舫斋载笔:清史馆文人群体的形成

来源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B1000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史馆于1914年由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下令成立。赵尔巽受聘出任馆长后,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纂修人员的聘任。所聘纂修人员以前清进士为多,并适当照顾因辛亥革命落职从而陷入经济窘境的贫弱翰林。清史馆成员在清代光绪、宣统年间多已成名,入民国后成为世所瞩目的"清遗民"群体,所修《清史稿》也被视为"敌视民国"的"忠清史学"。从清史馆的人事结构及修史进程来看,清史馆成员的年龄、身份、文化立场既有共性,更有差异。当整个社会普遍趋"新",文化思潮日新月异之时,清史馆成员在东华门内的修史行为貌似"落后"、"保守",其实也是光宣文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疤痕子宫妊娠的分娩方式的选择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对某院2005年~2010年期间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子宫疤痕妊娠1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不同分娩方式的临床
几次听课和听老师评课,无一不关注课堂上的"读",无一不指出"读"得还不够。怎么读得不够呢?原来是缺少了有感情的朗读,尤其是缺少了热闹又有气势的齐读,觉得体现不了"以读为本"的阅读
有人认为,当前关于确立县域教育战略目标有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国、省已谋全局,县之一域没必要多此一举;另一种是,县之一域也谋,但谋得高大上,仅纸上写一写,嘴上讲一讲,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