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中的N体问题(上)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_fr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列子》上,有一则耐人寻味的小故事,说的是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忽然塌下来,为此茶不思饭不想,每日辗转反侧。直到有位智者为他讲解了天体构成之后,他终于释然,恢复了正常人的生活。这便是成语“杞人忧天”的来历。这则小寓言在中国流传了2000多年,我们总是以故事中那位不知名的杞国人为例教育后来者:不要总是为那些毫无根据或者没有必要的事情担忧。依我看,这则故事中的所谓智者,自然不可能懂得天体力学的知识,他之所以坚信天不会塌下来,依据的无非是祖祖辈辈的经验。是啊,太阳照常升起了几千年,如此朗朗乾坤,怎么可能说塌就塌?然而,从现代天文学的角度看,这则小故事就别有一番趣味在其中。那个杞国人所担忧的,不正是宇宙中的撞击事件吗?我们知道,这样的天灾并非全无可能,大名鼎鼎的恐龙就是这么灭绝的嘛!照此说来,那位2000多年前的杞国人还真是有先见之明。也许是越来越多的人品味到了这层含义,“杞人忧天”这个原本纯贬义的成语,如今居然被国人解读出了开拓精神和忧患意识,更有甚者,还为“杞人忧天”的故事申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说到底,天上的星星究竟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或者更专业地说,我们的太阳系、银河系,甚至我们寄居的宇宙,究竟是不是力学稳定的?这涉及数学里大名鼎鼎的N体问题(N-body Problem)。
  N体问题源于人们对世界稳定性的诘问,它其实是宇宙的一种极度简化的数学模型。它将宇宙诸星视作一群只有质量、没有体积的质点(masspoint),将星体间的相互作用简化为纯粹的万有引力关系。可即便如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模型已足够对实际的星体运动做出精确的预言。海王星的发现便是一桩佳例。1846年,法国数学家勒维耶仅仅依据天王星的轨道扰动数据,便计算出了一颗未知大行星的轨道,并在随后的观测中得以证实。后人将这件事视作经典力学的一次伟大成功,永载史册。它证明太阳系一切行为背后的主宰并非虚无的上帝,而是简洁的万有引力定律。正如拉普拉斯曾经对拿破仑讲出的那句话:“陛下,我们不需要上帝那个假设。”
  既然N体模型是关于现实宇宙的一个足够好的近似模型,那么它的稳定性问题在300多年间广受关注便在情理之中了。只需看一眼曾投身于该问题的那一长串天才数学家的名字,便足以震撼人心:开普勒、牛顿、约翰·伯努利、欧拉、拉格朗日、拉普拉斯、庞加莱、潘勒韦、伯克霍夫、柯尔莫哥洛夫、斯梅尔、阿诺德、夏志宏……尽管永恒的星空每天都会在窗外照常升起,不曾改变,但是,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依然通宵达旦地伏案工作,只为在数学上严格证明繁星之永恒。你可以将其理解为我们在上帝面前的某种可笑之处,可是换个角度看,它又何尝不是人类理性认知的伟大之处呢?
  


  1900年8月8日, 德国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应邀参加第二届巴黎国际数学家大会,并在会上做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演讲,题目是《数学问题》。他根据过去,特别是19世纪数学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势,提出了新世纪数学家应当特别关注的23个最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今被统称为希尔伯特问题。希尔伯特认为,一个好的数学问题应当具备两种特质:一是问题本身简洁易懂;二是解决该问题的过程需要创造新的数学思想。之后,希尔伯特以N体问题为例进一步阐述
  自己的主张。首先,N体问题具备鲜明的物理意义,问题本身足够简洁;其次,前辈们在尝试解决N 体问题的过程中,发明了许许多多全新的数学工具,比如牛顿的微积分、拉格朗日的分析力学、庞加莱的微分方程定性理论、混沌学等等。用希尔伯特的话说就是,困难的数学问题就像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这就难怪,1994年费马猜想最终被普林斯顿大学的安德鲁·威尔斯解决后有人感叹:一只会生金蛋的母鸡被杀死了。
  


  下面,我们就按照N体数目递增的次序,追溯有关N体问题的数学研究同天文学发展的密切联系。
  N=1
