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味人生淡淡香

来源 :海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nuwj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之于我,犹如水之于鱼,乃须臾难离之物也。是茶,使我不致在生存的孤寂与琐碎中枯萎;是茶,使我这一生的行程芳香如花,意味深长……
  我喝茶的历史,至少可追溯至七八岁的时候。儿时的我,狂野不羁,用大人的话说,是没一刻安宁。只有在清晨陪爷爷吃茶那会儿,我才会乖乖顺顺。爷爷是民间艺人,虽目不识丁,但身怀绝活,且多才多艺,这足以让他在普遍贫穷的年代里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每天清早,生炉煮水,闲坐品茶,是爷爷起床后的头等大事。我从小就和爷爷睡在一起,每天都随他早早起床。提水,添炭,这些活儿不用爷爷使唤,我都会做得有板有眼。第一壶水开了,爷爷并不急于沏茶,而是把它用来烫壶、洗杯。爷爷的茶壶不知有多久没洗,乌黑发亮,经开水一冲,居然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待到第二壶水开了,我总要自告奋勇去抓茶叶。在我有模有样放着茶叶之际,爷爷总是先在一边提醒着“够了,够了”,然后,慢悠悠地说,过犹不及,茶叶太少,好比喝开水;茶叶太多,则好比吃中药。爷爷这句平平常常的话,在漫长的岁月里,如茶般余味悠长,它不仅让我深谙泡茶之道,而且让我彻悟人生之理。茶沏好了,爷爷把茶杯端至唇边,微闭双眼,稍作呼吸,每饮一口,双唇便来回翕动,一切显得庄严而肃穆。爷爷这一套喝茶的动作,让幼小的我觉得喝茶是那么好玩,又是那么神圣!在整个喝茶过程中,最让我开心的是,我可以一边吃着平时绝少吃到的香喷喷的花生米,一边听着爷爷讲那些他从收音机上听来的演义故事。花生米吃多了,口就渴,于是我便跟着爷爷一杯又一杯地喝起茶来。有时候,故事讲了一半,爷爷会忽然停下来,发一些诸如“荣华富贵转眼空,茶味人生随意过”之类令我似懂非懂的感慨。岁月悠悠,已届而立的我,现在终于明白,爷爷缘茶而发的感慨其实蕴含着他对茶的品质朴素的理解:平平淡淡,历久弥香。
  我喝茶的习惯和处世的方式,离不开爷爷的熏陶,但我喝茶的方式以及做人的原则,则更多地深受同样爱茶如命的外公的影响。外公1953年(东山岛情况特殊)被捉壮丁到了台湾,那时我还没有出生。1988年外公第一次回家探亲时,我已是初谙世事的毛头小子。外公喜喝茶,亦颇有讲究,在长期的喝茶实践中,他独创了一套喝茶的“三不”理论。一是,不独自一人泡功夫茶。他说,茶三酒四,喝功夫茶,摆龙门阵,是一种享受,如果独饮,会越喝越落寞,再好的茶喝了也会变味。外公生性慷慨大方,每次回家探亲,总爱以茶会友。不论长幼,只要往茶桌一坐,外公都能与他们开怀畅谈。二是,不喝劣质茶。陪外公喝茶的时候,他常常对我说,宁缺勿滥,喝劣质茶,口感差,又伤身,人生诸事,举凡择友觅偶,皆应以此为准则。外公到台湾后,一直没有再婚,我暗地里想,这也许与他从喝茶中“喝”出的人生哲学不无关系。三是,不吃茶食。从小时候起,我就喜欢边喝茶边吃花生米。后来,在与外公喝茶聊天中,他告诉我,喝茶之妙,妙在品味,味纯至上。我欣然领悟,从此喝茶,心无旁“味”,果然得“道”:存乎本性,内质真诚,如此境界,茶自有味,人自完满。
  岁月忽飞,古稀之年的爷爷和外公相继去世了,但他们人走茶却未“凉”,不只他们喝茶的习惯,甚至他们喝茶的精神,都在我身上“生生不息”。
  大学时代,八人一室的学生宿舍,整天除了喧闹,还是喧闹。因为有茶,即使身处“闹市”,我依然神清气闲,读书休息,不觉其扰,悠悠然如得道高人。因为有茶,书愈有味,人更有情;以书问茶,以茶会友,我的大学生活轻松烂漫而又妙趣横生。
  工作以后,我以茶客自居,品茶鉴壶,慢慢有了一些讲究,但总觉得在喝茶过程中,失落了什么。今年夏季,我到福州出差。烈日炎炎,走在破旧民屋的一条陋巷上,我步履匆匆。忽然,有一段优美的乐曲飘然入耳,轻柔如风,拂去了我心头的一丝燥热。我不由止步张望,就在我右边低矮晦暗的民屋里,一个中年男子,怀背吉他,低头弹奏,悠闲自在。中年人右边的板凳上,摆放着一套乳白色的茶具。我甚至看到白色杯中的那点浅黄,一下子,我似乎闻到缕缕清香,不觉陶醉了。不用说,我是站了许久后才离开的。路上,于无比感动中,于心深深处,我顿然而悟:其实,无论何时何地,喝茶是一种最精彩也是最容易的自我恩待的方式,过多的讲究,反而会喧宾夺主,品不出茶之至真至纯。此次经历后,我之喝茶,又“返朴归真”,自自在在了。
  如果说,一花一世界,那么,于我而言,一茶便是一春天了!
