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醉茶事,书画镌风流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kox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宜兴紫砂陶艺是一门集实用与艺术、造型与装饰、思想与人文于一体的综合性手工技艺,纵观其漫长的发展经历,以紫砂壶为突出载体的紫砂陶艺,充分继承和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丰富的造型、多彩的装饰来诠释壶艺精髓,可以说,造型和装饰是紫砂壶最为重要的两个元素,当我们开始创作或鉴赏一把紫砂壶的时候,通常便是从造型和装饰两方面来具体进入的,造型是实际存在的必然实体,而装饰更是讲究运用发散思维,对整把壶进行艺术形式的升华,包括陶刻、塑雕、泥绘、贴花、绞泥等众多装饰技法,其中尤以陶刻最为普遍。陶刻装饰历史悠久,具有“以刀代笔、以刻代绘”的特征,其融诗、书、画、刻等诸多艺术于一体,对提升壶的文化意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将以设计制作的“牛盖石瓢壶”(見图1)为例,从造型入手,着重谈一谈这把壶之于形象之上的陶刻装饰韵味,以期共勉。
  紫砂壶造型丰富、变化无穷,“石瓢壶”因其造型美观实用,历来便深受大众青睐,是公认的经典紫砂壶型之一。“牛盖石瓢壶”顾名思义其壶盖为牛盖形,整体器型依石瓢而造,却将牛盖与石瓢的形态特质融为一体,塑造整把壶最独立创新的风格面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审美感受。该壶遵循传统“石瓢壶”的造型理念,壶身呈“金字塔”式,上小下大,重心下垂,壶嘴呈直筒形,壶把呈倒三角形,壶身形成互补,和谐而融和,平压盖嵌于壶口,不仅严丝合缝,更是灵秀难挡,牛鼻状壶钮置于盖中央,比例恰当、干净利索、拿捏十分到位,成为整把壶最为画龙点睛的焦点,与此同时,壶底完全为平底,平整似一张切面,突破传统“石瓢壶”形态置底足的习惯,“牛盖石瓢壶”讲究整体架构,壶身呈八字梯形,口小而底大,线条从壶肩向壶底蔓延,形成一个主视角度内的梯型表面,给人以安定而稳重的视觉感受,新颖别致、简约端庄。
  “牛盖石瓢壶”的另一鲜明特征,在于其以造型为承载面,着重表现陶刻装饰的艺术韵味。陶刻的题材和形式极为广泛,山水、花鸟等均可入画,诗词歌赋等皆可为书,而这把壶则通过在壶身前后两面镌刻与茶文化相关的铭文与画面,直接将壶与茶融为一体,达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壶身正面刻一幅栩栩如生的“斗茶图”,画面中,人们举杯畅饮,热闹非凡,人物刻画细节生动,且寓动于静,茶壶、茶杯、茶炉、茶篓等各类传统茶具刻画得清晰鲜明,将古人斗茶的传统特色通过陶刻画面呈现出来,营造出丰富的茶文化氛围,给人以遐想的空间。与画面内容形成巧妙对应的,是壶身反面镌刻颜真卿《春夜啜茶联句》中的诗句“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句”,字字端庄遒劲,刀工毕现,虽非笔写,却将中国书法的笔触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刻体现“以刀代笔”的艺术高度。“牛盖石瓢壶”的陶刻韵味恰是整把壶的精神灵魂,当书画陶刻与朴拙实用的“石瓢壶”完美结合后,便不难发现其内在更深层的意蕴。陶刻书画看似浑然天成,一笔一画、一刀一顿也似乎水到渠成,但实际上,以陶刻来装饰作品,则格外在意其纯净的、人性化的平和与恬静,讲究在刻意与随意之间提炼作品的内涵所在,营造出优雅、清和、深邃的意象与妙语,这是通过具体创作所得到的感悟,并进而将这些感悟的理念再回放到作品创意之中,只有注重神韵,表达人文情怀,才能达到雅俗共鸣的效果,升华陶刻内容及整把壶的思想意境。
  自古以来,历代制壶艺人通过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提升着紫砂壶的文化与艺术地位,比如清代中期的“曼生壶”,更是将文人紫砂推向了巅峰,它通过最直接的表现手法,以壶身壶面为平台,以刀代笔,镌刻壶铭,使得紫砂壶超越了器皿本身的价值而成为高雅的艺术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今天,我们紫砂艺人更应继承先人衣钵,开拓创新,不断赋予紫砂艺术新的活力,回归到陶刻装饰这一细节本身而言,创作者则应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形成自己的思想格局和理念意识,不局限于单纯的刻工技巧,而是能够在具体创作中,运用陶刻技法,结合自身文化修为,给予作品真正的艺术格调。
其他文献
摘 要 “九九回归壶”的创新题材源于生活,其抽拉盖的设计理念来自生活用具的实用原理,由于运用独创的一套工艺技法进行制作,终使其成为一件结构巧妙、形式新颖、节奏与韵律兼具、实用功能与欣赏价值皆备的壶艺新品。  关键词 九九回归壶;抽拉盖;设计理念;工艺技法;形态美感  为了生存和让生活过得舒服,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工具的制作,原始社会首先是从打制石器开始的,在由原始社会过渡到文明社会后,人们借助各种工具
期刊
摘 要 职业院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阵地,本文分析了职业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形式与作用,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在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作用为例,探索职业院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路径与措施。  关键词 职业院校;宜兴紫砂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
