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玉屏县箫笛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chishe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玉屏箫笛是中国传统竹管乐器,始制于明朝永乐年间,其雕刻精致、音色清越优美。在明、清两朝作为贡品,深受皇亲国戚亲睐。时至今日,随着大众文化盛行,玉屏箫笛日益受到市场经济、政府行为、商业资本、思想异化等冲击,其文化内涵正面临“遗产化”的洗礼。
  【关键词】:玉屏县;箫笛文化;保护;传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生态文化的生存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致使“文化生态链”受损,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在地方政府、商业资本、专家学者及媒体的合力运作之下,传统文化正面临“遗产化”的洗礼,传统文化的生产、再生产和重构成为趋势。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产化”,使之从其生存的文化环境中脱离出来,造成非物质文化与其生活原态之间疏离。贵州玉屏箫笛就属于此类现象。时至今日,学界关于玉屏箫笛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如汪兴《论玉屏箫笛产品深度开发与箫笛文化发展》,翟河贵《繁荣玉屏箫笛文化的思考》,吴红春、张红波、杨海燕、文叶飞《“平箫玉笛”赋新声——玉屏箫笛文化传承与发展之路》,张炜《浅谈玉屏箫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等。以上一系列成果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了玉屏箫笛文化,但论及玉屏箫笛的价值及保护与传承的较少。鉴于此,笔者也以玉屏箫笛为例,主要探讨玉屏箫笛的发展现状、价值、保护与传承等问题。通过研究,希望能唤醒人们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便更好地传承优秀文化。
  一、玉屏箫笛文化的发展现状
  作为“贵州三宝”之一的玉屏箫笛,现如今在人们视野中并不起眼,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生产规模较小。曾有年产量50万余只(其中有30万只远销海外),而今,年产量仅1万余只。除玉屏箫笛厂以外,全县仅有13家个体小作坊从事箫笛生产,中高档箫笛采用传统的手工制作,生产规模不仅小还弱,如遇规模较大的订单就会陷入难以承接的尴尬局面。第二,专业制作人员和演奏人员的培养力度不强。现仍处于小范围内传授(师傅带一两个徒弟或家族内部传授,技艺面临失传,文化面临失真)。玉屏箫笛以雕刻和音韵闻名,但现在全县雕刻技艺精湛的不足10人,古法制作技师也不足3人。而培养一个雕刻技师和一个古法制作技师需要10到20年时间。具有专业演奏水平,能够获国家级别的专业演奏人员更是屈指可数。第三,原材料匮乏。玉屏县政府上世纪50年代为发展玉屏箫笛而拨出的原材料基地,由于过度开采,如今只剩一片荒山,上乘竹料还得跑到深山中寻求。第四,品牌知名度不高。除从事箫笛行业的人群以外,知晓玉屏箫笛的人并不多。曾一度被其他箫笛制作厂仿冒,贩卖劣质箫笛,从而影响了玉屏箫笛这个品牌。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玉屏县政府致力于箫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分别举办了“中日韩箫笛学术研讨会”、“中国玉屏箫笛之友节”、“玉屏箫笛走进重庆”“玉屏箫笛走进杭州”、“玉屏箫笛走进香港”、注册“玉屏箫笛”商标等大型宣传推介活动。启动箫笛人才培训基地、原材料基地、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推动箫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投入与产出还不够理想,品牌发展策略仍显粗放,品牌推广手段新意不足,对市场需求的研究不够。
