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献史料汇考武当道医

来源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nlucif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武当道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具有地域独特性、宗教文化性和人文关怀性,对现代养生具有指导意义。武当道医文献和代表性人物鲜见于各类方志文献中,研究成果不多见。文章以文献为基础,探讨了武当道医的特点、相关文献及代表人物。
   关键词:武当道医;特色;文献;代表人物
   中图分类号:B95;R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21)03-0054-06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21.03.01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extual Research on Wudang Taoist Medicine from Literature and Historical Materials
  SHAO Wen-tao, CHENG Xue-qin*
  (Library of Hubei Medical College, Shiyan 442000, China)
   Abstract: Owning a long history, Wudang Taoist Medicine is profound and unique, with the features of regional uniqueness, religious culture and humanistic care, which has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modern health preservation. Wudang Taoist medical literature and representative figures are rare in all kinds of local records literature, and research achievements are also rare.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features, related literature, and representative figures of Wudang Taoist Medicine.
   Key words: Wudang Taoist Medicine; features; literature; representative figures
  
   武當山洞天福地,溢翠清幽,玉植灵秀,素有“十道九医”之说。历代均有注重内丹养炼、精通祛疾义理者,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配制秘方,在草木丹药、内丹术、疾病防治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惜明后期官修志书多不立传,史册缺载,故名医高道多难以考辨。加之武当道医深藏密林,成药秘方多未录示人,秘而不宣,亦难搜寻,读者憾焉。今钩稽考证,兹就管见所及,略做辑补,以供研读者参考。
  1  武当道医独具特色
  1.1  地域独特性
   据《史记?补三皇本记》载“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2]。武当山位于华中腹地,与世界著名原始森林神农架紧紧相连,是中华始祖炎帝神农氏生长活动的重要场所[3]。武当,旧名太和,谓非玄武不足以当之,故名曰武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引《荆州图记?附记》曰:“(武当山)山形特秀,异于众岳……药食延年者萃焉。”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记载的1892种药用植物里,武当山地区就占417种[4]3。武当地区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达2518种之多,占全国中草药种类的19.66%[5]。堪称为历代医药学专家从事药物研究的“宝库”。
  1.2  宗教文化性