  讲述N体问题,首先要从一体问题开始。这是个平凡的情况。初中物理的第一课多半是要介绍牛顿运动三定律的,其中的第一定律告诉我们:不受外力的物体总会沿着直线匀速运动。这个结论最早由伽利略总结得出,象征着现代物理学的发端。尽管它同人们的日常经验相违背,却是实实在在的实验和理性思维相结合得到的真理。这种实验与理论结合的模式也是现代科学思想的精髓所在。如今,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处处都能感受到牛顿第一定律,由此带来的生活不便也是他们首先需要适应的。
  N=2
  二体问题是天文学中最普遍的一种情形,也是应用最广的一种模型。这是因为在我们的太阳系内存在一个强大的引力中心——太阳,它的质量占据了太阳系全部质量的99.87%。相较之下,其余大行星和矮行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量级都要小得多。以太阳为参照系,几乎所有的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着它运转,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这一事实最早由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注意到,后被他的助手约翰内斯·开普勒总结为行星第一运动定律。1687年,英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发表了科学巨著《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利用万有引力定律直接推导出了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尽管牛顿并没有在书中系统地求解二体问题,但后人普遍相信他具备这样的能力。第一位在理论上详细求解二体问题的人,是瑞士数学家约翰·伯努利,他给出了两个受万有引力影响的星体可能的运动轨迹。这类轨迹在数学上有个统一的名称:圆锥曲线。如今,任何一位受过系统训练的大学物理系本科生,都能轻而易举地推导出二体问题的解析解。   试用一个平面去截两个顶头的圆锥体,就能得到全部的圆锥曲线:交叉直线、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除了交叉直线象征着二体相撞的特殊情形外,其余三种曲线都可以在太阳系内找到实例。比如,所有的大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和周期彗星的轨道是椭圆;非周期彗星的轨道一般是抛物线;闯入太阳系的银河系尘埃和部分非周期彗星的轨道是双曲线。学过高中数学的人都知道,椭圆是一类封闭曲线,而抛物线和双曲线都不是,它们从无穷远来,又返回无穷远处。因此,
  拥有椭圆轨道的天体一定是周期性的,而拥有抛物线和双曲线轨道的天体一定是非周期性的,后者现身星空的机会只有一次。说来也巧,圆锥曲线正是古希腊数学家最喜欢钻研的数学对象,尤其是公元前3世纪的古希腊数学家阿波罗尼奥斯。他曾出版过一本名叫《圆锥曲线论》的巨著,是古代数学最辉煌的科学成果之一。书中网罗了几乎所有关于圆锥曲线的数学定理,令后人难以超越。我们每年高考中数学的压轴大题,大概都是从这儿获取灵感。
  在理论上,不难证明行星受外力偏离原椭圆轨道后,只能在原轨道附近做小幅度的振荡,轨道参数的误差也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发生积累。这说明二体系统是力学稳定的。因此,即便在遥远的恒星世界里,二体系统也普遍存在,那便是所谓的双星体系,即两颗恒星围绕它们共同的质量中心旋转而形成的系统。习惯上,人们称质量较大的一颗为主星,质量较小的为伴星。比如著名的天狼双星。我们肉眼能看到的全天最明亮的恒星——天狼星,即为天狼A。它是一颗主序星,视星等-1.47等,呈现出迷人的蓝白色。1844年,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发现天狼星的移动轨迹呈现出不寻常的波浪状,并据此推断天狼星的旁边有一颗隐匿的伴星,绕转周期约为50年。1862年,美国天文学家克拉克利用自制的4.7米口径折射望远镜,直接观察到了这颗7等的伴星。后来的观测表明,天狼B的质量同太阳相当,半径却不到太阳的1%。如此高的密度说明天狼B 是一颗白矮星。这也是天文学家确认的第一颗白矮星。天狼双星间的角距离一直在缓慢变化中,变化范围为3角秒至11角秒。如今,只需一架口径254毫米的业余光学望远镜,配以高灵敏度的数码相机,即可分辨出暗淡的天狼B。