  二、玉屏箫笛的价值
  (一)历史价值
  “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关于玉屏箫笛的起源,史籍记载不详,据清朝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本籍人士田榕编纂的《玉屏县志》载:“平箫,邑人郑氏得之异传,音韵清越。善音者谓不减凤笙。”[1]相传,明万历年间,平溪卫人郑维藩去镇远拜访友人。路遇身披鹿皮的邋遢道人,觉着甚有缘分,便与其游山玩水,夜雨对床。不料鹿皮道人突发重病,郑维藩床前床后,煎药熬汤,端茶送饭,对其无微不至。病体痊愈后,鹿皮道人感极涕零,便拿出一只竹箫(上有一韩字)赠与郑维藩并教他如何吹箫。翌日,鹿皮道人带着郑维藩前往飞凤山,砍了几根适宜的紫竹,授制箫技艺,一夜功夫,做出了两只粗细不一的雌雄箫。拂晓,二人去往西门城楼合奏,雌雄汇声、鸾凤谐音、音韵清越,引众人围观,赞叹不已,无异天宫仙乐。不日,郑维藩学会制箫技艺,鹿皮道人笑辞。临行前道:“真情平溪有,薄枝留心音。中举不足贵,艺精惠子孙。”转过身子,飘然而去。旧时,郑家供奉鹿皮道人画像,尊为平箫艺祖。
  郑氏在明清为官宦之家,到了清咸丰年间,郑维藩第九代孙郑汝秀(号芝山),家境开始破败,为维持生计,挂出“贵州玉屏县郑芝山祖授仙师秘传精制雅颂贡笛”营业招牌,开设店铺,制作箫笛,打破祖训,向外传艺,制作的箫笛以音韵清越,雕刻精美见长,故箫笛供不应求。
  透过玉屏箫笛,我们可以看出某一历史时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社会风尚。今天,我们所听到的这一段段传说、故事、神话、史诗,虽不排除其中有附会因素,但在当地民众的心目中,它确实是一部真实的历史。
  (二)文化价值
  1、玉屏箫笛始制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约有500年历史,以音质清越、造型美观、雕刻精美著称,在明清两朝被列为宫廷贡品。1913年,玉屏箫笛在英国伦敦举办的国际手工艺品展览会上获银奖,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1923年,又在巴拿马获得金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获得国际大奖的民族乐器。玉屏箫笛曾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20多个,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与茅台酒、大方漆器并称“贵州三宝”。1990年,文化部授予玉屏“中国箫笛之乡”称号。[2]
  3、玉屏箫笛作为民族乐器,具有独奏、伴奏和合奏的功能,常用于民乐合奏,搭配古琴,在昆曲、越剧等地方戏曲中,也无法忽视它的存在。
  玉屏箫笛的“自识”被“他识”所激发,促使文化主体积极参与到文化传承与再创造的活动中。[4](1)、“仙到玉屏留古调”,使之玉屏箫笛从平凡转化为非凡,具有精神性、宗教性、神秘性。(2)、玉屏是侗族自治县,可以使侗族文化与箫笛文化相结合,进而显得更具“原真性”。   (三)艺术价值
  素笛一只,经技师精雕细琢,使原本普通的竹管被赋予新的内涵,成为一件精美的民族工艺品。玉屏箫笛上雕刻的龙凤图案,据说是取材于萧史弄玉吹箫引友凤的爱情神话故事。玉屏箫笛多以雌雄配对,吹奏起来,含蓄而隽委。雌雄并吹,恰似情人对唱,情趣盎然,故又有“神箫仙笛”之美称。[3]
  其一,玉屏箫笛由独特的造型而形成的造型之美。玉屏箫笛的以椭圆扁箫和大小不一的雌雄箫为独特的造型。
  其二,玉屏箫笛由某种旋律创造的音韵之美。玉屏箫笛以音色清越优美、音质圆润,在民族乐器中,尽显风骚。
  其三,玉屏箫笛由色彩、线条创造的绘画之美。玉屏箫笛常以飞龙彩凤缠绕而上,名词雅句镌刻其间,花草树木幽暗而生。
  (四)、玉屏箫笛的科学价值
  1、据世守其业的郑家及同行述:郑家以本地水竹制笛,不缠丝,不上漆,只打白腊,保留竹子本色。式样新颖别致,音色远胜南北各地所产竹笛,遂以家乡玉屏之“玉”为名,称“玉笛”。并依其《和声鸣盛》中的“音律图说”理论,将箫笛配对,合称“平箫玉笛”。[5]
