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高考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多以客观选择题为主,下面笔者结合高考试卷中的实例,解析一下客观题涉及到的考点及相应的解题方法。
  考场文本
  留住乡愁
  陸邵明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选自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II)
  真题在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阅读速解
  解析:A项信息区在第一段末——“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由本句可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是“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并非唯一措施;“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是“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的重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因此,说“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太绝对;也是误将必要条件关系当作充分条件关系,违背原文逻辑。
  B项信息区在第二段倒数第二句——“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此句显然是说要保留那些真正值得保留的乡村记忆,但并没有说“乡村记忆必须完好保存下来”。故B项悖谬文意。
  C项信息区在第三段中间——“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这里举例论说“呵护乡村记忆”的一些做法,有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有对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进行定期维修等。可见C项是正确的。
  D项信息区在第四段第二句——“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显然,D项与此句句意相去甚远,亦属悖谬文意。
  答案:C   解析:这道题考查考生对文本论述思路、论述逻辑的判断。
  A项中“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合乎全文内容核心;“逐层递进”合乎全文“留住——呵护——活化”的论说逻辑;“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与每个论证部分都分“为什么”和“怎么样”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逻辑相符。
  B项与文本第二段前两句的内容相符合。
  C项信息区在第二段末两句——“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从中,既未见“举例”,更未见“甄选的标准”。故C项“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于文无据。
  D项说“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是“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合乎本文固有的事理逻辑。
  答案:C
  解析:A项的推断依据主要是在第一段。第一段,作者先鲜明地指出当今乡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该问题的本质,就是所谓“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然后,作者提出应对这个问题的办法——通过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留住乡愁。因此,A项说“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属合理推断;而其中的“有可能”,也避免了武断之嫌。
  B项的推断依据主要在第三段末和第四段。依原文的意思,“呵护乡村记忆”“活化乡村记忆”确乎是“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的重要的客观条件,但绝非充分条件;况且,“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是极具个体性、多因性、主观性的。因而,绝不能把条件与其结果颠倒过来,武断地说“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项的推断依据在第三段。祠堂、议事亭、祭祀场所等,正是应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而存在的;定期维修这些场所,正是“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故C项推断合乎文意。
  D项的推断依据在第四段。第四段谈“活化乡村记忆”,而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从中可见,“乡村记忆”是可以变化、发展的。故D项“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是合理推断。
  答案:B
  答题指要
  指要1: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有用信息
  从历年的高考情况来看,第一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三个考点。其命题的原则是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解题的基本材料。因此,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必须依据文本,对于分散在不同的段落和层次的信息,筛选时要注意找全,找准。
