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实现语文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kurz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俗地来讲,预设与生成是课堂上的两张网。学生正像渴求食物的“鱼”,教师可用预设的网先逮“大鱼”,再用生成的网捕逮住“小鱼”。对于一些不往两张网里钻的“鱼”,教师就要善于观察、呵护、引导和点拨,从而让课堂教学故事很好地展开。
  面对课改,笔者起初也很不适应。刚到学校,正逢我县大力建设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题的课堂文化,课改要求教师将课堂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然而,导学稿简单的程式化训练题,总让人觉得缺少了语文课该有的美感:上课有时仅仅停留于导学稿的讨论,学生的学习只能停留于表面,浮躁而没有真正提高其语文素养;听一些教师的公开课,总觉得语文课该有的语文味丢失了。无论何种上课模式,初中的语文课总得有一些深度,有点内涵。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在合作学习中变得更丰厚、更有张力,语文味更浓郁?如何更好地运用导学稿呢?这是笔者苦恼的问题,也是苦苦思索的问题。导学稿毕竟只是一张纸,如何将它用好、用活,在二次备课时,需要我们精心准备的。若要细读文本,探幽索微,提升语文味还非得追问不可。所谓追问,就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追问,历来与教育行为共存,孔子的“循循善诱”,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乃至当今我们常说的启发式教学法,问答式教学法,其行为实质就是追问。那么,如何设计追问才能挖掘文本深度,丰富语文课堂?这就要结合文本特点找到点。
  一、粗浅、平常问题上预设追问
  一堂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的课,如果没有教师的追问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只是一些思想的碎片,可能会缺乏广度和深度,学生的感悟更无从谈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规律设计追问,并尽可能做到由浅入深、由粗到精地解读文本。
  导学稿编制时不能太细碎,否则上课变成对答案,语文课的语文味丢失了。那么,如何挖掘文本内涵呢?在二次备课时,在原有粗浅、平常问题上可事先预设一些追问。在上《信客》一课时,在导学稿上,我们设计了一个问题,即给信客建立档案,其中有一项:“信客”名什么?学生展示时眉头紧锁,回答不出。其实这是我们预设好的,教师这时赶紧追问:信客为什么没有名字?学生马上恍然大悟,有学生说:本文写的是一门职业。有学生说:信客太普通、太平凡,没有什么名气。那么平凡的人,只是一种职业有什么值得作者写呢?教师的追问紧接而来,不经意的一个个小追问吸引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同时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原来《信客》作者所传扬的正是一种默默奉献、恪尽职守、忍辱负重的普通人精神。
  可见,“追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课堂对话”精彩而深刻,使课堂教学真实而有成效;“追问”是实现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桥梁,让学生由感性走向理性,有照亮课堂智慧之窗的魅力。
  二、意外、错误处抓住时机追问
  课堂是孩子们的课堂,总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场面,对此笔者也深有体会。还是传统课堂的时候,有一次优质课比赛,笔者准备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节课。事先,笔者进行了精心备课,多次试上课,原以为万无一失。没料到,在笔者提出:作者观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存在,论据是几类有信心改变中国的中国脊梁时,有学生指出:没有明确的人名,论据不充分。为了赶进度,笔者只是匆匆做了回答,但那学生不能完全接受,整堂课始终举手,笔者也非常紧张。现在试想,如果当时能停下来,追问:几类人为什么不能证明观点?你试着来改为几个人,你认为这样效果好吗?虽然可能无法完成准备好的上课内容,但智慧的火花就在不经意间碰撞出来了,由此推断,笔者失去了一次大好时机。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响应的变动。”因而现在的课堂,笔者留意着课堂的一切细节,并有强烈的主导意识和追问意识:用心倾听,敏锐捕捉学生答问的倾向与不足;机智地作出反应,组织整合新问题,尽可能抓住一切时机。在上《云南歌会》学校公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云南的歌会写了哪几个场景?结果有学生立即站起来回答: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他的答案跟标准答案一模一样。如何办?笔者沉住了气,微笑着说:你从参考书中找来的答案吧?那你说说这个答案好在何处?那学生立刻思索起来,随机说:用了对偶,句式整齐。我立即又问其他学生:有补充吗?于是气氛立即活跃起来:有的说语言简洁;有的说用字准确;有的说用字生动,并举例“漫”,生动写出了女孩悠闲、快乐的姿态。大家讨论得不亦乐乎,原本一次失败的上课经历,因这一追问而让课堂活了。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从中笔者感悟到:我和学生的语文能力都进步了。
  在课堂意外处、学生回答错误或提出疑问处适时追问,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效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语文课堂也在合作学习中变得更丰厚、有张力了。
  三、无论何时必须有效追问