   最具代表性的武当道医是唐朝有名的医药学家孙思邈(581-682年),世人称之为“药王”。唐孙思邈、宋陈希夷二仙,俱于此(武当山灵虚岩)修习。明代永乐十年(1412年)敕建庙宇,以奉玄帝、文昌帝君、祖天师、孙(思邈)陈(希夷)二仙[6]。孙思邈编著有《千金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著作,此外,还编著有道书《太清丹经要诀》等,堪称“医”“道”之经典。武当道教一系列教规、戒律强调道众应以德为重,注重饮食健康,这些教规、戒律虽为宗教法规,但从医学的观点来看,对道众的养生健身又有很大裨益。传统道教医学养生文化中“天人合一”“动静结合”“治未病”等理念和方法是体医结合理念的很好诠释和集中体现[7]。武当道众注重养生和健身,修炼过程中观玄武相争而受启发,总结出了玄武拳和棍、龟蛇功等,并流传于今。
  1.3  人文关怀性
   道教养生还格外地重视修行者在品行上的功德修持,注重忠孝仁义等伦理规范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8]。出于习医自救、济世利人之目的和宗教情怀,武当道教自创立之日起就重视医药方剂研究,历来把通晓医术、救治百姓,当作道人们重要的修道行善行为之一。历代道医中多有潜心研究医学理论并通过行医和施药治病救人者。
  2  武当道医相关文献
  2.1  《道德经》
   《道德经》一书在春秋末期已经以某种形式初具规模,由老聃所著[9]。《道德经》曰:“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10]主张以养性统领养生。尹喜,春秋末著名道家人物,原系周康王朝的一位贤大夫,后请任函谷关令。见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尹喜请其作《道德经》五千言,后经尹喜推广,《道德经》得以传之后世,可谓功德无量。作为第一位来武当山实践、传播《道德经》的历史人物,被道教界尊称为“玉清上相”。武当道医遵循《道德经》“天人合一”等养生学说。   2.2  《正统道藏》
   明朝两次纂校《道藏》,先后由43代天师张宇初、通妙真人邵以正负责。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刊校事竣,共5305卷,480函。仍以《千字文》为函目,自天字至英字,系焚夹本装帧,名曰《正统道藏》。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50代天师张国祥刊续《道藏》,自杜字至缨字,凡180卷,32函,名曰《万历续道藏》。我们平时说的《正统道藏》,即包括《万历续道藏》在内[11]。《正统道藏?洞神部》有着丰富的医药文献资料,是当今中医药开发与利用的重要宝库。被《正统道藏》列为开篇经书的《度人经》中说:“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任自垣于永乐九年(1411年)被荐入朝,授道录司右玄仪,宣德三年(1428年)任钦差太常寺寺丞,仍掌玉虚宫事,职专提督武当山。任自垣修《道藏》时,已担任武当山玄天玉虚宫提点7年之久,由武当道人主持《道藏》的纂修,有关武当道医济人的事迹和药物丹方得以保存下来。
  2.3  《本草纲目》
   明代万历六年(1578年),李时珍历经艰辛,经过27年,终于写成了52卷的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该书正式在南京甫将刊行,3年后(1596年)首刻正式问世,即现在所说的祖本“金陵本”[12]。“大明医圣”李时珍曾在武当山和神农架一带采药。据考证,《本草纲目》引用了大量的武当道教医药必藏的道教医药文献。《本草纲目》中收录了许多来源于道教服食的药物,还记载了许多服食的方法[13]。如引用的《神仙服食经》《神仙芝草经》《修真指南》乃为武当道医必藏之书。据统计,《本草纲目》记载的1892种中草药中有417种出自武当山[14]。
  2.4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总集,其中也有一部分内容是秦汉乃至汉代以后一些医家整理修订和补充的,但除“运气七篇”等篇章外,其主体部分应是汇编成书于西汉年间;而其祖述蓝本当成编于战国后期,亦为今本《黄帝内经》之骨架[15]。《黄帝内经》注重调整机体以预防疾病,同时倡导摄生、延年。在《黄帝内经》中,“气”的含义多达25种以上[16]。武当道医继承和弘扬了《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尊重生命,以生身为道场,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总结创立了各式各样的养生方法。
  2.5  《千金要方》
   《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是唐代医家孙思邈所撰的一部重要方书。该书集唐以前医学之大成,保存了我国唐代以前许多珍贵的医学资料[17]。孙思邈是武当道医代表性人物。在他三十七、八岁以后的40余年间,出于对“王室多故”的不满,和受“善谈庄老及百姓之说,兼好释典”的思想影响,曾长期隐居于太白山、终南山、武当山一带,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祖国的医学事业[18]。孫思邈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说:“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纵食玉液金丹,未能延寿。”[19]其遗留后世的医学论著堪称“医”“道”之经典,成为医道相源的又一佐证。