  除了天狼双星外,还有一些非常著名的亮恒星也是双星系统,比如天蝎座的心宿二、猎户座的参宿七、天鹅座的辇道增七、小犬座的南河三、半人马座的南门二、御夫座的五车四,等等。实际上,像太阳这样孑然一身的单星在银河系里并不多见,绝大多数恒星都从属于某个双星,甚至是多星系统。能被光学望远镜直接分辨出来的双星被称为光学双星。光学双星间的距离通常都在几百,甚至上千天文单位。至于那些间距小于10天文单位的双星,虽然常见,但它们之间的角距离往往都超出了地面望远镜的分辨能力,只能依靠灵敏的分光仪来分辨。这样的双星被称为分光双星。光学双星系统的结构通常比较松散,主星和伴星间距很远,它们各自很可能也都是分光双星,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聚星系统。比如北斗七星勺柄的第二颗——开阳,人们很早就知道它的旁边有一颗暗淡的小星,古代阿拉伯人曾用它检验士兵的视力。开阳旁的小星在中国被称为“辅”,天文学家将它编为大熊座第80号星。天文望远镜发明以后,人们发现开阳本身就是一颗光学双星,开阳A和开阳B的角距离约为14.4角秒。分光仪发明后,人们又发现开阳A和开阳B分别是一对分光双星。如此一来,再加上“辅”星以及旁边的另一颗暗星,开阳星实际上是一个六合星系统。与之类似,双子座的北河二在业余天文望远镜的视野里是一颗美丽的光学双星,但分光仪证明它是一个六合星系统。如此种种,推动着数学家继续讨论更多N体系统的稳定性问题。
  N=3
  前段时间,由于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的热卖,数学里的三体问题在中国一夜之间变得火热起来,网上的科普文章也多了许多。小说将“三体问题”的不可解性升级为三体文明生存下去的一个命门,紧紧抓住读者的神经,不断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然而,这其中有个小小的漏洞:三体行星的运动在数学上应该属于四体问题,而不是三体问题。当然,这样的漏洞无伤大雅,况且现实的情形与小说的出入还不止于此。首先,三体文明所在的半人马座α星并不是一个纯粹的三合星系统,而是两组近似的双星系统。南门二A和南门二B首先构成了一组相距较近的光学双星,轨道半长轴约为23.5天文单位(比太阳到天王星的距离稍远)。而比邻星与南门二双星的距离差不多有15000天文单位(合0.24光年),是前者的600多倍!所以,比邻星只是一颗在遥远的外围轨道围绕南门二双星旋转的暗弱的红矮星。另外,《三体》里描述的那种纯粹的三星系统的实际演化时间一般不超过几千年,之后就会瓦解(瓦解的方式分两种:一种是两颗星体发生碰撞;另一种是一颗星体被甩出三体系统)。而恒星的年龄都以亿年计。所以,小说里的那种三星系
  统可被认为是不稳定的。那么,真正稳定的三体系统是怎样的呢?
  事实上,每天徘徊在地球家门口的月球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三体系统的例子。月亮同时受到地球和太阳引力的牵制,在宇宙空间中沿着一条类似于摆线的复杂轨迹运行不息。作为地球的天然卫星,月球在自己的轨道上稳定运行了几十亿年,其间不曾发生碰撞,也不曾被甩出日地系统。虽然我们常说月球围着地球转,但实际上,月球围绕地球的运动与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是不能相比的,前者的复杂性要远高于后者。我们前面介绍的许多二体问题的结论都无法应用在月球上,譬如行星星历表的计算。若要获得任意时刻地球在绕日轨道上的二维坐标,只需用牛顿迭代法求解一个开普勒方程即可,而且它是人们在实际应用中最早接触到的超越方程之一。然而对月球来说,它的轨道参数在不断变化之中,根本不可能只求解一个超越方程便得出月球的位置。19世纪60年代,天体力学的摄动理论逐渐发展成熟,法国天文学家、数学家查尔斯·德劳奈于1860年和
  1867年分别发表了两部长达900多页的论著,专门讨论月球的运动问题。为了计算月球在任意时刻的坐标,德劳奈在书中给出了一种无穷级数逼近的算法。理论上,这能使月球的星历计算达到比较高的精度,但级数逼近算法所需的庞大计算量又令人头疼不已。好在计算机的诞生将星历编纂者从浩繁的计算中拯救了出来。如今,就连一部不起眼的小手机,都能在一瞬间算出上下几千年的月球星历表,甚至将几千年后日、月食的发生时刻精确到零点几秒。这不能不说是人类对抗不可解的三体问题所取得的一种胜利。(待续)
其他文献
我出生的那一天是1959年的冬至。那天,《生活》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目标:  金星——那里可能有生命!”文章讲述了科学家如何乘坐热气球到达海拔24000多米的高空,用望远镜对金星大气层进行观测,以及水的发现如何增加了金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作为一个孩子,我十分热衷于阅读艾萨克·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幸运的斯塔尔》和《金星的海洋》,小说讲述了人与金星上能够进行心灵感应的青蛙一起在海底冒险的故
期刊
