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课需要智慧和激情。教育智慧的一个重要体现是要不遗余力地保护学生的自我表现力和内心创造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感悟学习带来的快乐。
音乐课是一门激情和艺术相结合的课程。音乐教师要竭尽所能地使自己的课堂具有浓厚的趣味性、深刻的启发性和强大的创造性,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找到“乐趣”,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参与课堂,在学生心中播下音乐的种子,静静地等待这颗种子发芽、开花、结果。
然而,长期以来,让音乐教师困惑不已的是,为什么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让学生们爱上音乐课,是我们一线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
音乐课要变得美起来,就要还原音乐课固有的“音乐味”。追本溯源,音乐课要凸显音乐特色。我们的音乐课要努力做到“五美”。何为五美?韵律美、愉悦美、真情美、兴趣美、个性美,此为五美俱全的音乐课。
一、动人的韵律美
韵律美应该是一节成功音乐课的根本和源泉,失去了韵律美就失去了音乐课的本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程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这就很鲜明地强调音乐教学应以音乐的审美为核心,其根本核心就是“以音乐本体为基础”。如果一旦失去音乐的韵律美,便有脱落、背离了音乐课的基本属性。例如:在教授《外婆的澎湖湾》一课时,执教者把上课重点放在了讲解澎湖湾的地理位置,还介绍了台湾地区的许多旅游景点,以及台湾的历史和现状,从内容的设计角度上讲,这样的设计的确能够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这样的音乐课却偏离了课堂的根本,这样失去音乐课本色的课堂,学生怎么会喜欢呢?
音乐课要上出应有的韵律美来,就需要音乐教师能够选择最具有音乐表现力的授课内容,为学生创设能够进行深刻感受、体验的氛围和情境,更大程度上多接触理解音乐艺术表现力的作品,引导学生逐步增强对音乐要素的洞悉能力和敏感反应能力,以保持音乐课本身具有的“本色”和“真谛”。
二、醉心的愉悦美
音乐是名副其实的精神食粮。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之所以需要音乐的陪伴,原因就在于音乐能够使人振奋、愉悦,能给人精神上的慰藉。可见,音乐教师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使其能够从中充分感受和体验音乐的愉悦,这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使命。
音乐课的愉悦美,应该成为音乐课重要的标签。要做到这一点,音乐课要植根于学生的全面参与,为学生多方面、全方位地参与提供积极的条件,使其能够在音乐实践中去领会、去感悟、去体验,通过学生们自己所特有的探究、合作、交流来进行表演、创作,让学生真正成为音乐课上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乏味”的音乐课变得“有味”,具有愉悦美,才能从中品尝到学习音乐的乐趣,进而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产生持久的学习内驱力。
三、执著的真情美
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音乐课必须要有情感,使真情美释放在课堂的始终。音乐课有自己的情感特征,它与其他学科的根本区别就在于音乐课不仅仅是纯粹的知识传递,它淡化了课堂的知识传递功能,而更多的是强调师生之间相互吸引的情感交流。我们音乐教材中的作品多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都是作者发自内心的产物,正所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要让音乐的情感美更加浓郁,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1.教师要做到以情感人。
教师的真情不能是替代品,课堂上的情感生成是有温度的。这样的情感是学生有需求,教师能够满足从而产生的心里愉悦感受。音乐课如果没有教师的情感活动,不可能带动学生情感的发生,就像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
2.教师要引导学生渐入佳境。
音乐教师要善于捕捉并运用教材中生动的艺术形象,拿捏和酝酿好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音乐教师所特有的亲切自然的语言,引领学生再现音乐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启发他们的感性思维,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并乐在其中,最后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的忘我境界。
3.教师的教学应充满激情。
音乐课不能波澜不惊,试想一下倘若我们的音乐课只是一汪平静的水,音符没有了跳动的魅力,情感没有感人的元素,音乐课怎么能成为学生的最爱?只有教师有了激情,才会出现情绪高涨的课堂演绎,才能够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所以,教师要用激情演绎课堂,试着去感染学生,调动课堂,教师的激情就是一粒石子,关键时候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奋进的兴趣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什么各科教学都强调兴趣的作用呢?兴趣是课堂上促使学生保持注意力持久的重要因素,是促进学生认识和从事课堂学习的巨大动力。学生们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总是愉悦、主动地去接近它、了解它、学习它。可以这样说,学生对哪门学科有了兴趣,他才会去努力学习。
如果音乐课跟其他学科设计一样的教学流程,那么音乐课就将失去它固有的魅力,因为,一堂中规中矩的音乐课,学生不会喜欢。学生感兴趣的音乐课,应该是“开放式”的,它能够让学生们放开手脚,卸掉包袱,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如何真正做到寓教于乐?那就要求音乐教师备课要多费心,吃透教材,深挖教材中的趣味性因素,要改进教学策略,用多种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独特的个性美
每一位音乐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
教师的个性是教师在长期复杂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沉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教学心理倾向。在教学实践中,不同的教师会个性化地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会个性化地解读教材并运用教材。同时,不同仪表风范的教师在运用教学语言上也会有个性化的表现。
音乐课上,教师的教学不能千篇一律,教师只有具备独特的个性美,才会吸引学生,让学生爱上具有个性的独一无二的课堂。
音乐课要让学生听得“有滋”、学得“有味”,这就要求教师要用心演绎课堂,用情感染学生,用智慧调动课堂。让音乐课美起来,让学生爱上音乐课不是梦想。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立新小学)
(责任编辑 关志强)
音乐课是一门激情和艺术相结合的课程。音乐教师要竭尽所能地使自己的课堂具有浓厚的趣味性、深刻的启发性和强大的创造性,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找到“乐趣”,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参与课堂,在学生心中播下音乐的种子,静静地等待这颗种子发芽、开花、结果。
然而,长期以来,让音乐教师困惑不已的是,为什么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让学生们爱上音乐课,是我们一线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
音乐课要变得美起来,就要还原音乐课固有的“音乐味”。追本溯源,音乐课要凸显音乐特色。我们的音乐课要努力做到“五美”。何为五美?韵律美、愉悦美、真情美、兴趣美、个性美,此为五美俱全的音乐课。
一、动人的韵律美
韵律美应该是一节成功音乐课的根本和源泉,失去了韵律美就失去了音乐课的本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程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这就很鲜明地强调音乐教学应以音乐的审美为核心,其根本核心就是“以音乐本体为基础”。如果一旦失去音乐的韵律美,便有脱落、背离了音乐课的基本属性。例如:在教授《外婆的澎湖湾》一课时,执教者把上课重点放在了讲解澎湖湾的地理位置,还介绍了台湾地区的许多旅游景点,以及台湾的历史和现状,从内容的设计角度上讲,这样的设计的确能够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这样的音乐课却偏离了课堂的根本,这样失去音乐课本色的课堂,学生怎么会喜欢呢?
