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

来源 :祖国·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ghdw126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积极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文言文教学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由“怕学”变为“乐学”,才能打造新课程标准下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文言文课堂。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文言文
  1 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兴趣
  好的导语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使学生自愿投入到文言文中。导语设计,有的可以从题目入手。例如:教学《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因为该文内容较简单,而且主要人物通过题目就可知,所以开始上课时,我就问学生:从这个题目,你会想知道一些什么?学生马上积极举手,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三峡》导语为:“我们先一起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谁知道‘千里江陵’指的什么,‘万重山’指的是哪里?”这样引到美不胜收的三峡;以古今对比导入,从文章的中心入手。例如教学韩愈的《马说》时,我请学生填一个成语:“?摇 ?摇到成功”或让学生说出有关马的成语。学生积极性很高,踊跃回答。导语的设计应各种各样,千变万化,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让不同的学生来设计,最终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意教学方法,授人以渔
  对于现代文,学生易于通过文字直寻主题,文言文则不然,不了解古代文化和特殊的词法、句法现象,就无法真正理解文意,更无法与作者的意趣共鸣。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讲”些什么,怎么“讲”,很值得一提。
  2.1 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法、特殊句式和古代文化常识三个方面,而不是从头到尾,一讲到底。讲的目的是促使知识类化,或使学生进行常用词的积累,或让学生掌握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从而触类旁通。就某篇文章而言,教师要“讲”的三个方面,应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因文施教。这样也许会有人担心教师没讲到的学生会不会理解。其实,文言文教学不是外语教学,仍是母语教学,不是从零开始。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语那样毫无根基。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再加上教师有重点的讲解和点拨,则学生大致疏通文义的要求是能够达到的。即使开始学生有些地方读不懂,但日积月累,学生读懂的地方就会越来越多。退一步讲,文中有些非重点的难点,暂时不懂也无妨。教师不能完全代替学生“读懂”,否则学生永远无法自己读懂。
  2.2 教师的“讲”要讲究方法,“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渔”。直述规律时,如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等句式特点必须教会教透。可比较差异,包括古今词义的不同/语法的差异、词性的变化及古代文化的差异,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就行。可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3 学会摘录。“不动笔墨不看书”,课标要求学生“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尤其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3 注重语言教学,感受文言文的美
  文言文教学实际是传播、培育、弘扬民族精神,塑造未来灵魂。在文言文教学中,师生通过对文言文的鉴赏,可以在细微之处体味作者深邃的思想感情,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艺术表现力的熏陶。在传统文言文的教学中,大多采用“疏通字词——归纳段意——板书结构——理解主旨——总结特色”的套路,对现行课标已不适应。应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注重语言教学,让学生在语言中得到熏陶,得到教育,欣赏文章的语言。
  3.1 赏言辞之美。古人的语言风格首先追求自然与简朴。自然,就是合乎事物本来的不做作的语言。简朴,就是简洁明了而朴实的语言。如《观刈麦》中“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朴实的语言写出了劳动人民的艰辛,尤其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句把劳动者的美德和无奈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顿生同情之感,其中“尽”、“惜”等字值得回味。其次精练与含蓄。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十分注重语言的精练,如《醉翁亭记》中“还滁皆山也”的改稿就成为千古美谈。再次,好的言辞还讲究形象鲜明与生动,这主要表现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如《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排比修辞的运用刻画出木兰出征前井然有序地忙碌着。又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此句运用夸张手法刻画了木兰矫健的身姿。最后,还要注意音乐美与声韵美。《醉翁亭记》中叠用21个“也”字以声传情,一唱三叹,音节匀称,声调和谐,迂徐舒缓,余味无穷,正是古代音乐美的精彩体现。
  3.2 赏句式之美。古代散文的句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整齐美,二是参差美。整齐美在骈文、赋文中表现突出,如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句式对仗工整,平仄相间,有一种整齐和谐的美,《木兰诗》中五字整齐读来朗朗上口。“参差美”指语言形式上有规则的错落,形成美感,主要体现在姘散结合的文章中。
  3.3 赏结构之美。这类结构美体现较多的是在古代优秀论说文中,如孟子的文章。在孟子的文章中论说文结构非常典范,同时大量使用排比造成文章的一种气势美。
