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离开上海

来源 :商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_jjf_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大都愿意来北上广深打拼,即使过的异常艰苦,远离亲人,仍然义无反顾,在家踏实过日子难道不好吗?
  上海的经历
  我2008年某三流西安民办大专毕业,怀揣了2000塊钱,买了一张火车票,来到上海。这里没有任何亲戚,朋友,甚至因为翘课,当时的学校暂扣了我的毕业证。我到上海唯一的理由,是喜欢互联网。在这里,我合租在有9个人合租的一套房。小单间月租金650块钱。房间里只放得下一张床和一个笔记本电脑。
  7月的太阳实在太热,求职问路基本靠12580。每周末去上海体育馆的招聘会,遇见突如其来的暴雨,浑身湿透根本不是个事,每天奔波而惶恐,我一度迷茫和无助致极。
  一个月之后我遇见了我工作的第一任主管,那天我求职时迷了路,步行走了一公里,找到面试公司的时候满头大汗。整个衣服湿透的,头发上的汗跟洗过了一样,中暑几乎站不稳,他递了我一杯水,然后让我聊了聊对SNS的看法,估计是他可怜我的落魄,他给老总打电话说暂时不要我的毕业证,先看看我的工作表现。于是我进入到一家国内非常优秀的互联网公司,虽然工资只有1800,但我丝毫不介意。
  第一次参加例会,身边有了一堆来自迅雷、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的同事,我旁边有一位产品经理,那人比我小两岁,是公司从盛大挖来的,他会用Axure,会用思维脑图,开会时能迅速提炼精髓,有着清晰的产品分析能力。分析互联网比我透彻的太多,遇见了正规军的我第一次明白,天外有天,我那点以往炫耀的知识根本连入门都算不上。
  住所里的卫生间龙头需要9个人共用,每天晚上做饭需要排队,上厕所的马桶只有一个,时间长就会被室友骂,电淋浴器的热水,别人用完了你就要等好久。每天到家写分析报告到夜里两点,困得不行就把闹钟设置到早上六点。四个小时睡眠对我来说足够。当当满300块减150块的时候,买了一大堆互联网的书狂补,周末,参加各类的产品经理聚会,不敢说话,只坐在最后安静的听。听他们分析,讲一堆我压根不明白的词,然后记在本子上,回家用百度查。
  国庆长假,离家近的同事都回家,我一个人替全部门的同事加班,3倍工资的待遇让我用一个星期的时间买了第一部智能手机——魅族m8。
  幸运的是我遇见了我一辈子的两个好哥们,公司里的一个PHP程序员和一个广告销售,我们三个人就像《中国合伙人》中的三个人一样形影不离,他们俩都是上海人。销售在我眼里算半个富二代,但特别努力上劲,比我在上海见过的很多外地人都要努力。他帮助我在各种情况下度过难关……为了我们的项目,他有段时间甚至住在公司里。程序员是个特别老实有点内向的男孩,执行力强很适合做程序员,总之,我们三个好的穿一条裤子。
  2010年,团购刚刚兴起,我们开始负责公司里的团购导航,这是公司的一个重点项目。我们三个每天都像打了鸡血,那时候从没有考虑过是否和公司给的待遇对等,我们都抱着创业的理想做。销售去北京出差,我俩聊产品从晚上8点打到12点。他会将访问客户的第一手资料给我,我迅速做产品要求,然后提交程序员,程序员加班当晚就做产品迭代。有时候半夜两点我们会突然想到点子,然后打电话讨论,加班到夜里三点是太平常的事情,看着满满的路灯和空无一人的街道,然后挡车回家睡几个小时,第二天赶到公司上班。有时在夜里一点发现一个页面bug,然后打电话给技术,他也会立即起来改正。
  这是在上海工作的人对工作的执着,绝大多数的人,只要是他份内的工作,你多晚打搅他都不会怪你,而且很负责。三个人的拼命很快有了回报,几年的时间,我变成这个项目的经理,我有一个近十人的小团队,他俩也都是各自业务的骨干。