之前,科学家发现,屎壳郎能够利用银河系光线辨别方向,而他们最新的发现则证实了屎壳郎会通过在粪球上跳舞记录天体排列。  其他动物和昆虫也使用天体位置辨别方向,但是屎壳郎非常独特,它们能对不同天体如太阳、月球和恒星的具体位置进行信息采集,通过应用快照记忆实现导航。它们并不使用较长的过程恢复信息,而是通过一个简单的快照记忆或者视觉记忆完成正确导航。  屎壳郎在粪球上旋转时,会将天体位置快照存储在大脑中。
期刊
在星际空间深处的某个地方,在远离太阳的无尽黑暗之中,有一颗孤独的行星正在银河系中流浪。它的质量与海王星相当,拥有大气,富含冰。这颗自由运行的行星不受制于任何一颗恒星,漂泊在永恒的黑夜之中。从来没有人见过它,天文学家也无法确切指出它在广袤宇宙中的下落。它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体之一。    或者,至少有一部分天文学家是这么认为的。根据目前的情况,这样一颗有趣的巨行星仍是假说中的天体,但天文学家有令人信服
期刊
要说哪一门学科完美地概括了科学的艰涩难懂,一定非量子物理学莫属。科学家告诉我们,量子世界中的微观居民以看似不可能的方式活动:它们可以同时出现在两个不同的地方,或者瞬间移位。  唯一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奇怪的量子行为对我们所知的宏观世界并没有什么影响。在我们的世界里,一统天下的是牛顿经典物理学。  至少,几年前科学家还是这样想的。    现在,一度被认为可靠的认知开始分崩离析了。量子过程或许没有我们想
期刊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工程师开发出一种极小的无线传感器,可以在人体内部检测人的健康状况。这些设备大约只有一粒灰尘大小,在被植入人体内后,可对组织、肌肉及神经进行实时检测,并可以刺激神经和肌肉,或许将来可以用于治疗癫痫等失调疾病或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也可以被用来驱动假肢。  传感器中包含一个压电晶体。这个晶体将人体外发射的超声震动转化为电力,用以驱动器件内一个微小的晶体管,而这个晶体管直接连在一根神经或
期刊
氧气和氢气的平衡关系是维持生命能量的关键指标。美国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基于地球海洋系统能量和营养循环原理来研究其他星球的海洋。研究人员对比了木卫二和地球制造氧气和氢气的潜能,发现木卫二海洋氧气和氢气循环与地球的情况一样。这种循环是保持海洋化学平衡和生命存活的主要动力。  研究人员认为,木卫二形成之后,其岩石内部持续冷却,因此海底可能存在裂隙,使得岩石与海水发生反应,制造出更多的氢气。在地球海洋
期刊
阿姆斯特丹大学的马泰斯·巴斯在对几组志愿者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后发现,愤怒的情绪能够让人产生更多灵感,让人的想法更有创造性。他发现,“愤怒”的志愿者在“无序创新”(又称“无结构思考”)时表现得更加出色。“愤怒能让你的身体更加积极地调用各种资源,让你知道情况不妙,并促使你赶紧逃离这种状况。”巴斯说。  科学家已经意识到,坏脾气也许对很多社交技能都是有好处的,如加强语言组织能力、提高记忆力、让我们更具说服
期刊
8月16日1时40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这将使中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  量子通信的安全性基于量子物理基本原理。单光子的不可分割性和量子态的不可复制性保证了信息的不可窃听和不可破解,确保身份认证、传输加密以及数字签名等的无条件安全,可从根本上永久性解决信息
期刊
零维的东西存在吗?实际上,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因为没有维就没有容纳任何东西的空间,因此零维就意味着没有任何东西。  确实如此吗?  不一定。  量子点是物理学中的热门研究对象,它就是一个零维半导体结构。它可以是从纳米到微米级别的任何物体,虽然其物理尺度不为零,但因为其内部的电子非常致密,以至于它们没有自由的维度。  被这样束缚住的电子的运行方式非常特殊,具有一些极为有用的特性。首先,因为被束缚在量
期刊
维度是什么  你可能认为如此基础的问题应该早就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了,可惜并非如此。事实上,给维度下定义是一个非常棘手的事情。  对维度最直观、最古老的描述是:一个系统所拥有的维数是物体能够移动的独立方向的数目。上和下是一个维度,因为上和下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向上走就是远离下方。左和右、前和后也一样,但上和右、下和后等之间就没有这种关系。所以古希腊几何学家说:我们生活在三维世界中。  到目前为止,一切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