  一般来说,考题会将隐蔽的、零散的信息进行筛选与整合形成选项,让考生进行筛选。解题时,考生首先应审清题目,明确筛选的指向;其次是找准范围,确定筛选区间;最后与选文逐一对照,辨别信息真伪。答题时要辨析选项与原文内容要点契合与否,关注选项分句之间的关系,发现题干与选文的细微差别。此外,有时可能还要借助考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指要2:概括文本内容,掌握文本逻辑
  从近两年的高考情况来看,第二题主要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两个考点。从命题来看,题目主要从能否从事例得出结论、论据能否证明观点、对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是否准确等方面拟制。命题所设的陷阱有妄下结论、观点绝对化、任意扩大观点、观点与论据不符等。解答时,考生可以借助标志词、段落关系进行概括;可以借助文章的情感倾向来把握;最关键的是,将选项的说法,从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与原文进行比较。
  指要3: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
  从命题来看,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根据已知信息推出未知信息、根据事实推出结论、根据原因推知结果、根据现状推知发展趋势等能力。无论推知哪方面,关键是“合理”。解题时,考生先认真阅读选项,弄清推断的类型;再从原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进行对照,分析选项的语意、逻辑、时态,看表述是否严谨、有理有据。
  误区警示
  高考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侧重于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命题者在命题时往往不是直接采用原文的语言,而是进行了信息转换,且在选项设计上具有很大的迷惑性。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其设置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种:
  误区一:以偏概全
  指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替整体,以局部代替全局;或者以全局代替局部,以一般代替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解题技巧:阅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关键名词、动词前边的修饰词与限制词,例如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见到这些词,考生就要用横线画出来或者做上其他特殊标志。
  误区二:张冠李戴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改换施事者或受事者,有时也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或者甲乙丙等不同事物各具不同的层次、特点、状态、作用,将它们原来的对应关系打乱,进行错误的组合。
  解题技巧:阅读原文时,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画、批的方法标出。做题时,应注意看其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选项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误区三:偷换概念
  主要指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误导考生。在选项设计时,命题者有意把原文某文句中的甲概念、甲事物换成了乙概念、乙事物,或在表述时故意把原文的概念用一个相近但有差异的概念来置换,两个概念之间在类别、范围或程度上存在着不同。
  解题技巧: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仔细察看与原文相比增加、减少或替代了的词语,甚至要考虑“的”“了”等虚词是否改变了原文意思。
  误区四:混淆范围
  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確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定事实,即“未然”与“已然”混淆;或者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或者把大的范围与小的范围进行混淆,给考生造成干扰。
  解题技巧:在阅读原文时,考生一定要回到原文进行定位,或通过寻找一个反例来判断错误选项。同时,一定要特别注意一些修饰限制词语,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之前”“之后”“可能”“大概”等。
  误区五:因果混乱
  这是命题者常用的设题方式,重在考查考生的逻辑判断能力。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强加因果关系。
  解题技巧: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是否因果倒置。考生要重点关注“因为”“因此”“因而”“由于”等词语。
  误区六:无中生有
  指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文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命题者在拼凑原文某些词语时,常常有意加入自己的“私货”,从而给考生判断造成干扰。
  解题技巧:考生在做题时要仔细比对所给选项的内容,尤其要关注在原文中是否能找到依据,或者根据原文是否能合理推断出来。
  误区七:逻辑错误
  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试题的选项时,往往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
  解题技巧:考生进行推断时应该根据原文而又不能拘泥于原文,应以原文提供的信息为基础进行合理的引申或推断。考生可以根据各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先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看能否得到选项中的某个结论。