  上海的生活节奏很快,你感觉自己有一天不努力就会落后,这让你有了动力拼命学习。有很多便利店是24小时服务,你能在加班到半夜三点饿了的时候下楼钻进任意一间吃关东煮或者让店员用微波炉加热一个鸡块便当给你。
  职位和收入上来之后,生活状态也变化了,周末可以去田子坊和女朋友逛街。从世博会看各国风光,去ChinaJoy找萌妹子拍照,去崇明岛抓小螃蟹,去阳澄湖吃大闸蟹,去松江大学城喝咖啡,坐在小店里看日落。自己带着女朋友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去想去的地方。我的工资可以轻易的买得起IPAD、IPHONE,网购的东西基本第二天就到了,而且包邮。
  我也遇见了很多我这辈子都佩服的人,他们是各个领域的专家。他们知识渊博,彬彬有礼,充满智慧,穿着时尚得体,说话恰到好处,做事井井有条。男男女女都好聪明,遇见他们你就会觉得,我也要努力变成这样。
  再后来,搞销售的哥们开始带着我见客户,吃饭聊天,教我克服自己的弱点与人交流。过于内向是我的弱点,有了他的帮助,内向的我敢在公司战略会议上发言,为团队争资源,争利益。团队有一个正牌的复旦大学的中文系硕士和上师大的新闻学硕士。是的,作为他们的经理,我是西安一个三流野鸡民办大学差点没混上毕业证的大专生。
  离开的时候,月薪一万,每年14个月工资,我知道这个工资在上海并不算高,但我觉得对得起我自己的努力。周围有同事收入比我高,但他们也确实比我强。学历,工作能力,为人处事。我输的心服口服。然后只要快速学习就好了。上海是个神奇的城市,她不问你的出生、学历,不会鄙视你家庭条件,她只看你是否努力。
  现在的生活
  2013年5月,母亲查出患肺癌,胸腔积液止不住,几乎丢了性命,我为了母亲离开上海,回到家乡,在这座并不算小的,我曾生活了20年的城市,我发现至今无法适应。
  家里的条件并不差,父母自住一套房,2005年给我买了一套房结婚用,加上早年购买的在外出租的几个商铺,当然,这些东西,每一分,都是父母这辈子的血汗钱。家乡属于三线城市,经济上并不是落后太多。但回来后的我还是很不习惯,公共车基本不准时,服务人员没有服务意识,比如办酒店入住,我在等房卡,两个服务员在商量中午吃什么。餐馆生意忙的时候,吃一个菜要催三次以上,服务员一脸的不情愿,餐厅服务员的服务让我时刻有种想要投诉的冲动,想起在上海的红辣椒,普通的川菜馆,服务员时刻观察你的举动,帮你脱掉大衣,帮你倒茶。这个城市里的每个人都在很认真的生活,于是,有些时候,开始对家乡失望。   首先是没有合适的工作。回到家乡后,我的职业并不好找工作,家乡因为物流和互联网落后不是一点点。后来,母亲不顾我的反对,送礼托关系把我搞到了事业单位。上班基本没事做,有食堂有宿舍,所有的东西都不用花钱,就是不让你回家。好几天回一次家,只能在家待一天。有时候感觉自己像在养老院。你不需要太好的电脑知识,会重装windows,设置打印机和路由器,在这里就是专家。会淘宝,简直就是大神。
  其次,能力是个屁,人际关系和家族势力基本就是一切。每天,机关服务大厅都有一些不满意的群众,有的吵架有的哭闹,我刚去的时候非常惊讶,但同事都习以为常。甚至好心的提醒我:不要管。管了就是你的事。机关的小领导很势力,给我安排各种工作,在这种机关单位,你有能力,那你就多干活,没有能力你就混日子。反正月底大家拿的工资一样,一段时间后小领导知道我是某个领导的亲戚,对我的态度完全变了,什么都不用我干,还立即给我评了先进,让我哭笑不得。
  再次,你的仕途完全是巴结和拍马屁,而周围的人都劝你说:这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新上任的机关领导,每天的工作就是斗地主,每天中午都和某上级下派领导聊天,然后帮领导洗碗献殷勤,三个月后,他迅速升成了主任……回家后我诧异的跟母亲提起,母亲说很正常。反而认真的找我谈话,说我太死板,不懂得溜须拍马。我无法辩解,三观崩溃。
