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厦门的中考题中,读史感悟题由6分提升到了8分,由此让老师们看到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性。
读史感悟题属于开放性的题目。开放性的题目就是在内容和形式上实行了“开放性”, 集中体现在试题命制的开放性、学生答题的开放性和教师评价的开放性方面,它有别于单一的、僵死的、沉闷的封闭性试题。封闭题限制学生思维、禁锢思想,导致学生盲从,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对史料的感悟进行了实践。
一、利用课堂主渠道,设计启发性问题,提高学生对史料的感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历史课,如果有个好的开头,成功地导入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有个先声夺人的力量,将能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教学效率。
历史教育的思想性和现实性是其价值的体现。在习题设计时,教师要注重传达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渗透德育的内容。
1.初中课堂中,问题的设置可以由浅入深
例1:“知而获智,智达高远。”这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一句公益广告词。就历史学习而言,它表明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形成历史思维能力以及情感震撼与价值判断。请举出一则对你情感震撼最大的史实,并写出你的情感震撼或启示。
例2: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唐太宗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上述三人对历史的作用都有自己的见解。作为一名初中生,你认为学习历史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帮助?
解析:以上例题考查学生感悟历史的能力,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解答这类试题需要结合课本内容,答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2.解答历史感悟题需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1)把握题意,这是解答试题的基础。准确把握题意,可以有效地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出现。
(2)回归课本,即带着试题设问、联系课本知识,找出其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在解答历史感悟类试题时必须以课本知识为依据进行“感悟”,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3)力求完美。在找出与课本知识结合点、确定答题思路后,还要准确完整地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时,不仅要做到书写工整、要点清晰、合乎逻辑,还应力争使答案更全面、更深刻。
二、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学会辩证地对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进行评价
历史是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在历史上的影响和作用,往往具有多重性。例如:“请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谈谈你眼中的华盛顿。”学生通过对独立战争相关史实的探究,得出了初步的认识:华盛顿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领导大陆军克服重重困难,战胜英国殖民者,赢得了美国的独立,并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的一生,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坚持民主,警惕专制,他的精神与他所确立的原则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同时,华盛顿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生态度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此外,他的民主精神更为后人树立了楷模,华盛顿为美国国家的建立和民主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无愧于“美国国父”的称号,他是美国建国时期也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但是,在他执政时期,颁布的1787年宪法具有歧视黑人、妇女等局限性。
此类习题,可以激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浓厚兴趣,以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为基础,给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一个评价。让他们在探究中创新,在探究中进步,让他们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更加宏观和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和历史人物,以前所未有的从容与平和的心态,公正、客观地分析每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三、在角色体验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悟
角色体验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的角色,通过体验角色来领悟知识、发展能力和建构意义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让学生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等,并理解他们思想的发展变化。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中国历史大变革时代时,组织学生编演短剧“商鞅舌战群雄”, 通过课前收集资料,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秦孝公”“甘龙”“杜挚”“商鞅”等。由学生扮演的这些“历史人物”穿越时空的隧道汇聚在教室里,进行一场激烈的舌战,再现了两千多年前“廷议”的场景。短剧的演绎,使学生从中感悟到了变法的重要性,体验秦孝公的知人善任,商鞅的决心和胆识,感悟改革、变法之路自古以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充满了荆棘和艰难,进而增强对今日改革开放的理解和认识。
四、结合现实,发挥历史学科育人的时效性
历史与现实同属一个不可割断的时间链条,现实是历史的延伸,有许许多多的历史问题直至今天仍没有解决,仍有它的现实形态;反之,也有许许多多的现实问题有着它们的历史根源。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促使学生将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有机结合,从而实现了历史教育引导学生联系现在、启迪未来的教育价值,使历史教育的人文教化之功能“润物细无声”。当今社会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热点问题,如“台湾问题”充分凸显出知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运用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了解到台湾古称夷洲、流求。公元3世纪和7世纪,三国孙吴政权和隋朝政府都曾先后派万余人去台。在公元12世纪中叶,宋朝政府即已派兵驻守澎湖,1624年(明朝天启四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南部。1661年,郑成功率众进军台湾,于次年驱逐了盘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在日本威迫下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1937年,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国政府在《中国对日宣战布告》中明确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关系者,一律废止。《马关条约》自属废止之列。这一布告并郑重宣布:中国将“收复台湾、澎湖、东北四省土地”。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的抗日战争,于1945年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收复了台湾。台湾同胞欢欣鼓舞,祭告祖先,庆祝回归祖国怀抱的伟大胜利。
通过此类问题的设置,给学生一个启示:历史不应该忘记,历史也不应该被忘却。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必须从现在起,发奋汲取文化知识,以求实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去勇于参与社会实践;以开拓的思路,创新的理念,去探求人生的新境界,长大后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作出贡献。
总之,通过不同的形式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有益于他们用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发现、认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读史使人明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卢曼妮.历史开放性试题及评价[EB/OL].http://www.lsqn.cn/teach/SHITI/200910/170723.html.