  2.6  《养性延命录》
   《养性延命录》是我国早期养生专著中最具代表性、最优秀的著作之一,是陶弘景系统总结归纳前人养生理论和方法而撰集的一部重要道教养生著作。堪称魏晋道教医学养生学集大成著作[20]。陶弘景曾在武当山修道,所著《养性延命录》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养生集,保存了不少后来散佚的早期养生资料。其内容丰富,含有运气、饮食、静思、咒语、养神及医药、医论等。例如,在《真诰》和《养性延命录》中非常肯定地说,叩齿能够警醒身神,如果长期实践叩齿咽津术还能够成仙[21]。
  2.7  《抱朴子内篇》
   《抱朴子内篇》是晋代著名道教学者葛洪阐述其神仙道教思想的著作。书中共出现一百余处“长生”,“养生”仅出现20次,足见其对长生的重视。尽管在养生思想方面具有浓厚的神仙金丹道教色彩,但其所倡导的长生养生理念和方法,对于今人仍然有很多借鉴意义。《抱朴子内篇》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方术,包括守一、行气、导引和房中术等。长生成仙是其核心思想,养生思想也是其关注的重点[22]。著者葛洪师从武当道人鲍玄,可知《抱朴子内篇》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武当道医思想的影响,同时也丰富了武当道医养生思想和疾病治疗的内涵。
  2.8  明代武当山志
   目前已知明修武当山志就有6部,即宣德六年(1431年)任自垣纂《敕建大岳太和山志》15卷;嘉靖十五年(1536年)湖广布政司右参议武当山提调官方升纂《大岳志略》5卷;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内官监太监武当山提调官王佐修、均州学正慎旦等纂《大岳太和山志》17卷;隆庆六年(1572年)右佥都御史郧阳抚治凌云翼修、均州学正卢重华等纂《大岳太和山志》8卷;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钱塘卧游道人杨尔曾辑《太和山图说》1卷;崇祯十五年(1642年)荆门人龚黄辑《玄岳登临志》1卷[23]。据《大岳太和山志灵植检第八篇卷之第十》记载,武当山有千年艾等神芝类12种、苍术等灵芝奇药76种[24]107-108。此外,明代王佐等纂修的《大岳太和山志》记载有张三丰修道武当、道医为人治病、施救动物的事迹。
  2.9  《卫生易简方》
   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钦差礼部左侍郎胡濙见太和山清微宫境界非凡,幽雅殊胜,故将平昔所集医书类聚成帙,名曰《卫生易简方》,上表进奏。其遗稿本镂板山中[24]101。《卫生易简方》成书于清微宫,使得道众香客更加崇信武当道医。
  2.10  《中国武当中草药志》
   《中国武当中草药志》于2009年2月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由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太和医院武当中医药研究所陈吉炎教授,郧阳医学院院长涂汉军教授,郧阳医学院药检学院党总支书记涂自良教授,武当山道教协会会长、中国武当山道教学院院长李光富共同主持编写。书中首次披露武当山地区蕴藏的中草药品种数量达2518种之多,比李时珍《本草纲目》1892种多626种,比《本草纲目》中记载武当山有417种多出2100多种,刷新了武当山药用动植物数量新纪录[25]。该书填补了鄂西北八百里武当山地区缺乏武当中草药志之空白,对于研究开发保护和运用武当医药具有重要作用。   3  武当道医代表人物
   南朝刘宋人郭仲产《襄阳记》载“太和山方圆三、四百里……很多修道者慕名前来,络绎不绝”。修道者对医术深入研究,穷习药性,在草木丹药、内丹术、疾病防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现据山志及其他文献,对武当道医代表人物生平事迹略作介绍。
  3.1  尹轨
   尹轨是武当山“太和真人”,楼观派一代宗师。《无上秘要》卷八四载:“尹轨,字公度,晋时人。善煮石。”生卒年月不详。《云笈七签?太和真人传》载:“尹轨,字公度,太原人也。乃文始先生之从弟。少学天文,兼通谶纬,来事先生……周历天下,救济有缘;或炼金银以赈贫穷;或行丹药以救危厄。求哀之人咸得其福利焉。”元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卷下引《神仙传》说,尹轨是文始先生(即尹喜)的弟子[26]。尹轨是楼观派著名道士,曾作《楼观先师传》一卷。元朱象先《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末云:“楼观为天下道林张本之地。自文史上真之后,登真之士,不一而足。始以太和尹君别作《楼观先师传》于晋,次则精思述之于后周。末则尹尊师文操续之于唐。合三十人,各一列传,为书三卷,垂世久矣。”[27]南北朝时期道书《神仙服饵丹石行药法》载:“公度乃慨然,与同学者及弟子家中数十人,专索市此药,并煮石而食之,皆得仙道。晚共相将入南阳太和山中,多好石子故也。”[28]尹轨在武当山修道时曾有大量医药活动,他常年腰间佩带漆筒十数枚,内装丹药施舍乡民,常常起居林麓,服食黄精,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寿星[29]。