音乐课要上出应有的韵律美来,就需要音乐教师能够选择最具有音乐表现力的授课内容,为学生创设能够进行深刻感受、体验的氛围和情境,更大程度上多接触理解音乐艺术表现力的作品,引导学生逐步增强对音乐要素的洞悉能力和敏感反应能力,以保持音乐课本身具有的“本色”和“真谛”。
二、醉心的愉悦美
音乐是名副其实的精神食粮。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之所以需要音乐的陪伴,原因就在于音乐能够使人振奋、愉悦,能给人精神上的慰藉。可见,音乐教师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使其能够从中充分感受和体验音乐的愉悦,这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使命。
音乐课的愉悦美,应该成为音乐课重要的标签。要做到这一点,音乐课要植根于学生的全面参与,为学生多方面、全方位地参与提供积极的条件,使其能够在音乐实践中去领会、去感悟、去体验,通过学生们自己所特有的探究、合作、交流来进行表演、创作,让学生真正成为音乐课上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乏味”的音乐课变得“有味”,具有愉悦美,才能从中品尝到学习音乐的乐趣,进而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产生持久的学习内驱力。
三、执著的真情美
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音乐课必须要有情感,使真情美释放在课堂的始终。音乐课有自己的情感特征,它与其他学科的根本区别就在于音乐课不仅仅是纯粹的知识传递,它淡化了课堂的知识传递功能,而更多的是强调师生之间相互吸引的情感交流。我们音乐教材中的作品多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都是作者发自内心的产物,正所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要让音乐的情感美更加浓郁,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1.教师要做到以情感人。
教师的真情不能是替代品,课堂上的情感生成是有温度的。这样的情感是学生有需求,教师能够满足从而产生的心里愉悦感受。音乐课如果没有教师的情感活动,不可能带动学生情感的发生,就像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
2.教师要引导学生渐入佳境。
音乐教师要善于捕捉并运用教材中生动的艺术形象,拿捏和酝酿好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音乐教师所特有的亲切自然的语言,引领学生再现音乐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启发他们的感性思维,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并乐在其中,最后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的忘我境界。
3.教师的教学应充满激情。
音乐课不能波澜不惊,试想一下倘若我们的音乐课只是一汪平静的水,音符没有了跳动的魅力,情感没有感人的元素,音乐课怎么能成为学生的最爱?只有教师有了激情,才会出现情绪高涨的课堂演绎,才能够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所以,教师要用激情演绎课堂,试着去感染学生,调动课堂,教师的激情就是一粒石子,关键时候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奋进的兴趣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什么各科教学都强调兴趣的作用呢?兴趣是课堂上促使学生保持注意力持久的重要因素,是促进学生认识和从事课堂学习的巨大动力。学生们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总是愉悦、主动地去接近它、了解它、学习它。可以这样说,学生对哪门学科有了兴趣,他才会去努力学习。
如果音乐课跟其他学科设计一样的教学流程,那么音乐课就将失去它固有的魅力,因为,一堂中规中矩的音乐课,学生不会喜欢。学生感兴趣的音乐课,应该是“开放式”的,它能够让学生们放开手脚,卸掉包袱,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如何真正做到寓教于乐?那就要求音乐教师备课要多费心,吃透教材,深挖教材中的趣味性因素,要改进教学策略,用多种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独特的个性美
每一位音乐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
教师的个性是教师在长期复杂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沉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教学心理倾向。在教学实践中,不同的教师会个性化地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会个性化地解读教材并运用教材。同时,不同仪表风范的教师在运用教学语言上也会有个性化的表现。
音乐课上,教师的教学不能千篇一律,教师只有具备独特的个性美,才会吸引学生,让学生爱上具有个性的独一无二的课堂。
音乐课要让学生听得“有滋”、学得“有味”,这就要求教师要用心演绎课堂,用情感染学生,用智慧调动课堂。让音乐课美起来,让学生爱上音乐课不是梦想。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立新小学)
(责任编辑 关志强)