  2、玉屏箫笛多以“龙箫凤笛”雌雄配对。玉笛的音质清纯华丽、穿云裂石;平箫的音质清幽雅致、润气回肠。加之精湛纤巧的雕刻技艺,细腻逼真的山水、花草、鸟兽、诗词图案纹饰,诗、画、音、色、和谐共生,完美结合。在中国竹管乐器中独树一帜。
  3、黄育远在玉屏箫笛的传统制作工艺基础上研发了一种仿古箫笛。较传统箫笛而言,雕刻更为精细、线条流畅、图案分明、龙凤生动。相比原竹管而言,显得更坚硬、有厚重感,无味、无毒、环保、得到了业内专家高度认可。
  我们尊重古人的传统工艺并对玉屏箫笛进行保护性复原,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多地保留住玉屏箫笛的所含信息。新箫笛文化的创新取决于人们对传统箫笛文化的理解深度,从传统中发现精华,是箫笛文化创新的前提。我只有植根传统,才能从传统获得滋养。断根弃本,不但箫笛文化之树不能长青,甚至难以存活。
  (五)教育价值
  玉屏箫笛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泽松说:“箫笛制作和演奏是我们侗家人的传统技艺和拿手节目,不分男女老少都有属于自己的箫笛,伴随自己成长。大小活动都离不开它,箫笛早已融入了我们侗家人的血肉,是我们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6]
  玉屏侗族自治县县委书记王俊铭说:“箫笛文化是玉屏精神的魂,是侗乡人民的根,要积极发扬侗家人‘爱乐重器’的良好文化习惯,保护并传承包括箫笛文化在内的‘北侗风情’。”[6]
  玉屏箫笛作为北侗民俗风情的一种物化形式,它与北侗的民俗节庆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承载的文化教育寓意远超出了它的实用功能和价值,具有丰富的文化教育寓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三、玉屏箫笛的保护与传承
  (一)保护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玉屏箫笛在它未成型前,它只能作为一种理论方法、技艺或技能存在于箫笛技师的头脑中,保护难度较大。如果换个方式不再保护这个玉屏箫笛这个外化物,而转为保护刘泽松、姚茂禄、杨平海等玉屏箫笛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那么只要保护好这些玉屏箫笛传承人,玉屏箫笛技艺就不会面临失传。(1),激励他们,他们就会不断进取,箫笛也会越发精益求精;(2),鼓励他们继续招徒授业,箫笛技艺就会后继有人。
  2、整体性保护原则。
  玉屏箫笛是玉屏出产的竹子制成。所以保护玉屏箫笛文化不仅要保护箫笛技艺和箫笛外化物,还要保护制作工具、材料、制坯、雕刻、成品这一整体流程和玉屏这一品牌及北侗文化。如果离开这一特定环境,玉屏箫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活态保护原则。
  我们强调的并不是简单地建几座博物馆,将龙箫凤笛、竹根箫、雌雄箫等优秀箫笛收藏起来而是强调一定要以活态传承的方式,将传统的、古老的技艺原汁原味的保留、传承下去。
  4、民间事民间办原则。
  在玉屏箫笛的保护中,政府、学术界、商界以及新闻媒体的积极参与十分重要,没有他们的参与、组织、调动、引导,保护工作将很难开展。但我知道要玉屏箫笛的传承主体不是政府、学术界、商界、及各类新闻媒体,而是深深根植与玉屏箫笛技艺的民间传承人。无视这一点,以强势地位取代传承人,那么玉屏箫笛因外行人的介入而变味。
  5、原真性保护原则。
  在遗产运动中“遗产化”的生产与再生产,使其玉屏箫笛失去了原真状态,被当代创造的“次生文化”所代替。而要保护玉屏箫笛文化及内涵,就必须强调玉屏箫笛的原真性。如仅靠“次生文化”那么新文化、新艺术、新科技的创造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玉屏箫笛的文化安全就会因资源的丧失而失去保障。
  6、独特性保护原则。