  3.2  陈抟
   陈抟出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年),端拱二年(989年)11月22日在华山莲花峰下以左手支颐坐化。元代《仙鉴》云“享年一百一十八岁”。北宋时期魏泰《东轩笔录》卷一载:“陈抟,字图南,有经世之才。生唐末,厌五代之乱,入武当山,学神仙导养之术,能辟谷。”陈抟先后在武当山的玉虚岩、凌虚岩、白云岩、南岩、五龙祠修道,诵经台诵经,服气辟谷二十余年。诵《易》于五龙观侧,梦感五龙观的五气龙君教给他睡功,而创“五雷蛰法”。宋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云:“雍熙元年冬十月‘甲申赐抟号曰希夷先生’。”《正统道藏?洞神部》记传类《太华希夷志序》载:“其高风峻节,信乎前宋一代之异人也,故作《太华希夷志》,以纪之。”相传陈抟长习经史,至方药之书,莫不通究,最早绘制了太极图、无极图(刻于华山石壁)、先天图,认为万物一体,只有超绝万有的“一大理法”存在。陈抟先天之学是在大道无中生体用,是为丹道炼养服务的[30]。其学说后经周敦颐、邵雍加以推演,成为宋代理学组成部分[31]102。还著有《阴真君还丹歌注》《指玄篇》,讲解人体脏腑学说,对武当道医内丹修炼术、人体解剖学、“辟谷术”影响深远。
  3.3  张守清
   明宣德六年(1431年),武当山提调官钦差太常寺丞任自垣纂《敕建大岳太和山志》载:“张守清,讳洞渊,号月峡叟。峡州宜都人……后退隐于清微妙化岩,精修上道。素行蜕去。”[24]90元代道人张守清(1253-1338年)为武当山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张守清率领道众,自力更生,“师躬执耕釁,垦山凿谷,种粟为食。”[32]史载张守清在武当期间,“垦田数百顷”。张守清和其弟子在南岩修建了“天一真庆宫”。在元延祐元年《上天眷命皇帝圣旨》中,仁宗皇帝称赞张守清“登万仞之层巅,构千间之大厦”[33]。据程钜夫撰《元赐武当山大天一真庆万寿宫碑》碑文记载,至元二十一年秋九月张守清来到武当拜鲁大宥为师,“大宥欣然曰:‘吾待子久矣!’即授道要。”到第二年“春正月,大宥仙去”,其间4个多月时间里,鲁大宥将自己的道法要旨尽悉传给了张守清。鲁大宥的道法以正一为主,“点墨片纸,可疗民疾”。《大岳太和山志?集仙记》张守清小传中,称“其云莱、洞阳、云岩三师之道,尽得秘传”《武当道教史略》称张守清“广收弟子,门徒多达四千人”。《元赐武当山大天一真庆万寿宫碑》称张守清“养众万指”[34]。明代任自垣《敕建大岳太和山志》称其“独冠武当”,门庭颇盛,弟子精通医道者甚多。
  3.4  张三丰
   张三丰,名君实,字全一,生于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卒年暂无确切文献可考。武当道派尊其为祖师,也是太极拳的创始人。据明代任自垣《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卷二载,明成祖仰慕张三丰仙迹,久觅不得,曾题赠:“朕久仰真仙,渴思亲承仪范。”[35]成祖遂于永乐十年(1412年)敕建“遇真宫”,并令工匠塑造铜铸鎏金张三丰像,从北京运至武当山北麓凤凰山下的宫内奉安。张三丰是以养生武学名扬天下的道教宗师。历史上记载张三丰深得道教医学真传,精通医理,将道教医学与内丹养生较好地融合。目前传世的张三丰所著的医学著作共有3种,即《新刊三丰张真人神速万应方》《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灵宝源流》[36]。英宗皇帝赐张三丰诰曰:“朕维仙风道骨……夺阴阳之正气,顾长生久视之术。”《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载:“有七针先生者,常持七药针,治人疮疾多奇效,人遂以七针呼之。先生亦以此自名……”其造诣之深颇受皇室崇信,栖无定所,精通针灸与养生术,主张“福自我求,命自我造”。此外,清代李西月重编的《张三丰全集》中有武当道医相关文献,该全集中《金液还丹破迷歌》载:“性要炼,命要接,休在人间虚岁月。”[37]该全集中《大道论》对“性”“命”的概念做了阐释,认为气脉与神思静乃是真性真命,生命长存的根本在于修心养性,而舌静忘言是养气的方法。拳剑太极,始于三丰,现已衣被五洲,泽及百世,流派各显。此外,譬如流传至今的“三丰骨康膏”,对骨折、骨折后骨痂不生长及骨髓炎等骨病有很好的疗效。
