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教育思想在高中物理教学工作中的实现

来源 :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1976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指的是学校教育.上世纪60年代,叶圣陶老先生非常明确的提出了“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论点.也就是学生入了门,他们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并解决问题了,就用不着再“教”了,这也达到了教育的最高境界.
  在近十年的新课改的实践中,无数个教育管理者、研究者以及第一线的普通教师,都在不断的进行新的改革和新的尝试,都在为达到叶老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而探索着.
  新课程教育理念中的三维目标分别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的核心理念要求教育工作者,不能仅仅做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也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要求教师必须侧重于将研究问题的过程呈现给学生,将研究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解决他所碰到的其他的问题,也即达到了“不教”的目的.
  一、目前物理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1.应试教育的模式依然盛行
  教育的目标是为了达到“不教”,但是否达到目标,除了学校教育之外,还与社会背景、舆论环境有关.目前社会环境在教育问题上还是比较功利的.每年高考过后,媒体对高考状元的过度渲染;足球盛行的时候,一些家长拼命让孩子挤进足球训练队,个个都来练足球;孩子原本应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却被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所包围.一些学校的工作事实上一切都服从和服务于“考试”这个中心,围绕着考试这个“指挥棒”转,教师备课的核心就是备教材、备考纲,每次考试后比分数、比排名.于是重新回到了“题海战术”,教师越教越累,学生越学越“笨”,完全丧失了自主的学习能力.也完全背离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本质.
  物理教学中忽视了实验的趣味性、探索性,甚至取消了物理实验,一切以考试分数为中心,学生整天埋头于枯燥的物理试题中.原本应该是有趣的、科学性较强的物理课也变得死气沉沉,学生也逐渐讨厌这一门学科.
  2.过度曲解“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
  不少教师在开设物理公开课的时候,或者是撰写物理论文的时候,在公开课或者论文的标题中都会含有“探究”一词,似乎一夜之间“探究”一词流行起来了.有些明明用一句话就能讲明白的知识,人为的复杂化.不管是不是适合探究的内容,统统探究的方法来授课,用探究的方法来撰写论文.并申明这是“教是为了不教”理论的实践.其实不然,作为物理这门学科来说,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用所谓的探究的思路授课.做为物理教师不应该教条的认为只有探究的方法才是达到不需要教的唯一手段,应该针对不同的授课内容,有分别的选择合适的授课方式,该单向传授就该单向传授,该师生互动的就师生互动.要避免曲解“教是为了不教”的核心思想.
  二、如何纠正物理教学中存在的认知上的误区
  1.去除功利色彩,还物理学科本来的面目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个体,应量力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又要适应目标的教育现状.其实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转变,社会的教育环境要改变国家的教育体制要完善.
  作为物理教师不应该只看重学生考试的分数,而是应该将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品质、逻辑推理能力作为核心目标,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少一份功利,多一份责任,才是物理学科美的所在.
  2.去除形式化的表象,创设合适的物理教学情景
  物理学科有其固有的特点,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使用探究的方式,不能为了摆花架子,而生搬硬套“教是为了不教”的理论.首先,有些物理知识只需要简单的传授即可,无需也无法进行所谓的探究,不能为探究而探究.针对不同的内容和要求,我们需要不断的研究和区分,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式.其次,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有助于将物理教学进行得更加顺利.该做实验的必须要做实验,该学生自己动手的就应该让他们自己动手.
  3.摒弃“教应试方法”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就是:过程和方法,但是我们不能为了方法而教方法.脱离了学生这个主体,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即使讲再多的方法也是没有用的.我们还是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教会他们使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物理问题.只有最适合他们的方法,也才是最有效的方法,这样离“不教”也就不远了.
  三、提高理论认知,进一步升华“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其实“教是为了不教”并不局限于知识的教育、方法的教育,也包含美的教育、灵魂的教育.从物理现象中找到美的存在,从物理先辈们的探索过程中找到物理的灵魂之所在,找到先辈们人格的高尚之所在.
  例如,我们可以从“三棱镜光的色散”中看到纯洁的白光中蕴涵的绚丽的美,从“电能够产生磁,磁也能产生电吗?”的推理中看到物理学对称的美……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去审美、审出物理学中的美,当学生心中有了这些美的感受、有了审美的技巧之后,他们自然就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去发现美、追求美.这不也达到了我们“不教”的目的了吗?
  从老一辈物理学家研究物理的过程中,体会他们的科学态度、积极的人生观,如,钱学森老先生的宠辱不惊的境界、忧国忧民爱国精神.伽利略严密精巧的推理能力和实验至上的科学素养.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中最核心的目标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有灵魂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教师的教书育人不仅仅是知识和方法的教育,更重要的是灵魂的指引.
  参考文献:
  [1]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科学教育出版社,1980.10.
  [2]高长风.新课标解读与教学案例设计-初中物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7.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