  玉屏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以侗族为主。侗家人世代在此生息繁衍,形成了独有的“北侗文化”。在多彩的民族文化中,箫笛制作和演奏是生活中最平常而又重要的组成部分,侗家人“爱乐尚器”的生活习惯,使箫笛制作技艺不断改进创新,演奏别具一格。为了打造玉屏箫笛这一品牌就必须与北侗文化相结合。使其箫笛文化更富内涵,更加独特。
  7、就地保护原则。
  为了很好的保护和开发玉屏箫笛,必需进行就地保护,从玉屏箫笛的品牌、生产原料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技艺创新等几方面进行保护。这样就使其本土文化不会向外流散。
  (二)玉屏箫笛的传承
  1、家族传承。
  玉屏箫笛制作技艺目前以刘泽松、姚茂禄、杨平海等传承人为代表,而这些传承人大多年过半百,技艺传承令人堪忧。中国自古以来受小农思想禁锢,技艺向来是父子相传、兄弟相及、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传外“留一手”。现在也不例外,为了传承人思想不受约束,家族内部传承还是很有必要。可年轻人大多不愿意去继承这个东西,所以为了技艺传承,对这方面的工作还需加强。   2、培训园地传承。
  (1)、创办培训基地,聘请国内外知名箫笛演奏家和箫笛技艺传承人为导师,培养演奏者及箫笛技师,扩大传承主体。
  (2)成立宣传机构,聘任专业人员收集、整理、编辑玉屏箫笛文化相关资料并利用现代技术、信息平台进行宣传。
  (3)建立箫笛研发中心,创新箫笛技艺,注重市场需求(根据不同消费人群生产不同规格的箫笛)。
  3、传统节日传承。
  侗族传统节日何其多,而真正与其玉屏箫笛相结合的节日,却少之又少。为了打造玉屏箫笛文化,何不把与其相结合的节日放到重点,进行深入挖掘、开发,打造特色的,内涵的节日。使其玉屏箫笛文化更显突出,以节日带动玉屏箫笛文化的传播。
  4、举办文化活动,带动文化传承。
  不管是民间,还是政府举办文化活动,都有宣传本土文化之责。对于玉屏箫笛的传承不仅是对其技艺和外化物的传承,还注重舞台表演的技艺传承。玉屏箫笛作为一种民间乐器,以音色圆润优雅、雕刻精湛纤巧为特点,把其登上舞台、走向文艺、利用现代技术及新媒体将玉屏箫笛文化推广出去,这也是一种传承。
  玉屏箫笛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为了技艺得以永续,文化得以传承,重要的是为玉屏箫笛得以走出去,使其世人熟知,让其林立在世界民族乐器之上。
  参考文献:
  [1]钟德善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委员会编.贵州玉屏县志.清乾隆二十二年( 1757)修注释本[Z].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5.
  [2]翟河贵.繁荣玉屏箫笛文化正当其时[C].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3]张昭.漫话玉屏箫笛[J].民族论坛,1999(1).
  [4]赵红梅.论遗产的生产与再生产[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5]刘明.玉屏萧笛渊源流长[J].遵义,2009.
  [6]骆飞.贵州玉屏:五百年“箫笛文化”传承不息[Z].新华网,2014-11-27.
  [7]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8]麻勇斌.贵州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9]林克仁、常敦明.中国箫笛[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0]于海广、王巨山.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11]彭兆荣.文化遗产学十讲[M].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2012.
  [12]余方.玉屏箫笛的传承难题[N].中国质量报, 2015-10-12.
  [13]陈丽玲.文化蓄势,助推玉屏箫笛产业发展[J].当代贵州,2010(21).
  [14]胡惠林.在积极的发展中保障中国的国家文化安全[N].文艺报,2002-10-10.