  3.5  徐本善
   徐本善,号伟樵,河南杞县人。及长,善医术,精拳法,入武当紫霄宫,嗣龙门派正宗[31]104。生于清咸丰庚申年(1860年),卒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光緒二十年(1894年)被委任为武当山全山总道总,以匡复武当道业为己任,在管理教务、维修宫观、培训道众、支援革命事业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受到了武当道众和邻近群众的普遍赞扬[38]。为了提高道人的素质,徐本善在全山共开办道教学校5所,组织雕刻印制了《四圣经》《高上玉皇本行集经》《三官经》《北斗经》《真武本传经》《武当功课》《武当修真图》《武当内经图》《悟真篇》《张三丰全集》等图书。据徐本善帮助襄阳道尹熊宾编修的《续修大岳太和山志》记载,民国十年(1921年)全山各宫观共有道衲、道徒526人,其中各宫道总11人,道衲360人,道徒155人[4]73。1931年5月,由贺龙同志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以下简称“红三军”),从武当山经过,因部队中伤员较多,急需医疗救助。贺龙就派曾在武当山习武过的郭凡前去拜访徐本善[39],徐本善道长积极支持,将紫霄宫西宫院辟为红三军后方医院,父母殿西偏房为红三军司令部办公地点兼贺龙同志卧室(今保留)。组织道人采挖药草,并亲手配制“刀枪金疮散”等其他药方,以弥补后方医院医药之不足,为伤病员内服外敷。贺龙同志带领红三军撤离武当山时,将五百余名伤病员留在紫霄宫,徐本善指派道人积极救治、悉心理疗,分批将痊愈的伤病员护送到房县大木厂归队。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贺龙亲手赠其联“伟人东来气尽紫,樵歌西去云腾霄”。    此外,还有受法于青灵裴真人、种云母等草药的戴孟。陶弘景《真诰》记:“武当道士戴孟……汉明帝末时人也。”[40]对武当道医外丹修炼贡献较大的马明生;所创道药“左慈耳聋丸”沿用至今的鲍靓;著有《抱朴子》,对炼丹养生方术做了系统总结,人以“葛天师”称之的葛洪。葛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遂究览典籍,尤好神仙导养之法[41]。洞明针灸,演九宫八卦,以针疗疾随手而瘥。有《继善篇》《定真论》《喜忌篇》存世的徐子平;自采药草、穷究药性、救治百姓的陶弘景,据《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记载其祖隆好学,读书善写,常行拯救为务[42]。在武当山五龙峰灵虚岩修炼并采药行医,编修医著的孙思邈。继承了《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强调饮食适宜与否对健康长寿的重要性[43]。隐太和隐仙岩的石室之中炼丹的田蓑衣;志慕清虚、博学精医、行医修庙、受民敬慕的孙寂然;饵黄精苍术、潜心修道十余载的吉志通;点墨片纸、可疗民疾的鲁洞云;精通医术、心性怡然、云游各地、用药救人的周自然;清顺治年(1644-1661年)太和山道人曾和宗,曾奉诏进宫为皇姑治病,他用武当秘制的“八宝紫金锭”为皇姑治愈了疾病[44];勤于修炼、精于医术、济世救民的黄清一;居易处俭、道行高深、颇懂医术且纂有《妙囊心法》的杨来旺;学道专勤、精修医理、日以采药济世为事的黄承元;为人慈善、甘淡澹泊、以针灸药物为人治病的胡合贞;走乡穿户,为人治病不收分文,人称“扁鹊再世”的刘理山;俗尘不染,笃于医药,所制“八宝紫金锭”药效显著的朱宇亮;静修苦行、精通医术、颇得群众称颂的罗教佩;搜摘群书、勤于研习、名扬武当上下的赵元亮;精通武当八卦秘方、二毒致病理论及医药秘方,用草药、针灸、点穴按摩为人治病的朱诚德;撰成《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应用》著作,阐释“十二经脉”原理,以医名世的祝华英,其十二经脉顺逆双向运动学说的提出,打破了传统中医学对十二经脉运行的认知[45];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当山道教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泰科;对武当道医中的“二毒致病学”(指经络之毒和脏腑之毒,武当道医认为“万病皆由毒邪生”)、八卦秘方、“四个一疗法”(即一根针、一双手、一炉丹、一把草)深有研究的尚儒彪等。
  4  小结
   医乃道之绪余。武当道医悟道养生,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道医流派。武当道医的研究尚是一隅生荒地,其中很多宝贵的遗产等着我们通过文献学的角度进行研究。随着医药养生日益受人重视,伴随武当道医文献的深入挖掘和整理,武当道医一定会大放光彩,也必将更好地为人类的身心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中国道教》编辑部.武当山的道教文化[J].中国道教,2017(3):79.
