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主角(创作谈)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ux_sec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之前特别想写一篇文章,题目叫作《在密闭空间与在开阔环境下杀死一只蚊子的区别引发的关于道德、法律、战争的思考》,由于涉及许多专业知识,知道自己写不好,但后来想想,或许可以把这个想法写成小说呢。比如一只蚊子有没有死的必要,在什么情况下我们杀死它是对的或者道德的?那什么又是对的呢?道德最初为何会产生?保障个体的生存与保护集体的秩序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战争的正义性是不是等同于在室内杀死一只蚊子?那正义与非正义是不是显得模棱两可了?这些东西很有意思,但同时也非常严肃,因为怎么能确定那只蚊子不是我们自己?小说也许解决不了问题,但小说带来的思辨本身值得着迷。
  《我和刘波》主要讲的是“我”在刘波的葬礼上遇见另外一个也叫刘波的人,然后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真实想法,各种试探互相揣测,这种模糊的东西构成一种张力,两个活人和一个死去的人共同完成这个小说,以刘波高中同学王二丫的口吻讲述。
  刘波本来是不用死的,至于后来怎么死了,可能因为当时和某位朋友把问题谈崩了,具体什么事情我给忘了。反正我俩经常谈崩,崩的多半是我。我本来想写他,但写着写着就不是他了,除了部分对话的细节还能考证以外,比如他要把遗体捐给中国作协。截图小说的开头给他看,我说,你看我把你给写死了。他说,没事啦,好歹死后我结婚了。后来,便有了这篇创作谈的题目。许多人认为“死”在文学中是一种偷懒,可能觉得有更多种别的方法来增加小说的戏剧性。有人劝我能不能不要总“杀人”,但还是一意孤行让主角死了。也许可以把死看作一件平常事,和吃饭睡觉差不多,谁都有那么一天,所以刘波一出场就预先死掉,但愿他能超越里面的一切活人而存在吧。
  另外一篇叫《表哥杨日》。家庭聚会时发现表哥少了一根手指,似乎每个人都不在意这件事情,他自己也始终没有提起这根手指的来龙去脉。“我”或许感到很好奇,但选择不问。在最后照全家福的时候,“我”突然说:反正也不影响你打飞机。他没有搭理“我”,但也许他其实是听见了的,当那只隐形的苍蝇从嘴里飞走的一刻,好像整个世界稍稍放松下来。
  小说贯穿了“我”和杨日的成长经历,两种形态的儿童最终奔向两种可能,又有些殊途同归的意思,不能说哪种教育方式就一定好或者不好,每个人的未来都是复杂和朦胧的。同时我渴望展现独生子女这一代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与大家庭之间的矛盾和亲疏。结尾部分,当全家福快门被按下的一刻,那种亲密的存在应该得到肯定,哪怕过后可能会烟消云散。
  生活属于管中窥豹,但是只蛤蟆也说不定。如这篇创作谈开始时提到那样,我希望用蚊子的视角切入世界,就没准备展示全貌,能写写一只蚊子的世界观我就挺知足常乐了。一只蚊子的声音可能是微弱的,但不能假装它没有发出声音。有时我觉得自己就是一蚊子,说不准哪天被拍死在谁的大腿上,所以每一次嗡嗡对我来说也算是活着的内容。当然还有一群蚊子的问题,相处有相处的好处。一位作家朋友问我,与你周围的人经历不同,他们能理解你吗?我明白他的意思,我说,他们为什么要理解?一段关系的深度取决于理解的程度,但在搭建关系时理解不作为第一性,尊重才是。
  王小波说过,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我很认同这个,尽管我一定算不上什么知识分子,知识十分有限。如果一个作者写小说还在考虑别人怎样看他,那确实很可悲了,因为这个世界并不缺少洞见,倒是缺少改变事情之能。我来到这世上二十一年,也见过一些事情,过去不care这个世界怎么认为我,现在和将来依然不care,很少有什么是特别必要的。我只关心如何能把小说写好,这是我自个儿的事情,和别人无关。
  写小说算是一件比较好玩的事情,不管写什么,希望自己的小说别太无聊。没什么理由非得让人读罢之后痛苦,即使写的是痛苦,但开玩笑绝对不是目的。我中意王小波,他的小说是这样,我也喜欢《局外人》那样的,他们是很现代性的,是小说中好样的。另外,很多人质疑严肃文学这个概念,首先怀疑本身还是可敬的,但我以为有这个概念比没有要强。如果有人能跳出来重新定义和丰富这个概念,在拥有好的过去(所谓优良传统吧)同时拓宽其边界,我想,这个比怀疑更有效。
  死亡的主角是心态吧,维持主角的自我认同和立场,同时放弃一切活人的优越感。以上是我对小说和生活的理解,非常感谢培源百忙之中为我写评论,感谢吴玄老师的约稿,以及2015年每个在写作上不吝帮助过我的人。
其他文献