[2]刘印亮.中考历史开放性、探究性试题的解题指导[EB/OL].http://dxzyw.daxiang.cn/jxzy/PaperFast/zy_Detail.aspx?ClassicID=1
读史感悟题属于开放性的题目。开放性的题目就是在内容和形式上实行了“开放性”, 集中体现在试题命制的开放性、学生答题的开放性和教师评价的开放性方面,它有别于单一的、僵死的、沉闷的封闭性试题。封闭题限制学生思维、禁锢思想,导致学生盲从,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对史料的感悟进行了实践。
一、利用课堂主渠道,设计启发性问题,提高学生对史料的感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历史课,如果有个好的开头,成功地导入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有个先声夺人的力量,将能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教学效率。
历史教育的思想性和现实性是其价值的体现。在习题设计时,教师要注重传达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渗透德育的内容。
1.初中课堂中,问题的设置可以由浅入深
例1:“知而获智,智达高远。”这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一句公益广告词。就历史学习而言,它表明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形成历史思维能力以及情感震撼与价值判断。请举出一则对你情感震撼最大的史实,并写出你的情感震撼或启示。
例2: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唐太宗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上述三人对历史的作用都有自己的见解。作为一名初中生,你认为学习历史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帮助?
解析:以上例题考查学生感悟历史的能力,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解答这类试题需要结合课本内容,答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2.解答历史感悟题需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1)把握题意,这是解答试题的基础。准确把握题意,可以有效地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出现。
(2)回归课本,即带着试题设问、联系课本知识,找出其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在解答历史感悟类试题时必须以课本知识为依据进行“感悟”,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3)力求完美。在找出与课本知识结合点、确定答题思路后,还要准确完整地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时,不仅要做到书写工整、要点清晰、合乎逻辑,还应力争使答案更全面、更深刻。
二、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学会辩证地对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进行评价
历史是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在历史上的影响和作用,往往具有多重性。例如:“请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谈谈你眼中的华盛顿。”学生通过对独立战争相关史实的探究,得出了初步的认识:华盛顿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领导大陆军克服重重困难,战胜英国殖民者,赢得了美国的独立,并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的一生,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坚持民主,警惕专制,他的精神与他所确立的原则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同时,华盛顿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生态度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此外,他的民主精神更为后人树立了楷模,华盛顿为美国国家的建立和民主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无愧于“美国国父”的称号,他是美国建国时期也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但是,在他执政时期,颁布的1787年宪法具有歧视黑人、妇女等局限性。
此类习题,可以激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浓厚兴趣,以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为基础,给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一个评价。让他们在探究中创新,在探究中进步,让他们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更加宏观和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和历史人物,以前所未有的从容与平和的心态,公正、客观地分析每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三、在角色体验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悟
角色体验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的角色,通过体验角色来领悟知识、发展能力和建构意义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让学生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等,并理解他们思想的发展变化。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中国历史大变革时代时,组织学生编演短剧“商鞅舌战群雄”, 通过课前收集资料,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秦孝公”“甘龙”“杜挚”“商鞅”等。由学生扮演的这些“历史人物”穿越时空的隧道汇聚在教室里,进行一场激烈的舌战,再现了两千多年前“廷议”的场景。短剧的演绎,使学生从中感悟到了变法的重要性,体验秦孝公的知人善任,商鞅的决心和胆识,感悟改革、变法之路自古以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充满了荆棘和艰难,进而增强对今日改革开放的理解和认识。
四、结合现实,发挥历史学科育人的时效性
历史与现实同属一个不可割断的时间链条,现实是历史的延伸,有许许多多的历史问题直至今天仍没有解决,仍有它的现实形态;反之,也有许许多多的现实问题有着它们的历史根源。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促使学生将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有机结合,从而实现了历史教育引导学生联系现在、启迪未来的教育价值,使历史教育的人文教化之功能“润物细无声”。当今社会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热点问题,如“台湾问题”充分凸显出知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运用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了解到台湾古称夷洲、流求。公元3世纪和7世纪,三国孙吴政权和隋朝政府都曾先后派万余人去台。在公元12世纪中叶,宋朝政府即已派兵驻守澎湖,1624年(明朝天启四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南部。1661年,郑成功率众进军台湾,于次年驱逐了盘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在日本威迫下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1937年,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国政府在《中国对日宣战布告》中明确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关系者,一律废止。《马关条约》自属废止之列。这一布告并郑重宣布:中国将“收复台湾、澎湖、东北四省土地”。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的抗日战争,于1945年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收复了台湾。台湾同胞欢欣鼓舞,祭告祖先,庆祝回归祖国怀抱的伟大胜利。
通过此类问题的设置,给学生一个启示:历史不应该忘记,历史也不应该被忘却。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必须从现在起,发奋汲取文化知识,以求实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去勇于参与社会实践;以开拓的思路,创新的理念,去探求人生的新境界,长大后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作出贡献。
总之,通过不同的形式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有益于他们用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发现、认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读史使人明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卢曼妮.历史开放性试题及评价[EB/OL].http://www.lsqn.cn/teach/SHITI/200910/170723.html.
[2]刘印亮.中考历史开放性、探究性试题的解题指导[EB/OL].http://dxzyw.daxiang.cn/jxzy/PaperFast/zy_Detail.aspx?ClassicI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