  总之,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忽视发现与探究的价值,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因此,要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这是新课改的一个基本要求。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
期刊
【摘 要】本文从我国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各个发展阶段入手,并进行纵向比较,详细阐述了每一阶段的数学传统教学方法,同时指出我国当前数学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一系列弊端,进一步说明中学数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改进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是教师应注重中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和数学应用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中学数学;素质教育;数学意识;教学方法;数学思维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学习、掌握、借鉴各种优秀的教育
期刊
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都是需要在高中教学中重点培养的,在新课程的指导下,需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方面对高中教学提出要求,这也是与旧课程的最大去背。新课程内容更具有时代性,综合性。在旧课程教学中,教师还在惯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忽视了学生的知识积累过程,也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此,新课程就提出了这样三方为结合的要求,但是在教学中,有的老师过于强调情感和价值观,弱化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学生接触到的
期刊
【摘 要】在我国教育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新课改也在逐步进行,在课堂实行新的一轮改革中,曾经被奉行的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经被替换,而取代这种教学方法的就是现在实行的新的教学法,即任务型教学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人的任务是一定的,也就是说每个人的角色是不变的,一般情况下是优先于成绩好的学生,主角往往只是限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作为学习成绩一般或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却被忽略,得不到锻炼的机会。合
期刊
语文课堂的问题设置,应该是深与浅,远和近的最佳结合,即问题应该有趣味性、挑战性而又有充分的延展性。我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可尝试以下的六种提问方式:  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换言之,都如断臂维纳斯,有一种残缺的美感,所以学生的阅读鉴赏,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
期刊
【摘 要】目前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总体来说还比较薄弱,究其原因在于对写作的畏难情绪;缺乏系统的写作训练;缺乏写作策略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输出前的要有必要的输入;利用反馈与评价,促进英语写作教学。  【关键词】课程标准;初中英语;写作策略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
期刊
识字是小学一、二年级教学的重点。识字教学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能否真正贯彻新课程意图,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从中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我们每位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创造了许多识字方法,如:集中识字,分散识字,随课识字,韵语识字,归类识字,注音识字,字族识字,谜语识字,图画识字,生活识字,游戏识字等;我认为把握住汉字的本质规律识字的方法最好,学生掌握了汉字的组合规律,就知道汉字怎么写
期刊
【摘 要】在高中政治课堂的教学中,情境教学法是一种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应用过程中,情境教学的创设和利用虽然增强了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情境设置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情景设置过多等问题。本文以“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一课为例,阐述了在高中政治课堂上合理设置情境教学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高中政治;应用  1 情境教学法及其价值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
期刊
【摘 要】教师除了给学生传授知识外,还应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习惯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许多教师都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探究性教学方式的有效实施步骤,但是有疑问才是探究的开始。那么究竟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多问的习惯,让学生想问、会问、敢问、积极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期刊
“树叶是小毛虫的摇篮,花朵是蝴蝶的眠床,歌唱的鸟儿谁都有一个舒适的窠,辛勤的蚂蚁和蜜蜂都住着漂亮的大宿舍,螃蟹和小鱼的家在蓝色的小河里,绿色无际的原野是蚱蜢和蜻蜓的家园。”台湾诗人杨唤的《家》写得多美,学生读着陶醉着,忍不住写下自己心中的《家》。“多彩的花园是花朵的家。碧绿的竹园是春笋的家。高大的树木是小鸟的家。蔚蓝的天空是白云的家。洁净的地球是我们的家。”……多好,一年级孩子的想象多充满灵气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