期刊
生活在自然界的人们,对一切事物都有着独特的情怀,而艺术家则更为感性。因此,当大自然的美景经由艺术的再加工和感情的再重组,必然焕发出独一无二的神采。宜兴紫砂壶艺中,以植物形象为源泉的紫砂花货题材丰富、立意新颖,是紫砂艺海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艺家在制作以植物为形象的紫砂花货前,需要认真观察自然界物体的形态,经过艺术加工和提炼,去粗取精,制作出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紫砂艺术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紫砂壶
期刊
紫砂壶自从明代诞生以来,除了用作喝茶的容器,还经常被文人雅士赋予美好的意义,而这种美好的意义并不是空穴来风,从紫砂壶创作的角度而言,大部分的美好寓意都是由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衍生演变而来的,要想将具象的生活事物抽象成紫砂美好的寓意,需要作者对于紫砂文化有着真正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在制作中进行创新与研究,将艺术、传统与精神三者相互融合,才能最好地做出一把富有美好意蕴的紫砂壶。  “福临八方壶”(见图1)
期刊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随着饮茶习俗的不断改进,茶器也不断革新更迭,宜兴紫砂壶因其实用美观,又有文化内蕴,还能欣赏、摩挲把玩,体味艺术趣味、陶冶思想情操,故而备受人们的追捧,更缘此形成独特的紫砂文化,并在中国的民俗文化发展中据有一席之地。  紫砂壶的发展繁盛,跟紫砂艺人的传承创新密不可分,更与制作者的文化理念相辅相成。当我们回顾流传至今的经典佳作时,不难发现它们无不集实用、艺术和人文于一体,是制作者技
期刊
宜兴的五色土,造就了紫砂壶艺术之美,简约是美的极致表现之一,一把光润古雅、莹润如玉、造型简约的紫砂壶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以及心灵的升华。线条的运用在茶壶创作中很常见,不同艺人所创制的线条技法和线条风格都应反映出艺人对容体的真实情感,当主体个性涵养的显露及容体形神的表现相融并现时,才充分地体现“物我合一、天人合一”这一精神境界,以及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审美观念,使壶器上的线条得以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期刊
宜兴紫砂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从普通的实用品升华为实用价值与观赏价值兼具的艺术品,源于其特殊的造型艺术,人们通过精彩纷呈的造型艺术赋予它独一无二的情感和艺术生命力。它给人以一目了然的视觉美感,又将外在形象和人文内涵相互组合,表现出非同凡响的艺术性。作为一种性能优越的茶具,紫砂壶本身便具有工艺品的美学效果,又因其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联系密切,它的文化性能便成为了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深受世人喜爱
期刊
紫砂壶的造型变化万千,紫砂素器的美是材质、造型和实用性的有机结合。古代文人将紫砂壶誉为人间珠玉,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时光历炼中依旧美不胜收。每一把看似简单的紫砂壶,无不凝聚了制壶艺人的创作智慧,它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髓,经过泥的捶打、火的淬炼,最终成型。紫砂茗壶不仅具备赏心悦目的美的享受,更给予人们精神上的启迪。  人文内涵是体现一把壶的重要表现内容,“笑樱壶”(见图1)对文化内涵的阐述非常清晰。
期刊
紫砂壶是我国优秀的民间手工艺品,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紫砂壶艺不断传承创新,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竞艳姿态,延续着不朽的艺术生命力。紫砂壶既是品茗泡茶的实用器具,又是汇聚文化内蕴的精神产品,透过丰富的艺术形象满足人们不同的品茶情趣和审美需求,以产生人与壶的交流共鸣。  紫砂壶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深受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思想和美学观念的影响,因此,对于壶艺创作者而言,“有形亦有蕴”是一个
期刊
纵观历史發展,紫砂壶艺术的前行总是离不开文人雅士的推崇与青睐。从诗词的赞赏到书画的篆刻,文人对于紫砂的喜爱大大提升了紫砂艺术的价值,也不断推进了紫砂艺术的发展进程。因此,紫砂艺术散发着不同寻常的文化涵韵。在社会历史的演进中,中华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气息,激发着紫砂艺人的创作思维与精神意境,并通过紫砂艺人对于紫砂泥不同形态的完美塑造,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和谐与融合。可以说,紫砂艺术绝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