其他文献
【摘要】: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感染引起的一组疾病,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囊肿,盆腔腹膜炎,综合了近几年盆腔炎治疗的多种途径及其研究进展,探讨盆腔炎的规范化治疗,以及更好的指导临床。  【关键词】:盆腔炎治疗;护理;护理心得;  盆腔炎也就是盆腔炎炎症性疾病,具体指的是女性生殖道炎症所导致的一组疾病,主要包括盆腔腹膜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卵巢脓肿以及输卵管炎。绝大多数的妇科盆腔炎患者
期刊
【摘要】:为了克服传统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出现的种种弊病,提高我国工程教育教学质量,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趋势。成果导向教育(OBE)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美国、加拿大等一些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本文重点介绍了成果导向教育概况,并与传统教育模式进行对比的基础上,我院借鉴加拿大Seneca学院的成果导向教育模式,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提出建议。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格鲁派于15世纪由宗喀巴·洛桑扎巴创立,俗称“黄教”。17世纪以后格鲁派长期执掌西藏政教大权,至今仍是藏传佛教最大最有影响力的教派。宗教文化即藏传佛教文化是藏族整个文化的精髓,纷繁复杂的宗教仪式构成了藏族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格鲁派的“宗教仪式”以若尔盖格尔底寺为例,大体可以分为两大仪式,分别为羌姆仪式和祈祷朝拜仪式,而格尔底寺的农历正月毛兰姆法会则完美的结合了以上两大仪式,所以本文以若尔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抚触在新生儿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为今后的护理工作提供思路。方法对我院新生儿科2015年3~10月接受新生儿护理的80例新生儿作为本组的研究对象,采用平行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未开展新生儿抚触;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于出生后第1d进行新生儿抚触,分别于出生第1d与第28d时测量两组的体重、身长、头围、24h摄奶量以及睡眠时间,并对两
期刊
什么是教学艺术?诸家学说对峙,观点纷呈,见仁见智,研究者留下了他们探讨的脚印。我国近年来对教学艺术的探讨十分热烈,研究逐步深入,择其要者,有以下几种:教学艺术的本质是教学的合规律性与合个性的统一。教学艺术是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这种手段的运用能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的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取到知识的营养和美的享受。教学艺术是“能达到最佳教育、教学效果的各种知识、条件、手段
期刊
【摘要】:教学艺术具有审美性,教学设计美、教态美、教学语言美、教学过程美、教学意境美、教学机智美、教学风格美、教师人格美等既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又使教学具有了审美价值。教学艺术具有表演性,机智幽默的语言、惟妙惟肖的表演和恰如其分的笑话等表演手段,使教育教学寓于娱乐之中。教学艺术具有创造性,教学的新颖性、灵活性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使教师具有吸引学生的独特魅力。 
期刊
【摘要】:在这个容纳众多区域、众多国家以及众多民族的“地球村”中,人们不仅要从事经济交流,亦要进行文化交流,但无论是哪种交流方式,都必须以语言为交流基础。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而英语则是世界通用语言之一。为更好的走出国门,面向世界[1],在实施新课改后,规定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课程,但社会文化会对人们行为及思想造成直接的影响,也就不可避免的会影响人们的语言行为,这就造成了成
期刊
【摘要】:中药注射剂是中药新剂型,目前已有国家标准的中药制剂已达100多种,临床应用日趋广泛。长期以来,在人们一直认为中药安全无毒,因此用药时经常忽视中药注射剂正确使用方法而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同时中药注射液因有效成分复杂,精制困难也是引起不良反应 的主要原因,应引起了临床上广泛性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多个品种的中药注射剂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或存在严重不良反应而被停止生产或暂停销售使用,在国家食品药品
期刊
【摘要】:心理教育又称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他是教育工作者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和系统的教学理论对受教育者的心理进行科学的疏导,并帮助其形成完善的人格,进而促进其全面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应对挑战、保持良好心态的关键。本文就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艺术类学生的心理教育实践情况进行了重要分析,并结合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希望对我国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移动的指导意义。
期刊
【摘要】:所谓高效课堂指的是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更加有效率和质量。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均较为落后,教学有效性亟待提高。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价值观等的全面发展。本文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对小学语文高校课堂教学的现状和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0.引言  从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