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态势语三部曲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ishi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态势语的实质
  
  教师在运用口头有声语言授课传递信息的同时,为了弥补单一口头讲授的不足,而伴之以与口头讲授相适应的并恰到好处的手势、眼神、面部表情、躯体动作等无声的语言形式来传递信息,使信息的传递产生有声与无声的“合声”效应,人们通常称这种与有声语言传递信息紧密配合的无声语言形式为教学态势语,或称教学体态语。教学态势语区别于表演态势语和运动态势语,但又从它们两者之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使之独具风姿而神韵于讲坛。在实际操作中,教学态势语与教师的口头语言双管齐下,其实质是整个教学语言母系统中极具教学艺术魅力的无声语言子系统(注:文字、符号、教师的板书也属无声语言),是一种富有教育教学价值的教学资源,是教师力求更好地驾驭课堂而必须掌握的一种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
  
  二、教学态势语的功能
  
   布罗斯纳安在《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比较》一书的绪论中说:“人类交际一般分为书面、口头和身姿三个部分。由于文化教育的偏见,绝大多数受过教育的人往往认为书面语最重要,口语次之。至于身姿动作,是名列最后的。然而,无论是从不断进化的整个人类,还是从个人角度看,这些机能的习得次序、出现频率及其平常提供的信息量,都表明三者之间的重要地位正好相反。”态势语和人类如影相随,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容置疑。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思曾通过许多实验得出这样一个信息效果公式: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我们姑且勿论这个公式所列百分比的精确度如何,但它至少可以启发我们结合教学实践得出这样一个令人信服的判断,即包括面部表情在内的整个教学态势语系统,在传递教学信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施教助说功能
  所谓态势语之说,其本义就是以姿势助说话的浓缩。教学态势语的施教助说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当教师运用有声语言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时,其声音给学生的听觉剌激是一瞬即逝,不可能像文字那样可以反反复复地看,因而不能让学生对信息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弥补有声语言表达转瞬即逝的不足,教师就运用以姿势助说话的教学机智,使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和加工处理置于“视听”同步的情境之中,而学生在视听并驾齐驱的心理情境中能较快较好地掌握学习信息。
  (二)学习暗示功能
  很多深奥抽象的教学信息,有时是难以言表的,为了使信息化深奥为易懂,化抽象为形象,教师就会在口头讲解的同时,巧借态势语或状其形,或显其意,强烈地暗示学生对所学信息的琢磨和理解,学生就会立即心领神会地接受教师的强烈暗示而认真琢磨和理解。这种对学生学习上的暗示,既优化了教学过程,又优化了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掌握。国外学者研究表明,课堂教学效果的82%是通过教师的表情、举止等非语言手段来实现的,而只有18%的信息是通过语言行为来达到的,可见态势语对课堂教学的重要影响,教师善于运用态势语则会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情感交流功能
  教学过程既是信息的传输和信息的接受处理过程,同时还是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过程。形成双向交流中的动力不能只依靠干巴巴的口头说教,而必须有赖于教师多因素的态势语来发动、来维持、来深化,并持久地推波助澜。课堂上,作为信息发出者的教师,一边向学生传达信息,一边从学生的目光、表情等态势语中来获得信息反馈,了解学生的接受程度,观察学生的内心变化,以调节教学信息的浓度和节奏。教师如果学会如何在课堂上更有效地运用态势语,师生间的关系会得到改善,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效率也会提高。正因为如此,教师在口头讲授的同时,适时运用教学态势语的教学艺术,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感共鸣中既掌握了知识信息,又培养了情感素质。
  (四)效果强化功能
  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效果,无论是知识信息方面的效果,还是心智发展方面的效果,还是情感意志方面的效果,都需要教师加以及时有效的强化,否则就会有如竹篮打水。为此,教师在用口头语言对学生强化的同时,更要运用教学态势语对学生强化。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学生在教师用听得见的口头语言和看得清的态势语的双重作用下,可以巩固自己的学习所得。据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左、右半球有不同的分工:左半球接受语言和逻辑信号,而右半球接受非语言即形象信号。那么,只听不看,就只有大脑左半球工作,而听看同步,则是左右两个半球同时协调工作,效果自然就更好。
  