  [2] 陈吉炎,马丰懿.武当道教医药的产生与特色研究[C]//2012海峡两岸暨CSNR全国第10届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兰州, 2012:689-694.
  [3] 尚儒彪.武当道教医药[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1-2.
  [4] 杨立志.武当文化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 程寒,陈月娟,徐鹏,等.武当地区道医药特色诊疗及药用植物资源调查[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4):926-928.
  [6] 任自垣.敕建大岳太和山志[M]//中国武当文化丛书编纂委员会.武当山历代志书集注(一).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17.
  [7] 刘雄峰.体医融合视角下的道教医学养生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9,36(2):175-179.
  [8] 刘金成.福建马仙信仰与道教养生文化[J].宗教学研究,2019(1):76-82.
  [9] 赵玉瑾.《道德经》成书时代及其和老子的关系[J].青海社会科學, 1985(6):57-62.
  [10] 邵文涛,陈茂信.老子?论语?楚辞正编[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7: 42-43.
  [11] 朱越利.《道藏》的编纂、研究和整理[J].中国道教,1990(2):27-35.
  [12] 何广益,张诗晗,李良松.《本草纲目》明清版本述要[J].天津中医药,2017,34(7):461-463.
  [13] 程雅群.李时珍《本草纲目》与道教神仙方术[J].宗教学研究, 2015(4):40-43.
  [14] 邵文涛,杨立志.武当道教与医学养生观[J].现代养生,2017(18): 31-32.
  [15] 夏小军,谢君国,张士卿.《黄帝内经》成书年代考[J].甘肃中医, 2009,22(5):4-5.
  [16] 吴迪.金庸武侠小说中的道教养生观[J].中国宗教,2018(11):76-77.
  [17] 苏礼,王怡.《千金要方》所引扁鹊佚文及其学术价值[J].医古文知识,1997(3):28-31.
  [18] 刘洪耀.历代名人与武当[M].丹江口:武当杂志社,1994:121.
  [19] 张龙.以德养生 道教养生文化的现代价值[J].中国宗教,2016(7): 74-75.
  [20] 樊旭,王明伟,谷峰,等.《养性延命录》之学术思想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4):837-839.
  [21] 张崇富.论道教叩齿养生的理论基础[J].宗教学研究,2015(1):31-34.
  [22] 徐刚,寇凤凯.《抱朴子内篇》的养生思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56-60.
  [23] 张全晓.明代武当山志考略[J].中国地方志,2011(5):57-63,5.
  [24] 任自垣.敕建大岳太和山志[M]//陶真典,范学峰.武当山历代志书集注.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   [25] 朱江.踏遍武当尝百草——《中国武当中草药志》成书始末[J].武当,2009(8):43-45.
  [26] 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卷下[M]//道藏 第19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665.
  [27] 曾召南.尹轨和《楼观先师传》考辨[J].宗教学研究,1984(S1):75-81,103.
  [28] 京里先生.神仙服饵丹石行药法[M]//道藏 第6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602.
  [29] 葛洪.神仙传[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45-47.
  [30] 林文钦.陈抟的先天《易》学思想探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3):30-39.
  [31] 武当山志编纂委员会.武当山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
  [32] 徐世隆.玄天上帝启圣灵异录[M]//道藏 第6册.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8:641-647.
