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茶情

来源 :茶·健康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dhd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赤壁》,两个画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个是诸葛亮与周瑜以琴会友时,貌美温柔的小乔在一旁煮茶,一双纤纤素手,烤茶煮茶,着实动人。琴毕,小乔举杯齐眉,再把茶奉给二人喝。
  另一个画面是钟情于小乔的曹操,寄情于一颇似小乔的女子——骊姬。曹操问:“会沏茶吗?”骊姬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日“会”。骊姬奉上沏好的茶,曹操一板脸:“不是这样,重来!”骊姬重新举茶杯到眉头:“丞相请用茶。”曹操微笑:“嗯,这就对了。小乔,我是一直都很欣赏你的茶艺呀!”说毕,便心满意足的品起茶来。骊姬吃惊地态起头,美目里盈满了泪水……
  无论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事,一部描写战争的电影,却用了这么多的时间和画面来描写茶,真是让我感到意外。同时也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到底茶在那个时期是怎样的呢?
  饮茶起源于巴蜀。始于西汉。在西汉时期,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王褒《僮约》已有“武阳买茶”的记载。但那时中国只有四川一带饮茶,两汉时期茶作为四川的特产,通过进贡的渠道,首先传到京都长安,并逐渐向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河南等北方地区传;另一方面,四川的饮茶风尚沿水路顺长江而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东汉末年、三国时代的医学家华佗《食论》中提出了“苦茶久食。益意思”,是茶叶药理功效的第一次记述。史书《三国志》写吴国君主孙皓有“密赐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记载。从西汉到三国时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品,饮茶限于王公朝士,民间可能很少饮茶。到了魏晋、南北朝,饮茶之风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日常饮料。茶由巴蜀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叶生产地区不断扩大,饮茶从上层社会逐渐向民间发展……
  一杯茶显示出小乔身份的高贵,精通茶艺更说明其受过良好的教育。对曹操来说,那茶因为被赋予了小乔的风韵而变得异常甘甜可口吧。能喝到心爱的女人为自己煮的茶,能为自己的心上人沏一杯茶,都是一大快事。诚如曹操,有时候一个人喜欢一件事情或者一个物件,是因为这件事或这个物品让他想起一个人或者曾经拥有的美好回忆,物品本身或许并没有价值,但是其背后所包含的意义却是无价的,是令人终身难忘的。
  有一个朋友原本对网络游戏知之甚少,但是后来结识了一个她很喜欢的男孩,男孩对网络游戏很精通,受他的影响,朋友也开始玩。如今,朋友和男孩早已分道扬镳,但是对网络游戏依旧痴迷。有时候,朋友都搞不清楚。到底是因为喜欢那男孩而喜欢网络游戏,还是自己本身真的就喜欢网络游戏。只不过是男孩开启了她这方面的智慧爱好。
  前些日子喝了一泡老茶,十几泡后,茶汤依旧艳丽明亮,口感依旧醇厚绵滑。想是当初采摘、制作时的精心,保存的得当,再经过时间的历练,所以才能有如此的味道。我想真正的情感也是这样吧,初遇时的激情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淡,只不过是放在心底的一角,即使远在天边,一句淡淡的问候,也能明白彼此的心意。
其他文献
眨眼间,我离开军营已经十多年了。十多年来,每年我都会收到一个包裹。包裹里是一块黑黑的茶砖。  寄茶砖的人是个藏族同胞,名叫索朗旺堆。其实我和他并不十分熟悉,我也曾给他回信说:  “索朗旺堆大哥。不要再给我寄茶砖了,这让我承受不起。”因为我知道,藏族同胞只把珍贵的砖茶送给他们认为最值得尊重的人。  索朗旺堆是雪域高原上的一个普通牧民。那时我在墨脱边防站的一个哨所执勤。那个哨所只有我们三个战士,在远离
中国人喜欢喝绿茶,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其实是对茶叶中营养的浪费。茶叶的营养包括水溶性和脂溶性两部分,后者不溶于水,不管饮用多少次,始终会残静在茶叶中。因此,只有吃茶才能更好地吸收茶叶的营养。  茶叶中的儿茶素中含有的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消除氧自由基、抗衰老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还证明,它不仅能消除色斑、减肥,还能降低胆固醇、血脂,杀死白血病细胞和预防流行性感冒。儿茶索的有效摄取量是1天约1克,平常人只要
2000—2010年间国家统计数据的结果显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势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产生"增长性贫困"现象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制度因素、收入再分配水平、公共资源和基础设施供给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