  三、教学态势语的运用
  
  为了使教学态势语能更好地发挥其多种功能,在教学中产生积极的表达作用,我们在具体运用教学态势语的时侯,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三戒”原则
  “三戒”特指的是戒“乱”、戒“滥”、戒“俗”。之所以要“三戒”是因为:
  1.教学态势语使用混乱。教师在课堂上经常出现一些对有声语言没有辅助作用、不包含“有语义信息”的态势。如有的老师讲课时,习惯在讲台上来回不停地走动,这只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还有的老师上课喜欢望着天花板或窗外,眼睛缺乏与学生的交流,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这些态势语非但不能补充、丰富和强化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相反还弱化和阻碍教学信息的传递。
  2.教学态势语使用泛滥。即态势语使用频率过高,喧宾夺主,给人手舞足蹈,眼花缭乱之感。如有的老师讲课时双手习惯在胸前划来划去,身体不停地晃动;有的老师喜欢搔首弄姿,如同演戏,让人感觉别扭。过多过滥的态势语显然是不利于学生思索与信息的反馈。
  3.教学态势语使用粗俗。像有的老师喜欢用手指点着同学示意学生回答问题,这些有损教师形象的粗俗的态势语,不但难登大雅之堂,而且还会使教学态势语蒙上负面影响的阴影。
  (二)“三要”原则
  经验丰富的老师总是会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自然、恰当地运用手势、表情、目光等来辅助有声语言,既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教学态势语的运用,应符合下面“三要”的要求:
  一是要自然大方。态势语应该是基于教师内在情感表达的需要,是随情所致,是内容、情感的自然表达,是个人风格的自然体现。教师一举手、一投足、一顾一盼之间,都要不失稳重,高雅的仪态,它们与有声语言配合默契,相得益彰,使有声语言的表达锦上添花,而绝非画蛇添足。
  二是要得体。态势语的运用应该与语言环境、身份、年龄、性别等相适宜,应与教师的形象相适宜。教师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是要适度。教师运用态势语必须适度,当用则用,用得恰如其分,才能有效发挥态势语的作用。三尺讲台毕竟不是舞台,受有声语言、语境等因素的制约,教师态势语的幅度不宜过大,使用频率不宜过快,应从有助于口语表达的需要来设计适度的态势语。
  
  参考文献:
  [1]毛可敏.师生口才的训练术[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熊征宇.体态语和礼仪[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滕 丽,湘南学院公共课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固本防哮饮对哮喘缓解期小鼠肺组织内质网应激相关的凋亡基因CRT和EDEM的影响。方法:结合前期研究采用卵蛋白(OVA)致敏和OVA-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联合诱导激发BAL
方言是因地域之间的隔阂而形成的语言变体,一般所谓的方言,指的是地域方言。汉民族有悠久的历史,众多的人口,分布在广阔的地域,汉语在历史上形成了多样、复杂的方言。与此相应地,汉民族文化也包含着许多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战争、割据所引起的社会分裂,动乱和灾荒所引起的人民的迁徙,是形成方言的常见原因。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汉语和汉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又和众多兄弟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有过接触。不同民族共处于一个地域,
本文通过对先秦时期成语产生和定型的简单回顾,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和折射出的文化特征,尤其对其中显示的汉民族语言与思维的特点进行探讨,认为先秦成语具有民族独特性,是现代汉语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当代医家治疗银屑病血瘀证用药规律。方法:以“银屑病”OR“白疕”为主题词,“血瘀”OR“活血化瘀”为自由词,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结合的
科技的发展和快节奏的生活使得通讯行业的发展极为迅速。手机成为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短信以其简短、快捷、价廉和安全等优势得到广泛的青睐。手机短信的蓬勃发展也正促使短信成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短信不仅能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和娱乐消遣,还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因此,有必要对其语言特点进行分析,以加强人们对短信的了解和更加有效利用。    一、短信的文本内容    手机短信的文本一般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在国务院发布《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和《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50周年之际,我们在这里举行座谈会,回顾和总结50年来我国语言文字工作所取得的
现行简化字中的一个来源是历代的简体字或俗体字,这样一种来源势必会带来古今字、繁简汉字的同形。本文以具体十组例子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现行简化字中的“同形”问题,指出现行简
一、刀舠[] 与舟    善假于物是人类文明的征象。上古刳木为舟,假舟以渡。可以想见,舟小。《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其笺“小船曰刀”。《释文》又说“刀,如字,字书作‘舠’,作‘’并音刀。”其疏“上言一苇桴筏之小,此刀宜为舟船之小,故云‘小船曰刀’”。《说文》“,小船也”。《玉篇》“舠,小船形似刀。”吴均  《赠王桂阳别诗》“行衣侵晓露,征舠犯夜湍……”,当激流而能勇进者,非小船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北京申奥成功后,“汉语热”在令球不断升温,每年来华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留学生持续增加。比如韩国,由于
现代汉语里的副词“不免”,从字面上来看,意思为“免不了”,《现代汉语八百词》中解释为:“由于某种原因而导致并非理想的结果,多用于后一小句,只修饰肯定形式的多音节动词、形容词。”在这个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免+VP/AP”是一个后续成分,表示结果。既然“不免+VP/AP”是一个后续成分,那么它肯定存在一个先导成分表示原因,这个表示原因的先导成分是不是一定要出现呢?先导成分和后续成分是一种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