  追问当中的有效就是教授者有成效,学习者有收获,二者应是均有所得。这是与有效教学相一致的,有效教学也就是要让教者行之有效,学者学之有果,否则只能视为无效教学。笔者曾经听过一堂课,教师反复问学生:老师帅吗?老师是否风度翩翩?这些问题除了博得一些笑声,活跃一下气氛,对于教学毫无意义。从此,笔者时刻警醒自己,一堂课四十分钟,尽量不能出现无效环节。
  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时,我们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能体味苏轼当时的心情吗?有小组展示悠闲,有小组说悲凉。这时矛盾出现了。笔者就抓住矛盾追问:苏轼为什么会如此之闲 呢?有的学生说:他没有公务在身。笔者紧接着又追问:既然如此之“闲”,苏轼是不是真的就那么安适自在呢?请仔细品读文章末“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耳”是什么意思?学生说“罢了”。笔者继续追问:从“罢了”这个语气词中,你又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于是,学生脱口而出的是“苏轼被贬的凄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这些复杂的情感,他们对苏轼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用一系列追问体味作者微妙的心境,能使学生的文本阅读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可见有效的“追问”能强化阅读氛围,让学生投入到文本的阅读之中,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成为“乐之者”;有效的“追问”也能搭建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舞台,让学生在思考中感受,在探索中顿悟,使之“柳暗花明”;有效的“追问”更能引领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展开思维的翅膀,使之“一览众山小”。
  鲜活、灵动和智慧的课堂与课上巧妙地追问是分不开的。只有深层次地挖掘文本内涵,设计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思维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乐于表达自我价值观的欲望,从而拓展延伸文本的空间。课堂追问是一门教学艺术。有效的课堂追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认真地把课堂教学落到实处,以学生为本,让课堂追问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平台,让学生的思维与表达得到实际性的提升,有效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其他文献
为切实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央财政近日下拨了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1305.8亿元,比2014年增加约80.9亿元,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外排泵Mex AB-oprM和外膜蛋白OprD2表达水平及其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性之间的关系。方法聚合酶链反应(PCR)和
目的采用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MexAB-Opr M、MexCD-OprJ、MexEF-OprN、MexXY-Opr M、MexGHI-OpmD 5种外排泵表达情况,探讨主动外排泵在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目的研究产碳青霉烯酶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与耐药表型的关系。方法采用改良Hodge试验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协同增强试验法,筛选产碳青霉烯酶鲍氏不动杆菌并进行表型研究。结果
目的研究医院鲍氏不动杆菌(ABA)耐药性与分布及产碳青霉烯酶的基因型、分子流行特征,为ABA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07-2009年分离自患者痰液以外不同部位AB
目的探讨产后尿潴留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科发生尿潴留典型病例88例产妇进行回顾性原因分析,采取相应的治疗或护理措施。结果 88例尿潴留
目的探索AdeABC主动外排系统及外膜蛋白在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中的作用。方法随机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临床标本鲍氏不动杆菌40株,以琼脂稀释法测定其对美罗培
【正】 人们常说,翻译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艺术。这话确有道理。翻译作为一门艺术,作为一种技能,主要是在实践中日臻熟练的。然而,翻译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情况就不尽相同:
期刊
我刊自1986年以来陆续刊登了有关《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理工科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文理科本科用)》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等几部教学大纲的系列介绍文
目的探讨中药连翘对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ABA)主动外排泵的影响。方法从临床分离的30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中筛选出对环丙沙星(CIP)外排表型和外排泵编码基因均阳性的9株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