邓菡彬:当你绘画和表演的时候,感觉到你和观众的大脑运动频率、状态有什么变化吗?  肖恩·卡顿:每次都不一样,但也有很多相同点。表演是一个让人在不同层面上检验的旅行,它是视觉的,也是多感官的,因为你能闻到它,感觉到它,它们在心理层面也会影响到你。我经常提供很多视觉资料让人去看,一上来观众注意不到很多东西,它们很小,或者被藏起来。但我喜欢让观众感到意外。有时我和孩子们做一些实验,他们对我表演的回应非常
期刊
时代没有变,时间变了  在一些重要时刻,我是个运气好的人。  比如说,我要是在1965年以前进入大学,按照我私下里读过的那些书——它们决定了我的视野,我的良知,我的思想方式——必定会成为“反动学生”,受批判,开除学籍,失去人身自由权,然后还有各种厄运接连到来。可是,那时我还不到读大学的年龄呢。  到我中学毕业的1972年,所有的大学都像商场打烊一样关闭了,若干年后才会把门打开。这件在人类史上绝无仅
期刊
我和石一枫认识的时间并不长,掐指一算才四年多。这之前曾经反复听到这个名字,诸如中学就在《十月》杂志发小说,北大才子,“新一代顽主”各种高大上的赞美,辅以好玩、贫嘴的归纳,让我对这个人几乎没什么印象。文学圈里,赞美人有才有趣像是一种偷懒,被称赞有才、有趣,你一见觉得又没才又没劲的多了,所以对石一枫的零星信息处理的结果,就是隐藏文件夹,想不起来。  第一次见到石一枫,是我们一起去杭州领一个奖,西湖的“
期刊
侯磊  侯磊,1983年生,北京人。中学时开始发表作品,曾做过编辑、教师、记者等,热衷创作小说与研究文史、戏曲、民俗。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创造性写作专业。作品发表于《诗刊》、《北京文学》、《小说选刊》、《小说月报》、《青年文学》等,在《东方历史评论》、《新浪网·历史频道》、《凤凰网·洞见》、《北京青年报》等报刊网络开有文史专栏。有长篇历史小说《还阳》,小说集《积极分子》、《燕都怪谈》,文史随
期刊
夜风  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回想这些事情的,当我成年后回头去看鱼水村,耳朵里一阵又一阵的风声呼呼传出来,风携带着石头、鳞片和落叶吹过贯穿村子南北的土路,暴雨骤降,土路才停止扬尘。  土路一直通到我家门口,我家东面就是鱼水水库。我二姐告诉我,祖父就是从水库那二十多米高的拦水大坝上掉下去摔死的。我听了以后无比震惊,村里的老人都是躺在床上死的,而我的祖父是坠落着死的。我站在大坝上的时候经常想起我的
期刊
旧海棠,本名韦灵,1979年生,安徽临泉县人。小说发表在《收获》、《人民文学》、《作品》、《上海文学》、《山花》、《江南》等。
期刊
十几个男女围成一圈,略嫌松散地坐在满觉陇的一块草坪上。他们时而闭目,时而挥手,时而发出一声叹息或尖叫。这些人的身份是作家,也就是玩文字游戏的那种人,但现在,他们正在午后的阳光下十分认真地玩着一种早已过时了的“杀人游戏”。彼时我也作为一名游戏者参与其间,我身边坐着的,就是池上。看样子,她是第一回玩这种游戏,难免有一种故作镇定的紧张。每回“法官”说“天亮请睁眼”且宣布被杀者不是她时,她就会长长地吁一口
期刊
一  我曾不无偏激地想,肺结核患者可能会比常人更喜欢卡夫卡,就像卡夫卡喜欢患有肺结核的斯蒂文森一样。卡夫卡的文章中时常会提到那些虚弱的肺结核患者,而他的文字间总是充满了肺结核患者的疑虑、冷漠和不安。我不知道残雪女士有没有患过肺结核,但卡夫卡先生显然已经把自己咳嗽的方式也传给这位女士了。在这里,我无意于诅咒残雪。因为她喜欢的两位作家居然都是肺结核患者:一位是卡夫卡,另一位就是鲁迅。我不知道这是一种出
期刊
一  研究者面临作家对话录这类读物时多少会显得有些情感复杂,因为作家是一个善于叙事的群体,不能确定其中是否有不经意的虚构,因此作为研究材料使用的时候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但这次对《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的阅读让我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紧张感,不能不说是一次惬意的旅程。  《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1月)这本书很好看,首先是视觉上的好看。可以看出两个人都比较放松,都比较坦诚,
期刊
发现生活的内面  弋舟是“70后”小说家,生活在甘肃兰州。与我们通常印象中的“西部作家”不同,他的作品里地域风貌并不显著。无论是《怀雨人》、《所有路的尽头》、《等深》,还是《我们的踯躅》、《平行》,这些广受关注的优秀小说多集中表现人的生活和生存样态。  《怀雨人》让人难以忘记。那位年轻人潘侯,走路跌跌撞撞,四处碰壁。虽然生活能力不健全,但却喜欢持之以恒地记录他人:“早餐,二班的瘦女生,吃了十分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