提出问题,也不善于发现问题。网络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特性是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能,网络化教学不是简单的人机对话,它使得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沟通更加充分。本学期,我们在校园网BBS上设立《历史评说》栏目,让学生谈五四精神、长征精神、谈学习一些历史事件的感受等。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联机讨论、BBS自由发表大胆而富于创造性的观点,并且能与其他同学随时进行交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对有疑问的问题坦率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四、网络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传统的历史教学,教师过多地讲解、分析,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缺少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容易养成思维惰性,以致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的认知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体地建构的,在教学中,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
  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换,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个人的自主学习,小组的协作学习,彻底地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空间,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网络环境加快了师生间信息量的流动,使课堂教学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河北赵县石塔中学)
其他文献
中学物理学生实验技能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掌握常用基本仪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能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二是掌握中学有关实验的一般原理和实验方法;三是会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能进行运算和分析,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四是了解误差概念,并学会初步的误差计算和分析;五是会写一般的实验报告;六是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包括爱护仪器、遵守安全操作规则和尊重实验事实的习惯等。下面就如何提高学生实验能力,浅
期刊
物理学史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科学,它以人类与物理世界对话的历史为研究对象,融合了与物理学有关的自然科学以及与人类思想、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文史哲的多学科知识,是一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紧密交叉渗透的综合学科。  通过描述物理学家探索科学的成功与失败、喜悦与懊悔、曲折与反复、分歧与争论,使受教育者科学思维得以训练,精神上受到感染,意志得到磨炼,正确理解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从而使心智得到
期刊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英语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对于掌握一门外语的迫切需要性,引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一堂成功的课,应该让学生自始至终掌握主动权,教师只是充当“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
期刊
通过对新教材的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和在教学过程中思考,笔者感觉到我们要贯彻新大纲的实质性的内涵,要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要确实提高我们中学数学教学的实效,作为教师还是要从最基本的问题入手:既要研究新的教学大纲又要研究新教材,更要花大力气研究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落实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所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一、从数学新教材必修1看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1.教学内容
期刊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及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数学教育仅侧重于学习现成的知识结论、技巧和方法,而忽视了学科的基本精神、数学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方法的培养与训练,忽视了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从而降低了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笔者认为必须从更新数学教学观念入手。  一、刻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学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郎格郎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
期刊
一、认真学习中学数学教学大纲  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对各知识点、技能点分别提出了“了解”、“理解”、“掌握”、“熟练掌握”四个级别的教学要求。要认真学习、全面领会、准确把握,并具体地对每节的知识点分解成坡度小、台阶密的系列,赋予具体的明确行为动词表达出来,在这里要确保教学目标的覆盖性、独立性,又要防止超“纲”或不达“纲”的现象发生。  二、深入钻研教材,合理划分教学课时  准确把握全册每章以至每节的
期刊
语文应是主观感受的表达,内心情感的流露,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这是语文的精神和灵魂。在生活中,孩子们经过亲身经历才能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意义,才能获得认识,形成内心情感,产生感悟、见解和智慧,积累成为丰富的精神世界,更会充满激情地去“生活”。因此,语文课程应重视体验性学习,应注重学生对生活的体验。  一、联系生活实际,解读文本内涵  语文,是生活的反映,品味语文内涵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认识、感受生活的
期刊
摘要:思想政治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主要渠道。在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让学生成为探索思维的主人,指导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是培养学生主动思维的有效措施,也是实施新课程改革下,搞好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教学质量 主体地位 政治 教学     一、要与时俱进更新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观念   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
期刊
在学前教育机构中进行的幼儿教育活动,一是为了满足幼儿发展之需要,从内在动机上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同时是为了幼儿从偶发的、自然的、个体化的一些教学活动逐渐转入循序渐进的,有教师指导的、同伴相互交流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学习活动,从而不断激发与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完成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打好理性思维的基础,使教育成为幼儿素质启蒙整体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促进幼儿身心和谐的发展。   一、在非正式的教学
期刊
话要说得动听,文章要写得好看,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大凡鲜活的、具有美感的文字总惹人喜爱,引人入胜;反之,那些陈旧的、缺乏文学性的语言却显得面目可憎,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么,怎样才能使作文的语言生动亮丽起来,使之无“阅读疲劳”之虞,有“赏心悦目”之感?本人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巧用修辞   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是保证语言富有文采的一个重要手段。各种修辞手法中,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