  最后,所有人判断你是否成功的标准,就是公务员。我有一个亲戚,托关系进了警察系统。35岁的他收入4000多元,开着20多万的车,单位有食堂而且伙食很不错,却永远和一堆朋友去外边吃,用他的话说这就是人脉。因为看上一套别墅但父母不给买就和父母吵架, 经常问父母要钱。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母亲无比羡慕,认为他很优秀,他是公务员,出门有排场,有灰色收入,生活有保障,这一切深深的伤害着我的心,我有时候特别想离开家。
  而且,这里有一大群三观基本一致的亲戚,茶余饭后的话题就是谁家条件好谁家孩子收入高谁家媳妇抽了婆婆一耳光。参加家庭聚会没完没了的教育你学会溜须领导,要圆滑处事,要多动点脑子不要那么善良,你不参加家庭聚会就是你不懂事你不合群。
  其实我知道,原本两个世界的人,他们看不懂我的内心的想法,他们没有经历。也许我也不懂他们的良苦用心。我回来的半年几乎没有跟父亲讲过话,因为他一直固执的觉得,那么多人在北上广打拼,有几个人拼成功了?还是回家乡做个公务员吧。
  他们要的就是你回家,有份铁饭碗的公务员工作,找一个能照顾你的善良姑娘,赶快结婚生个孩子,过他们眼中完美的生活。生活本来就该是平庸的。
  我为什么不离开上海
  我也知道家鄉安稳,衣食无忧,在家乡我不需要一分钱贷款可以买辆好车拉着姑娘过平凡的生活,吃吃饭看看电影。每月1号的时候穿着大拖鞋到租客那里收租子。我也知道北上广房价高也许要做一辈子房奴,买杯豆浆还要排队,坐地铁挤得像汉堡包,买辆车还要摇号,一个破车牌8万块。你以为我不解亲情,为了一点钱放弃家乡到2000公里以外的城市拼的昏天黑地,看不到父母日益的年迈,就是为了回来过年聚会的时候喝着咖啡笑着告诉你我收入比你高?
  你还说我虚荣我自私我价值扭曲?
  我知道,再也遇不见那个陪我住650元一个月的房子,给我做饭学削土豆皮弄伤手指、我发烧时整夜陪在我身边给我换毛巾的女孩子了。
  我再也遇不见为了一个页面的用户体验几个哥们争得面红耳赤约好下班吃火锅边笑边骂对方傻逼的铁哥们了。
  再也没有在办公室被经理骂的狗血淋头然后回到家努力改一个用户体验报告到半夜2点半的自己了。
  那些放弃了家乡富足生活去一线城市打拼的,都是有理想有希望的孩子,他们才是这个国家各个领域改变的希望。
  大城市奋斗的孩子和那些小城市养尊处优的孩子,到底是谁才是价值扭曲的?你倒是说说看?
  编辑 罗欧阳
其他文献
王庚发誓,有朝一日翻身后,不能共患难的人一律删除,如可能永不相见。  第1天  王庚的48岁生日,是新娶的第二任美妻陈颖张罗的。那天晚宴,在慈云公园乙二十八号会所,老任、小潘等商界大腕,晓明、小薇等演艺名流,皆盛装到场,彰显出大佬王庚的面子那真比磨盘都大。  在京城饭桌的八卦里,王庚是个了不得的人物。据说他和某位首长关系特殊,当了八年警卫员,深得领导赏识。转业后,在一家航空公司安保部门当了个副处级
期刊
编者按:被誉为“公益发明家”的何汉中先生,从事公益研发30年间,申请和获得100余项国际国内专利,转化技术成果30多项。创业20年,始终坚持科技创新,把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造福社会。  从1984年到2014年,近30年的执着研发,20年的公司经营,他希望通过发明创造为社会多做贡献,为中国梦助力。  “让青少年健康成长,让老年人安享晚年”一直是他的梦想和追求。  当前,执着做公益研究的人不多
期刊
前情提要(接上期):家住西宁的杜教授两口子,想要选一款健康礼品送给远方的朋友,在商场看到了诺蓝杞野生黑枸杞,杜教授为这个品牌所吸引,开始了选购的过程。  看着那对上海夫妇欣然采购了四盒诺蓝杞野生黑枸杞,杜教授和孙阿姨再也按捺不住了。高高兴兴的买了两个礼盒装,也不过花了三千多块。  饺子宴上的新话题  回到家里,姑娘儿子们正在热火朝天的包饺子。看到二老进来,儿媳妇张玉连忙上来接下了孙阿姨手里的诺蓝杞
期刊
“你是没有办法靠一己之力改变这个社会的,但是你可以去学懂它的规则,然后去玩死他们。”  美国《商业周刊》2006年在《不可思议的中国青少年消费群体》一文中分析80后的消费特征:中国青少年群体的背后是一个年销售额为360亿美元的市场。宠爱孩子的中国父母每年在孩子身上的花费高达287.5亿美元,还有75亿美元则直接出自孩子自己的口袋。追逐时尚型的青少年集中在大城市中,他们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更信赖科技