其他文献
海岸,男,1965年生于浙江。1984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外文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与翻译。八十年代后期在上海办过民刊《喂》。1989年获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曾翻译《塞缪尔·贝克特诗选》、《狄兰·托马斯诗选》,《中国新诗选》(中英对照)等。2001年出版《海岸诗选》。现居上海。    一、午夜的航班,向西    午夜的航班从北京起飞,由于时差的关系,抵达布加勒斯特时依然是午夜,只是从
期刊
孙米苓,女,1982年生于上海,2000年9月就读于上海师范大学机械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01年8月赴德国留学。2000年初开始写作,在《少女》、《交际与口才》、《新民晚报》、《读者导报》、《海峡》等报刊发表过散文随笔。    在德国读书,上课和外出办事的时间之外,平常时间经常是一个人在家独处,书和电视便成了必不可少的伙伴。看电视节目,可以了解德国和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观察德国的人情世故和风
期刊
无论在托儿所,还是在企业,无论在学校里,还是在私人生活中,姿色往往左右了一个人的命运,当然.法国人似乎对此不太愿意坦率承认。法国《快报》杂志发表了这样一个调查报告——    相貌不佳的人总受冷遇,有姿色的人总被奉承    法国心理学家丝卡尼娅夫人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试验的对象是一些刚满3个月的婴儿。她将一组女性照片投到屏幕上给这些婴孩看。这些女性有的风姿如玉,有的相貌平淡,漂亮与否事先已得到一组成
期刊
陈梦婕,女,1982年生于福州。高中时代因记忆力太差而选择理科,后考入福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又因过度娱乐脱离正轨,索性转入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至今。平日养鸟为乐,二鸟虽非异性,但也相亲相爱,常以此自勉曰:“只求耕耘,不问收获。    蒲松龄的狼    中国人素来讨厌狼,它们从东郭先生的布袋子里爬出,进入祥林嫂的村子,叼走了她的阿毛……这些狼面目狰狞,凶残而且邪恶。相对而言,蒲松龄笔下的狼倒显得有点儿
期刊
选衣服的过程中,一个穿着打扮很清爽的女孩说:“看韩剧时,我特别注意的只是角色的衣饰装束。”随之谈出一番颇有见地的理论来,使得我大大折服。由此,我也感慨“世事洞明皆学问”。  学生生涯里,衣冠不整,不修边幅一直是我的缺点。当然,更大的缺点是我不以为缺点,没有好好用心,自以为是地穿衣把自己搞得对不起观众(说不定影响了市容)。  是的,二十出头才穿第一双皮鞋的我实在不了解穿衣文化的博大精深。虽然工作后不
期刊
英雄无语,出生于江南水乡,一个不赚钱的写手,一个典型的射手座女孩,一个用灵魂生活的女子,一个崇拜英雄并为之失落的小人物。在三个城市生活过,从事过两种职业,写作不算。生性懒惰散漫,若要发奋图强,必弄巧成拙。内心目空一切,喜对身外之人之事指手画脚,妄加评论,终不过是眼高手低尔尔。外表驯良温柔,善于伪装,第一眼淑女,第二眼美女,第三眼,劝你还是赶紧逃命去吧。    1    我开始衰老、健忘、迟钝、冷漠
期刊
关于作品    黑黑:我看过了你的这几篇小说(《烟》《三故事》等),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你的文字有点冷。但是它们之间的差异又很大,每一篇和每一篇都有很多不同,有的就像不是出自同一个作者之手,比如《烟》和《三故事》就会让人有这样的感觉。给我的感觉就是,你的风格好像很不确定,是不是你还在确立和形成自己的风格呢?还是你自己先说说你的这几篇小说吧。  翦翦:我自己觉得,就这几个作品来说,他们有很多不成熟的地
期刊
一剪无情,青丝零落。菱镜中的女子芙蓉如面柳如眉。美目盼兮,眼波流转间,神情却如死灰般冷寂。身后,翩翩王孙公子,温文儒雅。可那又怎样呢,他不过是个银样蜡枪头。我已绝望,我爱的是英雄,哪怕是草莽流落,我仍痴缠。可惜在我身后的男子,他不是。  纵使挽断罗衣,他也留不住我。我把一缕秀发掷落脚边,冷漠的声音在空气里飘散,与君情义如此发,从此相决绝。  窗外吹进来凉风,红烛滴泪,烛火摇摇欲灭。窗外,一丸凉月缀
期刊
张晓晨,女,1983年6月出生,现就读于南京大学2001级中文系,高中时期开始发表作品,曾在校报《开拓者》任编辑和记者。并在《江南时报》和《宿迁日报》实习供稿,作品散见于报章杂志。    我住在一条叫浦苑的街上。  这里四季不甚分明。但冬天可以看到很大的雪。街旁有两个湖,一个湖里有簇簇的莲花看上去生机勃勃,另一湖中许多人造的细碎喷泉环着一个音乐台。还有一些小山,终年绿意。  我住在这条街的中央,湖
期刊
柳絮,女,原名杨亚蕾,武汉大学文学院古典文学研究生。    未婚同居已经太平常了,现在我也比较能接受这个观念,身边的周围的同学朋友恋爱后几乎没有不同居的。在两年前我是根本无法接受这种行为的,跟这个人同居,后来却跟另一个人结婚!因为同居的很多恋人最终分手的也很多。渐渐的,我接受了未婚同居的做法,不再对这种行为嗤之以鼻,或许是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结果吧。  读大学二年级时,班里有同学在外面租房子同居,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