  另外,还有答非所问、遗漏信息、前后矛盾等设题误区。总之,只要注意回到原文中定位,细心比对、推敲,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总而言之,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以上所述只是解题的“标”。要想真正读懂文章,提高解题效率,考生还需要解决“本”的问题。考生要培养自己的语文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日常解题训练中慢慢积累。只有“标本兼施”,才能够在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应对自如,准确作答。
其他文献
在哲学中有一个永恒的思辨题:生命究竟是一段愉悦的路程,还是一场痛苦的修行?不过在我看来,抛弃了苦与乐后的生命,才是其最本真的样子。  换言之,生命的样子是非限定的,要靠每个人自己去闯,去勾勒,去描摹。我们在不断的期待中不断地前进,去寻找、去探寻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或许就是实现生命的价值吧!我们怀揣着梦想上路,一路欢乐地奔跑着,跨过荆棘和泥潭,只为触摸到远方的、那个期待中的自己。我们不顾那时的自己
期刊
于谦,明朝名臣,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向以两袖清风著称。于谦任地方巡撫时,每次进京商议国事时,都是空着口袋去,那些有权势的人都感到失望。后来太监王振开始掌权,作威作福,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没有金银,送些日常用品也可。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进京,要给王振送些金银财宝”,于谦很客气地回答了两个字“没有”。那人又劝,“那您
期刊
一堆0.5千克的药粉,完全通过手臂力量摇晃,制成药丸,这样的古法技艺如今已不多见了。六神丸是一个特例,自清代同治初年在上海问世以来,其始终坚持手工制作。在首批88位“上海工匠”中,国家和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六神丸制作技艺第六代代表性传人张雄毅,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藥材人”。  刚进师门时,张雄毅算得上是一个“笨学徒”。为了练习手感,张雄毅回家一看到锅、盖、碗、碟,就会放入米粒操练,米都颠碎了,
期刊
熊庆华,湖北省仙桃市通海口镇永长河村的一名普通农民,如今却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農民画家。在35岁以前,熊庆华画了上万幅画,却无人问津。一次偶然的机会,久未谋面的初中同学来访,发现熊庆华的画很好看,于是顺手拍了几张照片“晒”到网上。没想到,这一拍居然把熊庆华拍“火”了,他的画作受到了如潮的好评。夸张的色彩、立体的构图……在许多美术爱好者看来,熊庆华的作画风格与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的画风有几分相似,他的外
期刊
当下,人们总是会谈及鲁迅先生笔下“人格精神被奴役的时代”,于是,“敢于正视”“直面人生”这种人生姿态被社会放大和推崇。可是,我也注意到,那些“正视”的目光似乎过多地聚集在了社会的阴暗面上,而那“直面”的结果也演变成了种种愤世嫉俗,甚至极端到泛道德化的歇斯底里。很明显,不少“吃瓜群众”似乎辜负了先生“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的期待;同时,他们也忽略了“睁眼看世界之先驱”魏源的
期刊
令狐德棻,唐初政治家、史学家。武德四年,新朝建立,百废待兴,令狐德棻对唐高祖李渊说了一番恳切的话:“窃见近代以来,多无正史,梁、陈及齐,犹有文籍。至周、隋遭大业离乱,多有遗阙……如文史不存,何以贻鉴今古?如臣愚见,并请修之。”可见令狐德棻具有史家的高度责任感。武德五年,令狐德棻任秘书丞,职责是掌管经籍图书之事。令狐德棻向唐高祖建议,以朝廷之力广泛收求天下书,对献书者“重加钱帛”,予以奖励,对所收之
期刊
路遥,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西清涧县一个世代农民家庭。在路遥7岁时,父亲决定将路遥过继给他的哥哥王玉德。王玉德也是農民,家里也很穷,路遥时常为买不起一支铅笔而发愁。王玉德夫妇一心想在土地里培养这个养子。而路遥却参加了考试,结果从一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可王玉德无力再供他上学,就找来劳动工具,让他砍柴、放羊。路遥愤愤地把绳子、锄头扔进沟里,最后通过与家里谈判,勉强得到每月25市斤粮票。1973年,路遥
期刊
史天昊是重庆市一所中学的食堂管理人员。2017年9月,在开学典礼上,他用一口流利且纯正的美式英语介绍了食堂新学年计划,包括采用更加科学、规范的管理方式为师生们提供更安全、更营养的食品,以及开办西餐烹饪社团等,一举征服了全校师生。  史天昊在这所中学食堂工作一年多以来,利用英语口语的特长,把食堂工作与学校“英语日”相结合,开设了英语点餐窗口,还用发放优惠券的形式鼓勵学生们在生活中使用英语。史天昊说:
期刊
村上春树,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为了能心无旁骛地坚守写作这份职业,村上春树远离了喧闹的市区,选择住在郊外,日复一日地坚持慢跑,过着早睡早起的健康生活。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甚至连每日的工作量都严格规定好,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不懈。村上春树曾幽默地调侃道:“这样的作家只怕谁都不会渴望吧?”即便是在功成名就的创作黄金期,村上春树也毅然离开日本,去美国从零开始成为创作新人,亲力亲为开拓读者疆域……在人生中的
期刊
陈金水,1956年从北京气象学校毕业。当时,中央决定选调一批气象人员进藏。听说了这个消息,血气方刚的他立马在志愿书上写下了“到艰苦的西藏去,保证服从分配”的誓言。地处西藏北部的安多县,是一个全年都被白雪覆盖,即使在盛夏最高温度依然为零下4.5摄氏度的地方。1965年9月,陈金水来到了安多县。安多县海拔高,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60%。他每挥一次镐,都要喘好一阵子,脸憋得发紫,嘴唇也裂了口子。在几个民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