  [33] 任自垣,卢重华.明代武当山志二种[M].杨立志,点校.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14.
  [34] 杨世泉,元代道人张守清与武当山[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25(1):6-8.
  [35] 古屿鑫.张三丰的修道思想[J].中国道教,2016(6):30-33.
  [36] 张三丰.张三丰医学三书[M].贺信萍,点校.北京:学苑出版社,2016: 1-2.
  [37] 李西月.张三丰全集合校[M].郭旭阳,校订.武汉:长江出版社,2010: 127.
  [38] 王洪军.徐本善与武当道教[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21(5):4-7.
  [39] 李军利.徐本善对武当武术的贡献探究[J].兰台世界,2014(12): 122-123.
  [40] 王光德,楊立志.武当道教史略[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3:24-25.
  [41] 邓辉,龙泽黯.《抱朴子内篇》理论体系的建构及其道儒思想的会 通[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4):34-42.
  [42] 肖红艳,肖金花,周蕾,等.陶弘景对《肘后方》的补阙分类整理工作研究[J].中医文献杂志,2017,35(4):4-7.
  [43] 牛文民,刘智斌,郭靖辉,等.孙思邈饮食养生之概观[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3):28-30.
  [44] 温茂兴.武当山道教医药的源流与代表人物[J].内蒙古中医药, 2013,32(29):118-119.
  [45] 崔建军,王艳宏,张宇.祝华英学术思想概述[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91):145.
  (收稿日期:2020-06-10)
  (修回日期:2020-07-07;编辑:魏民)
其他文献
目的对江苏省中医药科技查新项目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中医药科技查新机构服务创新及中医药学科发展提供启发。方法对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科技查新咨询中心2014-2019年
摘要:数字人文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尤其是5G技术的发展日渐成熟,加快了馆藏资源数字化,促进了服务方式智能化,拓展了知识服务内容开发,思维模式及研究视角均发生了转变,推动了图书馆数字人文的发展。文章从优化馆藏资源、加强数据融合,提升馆员技能、打造专业团队,明确用户定位、打造智能服务方面,提出了5G时代图书馆数字人文大数据服务平台的运行策略。   关键词:5G;数字人文;图书馆;大数据;服务
摘要:文章介绍了开放存取资源的内涵,分析了开放存取资源在存储、共享、使用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方法。在开放存取资源存储方面,应注意数据库加密、用户权限认定及资源分类存储;在共享方面,加强网络共享管理、网络地址管理及安全漏洞侦测;在使用方面,提高用户身份识别、用户等级认证及用户信息保护力度。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安全管理;资源存储;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25
摘要:情境大数据为数字图书馆智慧化服务提供了新的思路。我国数字图书馆智慧化服务面临资源建设形式单一、理论研究不够成熟、网络信息安全不够重视等问题,将情境大数据应用于数字图书馆智慧化服务,可以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快智慧化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智慧化服务应用程序的开发与应用。从资源云存储模块、大数据处理模块到智慧服务模块建设,进一步完善数字图书馆智慧化服务功能。还应关注用户需求、及时更新服务,加强数据挖掘、
智慧医院存在患者隐私与医疗信息的泄露风险与管理风险、医疗大数据难以共享、资金与人才匮乏等问题。文章主要围绕确保患者隐私与医疗信息安全、充分利用医疗大数据、建立研
本文以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中医药为例,对阅读推广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与实现路径进行探究.认为阅读推广与文化传承关系的起点在于信息流动传播的内在需求属性,依附于传播的文化传
摘要:目的 基于Meta分析系统评价当归四逆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治疗原发性痛经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集当归四逆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范围自
刘鑫教授研读《伤寒论》,临床运用柴胡桂枝汤颇具心得,认为临床凡属太阳少阳并病,营卫不和,少阳枢机不利,均可用柴胡桂枝汤治疗,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临床诊疗时,不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全国31个省区市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各地公共图书馆做出了一系列疫情防控和读者服务的应对措施.本文以太原市图书馆在疫情
医学史研究与社会、历史、政治等具有密切的关系。任何疾病的出现与当时社会、自然环境具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著名医学史学者Henry E.Sigerist是首位提出将社会学引入医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