期刊
想“美”吗?从“头”做起呀!让您生发、壮发、乌发、健脑、健身、健康!想“发”吗?从“头”做起呀!开店呗!  万里征战 雄关漫道真如铁  不懈追求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他的脸上永远挂着自信、从容的微笑,他凭着超人的智慧,凭着军人的果敢和冒险精神,凭着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执着,凭着对健脑生发器的充分了解和认知及对新发现系列产品疗效的高度信任和认可,更凭着运筹帷幄,决胜市场的谋略,带领着他的强大团队,就这
期刊
作为在互联网里从业近二十年的创业者,我认为传统企业转型必须要理解互联网经济的四大特征,若以传统经济思维进入到互联网里去竞争,那无异于鲨鱼爬到陆地上去跟豹子搏斗,肯定是要输的。  第一,用户至上。传统经济的企业强调“客户(顾客)是上帝。”这是一种二维经济关系,即商家只为付费的人提供服务。然而,在互联网经济中,只要用你的产品或服务,那就是上帝。因此,互联网经济崇尚的信条,是“用户是上帝。”在互联网上,
期刊
在笔者看来,房地产价格节节上升,已经脱离了广大老百姓所能承受的范围,在当前房地产市场面临重大转变之时购房显然是不明智的。  房贷没那么简单了  王渊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经过10个月的等待,他向银行申请的房贷在5月中旬落到了开发商的账面上。在36岁的光景上,王渊在闯荡多年的北京,终于有了人生第一套房子,也在这里有了一个家。  或许是出于巧合,就在银行通知他放款的前一天,传出了央行敦促各银行确保
期刊
笔者在这些年,无论何时与下属的聚会中,均把老板的好放在第一位,让员工感激老板,而非我一个打工仔。关于权力,作为总经理一定要用,但是总经理的权力应该应用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用于出销售业绩,一个是用于打造一个虎狼之师。  笔者20岁出头就进入珠宝行业,如今,已是第十个年头了。十年弹指一挥间,笔者从一个少不更事的新人、业务员,成长为一名总经理。当总经理这些年所见所闻和所经历之事,感慨良多。近来有些许闲余,
期刊
80后大富豪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014年4月份发布的《2014福布斯华人富豪榜》上也有两张年轻面孔:生于1981年的杨惠妍以及生于1990年的纪凯婷。杨惠妍在2007年碧桂园上市之际,以25岁的年龄开创内地最年轻的女富豪纪录。2014年龙光地产的非执行董事纪凯婷以90后的年龄惊现富豪榜之列。杨惠妍和纪凯婷皆为“富二代”,并非白手起家,甚至很少参与公司管理,更像一名名义持股人。  除此之外,越来越
期刊
评论家们喜欢站在BAT的角度想问题,其实是在浪费脑细胞。对大多数人来说,真正有价值的是站在一个创业者的角度去思考未来的机会在哪里。  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什么  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第一个改变就是“永远在线”,“上网”概念最终会被忘掉。举个例子,PC互联网时代,我们有一个常做的事情——下载,很多人会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开着电脑、挂着迅雷下电影。这时候你会发现,你拥有“在线”和“非在线”两种使用场景,你需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